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我的剪纸艺术之路

两位长寿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源源不绝地创作和创新,她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匠心深深触动了我,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深深地感染、影响了我。

难忘的校园故事

我五岁上幼儿园。小时候的幼儿园其实是一个破庙,没有桌子也没有椅子。上学的时候,大人就牵着我们的小手,我们另一只手拿着个小凳子,大人把我们送到破庙里面,就算到了幼儿园——记忆中的课堂。

老师教我们拼音字母“b、p、m、f……”。那时候,老师那浓厚的地瓜腔,发音都不清晰、不准确。现在想起来觉得好好笑、好亲切、好可爱啊。也难怪,每次做自我介绍:“我来自‘湖建’,‘坐灰机在天上灰来灰去’”,被大家当笑话了。

我七岁上小学。在小学的课本里,我读到“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天安门广场的西面是人民大会堂”。哦,天哪!对我一个农村的黄毛丫头来讲,那是多么遥远、多么神圣、多么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座殿堂啊!没想到若干年以后,我竟然会到北京来上大学,还到人民大会堂去开大会,还多次到人民大会堂去领奖,还很荣幸地应邀进人民大会堂赴国宴。回想起来,这些都是源于剪纸。

上学时,有一位让我终生难忘的帅哥班主任。我们都觉得他好帅、好酷、好有才,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我们都很尊敬地叫他姚老师。曾经梦想着,能嫁给像姚老师一样帅的男神多好呀。另一位难忘的老师,是一位数学老师。她是厦门人,大学毕业后到我们学校来代课,非常漂亮、时尚。当时,她穿着流行的乔其纱,我们都好奇地聚集在她身边,哪有心思好好上课。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情窦初开吧。从那时候开始,我们班的男同学,都喜欢偷偷地看我,给我传字条……那是1981年,我12岁。

回顾求学过程,我一路玩着,幸福、“嚣张”地长大,最重要的是收获了情窦初开的甜蜜。小时候,我在农村长大,从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书。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的男同学就特别喜欢跟我一起玩,问我跟哪一位男同学比较好。那时候,我就懂得两位都不得罪,马上回答:“你们两个我都跟你们好。”初中上课时,我喜欢用手术刀刻剪纸,男同学崇拜得不得了,胆大的偷偷给我递字条,胆小的就偷偷看我,当被我眼神扫过,那小脸红红的。课后,我喜欢看琼瑶小说,晚上躲在被窝里继续看。这种沉迷让我不得不早早地戴上了眼镜,可也增加了几分“文化”气息。因此,没能考上大学,是理所当然的事。

从初中到高中,就有许多社会上的朋友或者同学家长,陆陆续续地到我家来提亲。女孩长得漂亮聪明,在当时的漳浦,定娃娃亲还是有的。母亲总是找借口说我年纪还小。有一次,人家来提亲,我母亲其实是担心这家条件太好,人家会是个纨绔子弟;又有一次,我母亲嫌弃说那家孩子长得不好看,配不上我;总是有理由,有时嫌弃人家老人多,怕我嫁过去后服侍不起……

没能认真读书、学习文化知识是我的错,也是我一直以来深深感到遗憾的事。可是,青春的懵懂我真的无法阻挡。我深知在创作道路上,文化知识是我创作的基础。在我的梦想中,要是我能上大学多好呀!还好,现在全总给了这个大好的机会,我感恩致谢,我真是个有福之人,我真是新时代的宠儿!

前辈的言传身教和父母的启蒙

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就非常活跃。据《漳浦县志》载:“元夕自初十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彩为花,备极工巧。”

漳浦近代最有名的剪纸艺人,主要有黄素、林桃、陈金、陈匏来四位老奶奶。黄素和林桃两位奶奶是我的恩师,在我很小的时候,她们对我的言传身教,让小小年纪的我爱上了神奇的剪纸艺术,一发不可收拾。恩师给我最难忘的教诲——“希望你能把剪纸做好,让它有名气。”

我七八岁时就开始学剪纸了。当时,我和恩师黄素奶奶住在同一个四合院里面,每次放学回来看她在剪纸,我就会蹲在她身边,听她讲剪纸作品里面的故事,有《红楼梦》,有穆桂英,有历史典故,有民间传说,更有许多爱情佳话。小小的剪纸,竟然包含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可能是那些爱情故事吸引了我吧,我对剪纸充满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让我接触剪纸并爱上了它……黄素奶奶看我对剪纸这么痴迷感兴趣,就把一生的剪纸本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我的剪纸技艺就是得自她的真传。

我还有一位恩师——林桃奶奶,她的剪纸技艺超凡脱俗,被誉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毕加索”!长辈奶奶们发明的剪纸技巧——排剪,这个技巧在北方叫锯齿纹、打毛毛。“排剪”法用在一整排的剪,能剪得像头发丝那样细,表现花的花瓣、动物的羽毛等传统题材最为生动。林桃奶奶活到106岁,黄素奶奶活到97岁。两位长寿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源源不绝地创作和创新,她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匠心深深触动了我,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深深地感染、影响了我。

在“文革”期间,外婆家成分不好,为了减轻家里口粮负担,母亲在十三岁的时候就远离家乡,到芗剧团当了戏曲小徒弟。每天清晨就得起来练唱、练童子功。经过严苛的基本功训练,下过苦功夫的母亲最终成为漳浦芗剧团的主要演员兼导演。在没有电视的年代流行地方戏曲,特别是春节期间,我母亲每天都要演三场。我至今记得她演的祝英台在梁山伯墓前的十二拜,每一拜从台前扑倒跪到台后,三场下来她的膝盖都是黑紫黑紫的,甚至流血。但母亲都坚持下来,而且连续演出一个月。她表演的声腔身段和吃苦奉献精神,都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剪纸艺术创作。

父亲是漳浦芗剧团的舞美设计师,为了留住人才,由组织安排,把母亲这位名角撮合给父亲。当时,组织要求母亲只能在本单位找对象,不可以嫁到外单位。外公也觉得父亲有一技之长,人又斯文,这么优秀文雅的小伙子值得托付终身,就同意把母亲嫁给父亲,这才有了哥哥和我。

我父亲后来成为漳浦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又是美术研究会会长。这个研究会下面有三个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剪纸协会。父亲和这些美术工作者为了抢救、挖掘和发展剪纸等民间艺术,总会在每年的寒暑假举办书画培训班、摄影培训班、剪纸培训班,邀请全国著名画家、书法家、民间剪纸老艺人前来教学和相互切磋。我非常好动,在父亲举办的书画培训中,每次我总是上蹿下跳,一会儿看看这位哥哥在画什么,一会儿又跑去看看那位姐姐在写什么……尽管没有安下心来学到多少,但潜移默化地为我今后的剪纸创作打下一定的美术基础。

小时候,看父亲在画海报、画舞台上的布景,心里觉得父亲好厉害、好棒,太帅了。看着母亲在舞台上当角的范儿,举手投足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嗓音甜脆圆润、吐字清晰,让多少戏迷为她痴迷。母亲戏路较宽,是剧团优秀挑梁旦角演员,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崇拜者非常多,在当地不亚于如今的影视明星。在当时物质缺乏的年代,还经常有人把鸡蛋、冰糖等送到我家。小小的我,心里就偷偷地想着:赶紧快快长大,长大了也要像父亲这么厉害,像母亲这么吃香有名气……

浓厚艺术文化氛围的家庭,父母一静一动的耳濡目染,造就了我温文尔雅的性情与得天独厚的艺术天赋;外婆“护犊子”蛮不讲理的溺爱,也造就了我在艺术上积极进取、“嚣张”强势的一面。父母的启蒙与教诲,长辈黄素、林桃奶奶的言传身教,让我在少年时期就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还在国外展出,并一发不可收拾,深深爱上了神奇的剪纸艺术。 qotrzhF3TFqTaUeh8Wa8EaPYx2wQjCdJ9TmXzASROMAEtdoMIJ3R05Z0P5pvXNL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