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真实的病例。2009年的一天,天津一名初三的女生在体育课400m跑步训练中,突然昏倒在地,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而死亡。医生追问孩子的父母后得知,该女生在猝死前10多天患过感冒,猝死前1天出现胸闷、气短、乏力,且活动后症状加重。家长对这些症状并未在意,让其坚持上学。由于剧烈的运动,加重心脏的负担,发生心力衰竭而致死亡。医生最后确认夺走孩子生命的是感冒引起的心肌炎。那么,是不是感冒都会引起心肌炎呢?感冒与心肌炎有什么关系呢?
心肌炎是某种感染原引起的心肌炎性疾病。通常为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有多种病毒,其中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各种病毒较多见,尤以柯萨奇病毒最为常见。此外,细菌感染产生的毒素也可以引起心肌炎。我们知道,普通感冒只要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绝大部分可以自愈。那么什么情况下,感冒可引起心肌炎呢?
专家研究表明,有如下几点条件因子:①感冒合并细菌感染,如链球菌咽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②发热。③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常见于中小学生,感冒后不注意休息,仍旧埋头学习,甚至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猝死的女初中生就属于这种情况。④着凉。⑤缺氧。⑥营养不良。⑦使用激素。上述情况都可能使小小的感冒转变成心肌炎。
所以,在小儿感冒时或感冒后1~3周内,家长要细心观察,看孩子是否出现如下症状:
乏力多汗:患儿不爱玩或玩耍过程中常喊累。跑一会儿就停下来歇一会儿。爱让大人抱。比平时汗多、虚弱。
胸闷、气短、心慌、心前区疼痛:年长儿会自述上述症状,小婴儿则表现为叹气,长出气。
面色苍白,口周发青,呼吸困难:小婴儿还会出现烦躁,哭闹,双眼凝视,拒食,呕吐,软弱乏力。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就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医生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超声心动图等化验、检查即可确诊孩子是否患有心肌炎。
专家提醒:
患了心肌炎,一般需住院治疗。恢复期一般为3个月到半年。绝大部分患儿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痊愈。
小知识:
目前医学界是根据1999年9月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脏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对病毒性心肌炎进行诊断的。标准如下:
1.临床诊断依据
(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期前收缩,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
(4)CK-MB升高或心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2.病原学诊断依据
(1)确诊指标:自患儿心内膜、心肌、心包(活体组织检查、病理)或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以下之一者可确诊心肌炎由病毒引起:①分离到病毒。②用病毒核酸探针查到病毒核酸。③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
(2)参考依据:有以下之一者结合临床表现可考虑心肌炎系病毒引起:①自患儿粪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离到病毒,且恢复期血清同型抗体滴度较第1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②病程早期患儿血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③用病毒核酸探针自患儿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3.确诊依据
(1)具备临床诊断依据2项,可临床诊断为心肌炎。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者。
(2)同时具备病原学确诊依据之一,可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具备病原学参考依据之一,可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3)凡不具备确诊依据,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心肌炎。
(4)应除外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心肌损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心肌病、原发性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β受体功能亢进及药物引起的心电图改变。
4.分期
(1)急性期:新发病,症状及检查阳性发现明显多变,一般病程在半年以内。
(2)迁延期:临床症状反复出现,客观检查指标迁延不愈,病程多在半年以上。
(3)慢性期:进行性心脏增大,反复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病情时轻时重,病程在1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