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考试过后,更需要家的支持

一个从长远考虑孩子成长的家长,不该在乎孩子一时的考试成绩,而要发现孩子身上那些独特的资源,并帮助孩子认识和挖掘。

女儿从小数学成绩就一般,初中时虽然数学成绩也不好,但还不至于拖其他成绩的后腿。一上高中,数学成绩就变成了女儿的噩梦,连续好几次数学考试她都是班里的倒数第一。这让她非常苦恼,也很着急。

有一次看女儿用俏皮的文字记录的一篇随笔,我觉得又好笑、又心疼。

高一的第二学期,一天中午,女儿和好朋友一起去操场看他们班和别班男生的篮球比赛。回到教室后,她看到课桌下面飘着一张数学卷子,卷子的右上角赫然标着红红的40分。一开始,她以为那是上一次月考的数学卷子,可当她拿起来看的时候,才发现那就是头一天的数学考卷。这时候,她最好的朋友小丽过来悄悄地在她耳边说:“若辰,你这次的数学又考了倒数。”说着,还同情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她俩之所以能成为好朋友,是因为这个同学的英语和我女儿的数学有着相同的遭遇。

听到同学这样说,女儿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下午的第一节是语文课,老师讲的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讲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时,老师特意解释了“招摇”这个词,她说:“招摇这个词呢,如果用在人身上,那表示这个人大约很得意。比如我们同学如果有人考试考了90分,他大概会在大家面前招摇,如果有个同学只考了30分,你们想想,他能够招摇得起来吗?”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师只是讲课,并没有针对谁。不过,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女儿身边的同学齐刷刷地把眼睛看向了她。女儿在她的文章里写道:“看什么看,我考了40分,不是30分,好吗?”

同时女儿也写了,那一节课她的心情差极了,听课的效果也非常糟糕。下课后,她找了个角落开始掉眼泪。直到一位同学过来跟她说了句他们刚刚学到的英语名言“Can we do the best?Yes we can”时,她才破涕为笑。

每个人的内心都强烈渴望成就感,具体到孩子的考试上,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考试成绩好,被别人认可和肯定。但是很多时候,不是说你想考好就能够考好的,各方面的因素都是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女儿写作业从来都是先写数学,花费的时间也最长,但数学成绩依然不行,可见要学好一门课,只有上进心和勤奋是不够的,还要看孩子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智能优势和适合的学习方法。在我的邮箱里也经常能收到家长的来信,诉说孩子花很长的时间在学习上,甚至牺牲了假期和玩耍的时间,但学习成绩依然平平,甚至有的孩子还很差。

那时候,女儿回家也常跟我说:“妈妈,考倒数第一的感觉实在是太难受了,我真不想再这样下去了。”我太了解女儿的感受了,因为我上高中的时候数理化也学得一塌糊涂,物理最差的一次考试成绩只有45分,那种挫败感和羞耻感,如今想起来都还隐隐存在。所以每当女儿向我诉苦的时候,我有时会说:“闺女,妈妈很同情你,妈妈当年跟你一样命苦,数学就是学不好。你说妈妈可以帮你做什么,妈妈一定帮你。不过宝贝,你的数学不好,但你的语文和英语很好。而且数学一科成绩差,绝对不影响你成为人才的。咱以后不从事与数学相关的职业就得了呗!”这么说的时候,女儿便会放松很多。

有的时候,我干脆就搂着女儿,拍拍她的肩膀,半认真地跟她说:“宝贝,妈妈很心疼你,要是不学数学该多好。要不咱直接放弃数学,好好把其他科目学好吧!”女儿往往会说:“放弃数学,那对我的高考会有太大影响,坚决不行。”

我非常了解数学科目对高中生的重要性,也明白高考时数学150分的分值对一个考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但我更明白,女儿是多么想提高她的数学成绩,她自己也正在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没有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而烦恼。这时候,我所做的就是表示自己理解孩子,接纳她当前的状态,并愿意在她需要的时候支持她。我没有给她讲大道理,因为我知道道理她都懂,之所以回家诉苦,只是想要爸爸妈妈听到和看到她。现在看来,我们很庆幸的一点就是,在女儿的数学一再考不好的情况下,我和先生没有给她压力,而是给了她同情和支持。后来,女儿想到找课外的老师帮忙补习,并且到一个课外机构的老师班上听课,最终找到了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成绩也一点点提高了上来。

遇到挫折,孩子也许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帮助,但每个老师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要照顾,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面面俱到;同学之间呢,大家的学业都很忙,本身还存在竞争的关系,大多数孩子在遇到不如意的问题时并不愿意跟同学交流,就算偶尔说说,同样是十几岁的孩子,也不会有很大的帮助。就像前面说的那个女孩对女儿说那句话,已经是对女儿最有力的帮助了。

家长就不一样了,我们是父母,有时间、有精力关注孩子,我们无条件爱他们,也愿意无条件帮助他们。因此,当孩子在学业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个老同学跟我聊起他女儿上高中时的一些事情,心有余悸。他女儿上高中以后开始住校,高一时,一到考试就给他打电话:“爸爸,我不想考试了!”他很纳闷,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学生上学考试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许多孩子也正在这样走,为什么他的女儿一到考试就想逃避呢。他想,孩子可能是怕考不好被爸爸妈妈批评,于是就劝孩子安心去考,考啥样都没有关系。可是女儿这一科考完,下一科考前又会给他打电话,请求他跟老师请假。高一时好几次考试都是这样,我的老同学觉得事情比较严重,就找了一个专注研究考试焦虑的老师给孩子做了几次辅导,孩子这才克服了恐惧心理,顺利地读完了高中。后来这个孩子读了一所很普通的大学,我的老同学不无感慨地说:“只要孩子身心健康,哪怕她不读大学也没有什么。”

非常欣赏这位好爸爸,当发现孩子出了状况时,他把焦点放在了如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上,及时地找方法。事实上,每次到了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季,心理辅导机构都会接到恐惧考试的孩子前来辅导。同时也有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强行逼迫孩子,最后导致孩子厌学甚至逃离学校。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考试,家长也特别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当孩子排名靠前的时候,家长会欢欣鼓舞,还会以好成绩作为条件给孩子各种奖励。而当孩子考试出现失误或者“考砸”的时候,有些家长轻则冷暴力,对孩子不理不睬,重的会责骂、惩罚孩子。这种“只见分数,不见孩子”的做法会让孩子从小就建立一些非理性的信念,比如“只有考好了爸爸妈妈才喜欢我”“学习成绩好才是好孩子”等。所以,一旦考不好或者觉得自己考不好,孩子就会很害怕,害怕来自家长的冷漠、责骂,也害怕来自老师的批评。更何况,家长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而且总是用自己孩子的弱点跟别人家孩子的强项比。这一点也会让孩子觉得,成绩差会遭到周围人尤其是同学的鄙视,从而对学习、考试产生抵触情绪。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属于他独特的精彩,他的优秀与否,和考试成绩没有直接关系。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的目的,不是要那个考试成绩,而是希望孩子越来越有修养,而且能学到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家长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些,就能看到孩子的成长,而不会在意孩子的考试成绩,更不会患得患失了。只有家长放松了,才能给孩子更好的支持,孩子也才会阳光、快乐。

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身生命的价值,他才会自信。一个自信的孩子自然会坦然面对考试的成败,也会从容面对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只是,这种自信更多地来自家长对他的接纳和信任。因此,一个从长远考虑孩子成长的家长,不应该在乎孩子一时的考试成绩,而要发现孩子身上那些独特的资源,并帮助孩子认识和挖掘。 IDBRq++jh4Lj6IMAPSdilf/C8f5htcJfJ4WsluW+iSMl/cD7fZRv4zz4nSV5FP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