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农业发展倒逼下的资源基础

农业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能为农业活动提供生长活动的空间和平台。新兴县四面环山,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是广东省典型的山区县,全县山地、丘陵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9.52%,平原河谷占30.48%。至2008年末,全县耕地面积22664公顷,人均占有量不足0.68亩。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新兴县不得不重视土地的综合、高效利用,提高土地生产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的消耗,节约利用空间,发展高效、高产农业。

1.人多地少,寻求农业新出路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镇、道路、民房等的修建不断增多,新兴境内耕地面积随着年代变更逐年减少。据《新兴县志》记载,1953、1954年,全县耕地总面积均为384500亩,是1949年以后耕地总面积最多的年份;1958年,全县耕地总面积366848亩;至2000年,全县耕地面积已减少至278283亩,其中水田247441亩,旱地30842亩,人均占有耕地0.63亩,比1950年减少近1亩,比1979年的0.99亩减少0.36亩。全县15个镇中,人均耕地面积最多的是水台镇,有1.03亩,最少的是新城镇,仅有0.12亩,其次是大江镇,只有0.43亩。新兴人多地少,且分配不均,仅靠农业难以保障农民的生活,不得不以发展副业和向二三产业转移来增加收入。

(1)土地紧缺促进集约发展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重要基础,同时,城市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都要在土地上进行,在人均占有量极低的情况下(加之土地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不能集约利用,三产融合就会止步不前。因此,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好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然路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实现集约发展的基本途径就是要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配置优化和资源节约。

新兴县土地总面积1523平方公里,县内丘陵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7.4%,常住户籍人口49.4万人,县域耕地面积22664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近年来,新兴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大增,但由于用地规模已“见底”,存在土地供需矛盾,很多项目和产业的落地都面临用地难的窘境,这也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成为长期以来新兴土地使用的方向。

为克服土地占有量少、占有不均和土地质量差的不足,新兴县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国土资源集约利用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指标作为一个主要的指标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推进资源节约集约社会共识的形成。同时,加强规划引导,统筹调整安排各类用地,做到土地布局合理,制度措施完善,形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常态机制。重点明确两条发展轴,一是以车岗、六祖、里洞、大江等镇组成的生态发展轴,基本不上工业;二是以稔村、水台、东成、新城、簕竹等镇组成工业发展轴,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规划发展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重点抓好新成工业园、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国际(新兴)信息产业基地、新兴红木家具产业园、新兴现代农牧科技园“五大园区”建设,为产业集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还制定完善了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从严控制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容积率要求和投资规模,如投资强度不少于100万元/亩,厂房要建多层厂房等,切实增强企业“寸土尺金”意识,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比如,新兴县新成工业园规划土地面积18000亩,其中70%为山地和未利用地,目前已开发土地面积8438亩。该园区每两年开展一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通过基础调查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全面掌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开发区扩区升级、区位调整审核、动态监管、规划计划管理及有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入园项目有65个,合同总额168亿元,已投产企业35家,2015年度实现工业产值75.6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新兴县单位用地效益有了明显提高,2012年地均产出强度为171万元/公顷,2013年为185万元/公顷,2014年为201万元/公顷,2015年为214万元/公顷。

困则思变,在土地集约化利用方面,新兴县于2016年6月27日被国土资源部授予第三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称号,这标志着新兴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走上了新高度。

(2)低人均占有量倒逼副业发展

新兴县人均耕地不足0.7亩,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耕地资源稀缺已成为新兴农业发展的刚性制约因素,副业随之产生。

1984年9月,新兴县延长了土地承包期,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经济作物及塘鱼生产,建立一大批商品生产基地。1985年,新兴县成为全省山区县塘鱼总产量最高的县。1991年,全县水果种植总面积22.05万亩,全县16个区镇中有10个成为万亩水果镇,形成柑橘橙、荔枝、青梅、竹笋四大商品基地。与此同时,全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三高”(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肇庆地区第一个外商投资的农业企业——景云农场——落户新兴县。再如良洞村,虽然不是温氏集团的发源地,却是与温氏合作最典型的一个村,副业发展较好。该村拥有耕地3000多亩,山地逾20000亩,解放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良洞村人均1.5亩田,最多的有3亩,种植水稻产值极低,一个劳动力一年的产值维持在200元左右。为此,良洞村在香港侨胞的影响下,逐渐转型开始种植果树,因为“种植经济作物比种植水稻划得来得多”。

改革开放以来,新兴人民面对资源困境和发展难题,不断探索,通过改造低产农田、走集约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副业等方式,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为三产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2.多样化农业资源的优势

农业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新兴县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进行发展农业的诸多改革,经过30多年的开放发展,已经在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产品越来越丰富,县内陆续出现了农产品“价低”“卖难”等问题。为解决单家独户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县内出现了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产业化经营,即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通过龙头企业、中介、专业市场等组织,把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产业经营体系,实行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县内形成了肉鸡、肉猪、水产、水果、蔬菜五大产业。

(1)养殖基础

新兴县素有养殖的传统,传统畜牧业是猪、牛、鸡、鸭的养殖。新兴花白猪自明朝以来,经过长期的培育和选择,成为地方优良猪种,享誉省内外。1949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40955头,平均户养0.69头;耕牛饲养量36066头,其中水牛25146头,黄牛10920头。鸡多为农户自孵自养自用,商品率很低。1957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102465头,比1949年增长1.5倍,同年,全县家禽饲养量达到70万只。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视多养禽畜为“资本主义尾巴”,饲养量大幅下降,1978年后逐渐回升。1979年生猪饲养量254517头,肉鸡上市量9.85万只。

1979年后,新兴县的畜牧业特别是养鸡业发展较快。2000年,全县肉鸡饲养量11060万只,生猪饲养量627290头,分别比1979年增长764倍和1.46倍;养殖业产值由1979年的285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36%,上升到2000年的6425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1%。

(2)水产基础

1978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9902亩,其中鱼塘4871亩,山塘水库5031亩,总产量859吨,总产值243万元。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低塱田、低产田被大批改成鱼塘。养鱼业的发展促进了鱼苗繁育,1978年,洞口大汾村卢厚办起塘虱鱼苗繁育基地,带动全村84%农户繁育塘虱苗,大汾村成为塘虱苗繁育专业村。到1995年,全村孵化销售塘虱苗达3亿尾,收入共117.6万元,户均收入2.9万元。受该村致富效应的影响,洞口镇有8个专业村615户开展了塘虱苗繁育,全县有1000多农户加入这一行业。新城镇的枫洞村亦成为繁育埃及塘虱苗(革胡子鲶)的专业村。1999年,全县孵化塘虱苗25亿尾,创最高纪录。鱼苗远销广西、江西等地,新兴县成为全国最大的塘虱苗繁育基地。2000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44754亩,总产量15246吨,总产值10645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83倍、13.49倍和34.6倍。

(3)林果基础

新兴县低丘台地较多,具有发展水果生产的优势。1979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17214亩,总产量1437.9吨。1980年,县鼓励群众利用荒山、旱地发展水果生产。1982年水果面积16809亩,产量3089吨,名列肇庆地区之冠。1987年,县鼓励机关单位到农村办造林种果点。是年,全县出现稔村、东成、共成、天堂4个万亩水果镇,20多个1000亩水果村。1991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2万亩,总产量6.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因柑橘病虫害的蔓延及市场等因素影响,柑橘橙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但荔枝、龙眼、贡柑以及加工型水果的种植面积增多。2000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为154761亩,总产量23704吨。水果的发展促进了水果加工业的发展,全县办起凉果加工厂230多家,年加工凉果5万多吨。

(4)蔬菜种植基础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蔬菜种植以自给为主。县城附近的坡边、社圩、山口等村农户常年种植蔬菜供应县城,少量外销。自从1985年冬季外省人到天堂镇收购辣椒外销后,天堂镇很快掀起冬种蔬菜热潮,并逐渐形成生产基地。到1987年,天堂镇出现了个体的南菜北运流通组织。1989年,天堂镇有20多支购销贩运队伍,每年北运蔬菜5000多吨,销往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蔬菜品种亦从单一的辣椒增加到苦瓜、玉豆、梅菜等多个品种。1989年,全县蔬菜复种面积2.19万亩。此后,蔬菜的种植基地逐渐扩展到东成、太平等镇。2000年,全县蔬菜复种面积达到16.22万亩,总产量23.59万吨,其中天堂镇种植面积4.53万亩,产量9.42万吨,产值1亿元,占该镇当年种植业产值的60.5%。

新兴县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呈现“百家争鸣”的盛景,多样化的农业资源,也为三产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KZMxA0aPvLqRGzjh4+KS7iFUXtAKnTZgGlHhtWNE8fothlGGoAabocIEv3dV7k4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