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没有地图的旅程

2007年夏天,我到京都访问了两个月。初到那几天,没有机会开口讲话。我信步于京都大学百万遍附近,在书店看到一本似杂志又似专书式的别册,封面的几个大字“汤川秀树”吸引了我。

汤川秀树(Yukawa Hideki,1907-1981)是日本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我在念大学时就听说这个家庭出了几位知名学者:他的父亲小川琢治是地质学家,他的兄弟小川芳树是冶金学家、贝冢茂树是中国上古史家、小川环树是中国文学史家(汤川秀树和贝冢茂树分别是汤川、贝冢家的婿养子)。后来,我注意到汤川的全集中,居然有大量关于《庄子》、《左传》之类的古籍研究,使我相信科学与人文并不排斥,尤其在第一流学者身上更是如此。但是一直到读了这一本“别册”以及他的自传《旅人》——尽管我对他的“介子”理论近乎一无所知——我开始想知道他的学术历程有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借鉴的价值?

汤川秀树描述他的研究工作是没有地图的旅程,是孤独的行旅者在未知的地方摸索。这一自白告诉我们,许多(并不是全部)创新性的研究是没有地图的旅行,在研究的一开始并不一定能预测后来的结果,因此目前对各种“研究计划”内容的要求,便应该有一些雅量、有一些空间,容许“没有地图的旅行”。这不应该成为懒惰的借口,但是或多或少容许人们在不知名的地域上漫步、摸索,是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汤川另一件引起我注意的事情是,他的重要突破与京都、大阪两地的关系。我先前一直以为,汤川最重要的研究都是在京都完成的,京都的气氛极度沉静、宁谧,研究者每每到了“眼观鼻,鼻观心”的境界。大阪不一样,大阪是工商大城,车水马龙,嘈杂之至。而令我吃惊的是,我原先的印象是错的。汤川的学术经历当然是以京都为主,他从小到大学毕业及初期工作,都在京都;他对“介子”的构思、研究,也从京都大学开始。可是他接着到大阪大学任教几年,他获奖论文的最重要部分就是在大阪时期刊出的。后来他又回到京大,并在那里得到诺贝尔奖(1949年,当时汤川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

汤川回忆说,如果不是京都的静谧以及大阪高度“动”的环境对心灵的刺激,他不可能完成其卓越的创获。看来对于研究而言,极度安静的求索配上动感的激荡是很重要的。

汤川的例子还有一层意义。许多年来,我都在思考:如何使一种学问、一种研究或一种产业在一个地方从无到有生根发芽?我觉得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是完成一个可以模仿、套接的模式。从汤川探索的过程可以看出,他对当时西方最先进研究的整个轮廓了如指掌,但汤川全部教育、研究都在日本完成,这个案例形成了一个“吾亦可以为之”的气氛与态势。后来日本接连得到若干诺贝尔奖,恐怕与一种可套接的模式与信心不无关系。至于如何形成这个可套接的模式、信心与态势,就不是我这篇短文所能交代的了。

(原载《南方周末》2009年9月17日) /3bqcn+9QOcpk72NKGtpu+af00A+V07AFFnZLpZttnQcSBVUyoDB6KV43KyK61s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