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为什么很多人会感到莫名的心烦?心烦的原因在哪里?究竟是心理原因还是生理问题?
烦躁是春天常见的一种不良情绪。如果赶上多风少雨干燥的天气,烦躁情绪覆盖的人群就会更多,表现得就会更加激烈。那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该如何认识和应对烦呢?
烦的本意是火上头,发热、头疼。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上火发烧,头疼脑热。火气上冲头,起初可以出现发热、头疼,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人的情绪、情感、精神。后来人们逐渐把让人为难、头疼的情绪也称为烦,不过一般都说心烦,用来区别生理上火气上头的烦。
烦是怎么出现的呢?原因分内外两种。先从内因说起:五行之中,心与心包属火,是阳性的,肾属水,是阴性的。人与天地相应,正常的状态应当心火下降,肾水蒸腾,就像天气下降为雨,地气上升为云,往复循环。这就是《易经》中所谓的水火既济,天地交泰。相反,如果人体产生郁结就会导致上下隔绝不通。这些郁结有的是无形的邪气,有的是痰饮,有的是瘀血,久而成患。而郁结的部位一般都在任脉上,有的在咽喉,比如梅核气;有的在胸中,比如胸痹;有的在心下,比如虚痞、结胸;有的在脐周,比如水气病;有的在小肚子上,比如奔豚。这些会使火气不降反升,熏灼头脑,寒水无法蒸腾,凝滞于下,热者愈热,寒者愈寒。在《易经》中,这是火水未济、天地不交;在中医里面,这种状态就造成了火上头,就是烦。
《易经》把这种天地、阴阳不交的状态称为否,中医把否加了个病字边,把阴阳不调和的症状称为“痞”。很多病人手脚冰凉、颜色发青,但是却头疼发热,脸上长痤疮,口腔里面起溃疡,咽喉肿痛。有一些人还有游走性的关节疼痛,自觉双脚冰凉,像走在冰雪上,但是同时会出现心中烦热、头疼、干渴、老想喝冰水。中医统统称为痞症,原因是上热下寒,阴阳隔绝,痞塞不通。经脉郁结导致心中有热,上攻于头就是烦的内因。消散郁结,疏通经脉就是治疗烦的方法,也就达到了成语否极泰来的目的。
烦的外因,一是由于热邪之气外袭头脑,特别是在春天和夏天,天气渐热、地气上升,会使人气血上冲,感觉焦躁、干渴,有的体温高得像烧着的火炭,还有的会在开春喷涌鼻血,这都是天气的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处事繁杂纷乱,搅扰心神。在古代烦与繁同音同意,外界事务过多,突破了心理承受极限,导致人心中焦躁、厌倦,这就是“外繁”导致“内烦”。所以这些人应当适当减少应酬、工作,还可以通过服药清解已经郁结在心中的毒火,也是积极有效的方法。我们一般用苦寒泻心火的药物治疗,比如黄连解毒汤。
有的人并没有做多少事情,但是心中也总是焦躁不宁,这是心气太虚不能担事、不能任物,是心气、心血不足的表现。过度频繁动用心气阳气,就会耗伤精血,到了夏天没有阴液的滋养降温,就会导致人心烦意乱。中医称之为“虚烦”,也就是说没有谁骚扰你,却觉得烦。治疗应当静养,恢复心气心血。用酸枣仁补养肝血,让人沉睡安眠,解除心劳过度导致的烦躁。治疗人们说不清、道不明的烦躁,心中发热,胃中泛酸烧心,不能入睡的一般还要用栀子,也是苦寒的药。最后治疗心血耗伤到了极点,这些人舌质干裂,沟壑纵横,舌苔剥脱,甚至舌苔光滑如同镜面一样,根本无法入睡,属于心阴血不足,就得用些血肉有情之品。我们往往用鸡蛋黄加上阿胶做汤,让患者服用,帮助他们来治疗这种虚劳、虚烦、不得安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