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西门庆送给妻妾的潞绸
——丝绸业与晋商的兴起

在小说《金瓶梅》中,

西门庆送给妻妾的礼物中每次必有潞绸。

这种潞绸并非出自苏杭,

而是出自山西的潞、泽两州。

读过《金瓶梅》的人一定记得,西门庆送给妻妾的礼物中每次必有潞绸。“三言”“二拍”和其他明代小说中也经常提到男人送给妻妾、情人潞绸,以及这些女人如何赞赏潞绸。这些小说无论写的是哪一个朝代的故事,所反映的都是明代的现实。这说明在明代,潞绸是送礼时拿得出手的高档面料,而且已行销全国了。

潞绸是哪里生产的?说到丝绸,我们通常会想到苏杭。其实这些小说中所说的潞绸并不出自苏杭,而是出自山西的潞、泽两州,故有此名。在历史上,山西不仅养蚕织丝,生产高档丝绸,而且养蚕和丝绸最早始于山西。作为山西的资源优势,丝绸和棉布、颜料这些相关行业也对晋商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人最早开始养蚕织丝呢?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中曾发现过半个蚕茧化石(对这半个蚕茧化石是否为新石器时代的物品,历史学界和考古界尚有争议,我们且用传统说法)。这半个蚕茧化石是在山西南部夏县西萌村发现的。在西萌村东二里的一片桑林中,有一块高台,当地人称之为“丘台”。据传说,“丘台”是教民育蚕织丝的先祖——黄帝之妃嫘祖的葬身之地。这半个蚕茧化石就是在这里发现的。据《搜神记》记载,是一位叫“蚕神”的姑娘把蚕带给人间的。但养蚕织丝并把技艺传给百姓的却是嫘祖。因此,人们就把嫘祖当作“蚕神”“蚕祖”了。无论传说可信与否,那半个蚕茧化石都是山西人最早养蚕织丝的证明。夏县还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故乡。司马光墓及祖茔也值得一去。

在唐代之前,百姓主要是穿麻布,只有少数大富大贵之人才能穿丝绸。由此可以推知,山西当时的丝绸生产并不多,且以进贡和自用为主,难以成为主要贸易物品。丝绸对晋商萌芽时期的作用远不如盐和铁。

据历史记载,山西大量种桑养蚕始于唐代。唐武德七年(624年),令民在“永业之田,树以榆、桑、枣及利益之本”。明代立国初,号召天下广种桑、麻、棉花等经济作物,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并且有惩罚条款,如果“不种桑出绢一匹,不种麻及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又令百姓“务要多栽桑、枣”,并规定把栽种数目造册回奏,“违者,全家发云南金齿充军”。

有种桑养蚕,就有丝织业。到明代时,山西许多州县都种桑养蚕,并缫丝织绸,出产多种丝织品。明代学者顾炎武在《肇城志》中记载,太原、平阳、潞安、泽州生产帕。尽管山西出产丝绸的州县很多,但产量最多、织工精细、花色品种繁多者,要数潞、泽两州的潞绸。其时潞绸已闻名天下,这就是明代小说中屡屡提到潞绸的原因。

洪武末年(1398年),潞州六县种桑8万余株,弘治时期达9万余株。与此相应,这里有发达的养蚕和丝织业。潞、泽两州,织机最多时达1.3万余张,成为与苏、杭并列的三大丝绸产业区。潞、泽两州所产的丝绸有大小潞绸之分。大潞绸每匹长5丈,宽2尺5寸。小潞绸每匹长3丈,宽1尺7寸。潞绸分天青、石青、沙蓝、月白、酱色、油绿、真紫、黑色、红青、黄色、绿色、红色、秋色、艾子色等14种染色。潞绸织工精细,染色鲜艳,受世人欢迎,也为西门庆和其他富户的妻妾们所喜爱。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就有“西北之机潞最工”的记载。

潞绸及山西各地丝织品的产量有多少,没有详细记载。但从明代官府年征农桑绢数量可见一斑。明洪武年间,年征农桑绢4 574匹,内本色3 674匹,折色920匹。嘉靖初年(1522年),年征丝50斤,绢4 777匹。潞绸在洪武年间兴起到万历以前的一百五六十年间一直保持发展的势头。从万历三年(1575年)起,官派潞绸逐年增加。万历三年征2 840匹,十年征4 730匹,十五年征2 400匹,十八年征5 000匹。由于官派增加和潞绸价格下降,万历以后潞绸衰落。直到清政府减少了官派并提高了价格,潞绸的生产才有所增加。北方边疆贸易以及新疆与俄国贸易的丝绸主要由山西供给。

丝绸业的发展促进了贸易,并出现了从事丝织业的专业富商巨贾。这种贸易包括产品销售和原料采购。山西商人在各省开店设号,出售丝绸和购进蚕丝。在明代,张家口就有“潞州绸铺”或“泽州帕铺”。《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生活在山东,“三言”的编著者冯梦龙生活在江苏苏州,“二拍”的作者凌濛初生活在浙江湖州,但他们都了解潞绸,可见潞绸在国内已有广泛的知名度。山西的丝绸产品甚至还出口到新加坡、日本、俄罗斯及其他地方。同时,山西本地蚕丝不够用,还远到川湖之地购买原料。“川丝”指四川保宁府阆中县生产的蚕丝,“湖丝”指浙江湖州府出产的蚕丝(胡雪岩就在这里从事蚕丝贸易)。以后也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采购。在这种丝绸的生产和销售中出现了富商,著名的蔚字五联号票号东家侯氏原来就从事丝绸贸易。

《金瓶梅》中屡屡提到的潞绸就出自山西。有多少人在读这本小说时会想到晋商呢?

与丝绸相关的还有棉花与棉布。北宋年间,山西南部的河东就是一个“勤农织”的地区。当时“织”主要是指麻布,以后主要是棉布和丝绸。山西的棉花和棉布不如潞绸那样知名,但对晋商的兴起也起了积极作用。

棉花古称“木棉”或“吉贝”,原产自南番,北宋末年引入中国。最早在江南开始种植,元代移种于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到明代遍及江北与中州。山西种棉始于平阳府(今临汾),棉花的种植又推动了棉布生产。据记载,榆次生产的布耐用,颇受欢迎。榆次常家原来就在张家口开布铺。史料记载,太谷“无问城市乡村,无不纺织之家”,徐沟“在城在乡有人纺织”,孝义“男妇皆能纺织”。可见棉织业之普遍和发达。当时的棉布产量有多少?据不完全的资料,明代山西每年田粮折征棉布在50万匹以上,棉花15万斤。

棉花与棉布业也带动了商业,出现了长途贩运棉花和棉布的商人。平阳府的棉花大量北运,平遥最早成为棉花等商品的集散地。乾隆二十四年(1777年),平遥就有货栈旅店13家。还有商人走向外省,其中以翼城县和太平县的商人最为有名。太平县棉布商去了陕西三原县。翼城县棉布商去了京城和通州,分别建立了晋翼布商会馆。绛州棉布商赵忱在明代就贩运木棉数万斤到西宁销售。

丝绸、棉布离不开染色。与此相配套,山西的蓝靛种植和颜料业发展起来了。平阳府的临汾、襄陵、曲沃等县都种植蓝靛,用它制作的青色染料被称为靛青。曲沃县城关有17个商品交易市场,其中有一个就是“靛市”。当地所产蓝靛不够用,商人就远下江西赣州采购贩运。

山西临汾、襄陵和平遥以制造颜料著称,其中平遥最有名。平遥的颜料业开始于明朝,最盛时颜料商有数十家,生产的各色颜料畅销全国,占领了大半个市场。他们在京师、汉口、天津、通州、保定等地都有铺庄,销售自产的颜料,在京师还有颜料会馆。日升昌票号的前身西裕成是当时资金最雄厚、规模相当大的颜料业龙头老大。西裕成以制作铜绿颜料闻名,雇用的工人在千人以上。铜绿是把铜片装在木匣子里,用醋糟盖上,加热,使铜片酸化,两天后剥下铜片的铜绿加工而成。西裕成的铜绿工艺合理、色彩纯正,产品供不应求,在平遥、京师、天津、沈阳、四川等地都有铺面商号。资金雄厚和分号众多是它以后能最早进入票号业的重要原因。

丝绸、棉布、颜料在晋商经营的行业中都算不上大,但这些产品贸易程度高,实现了商品化生产。所以,它们对晋商兴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读《金瓶梅》这类小说时如果能联想到晋商,你会觉得读这些书更有趣。 RTJ+iHxc6M4JtN5EPFEgEIK+woxSSYzo7581tvU/ceohUvsU7WBzwOM58s4MFh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