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孩子沟通要讲求“有效”

家长要肯动脑筋,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变换自己的沟通方式,就不怕和孩子无话可说,亲子关系的和谐也就不是问题了。

女儿从小就跟我关系很好,有什么事都愿意跟我说,我也很以此为荣。然而女儿升入高中以后,我明显感觉到她跟我聊天的内容有了保留。具体保留了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是不像小时候那样,只要是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事情,回家都跟我汇报一遍。我先生就更不幸了,女儿上了高中以后,他俩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总是爸爸说一句,女儿就有十句在那里等着。我先生为此很郁闷,有时候气得说自己养了只白眼狼。

多亏提前就进行了学习,知道了青春期孩子的一大特点就是叛逆,而且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身心冲突的重要表现。我虽然表面上安慰先生和自己想开点,等孩子长大懂事了就会好起来的,但心里还是有一点酸楚,毕竟“小棉袄”即将脱去的感觉并不那么温暖。

后来,我们努力调整了交流方式,这种状况才有了改观,我们家的沟通重新变得流畅起来。

女儿高一第二学期的一天,先生出差了,我和女儿在家吃晚饭,我们一边吃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家长里短。吃过后,我没有去收拾碗筷,女儿坐在我的对面,继续跟我说着最近发生在周围的一些事情,我们从家里的事情谈到爸爸妈妈的工作,还谈到了同学之间谈恋爱的问题,等等,不知不觉就过了一个多小时。这次谈话是女儿上高中以后跟我聊天聊得最久的一次,也是聊得最深入的一次。

后来我发现,要想跟女儿深入交流,只有我和她两个人的时候才能聊得很好,我先生在场效果便不好。开始我还纳闷,试了几次后我就明白了,原来三个人一起的时候,其中两个人的谈话总被第三方插入,而且第三方的观点又往往跟另外两个人或者一个人的不同,容易引起争执。争执发生后,家长一方又往往出于习惯维护自己的立场。于是,“战争”升级,结果也总是不欢而散。

问题的症结找到后,我就和先生达成共识,只要遇到需要跟女儿沟通的事情时,就由我跟女儿交涉,先生则负责做个开心果,只要讲讲笑话、开开玩笑,逗女儿开心就好了。

我总结了一下,之所以我能跟女儿沟通得比较好而且有效一些,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大耳朵,小嘴巴”。

别人家的妈妈都是家里的说话主力,我这个当妈妈的在家里却说得不多。在这个年轻人的信息和词语日新月异的时代,我总觉得自己的脑子反应慢半拍。所以每次女儿跟我说话的时候,我总要非常耐心地听她说,并跟着她说的内容应和一些简单的词汇,如“哦”“然后呢”“下面呢”,等等,而很少对她所讲的问题发表评论,更不去批评她。有时候听到兴奋的地方,我会激动地抱着女儿又亲又笑。我想,大概是我这个忠实的听众极大地满足了女儿的演讲欲和倾诉欲吧,所以她有什么事都喜欢跟我说。

其实,要一个家长从指导者的角色转换到听众的角色,确实有点困难,因为这是十几年来养成的习惯。先不说别人,我先生就是这样的。每次一跟孩子谈论问题,他总是争着表达他的看法,并尖锐地跟孩子争辩,然而,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内心又十分渴望认同和接纳,于是父女二人往往话不投机,说不了几句便谈崩了。

如果我们反复用无效的方法与孩子沟通,孩子的逆反心理会越来越强,严重的还会影响亲子关系,导致日后孩子人际交往中的沟通障碍。与其这样,不如家长换个方式跟孩子相处,真的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二是关注孩子的感受,也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开放式提问题。

这是我在心理课上学到的一招,就是看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先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问她怎么看。

有一次我看到女儿回家后情绪很低落,就试探着问:“宝贝,妈妈看你今天闷闷不乐的,有些担心哦,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吗?”

“张静跟她男朋友分手了!”

“哦,没有听你说过,到底是怎么回事?”

女儿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跟我唠叨了半天好朋友失恋的事情。唠叨完,心情也舒畅了,进屋写作业去了。

把孩子的情绪指出来,表明妈妈细心地关注到了她的低落情绪,这是同理心的一种表现,对孩子的心理首先就是一个安慰。同时我也表示了对她的担心,让孩子觉得妈妈在乎她的感受,也更加愿意袒露心声。而且我问的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吗”,而不是“你怎么了”,这是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孩子会感觉比较舒服,所以才愿意敞开心扉。

三是在融洽的氛围里,跟女儿随意地交谈。

自从女儿晚上跟我分房睡觉以来,每周末都要跟我睡两个晚上。小的时候总是我给她讲故事,会读书以后,我们喜欢双双靠在床头,两人各自看书,或者我躺在那里听她给我念书。

上了高中以后,女儿自动把两个晚上缩减为一个晚上。每次我俩躺下,我都会在关灯以后跟女儿聊一会儿天。因为人在躺下后,身心都很放松,交流起来也非常顺畅。女儿的好多小秘密都是在周五的晚上跟我一起睡觉时,被我“套”出来的。

我也偶尔会在接女儿放学或者饭后散步的时候跟她聊聊天,不聊正经的话题。虽然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从中可以了解到孩子的许多想法和做法。

四是和女儿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女儿上高中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数学成绩怎么也提高不上去。一次考完试回来,女儿眼睛红红的,我刚搂着她的肩膀还没有说话,她就放声大哭,跟我说她对自己的数学已经彻底绝望了。

我找出一张皱巴巴的成绩单递给她,她看了以后马上破涕为笑。那是我高二时的一张成绩单,是我几年前在父母家里收拾东西的时候偶然发现的,上面语文、英语、地理、历史等成绩都在90分以上,唯独数学只有可怜兮兮的70分。

看她笑了,我就给她讲我高中时学数学的一些情况。我这个70分还不是最差的,高一时我最低考过45分,当时我的心情跟女儿也差不多。后来参加高考,虽然我的数学成绩依然不是很好,但我别的科目成绩不错,所以还是考上了大学。

听完我的经历,女儿对她的数学成绩总算释然了。

虽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同,但是孩子的心路历程哪个家长没有经历过?孩子的困惑我们也曾有过,孩子的喜悦我们也曾体验过。只要把自己的那些经历和感受与孩子分享,孩子是乐意听家长讲的。

在我家,还有一个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书信。

说起来,这还是女儿的一个小小的创举呢。女儿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奶奶从老家到北京来看病。我和先生每天要上班,还要来回跑医院照顾奶奶,女儿觉得受到了冷落,很不高兴。

一天,我和我先生回家后,发现卧室的床上放着一张折叠好的纸条,打开一看,是女儿写的:“为什么奶奶来了以后,你们就不管我了呢?”这句话的后面还画了一个哭得非常伤心的小女孩。

先生受到启发,在家里的墙上挂了一个有三只口袋的收纳袋,然后在每个袋子外分别贴上“爸爸信箱”“妈妈信箱”“女儿信箱”的标签。并宣布,以后谁有什么心里话要对某个人说,就写好信放到对方的信箱里。女儿非常喜欢,刚开始的时候频频给我们写信,我们也很诚恳地回信。后来女儿功课日益繁重,家庭信箱里的信就越来越少,到最后索性就没有了。

女儿升入高中以后,看问题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父女间的交流便出现了小小的障碍,我先生就又想起了这个方法,虽然没有再专门建立信箱,但是爸爸和女儿之间又有了书信来往。有的时候,爸爸会把想说的话写成信放到女儿的书桌上,女儿看到便会给爸爸回信;有的时候吵完架,女儿会有厚厚的一封信丢到爸爸的枕头下面。

书信虽然古老,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面对面交谈,如果意见有分歧,人很容易情绪激动、言辞激烈,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一来不仅沟通无效,还会彼此伤害。而在理智的情况下,把要说的话写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字,往往能打动对方的心。有几次,女儿就因为看到爸爸言辞恳切的信而潸然泪下,爸爸有时也会因为女儿的文字而向女儿诚恳地道歉。在我看来,他们俩用文字斗来斗去,不仅交流了情感,还让女儿练习了写作。

虽然高中的孩子有许多奇怪的想法,也很叛逆,但是我们只要肯动脑筋,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屈尊”变换一下自己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就不是问题,亲子关系的和谐也就不是问题了。 MFQYVK57Keiz7iDYDsps1R3EI/Z0aimrT6fec5RburK1MXuk2jLeRNPmfQIAVV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