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是一个很古老的中国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楚晋两国发生战争,晋国国君晋文公履行诺言,令晋军避让楚军,后退“三舍”。一“舍”相当于现在的三十里,晋军退了“三舍”,也就是退了九十里。

晋文公因退避三舍而有君子之名,陈、粟退出千辛万苦才得来的姜堰同样得到喝彩。

苏北名士朱履先对陈毅说:“如果你们退出姜堰,省韩(指韩德勤)还来进攻,则是欺人太甚,万分无理。”

陈、粟一退姜堰,尴尬之人便成了“省韩”。对还要不要再进攻黄桥,韩德勤已经有些犹豫,韩部的一些师旅长对继续作战也无把握,但偏偏李守维犟了起来。

他说:“韩主席(韩德勤)主要管行政工作,军事上我要负责,决不能同新四军合作。我要同他们拼一拼!”

有人劝说,新四军到底有多少力量暂时还弄不清楚,但几仗下来,起码知道他们打仗是有一套的,你有多大把握和他们拼?

李守维的犟劲上来便收不住:“我不管,成败在此一举,不成功,便成仁!”

在李守维的支持下,韩德勤复电陈、粟,让新四军继退出姜堰后,再退黄桥,直至开回江南。

连吃两次败仗,把姜堰都丢了,这“省韩”竟然还能吃着碗里,看着盘里,想着锅里,参与调停的人们闻知一片哗然,另一位苏北名士韩国钧怒骂韩德勤:“小子无义,天必殛之!”

韩德勤迫使新四军退出姜堰,便以为对方好欺负,然而他想错了。

陈、粟退出姜堰,是走了一步以退为进的好棋。

姜堰两翼暴露,西边是“二李”,东边是陈泰运,北边是韩德勤,这三方势力要攻黄桥,随时可以从两翼的任何一个空隙南下。也就是说,掌握在新四军手里的姜堰其实是个“死镇”,它不仅对黄桥起不到应有的屏障作用,还会分黄桥之兵。

在“退避三舍”这个故事中,晋文公是绝对的男一号。从表面上看,他做出“退避三舍”之举,似乎仅仅是要通过践诺来树立个人形象,在政治上收获人心,但此举更深层的意义,其实还是要在军事上实行以退为进,后发制人。

在晋文公看来,“三舍”不过是可以用来换取更大筹码的棋子而已,他把“三舍”一送,楚军主帅便轻敌了,而这正是晋军在后面的战争中能赖以制胜的一个重要条件。

韩德勤和李守维并不比古代的楚军主帅聪明多少,李守维如果不是判断新四军已经怯战,在连战连败的情况下,他那“拼一拼”的劲头就不会如此之大。

陈、粟让出姜堰,可做的文章很多。

给部队争取到了20天的休整和备战时间,这个自不用说,除此之外,还可以换得一个好的筹码,叫作:分而治之。

姜堰不是给韩德勤的,陈、粟把它送给了“二李”、陈泰运(“二李一陈”)。

能轻轻松松地得到“金姜堰”,“二李一陈”自然是喜出望外,乐不可支,马上表示愿意在暗中再次恪守中立,而韩德勤则气急败坏,认为自己受到了愚弄。

1940年9月30日,新四军撤出姜堰,通知“二李一陈”前来接防,而就在同一天,韩德勤对新四军下达了“进剿令”。

这次“省韩”似乎真的气昏了头,他撤走了长江沿岸的所有船只,连退回江南的机会都不肯留给新四军了,只求“把新四军赶到长江里去喝水”。

这个结局,粟裕在占领姜堰那天就预料到了。他当时曾说:“15天到20天内,顽军(韩部)将有大动作,这才是苏北命运的决战。”

决战意味着最后的时刻到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ShOi1SXYdiMq2G8sQ4UNpjLuqe+qJo3oT0t/mSOiqs0kxLcuxzwT0c6HIzuPGh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