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传统哲学中的劳动反思

古人不仅重视劳动和劳动分工,而且还形成了独特的劳动哲学,这其中道家的思想影响最大。道家思想对我国古代劳动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相互冲突的。一方面,中国古人重视劳动技能的提升,以至于把劳动上升到艺术的层面,方法是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最后达到心物一体,即魏源所概括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如《庄子·养生主》里著名的“庖丁解牛”就是如此。宰牛剔骨,这个在一般人看来既是破费体力也是考验技术和耐心的劳动,在庖丁做起来竟然是“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竟然发出了音乐一般的声音。经过勤学苦练,“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因而可以做到“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刀刃在骨节间都感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劳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达成某种艺术效果的手段;劳动过程不再是枯燥沉闷的,而是艺术般的享受过程。劳动、劳动者、劳动对象已融为一体,“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类似的例子还有《庄子·达生》篇里的“佝偻承蜩”的故事。佝偻承蜩之所以能够“犹掇之”,乃是经历了“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的艰苦过程,同时“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这种“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就是达到如此境界的“道”。宋代欧阳修《卖油翁》中所揭示的“无他,但手熟尔”,也是如此。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核舟“技亦灵怪矣”,都反映了古人要将劳动做到极致,成为艺术的哲理,这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的最生动写照。正是由于古代的劳动者强调工匠精神,我们的祖先才创造了无数精彩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不朽工艺品和建筑等,不仅给后人留下了精美的艺术品,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但另一方面,古人特别是道家学派又将器物的精巧与人心的技巧生硬地联系到一起,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是失去了“纯白”之质的表现。《庄子·天地》篇载:

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道家的主张是,宁愿用最为原始的方法汲水,也不愿采用可节省劳动的槔,因为在道家看来,“有机关之器者,必有机动之务,有机动之务者,必有机变之心。机变存乎胸府,则纯粹素白不圆备矣”,这是对技艺的偏见和物质日益丰富持警惕和反对的态度,而对技艺的偏见阻碍了技术进步。实际上,在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那里,早就有这样反对技艺进步的思想,如《老子》里讲的“大巧若拙”“朴散为器”等。老庄哲学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自然主义,认为凡是接近自然的、原始的,都是素朴的,才是好的,看重的是七窍未开的混沌世界。这种思想也对儒家产生了影响,后世儒家知识分子对所谓“奇技淫巧”的敌视,应当也是受到了道家的影响,这就使得垄断了知识生产的精英阶层消解了技术进步和对工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形成了古代劳动哲学的一个内在冲突。 +GnrdEIMYcf/BZDup9auCZiPV1sQ82FVEYGqi52SP8jyfiqV1CYllxmClKDR06B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