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那一片浩瀚的盐池
——晋商的起点

晋商的出现是由于山西拥有自己独有而

别人离不开的盐,而盐池则成为晋商和

中国商业的原始起点。

了解晋商要从运城那一片浩瀚的盐池开始,那里是晋商的起点。

为什么晋商从这里起步?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不同地域之间的贸易不是产生于分工或比较优势,而是基于生存需求的互通有无。在那时的自然经济中,交易是为求生存服务的,所交易的是生存必不可缺的物品。一个地方要产生商人,唯一的条件是这里出产人们生存必不可缺而其他地方又不出产的东西。对晋商兴起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这种东西就是被古罗马诗人荷马称为“神赐之物”的盐。

山西南部的运城,古名潞村,濒临河东盐池。河东盐池又名解(音读hài)池,出产无须加工即可食用的自然结晶盐。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今池水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淳,浑而不流。水出食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这种盐被称为河东盐或潞盐,哺育了中华文明,至今仍然支撑着一个大型盐化工业国企——南风集团。

人类是如何发现并开始食用盐的,已无法考证。最早应该是人类始祖出于生理需要而发现并食用自然存在、无须加工的盐。据历史学家考证,至少在六千年前,盐池附近的人就知道收集并食用盐池中的自然结晶盐。从湖边发现的人类遗骨似乎可以把人类食用盐的历史追溯到更早。

传说中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争,以及发生在这一地区连绵不断的大小战争,实际都是为了争夺对这个盐池的控制权。在政治家看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经济学家看来,一切战争的根源都在于经济利益。在远古时期,控制盐的利益丝毫不亚于今天控制石油的利益。

浩瀚的盐池是晋商的起点。

黄帝、炎帝之说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传说,但古代汉民族的发展一直和盐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中的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都在盐池附近。这个盐池哺育了夏、商、周三代的中原文明也是不容置疑的。夏朝已有关于盐生产和贸易的记载。商代的《尚书》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的记载。周朝时,咸已被作为“五味”之一。《周礼》中还有“以咸养脉”的治病记载。中国制盐的历史也有四千年以上。古籍中有“宿沙作煮盐”的记载。宿沙是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诸侯之一。

最早把盐拿到其他地方去卖的应该是山西人。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历史和盐》中考证出,商贾的“贾”字出自“盬”(简化字是“卤”)。《说文解字》中指出,“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说文解字·盐部》中明确指出:“盬,河东盐池也。”河东即今运城市。卤就是指盐池中自然结晶状态的天然盐。他由此推断出,中国的商业起源于盐。盐带动了商业的发展,《易传·系辞》中记载远古时山西南部“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最早的中国商人应该是从事盐业贸易的山西人。这个结论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有学者把晋商的产生归因于人多地少的矛盾、表里山河的地理位置,或者勤劳诚信的文化传统。应该说,这些因素对晋商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绝不是晋商产生的关键因素。与山西有类似条件的地方并不少,为什么中国最早的商人不出现在其他地方,而独出现于山西?晋商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山西拥有这种自己独有而别人离不开的盐。在远古,自然资源是产生贸易的唯一条件。盐池边有“池神庙”。池神庙始建于唐大历年间,早已不存。现存的池神庙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建的。清顺治、雍正时均有修补。我想这应该也是中国的“商神庙”。这里是晋商和中国商业的原始起点。

春秋时期,运城这一带属于晋国。晋文公重耳利用这个自然优势,以商强国。晋国推行鼓励商业的“轻关、易运、通商、宽税”的政策。自然条件和政策鼓励使晋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富裕的晋商。《国语》中记载,绛邑(今运城市绛县)富商“其财足以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这些商人已经富到可以开着“奔驰”之类的名车,穿着“阿玛尼”这样的精美服装在王侯之间行贿、游说了。可见,他们已经有了巨大的财富和上等的社会地位了。商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晋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称霸时间长达一百六十年,是五霸中最长的。晋国也是最早进入封建制的地区之一。

池神庙也应该是中国的“商神庙”。

第一代晋商的财富也许不如以后的晋商,但他们的影响不可忽视。《史记》记载,晋流亡公子计然经商成功,并把经商经验上升为理论,总结出了一套被称为“积著之理”的成功经商之道。助越王勾践伐吴成功后远走江湖的范蠡正是受计然的启发弃官从商致富,人称“陶朱公”。芮城县人段干木为马市交易经纪人,被称为“晋之大驵”,魏文侯尊以为师。猗顿向范氏请教致富之道,范氏告诉他养牲畜和贩盐。猗顿来到今天的山西省临猗县,从事畜牧业和盐业,成为巨富。《史记》中有“猗顿用卤盐起”的记载。据说,猗顿还与一位名叫郭纵的铁匠一起,发明了用铁锅(又称“牢盆”)煮盐水制盐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历史上曾使用了很长时间。今天临猗县建立了猗顿的雕像,以纪念这位晋商的远祖。

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实行盐铁专卖,由政府控制盐的生产、运输、批发与零售。盐商的活动受到严格限制。但官营盐商效率低下,官员腐败无能,满足不了社会需要,私盐走私严重,也使财政收入流失。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开始实行“折中制”。在这种制度下,商人把粮食运到边疆(称为“入中”),由政府给予“盐引”(称为“折中”),然后凭盐引到指定盐场领盐,再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这就放开了盐的运输和销售(并未放开生产)。庆历八年(1048年),太常博士范祥制定《钞盐法》,规定商人可以用钱买盐引。四贯八百钱买一份盐引,可到盐池领盐两百斤。

这种制度变化为山西商人参与并扩大盐业贸易创造了条件。宋元两代都实行了这种盐引制,这就形成了最早的晋商——河东盐商。“折中制”是政府在盐业运输和销售中的“国退民进”,也是晋商形成的历史机遇。当然,晋商真正成为一个商帮还是在明代之后。这一点我们以后在“来自北方的商机——‘开中制’与晋商”中详细介绍。

今天的运城也是随着盐业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古代因盐池之利而修筑城堡的历史很早。春秋时晋国的郤锜食采于苦城。“苦”读“卤”,即河东盐。苦城就是盐池附近地区。战国时,这里被称为盐氏,以封地于此的盐氏为城名。秦始皇置河东郡。汉代设管理盐业的司盐都尉于潞村,所以,这里又名司盐城。唐大历年间(776—779年),曾设治于潞村。不过以上的城堡规模都不大,以后都荒废了。

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河东盐运使那海俊德在潞城营建城池,因形似凤凰,取名“凤凰城”。后来由于是盐运司所在地,改名为运司城,又名运城,沿用至今。

山西的南部,包括今天的运城市、临汾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又有丰富的煤铁资源,盛产小麦、棉花、蚕丝等农产品。这些与盐一起使这里成为古代山西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地区。清朝诗人郭书俊有诗云:“居人艳说凤凰城,百货纷纭闹市声。向晚葡萄有酒熟,醉乡有梦不分明。”成书于乾隆年间的《解州安邑县运城志》中记载:“顾商贾聚处,百货骈集,珍瑰罗列,几乎无物不有。”“富商大贾,游客山人,骈肩接踵。”这里的人过去“穷人无所归,皆食力于农,今大半为商所夺,而农事不问”。

今天的运城也许相对落后了,但当年的确繁荣过。

晋商产生于山西南部,然后向北发展,最后在中部形成鼎盛。晋南这一代在春秋时为晋国。三国分晋后战国开始,归于魏国。这里有丰富的文物,也是关公故里。晋商之旅的起点应该是运城。 mb9n9VeRnXeT9RfAOO3WBPx8uboOlqDJsE7BS/0DFF/vuts1W/chGC6vWxXFeqE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