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与解决途径

何星亮

内容摘要 :本文第一部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一是1949年至1956年8月,党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看作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看作国家间的主要矛盾;二是1956年9月至1958年4月,党把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看作主要矛盾;三是1958年5月至1966年7月,党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看作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四是1966年8月至1978年11月,党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看作主要矛盾;五是1978年12月至2017年10月的40年间,党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看作主要矛盾;六是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本文第二部分分析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一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只是物质方面的需要,它包括物质性的需要、社会性的需要和精神性的需要;二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日益增长”的,是由低层次、低质量向高层次、高质量不断发展的。

第三部分分析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的途径:一是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各项建设的动力和源泉;二是各项建设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三是各项建设之间和地区之间平衡发展;四是满足国内需要和国外需要相结合,构建合作共赢、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 中国 主要矛盾 转化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总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所说的当代中国社会,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社会。在近70年的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如何定位社会主要矛盾?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 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过程

任何一种社会,自身都包含多种矛盾。在各种矛盾中,有主次、轻重之分。处于支配地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称为“主要矛盾”。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曾多次定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经历6个阶段的变化。

(一)1949年至1956年8月,党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看作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看作是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就开始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要矛盾。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上做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其中沿用了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国内外基本矛盾的提法:“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中国尚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二)1956年9月至1958年4月,中国共产党把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看作主要矛盾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并强调“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

(三)1958年5月至1966年7月,中国共产党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看作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58年5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修改了党的八大政治报告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认为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种定位一直延续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

(四)1966年8月至1978年11月,中国共产党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看作主要矛盾

1966年8月举行的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革命进入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掀起了全国性的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阶级斗争运动。中国共产党认为:“当前开展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一个更深入、更广阔的新阶段。”并强调:“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这种主要矛盾的理论一直延续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止。

(五)1978年12月至2017年10月的40年间,中国共产党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看作主要矛盾

1978年12月18~22日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

1979年,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多数人认为中国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邓小平在1979年3月30日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1981年6月做出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并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报告没有明确提出主要矛盾。

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报告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97年的十五大报告再次强调,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六)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17年10月的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并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二 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

如何理解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理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物质性的需要、社会性的需要和精神性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强调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主要强调物质生产,目的是解决温饱问题。

人类的需要是多样的,物质文化或物质性需求仅是其中一种。从需求性质的角度而言,人类的需要大致可划分三大类。

1.物质性的需要

物质性需要或生理性、生存性需要,是人类基本的需要或本能需求,是人类第一层次的需要,是人类为满足人体饮食、消化、生殖、皮肤等各部分器官正常活动的需要,如食物、衣服、住房和种的繁衍等。也就是说,衣食住行和结婚生子等,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

2.社会性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在物质性或生理性需要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是第二层次的需要,它包括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需要。

(1)社会安全需要。一是生命安全,人们都希望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家庭安全,希望避免人身伤害和处于危险的境地,希望居住在安全有保障的地区;二是财产安全,希望个人财富或家庭财富不受侵犯;三是食品安全,希望社会提供对人体无害、无毒的食品;四是药品安全,不希望买到假药或质量有问题的药品;五是空气安全,希望能够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希望天天都是没有霾的日子。

(2)社会保障的需要。一是工作保障的需要,人人都希望有合适的职业和稳定的工作,并有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二是教育保障的需要,希望受到较好的教育,希望能够上得起学并交得起学费;三是健康保障的需要,希望避免疾病和死亡,希望有病能治并能看得起病。

(3)社会公正的需要。一是希望社会是公平正义的有序社会,希望是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很高的稳定和谐的社会;二是办事和执法公正,人们都希望自己的政府是公正、清廉、阳光的政府,都希望政府官员是清官,希望各级官员能够不偏不倚,公正地办事,公正地执法;三是分配公正,人们都希望分配公平合理,都不希望贫富差距过大,都希望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四是干部选拔公正,希望不买官卖官,不拉关系,不走后门,按各人的才能合理安排职务,使人尽其才。

3.心理性的需要

心理性需求是体现人与自我或心灵之间关系的需求,是人类第三个层次的需要,由于心理性需求而形成的精神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显著标识。动物只有对物质的需求,而没有对心理或精神的需求;动物的活动和需求都是本能的,而人类的活动和需求则是充满创造性的。正是人类这种在物质需求之外对价值、精神、道德、理想、艺术、信仰、尊重、自我实现等的需求,催生和孕育了不同于物质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形态——精神文化。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日益增长”的,是由低层次、低质量向高层次、高质量不断发展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再搞阶级斗争和群众式的政治运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渐进式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和现代企业,全国各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无论是物质性的需要,还是社会性的需要、心理性的需要,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的。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性需要也不断发展,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便追求舒适、较高层次的物质享受。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主要解决温饱问题,人们追求的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三大件。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追求的是电视机、洗衣机、冰箱三大件。进入21世纪以来,消费欲望上升为房子、空调、汽车新三大件。

人民的社会性需要也是“日益增长”的。改革开放之初,大家都没有什么财产,大家都较穷,大多数人都没有多余的现金、没有房子、没有存款、没有股票等,也就没有财产安全的需要。至于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和空气安全等,大家都没有这种概念。社会保障需要也一样,可以说是从无到有,逐步建立各种制度,满足人民对工作保障、失业保障、退休养老保障、教育保障、健康保障的需求。人们对社会公正的需要也是不断增长的,由低到高,不断增长。

心理性需求也一样,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前,只注重经济生产,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不协调。近20年来,人们对价值观、精神、道德、理想、艺术、信仰、尊重、自我实现等心理性需要日益增长。例如,艺术的目的主要满足目、耳等的需求,人人都喜欢目视美色,因而产生美术、舞蹈等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人人都喜欢耳聆妙音,因而产生音乐、文学艺术等。改革开放前,这些需要是低层次的,现在全国上下都喜欢高层次、高雅的艺术,如高层次的音乐、舞蹈、戏剧和各种艺术品等。

三 如何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

如何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各项建设的动力和源泉

近10年来,人民高层次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心理性需要不断增长,人民都希望国家和政府提供高品质的物质产品,希望有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绿色、生态的居住环境,希望有一个“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的社会环境,希望有一个政治民主、政府清廉、办事公平、执法公正、反腐倡廉、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希望国家和政府满足人民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要。

2012年11月15日,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时,习近平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各级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切实了解当前人民的各种需求,深入了解当前人民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心理性需要是什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把人民的各种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各项建设的动力和源泉。

(二)各项建设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以物质生产为核心是完全正确的,以物为本就是物质生产第一、产量第一、GDP第一、项目第一、招商第一。许多地区不考虑环境和资源成本,采用拼体力、拼环境、拼资源的方式来实现增长,这就形成了低消费、高消耗、恶环境、产能过剩等非科学的发展,从而造成投资率趋高、行政开支加大、公共福利短缺等不良现象。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也改善了,但贫富差距越来越扩大,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食品越来越不安全,房价越来越高。新时代的发展,应该由“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以人的幸福、安全、健康等为根本。多生产高质量、绿色、健康的食品,多提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多创造宜于人居的生态环境,多建环保安全的普通人能够买得起的住房,采取措施使城市没有霾;逐步扩大养老、医疗、教育保险范围,提高低保标准,使大多数人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加大力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以促进社会稳定;“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满足人民对政治民主的需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和公民道德等,建立国家共识,建立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新秩序;弘扬诚信、仁爱、友爱的品德,保障人的尊严与幸福;提升人的科学意识、理性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各项建设与地区之间平衡发展

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理解“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类社会普遍追求各种关系的平衡,如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平衡,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收入与支出的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平衡,地区之间的平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平衡,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平衡。平衡是健康的,不平衡是病态的。只有各种关系处于平衡状态,社会才会均衡和谐运行,经济生产才会可持续发展。

在新时代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注重主要矛盾与各种建设的平衡关系,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平衡关系。中国当前存在的许多问题,与供求关系、产销关系、结构关系、利益关系、地区关系等不平衡密切相关,与部分地区发展不充分、部分行业发展不充分密不可分,加快现代化建设,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必须注重各种关系的平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解决供需失衡、产销失衡、产能过剩等问题,也就是解决地区之间、经济结构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处理好各地区、各项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利于当前正在推进的供给侧改革,有利于解决当前存在的供需不平衡、产销不平衡问题,有利于防止我国走入“中等收入陷阱”,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新时代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四)满足国内需要和国外需要相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要立足国内,也要走向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既要通过不断满足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也要通过满足世界各国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来实现。

梁启超在1901年写过《中国史叙论》长文,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或者叫三个中国的时期,秦之前是“中国之中国”阶段,秦之后是“亚洲之中国”阶段,1793年后是“世界之中国”阶段。梁启超还认为,复兴中华民族,并不是只考虑本国富强,还要给全人类带来幸福,他说:“一个人不是把自己的国家弄到富强便了,却是要叫自己国家有功于人类全体。不然,那国家便算白没了。” “我们人数居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我们对于人类全体的幸福,该负四分之一的责任。不尽这责任,就是对不起祖宗,对不起同时的人类,其实是对不起自己。”

当代的中国是“世界之中国”,当代世界是开放、互动、包容的世界。构建合作共赢、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开放包容、物质丰富、文化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既是中国人民的需要,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需求。我们既要满足本国人民的需求,也要满足世界各国人民的需求。我们不仅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而且还要帮助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实现新时代的总目标,必须妥善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建设与人民的物质需要平衡发展,社会建设与人民的社会性需要平衡发展,文化建设与人民的心理性需要平衡发展。既要满足人民高层次的物质性需要,也要满足人民高层次的社会性和心理性需要,只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三类需求,人民才会感到幸福美满,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中国的经验与教训也许值得相关国家参考和借鉴,可以少走弯路,可以减少失误。天下太平,协和万邦,国泰民安,人寿年丰,既是古今中国人的梦想,也是世界各国大多数人的梦想。 rKNJ26wniYeEiWqz1X1fpTPnnYWXaAx8siCy3Jn7iHbqBTKNDrkehQyS7S+AWO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