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的方方发烧,流鼻涕2天了,今天他一直哭闹,还总用手抓自己的右侧耳朵,妈妈带他去耳鼻喉科看病,医生说,方方患了中耳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孩子听力下降。方方妈妈问:“大人感冒没听谁说过得中耳炎的,是不是小孩感冒容易得中耳炎呢?”
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病之一,其中70%~80%都是由感冒引起。据统计,3/4的孩子在3岁以前至少经历过1次耳内感染,其中近一半的孩子可能会感染3次以上。为什么儿童感冒后容易患中耳炎呢?这与小儿头面部的解剖特点有很大关系。在中耳腔内,有一条细管子连接鼻部和咽部,医学上称为咽鼓管。它不仅仅是一个连接的导管,还具有调节中耳腔的压力、引流中耳分泌物的功能。成人的咽鼓管长而成角。小儿的咽鼓管比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咽鼓管的鼻咽部开口端几乎与鼻底相平。此外,咽鼓管尚未形成生理狭窄。当小儿感冒时,鼻咽部的致病菌非常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到中耳,引起中耳炎。再者,感冒时,鼻内黏膜受到刺激后,导致连接中耳、咽喉和鼻腔的咽鼓管肿胀,从而使内部通路变窄、积液排流能力降低。当耳部无法及时排除黏液时,那里就形成了细菌滋生的最理想的温床。
此外,小儿感冒时,会鼻塞、流涕,经常擤鼻涕,若擤鼻的方法不当,用力太猛时,常可使鼻腔内的分泌物及致病菌从咽鼓管进入到中耳,从而引起中耳炎。中耳炎一旦发病,会剧痛难忍。年长儿童会说耳痛、耳朵憋闷、发堵。小婴儿会烦躁、哭闹,难以入睡,用手抓自己的耳朵,大人若用手指轻轻按压孩子的耳朵,孩子会哭闹加重,或用手来自卫。另外,因重力的关系,将小儿抱立时,由于耳内的充血情况得到改善,疼痛常常有所减缓,这也可提示中耳炎症的存在。患中耳炎时孩子往往会突然发热,体温可升至37.8℃~40℃。如果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说明原本留存于中耳的液体已经冲破了耳鼓膜。可以肯定地说孩子患上了中耳炎。
那么,除了感冒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引起中耳炎呢?婴儿吐奶、呛咳,及不正确的擤鼻涕方式,给小儿掏挖耳朵,不小心损伤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导致了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发生炎症。还有报道认为,婴儿平躺着喝水、喝奶,水或奶会向鼻咽方向流入,有导致中耳炎的危险。所以,宝宝喝奶或其他饮料时,要将他的头抬高一些,并随时给他擦掉流出来的水或奶。
绝大部分中耳炎经过合理的治疗都能痊愈。但需要注意的是,化脓、疼痛等症状消失,并不意味着小儿中耳炎已经好了,必须要等听力完全恢复才算是康复。急性中耳炎继续发展,可能发展成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致聋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如果不治疗,或反复发作,中耳内分泌物中的毒素可能会引起内耳损伤,从而导致不可恢复的神经性耳聋,不仅影响到听力,其对语言、认知发育等也都会有影响。
专家提醒:
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咽鼓管,增加孩子感染中耳炎的危险。因此应少给孩子含安慰奶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