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穴位图
1.本书采用分部图示,与按经图示相比大大减少了图片数量,缩小了篇幅,降低了成本。而且在同一页尽量使图片紧凑,用较小的篇幅尽可能清楚地显示腧穴的位置,以方便读者使用。
2.根据不同部位取穴的需要,在有些部位添加了肌肉、骨骼等具有重要取穴意义的标志。如:
(1)添加了腹直肌,作为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腹部取穴的重要标志。
(2)上肢增加了肱二头肌和前臂屈肌,是定取上肢手三阴经腧穴的重要标志。
(3)下肢小腿前面增加了肌肉,尤其是胫骨前肌对于定取足阳明胃经小腿前面的穴位具有重要意义。
(4)上肢的上臂后面加的是肌肉,而前臂的后面加的是尺桡骨,这是因为上臂后面的穴位定位与肌肉有关,而前臂后面的穴位定位与尺桡骨有关。
(5)下肢小腿后面增加了肌肉,这对定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合阳、承筋、承山等穴具有重要标志作用。
二、穴位定位所做的修改
本书图片中的穴位定位主要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标示各腧穴的位置。与以往统编教材的腧穴定位相比,主要做了如下调整:
1.印堂穴由经外奇穴归至督脉,穴位代码为CV29。
2.清冷渊的穴名改为清泠渊。
注:根据《新标准》作者的相关著作解释,按古代文献,清冷渊和清灵二穴都是由清泠渊一穴错误演变而来的。故把清冷渊又改成了清泠渊。
3.修改了地仓的定位 只以口角旁开0.4寸取穴。1990年的标准是: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
注:人口裂大小有个体差异,口角旁开0.4寸不一定能“上直瞳孔”。
4.修改了风市和中渎二穴的定位 风市:在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的凹陷中,髂胫束后缘。中渎:在股部,腘横纹上7寸,髂胫束后缘。以前的定位是:风市: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中渎: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注:在古代文献中,中渎穴是在“膝上五寸”,“膝上”的“膝”一般是指髌底(髌骨上缘),而腘横纹大约和髌尖相平,髌尖至髌底为2寸,所以“膝上五寸”实际上是腘横纹上7寸。《新标准》把它改正过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关于风市定位的修改中并没有说在腘横纹上9寸,这是因为在古代的主要文献中,并没有“膝上七寸”的记载,只有“直立垂手,中指尖处”这样的记录。但根据目前已有的测量结果,如果以腘横纹至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为19寸,垂手中指尖处至腘横纹的骨度分寸平均约为9寸。
5.修改了箕门穴的定位 髌底内侧端与冲门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与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相当于血海上10寸或髌底内侧端上12寸)。以前的定位是: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注:在古代主要的针灸文献中,关于箕门穴的定位都是这样记载的:“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应手。”而这个部位就是《新标准》中的“长收肌与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约在髌底内侧端与冲门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处,也就是相当于血海上10寸,而不是以前的6寸。
6.修改了阴包穴的定位 在髌底上4寸,股薄肌与缝匠肌之间。以前的定位是:在大腿内侧,当股骨内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注:在古代主要的针灸文献中,关于阴包穴的定位都是这样记载的:“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这里的“膝上”一般是指髌底(髌骨上缘)上,而不是“股骨内上髁上”。
7.删去了经外奇穴中的“膝眼”条,因为已经有了内膝眼穴和犊鼻(外膝眼)。
8.修改了漏谷、地机的定位 漏谷: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以前的定位是:漏谷: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不在胫骨内侧缘后际)。地机: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不在胫骨内侧缘后际)。
注:在古代主要的针灸文献中,关于漏谷、地机的定位都是在“骨下陷中”,也就是在胫骨内侧缘后际。
9.修改了急脉穴的定位 在腹股沟区,横平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5寸。以前的定位是:在腹股沟区,当气冲外下方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或横平耻骨联合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5寸。
10.交信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以前的定位是:复溜穴前0.5寸(在胫骨后缘与复溜穴之间)。
11.胆囊 腓骨小头直下2寸。以前的定位是:在阳陵泉直下2寸。
12.下肢骨度分寸的修改 把髌尖与腘横纹视为同一水平,髌尖至髌底规定为2寸,又规定髌尖至内踝尖为15寸。
(1)足阳明胃经及足三阴经在大腿部的腧穴如涉及骨度分寸,必须按“髌底至耻骨联合上缘为18寸”定取。若足阳明胃经大腿部的腧穴按“腘横纹至股骨大转子高点为19寸”定取,必须明白腘横纹至髌底是2寸。足少阳胆经在大腿部的腧穴按“腘横纹至股骨大转子高点为19寸”定取。足太阳膀胱经大腿部的腧穴按“腘横纹至臀横纹为14寸”定取。
(2)足三阴经在小腿部的腧穴必须按“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为13寸”或“髌尖至内踝尖为15寸”来定取。
(3)足三阳经在小腿部的腧穴必须按“腘横纹(髌尖)至外踝尖为16寸”来定取。
三、关于穴位定位的文字部分
文字内容完全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未做任何改动。
四、增加了牵正、安眠、夹承浆、肩前4个奇穴
《新标准》的奇穴中没有收录这些穴位,但考虑到临床较为常用,故在本书的图片和文字部分都增加了这4个穴位。
睢明河
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2019年2月
穴位分部导航(正、背)
穴位分部导航(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