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讲

这世界是我们心理投射的镜像

人格在人的一生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正面人格和变态人格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弗洛姆(Erich Fromm)将一些人格类型称为“非生产型”,因为这些类型会让人逃避真正的行为责任,阻碍生产和个人成长。

主要人格类型

在现实中,我们的人格往往是由四种主要人格类型混合而成。弗洛姆提出四种主要人格类型分别是:承受型、剥削型、囤积型和交易型。这四种人格类型都是非生产型人格,都有正负两面。

此外,还有一种完全负面的人格类型——恋尸型。而第六种人格类型是弗洛姆的理想型——生产型。

承受型

承受型的人活得很被动,默默承受着各种管控。他们是追随者而不是领导者;他们总被事情压制而不是做事情。当然,从积极的一面讲,这类人可以得到很多的捐助和接纳。弗洛姆把这种类型的人比作历史上的农民阶级和外来劳工。

剥削型

剥削型的人,通过从别人那里索取来满足自己,他们获取所需要的东西并不是靠赚取或创造的方式。他们极度自信并具有强烈的主动性。这种类型可看作剥削阶级,通过剥削广大人民群众的财富来填满自己的口袋。

囤积型

囤积型的人总是在寻找地位高的朋友,并且喜欢根据价值大小来给朋友们排序。他们渴求权力且吝啬,脑子里常常打着小算盘,是实用主义者。从历史上说,他们就像是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崛起于经济大萧条时期。

交易型

交易型的人执迷于自己的形象,以及如何成功地宣传和推销自己。他们会对每一种选择进行评估,根据衣着、座驾等判断其他人的地位,并且一心想把自己“嫁入豪门”。说得不好听一点,他们是肤浅不堪、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者;说得好听一点,他们目标明确、富有激情、精力充沛。这种类型的人最能代表这个占有欲和自我意识不断膨胀的现代社会。

恋尸型

恋尸型人格是最消极的人格类型,他们一心寻求毁灭。恋尸型的人热衷于谈论疾病和死亡,他们强烈地害怕人生无序和不可控的本质,渴望建立“法律和秩序”。他们一味地给他人强加固化的目标。这样的人就是在现代社会中的悲观主义者,他们的眼中永远只有半个空杯子,而看不到半杯水。

生产型

生产型的人通过灵活性、学习和社交能力真诚地寻找人生合理的解决之道。为了成为世界中的一员并摆脱孤独感,生产型的人用理性和开放的心灵与世界互动,愿意接受新的事实,改变他们的想法。生产型的人能够真正爱上另一个人,而不是把他当作战利品或避风港。弗洛姆称这样的勇者为“不戴面具的人”。

心理学家说你有气质,绝不是在夸你

气质是人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气质的差异是造成人与人心理特性不同的原因。气质是一个很古老的概念,有多种分类。

体液说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土、空气、火和水这四种基本元素构成,而这四种元素又分别对应寒冷而干燥、温暖而潮湿、温暖而干燥、寒冷而潮湿四种属性。基于这些元素,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建立了一个医学模型,提出人体中存在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而后,罗马哲学家和医生克劳迪亚斯·盖伦(Claudius Galenus)将体液说扩展到人格,把人格分为四种气质,即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体型说

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E. Kretschmer)提出按体型划分人的气质类型的理论,把人分为肥胖型、瘦长型和斗士型三种。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Sheldon)根据胚胎发育的意义把人的体型分为内胚叶型、中胚叶型、外胚叶型三类。内胚叶型:柔软,肥胖,好逸恶劳,是内脏气质型;中胚叶型:结实,强壮,性格独立,喜欢冒险,是肌肉气质型;外胚叶型:虚弱,瘦长,爱思考,谨言慎行,喜欢独处,是脑髓气质型。

关于人格气质的理论除了体液说和体型说,还有四根说、阴阳五行说、血型说、星座说,这些理论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广为流传,但在科学依据上尚有欠缺。

用4500个形容词来描述的人格特质

自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四种体液说之后,仿佛再没有人尝试对人格进行细化分类。直到19世纪,人们针对个体的自我开展了诸多讨论,然而心理学领域对人格方面的研究仍然是空白。

研究人格的方法

研究人格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通则式研究和个案研究。这两种方法是由德国哲学家威廉·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和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所创。

通则式研究法

这种方法力求客观、科学。在进行人格研究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大量被试进行关于外倾性和内倾性的人格特质的测验,然后再对所得数据进行精密的分析,从而得出一系列结论。例如,人群中属于外倾性和内倾性的比例分别是多少,这种特质与性别、年龄、所处地域有着怎样的关系,等等。这种方法并不是要在个体的水平探讨某一特质,而是要从群体的角度探讨某个特质,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结论。行为主义学家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观察老鼠行为的研究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个案研究法

与通则式研究方法相反,个案法是针对个别案例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考察或发展一般性理论,从而发现研究对象行为和心理现象的规律。这种方法在第一章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词汇学假说

戈登·奥尔波特是第一个专门研究人格的近代心理学家,被认为是人格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对于人格的研究应该采取合理、综合且开放的观点。他的核心观点是:个体的独特性及其人格主要受到个体人际关系的影响,也可以说,人格是在个体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他还主张个体的人格还应从其人际关系、个性特质、当下背景以及动机等方面综合看待。

戈登·奥尔波特指出,如果用通则式研究方法来描述个体特质可能会缺乏解释能力,而个案研究虽然无法得出普遍结论,却可以对个体特质进行详细解释。因此,在他的人格研究中两种方法都会看到。他早期与兄弟弗劳德·亨利·奥尔波特(Floyd Henry Allport)合著的论文《人格特质:分类和测量》是一个关于通则式研究方法的范例。而后来他对珍妮·马斯特森的分析则是一个很好的个案研究范例。

戈登·奥尔波特对于人格特质的第一个研究是与他的兄弟一起完成的。他们通过问卷调查法,最终得出结论:特质可以被区分,并且他们还尝试对特质进行测量。

1936年,戈登·奥尔波特和他的同事奥德伯特(H. S. Odbert)提出,那些与个体人际生活息息相关且最为显著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并且差异越重要,越有可能用一个单独的词语描述。后来人们把这一观点称为人格的词汇学假说。当时,这两位研究者检索了最全的英文词典,从中找到18000个描述个性的词语,并选择了4500个可以描述个体可被观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的形容词。

三种人格特质

经过对词汇学假说的深入研究,戈登·奥尔波特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首要特质、一般特质和次要特质。不是每个人都拥有首要特质,当个体缺乏首要特质时,一般特质会塑造个体的人格,而次要特质则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才会被激发出来。 +EO0CZWx+o4hhQip5QIqRQQlrUtkvWfBZ97aQu0h5YbQz4XaF0ifdNDukluywv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