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四章
这样做,你会看淡“不感恩”

我最近在得克萨斯州遇到一个商人,他被愤怒之火烧得晕头转向。有人警告我,他和我见面不出15分钟,肯定就会对我大倒苦水。果然是这样,而且除了这事,其他的啥也不想说。事情发生在11个月前,他现在还余怒未消。他曾经给34名员工发了一万美元奖金,——每个人大约300元,居然没人感谢他。他唉声叹气:“给他们一分钱都让我后悔!”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个人就是这样的,我真心怜悯他。他差不多60岁了吧。现在,人寿保险公司算出,平均算来,我们只能活得比现在年龄和80岁之差的三分之二略长。所以这个人——如果他幸运的话——可能还有14年到15年活头。然而他呢,因为对一件一去不返的事情忧忿不已,差不多把他所剩不多的年岁中的一年浪费了,我挺怜悯他的。

要不是在愤恨和自怜中不能自拔,他可能已经反问过自己 好心没好报了。或许工资给低了,或许工作超时了;也许他们觉得那是个圣诞红包不是额外的恩典,而是他们应得;也许自己太严厉、太难以接近了,没人敢于或在乎去感谢他;也许他们觉得收到红包,是因为——反正大多数利润都用去缴税了;另一方面,也许是员工们自私、卑鄙、粗野无礼。

也许是那样,也许是这样。对此我不比你了解得多。但你知道,塞缪尔·约翰逊博士 说过:“感恩是教化的最大果实,你不可能在粗鄙的人群里找到。”

我要表达的是这一点: 他并不洞悉人性。

如果你对某人有救命之恩,你会期待他感恩吗?你也许会,但先是大牌刑案律师后成了法官的塞缪尔·雷波瓦兹,曾经将78个人从电刑椅上救了下来!你猜猜,这些人中有多少人感激他了,或曾经给他寄过一张圣诞卡?多少?你猜猜……没错——一个没有!

基督耶稣一个下午就救了10个麻风病人——但有几个甚至停下来说声“谢谢”?只有一个。去《路迦福音》里查查吧。当耶稣转向信徒们问:“那九个人在哪儿呢?”他们都跑了,消失了,一个“谢”字也没留下!让我问问你吧:为什么你和我——或者这位得克萨斯的商人——因为我们对别人的小小恩惠就应该期望更多的感谢?难道能比耶稣更有理由吗?

而且,当涉及金钱时,呵呵,那就更别指望了。查尔斯·斯瓦布告诉我,他曾经救过一个银行出纳,那人挪用银行的资金去股市投机。斯瓦布出资让这个人躲过牢狱之灾。这个出纳员感恩了吗?哦,是的,有那么一阵子,然后就对斯瓦布翻脸不认人了,还辱骂他,责难他——一个将他从牢狱之灾中解救出来的人!

如果你给你一个亲戚100万美元,你期望他感恩吗?安德鲁·卡耐基就有这经历,但是,如果他从墓地里返回来那么一小会儿,他会瞠目结舌的——这个亲戚正将他一痛好骂呢!为什么?因为老安德鲁给公共慈善留下了3.65亿美元,“才给他留了微不足道的100万美元”——他是这么说的。

事情就是这样。人啊,本性难移——你一辈子可能也改不了。所以为什么不接受它呢?为什么对人性就不能像罗马帝国最明智的统治者之一马科斯·奥里略那样现实呢?他在某一天的日记里写道:“我今天要去见一些废话联翩的人——他们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知感恩。但我不会吃惊或觉得被滋扰,因为我无法想象出一个缺少了这些人的世界。”

有道理吧,是吗?如果你我喋喋不休地抱怨别人不知恩图报,该谴责谁呢?谴责人性呢,还是谴责我们对人性的无知?我们就别指望感恩啦,所以,如果偶尔得到感恩,那将是一个令人开心的意外;如果得不到,也不必受其扰。

我想在本章中表达的第一个观点是:

我认识一个纽约的女人,总是抱怨自己太孤独,没有一个亲戚愿意接近她——其实情有可原。如果你拜访她,她会对你絮叨几小时她在侄女小时候对她们如何好:她们得麻疹得流行性腮腺炎得百日咳时,她一直喂养她们;她寄养了她们好几年;她帮助其中一人读完商业学校;一个侄女在出嫁前,她一直让她住自己家里。

这些侄女们来看她了吗?哦,是的,出于义务感,偶尔来一次。但她们害怕来看她。她们知道会坐在那儿挨几个小时遮遮掩掩的指责。她们会领受没完没了的苦涩絮叨和唉声叹气。当这个女人不能再通过威胁、迫使或恐吓手段让侄女们来看她时,她折腾出了心脏病,也算咎由自取吧。

她的心脏病是真的吗?哦,是的。医生说她的心脏是“神经质心脏”,由心悸造成的。但医生也说他们无能为力,因为她的麻烦是情绪性的。

这个女人真正需要的是爱和关注,但她管这些叫“感恩”。她永远也得不到感激和爱,因为她通过索要的方式,她认为那是她应得的。

像她这样的人成千上万,他们因为“不被感恩”、孤独、被忽略而生病。他们渴望被爱,但这个世界上他们唯一渴望得到爱的方式,是停止索取,奉献自己的爱而不求回报。

但那听起来就像纯粹的、不现实的、臆想的理想主义吗?不是的,这只是常识而已。这是一种寻找内心快乐的康庄大道。我知道,我目睹的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家里——我父母就乐于助人,不求回报。尽管我们当时很穷,债台高筑,父母每年总是想方设法给一家远在爱荷华康塞尔布里富斯的孤儿院寄些钱。他们从来没去过那儿,除了写信,也许没人因为他们的礼物而感谢他们;但我父母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因为他们享受了帮助小孩的乐趣,而没指望任何感恩回报。

我离家后,总是在圣诞节给父母寄一张支票,催他们大大方方地为自己买几件像样的东西,但他们很少这样做。圣诞节前几天我回家时,父亲会向我提起,他们为一些城里的寡妇买了煤和食物,这些寡妇们带着一大堆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们从这些礼物中得到了什么快乐——不求任何回报的给予!

我相信,我父亲几乎配得上亚里士多德心目中的“理想的人”。亚里士多德这样描述道:“一个理想的人,把乐善好施作为乐趣。”

所以,我想在本章中表达的第二个观点是:

成千上万年以来,父母常因为孩子不知感恩而被气得吹眉毛瞪眼。

即使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都大嚷大叫:“一个不知感恩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齿还锋利!”但为什么孩子就应该感恩?——除非我们把他们训练成知恩图报的人?不感恩是天性使然——就像杂草一样;感恩则像玫瑰,必须精心喂养、浇灌、培育、爱和呵护。假如我们的孩子不感恩,该指责谁呢?也许该指责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从来不教育子女对别人感恩,我们怎么期望他们对我们恭敬孝顺?

我认识一个芝加哥人,他有理由抱怨他继子的不孝。他在一家工厂拼命干活,一周挣40美元不到。娶了一个寡妇后,听从她的劝说,借钱送她的两个儿子上了大学。要知道,这40美元周薪,除了柴米油盐醋等日常开支,还要分期偿还债务。多年来他都是这么过来的,他就像一个苦力似的工作,无怨无悔。

他被感恩了吗?没有!他妻子觉得那是应该的——她的儿子也如此。他们从来没想过他们欠继父任何东西——甚至一声“谢谢!”

该责怪谁呢?两个儿子?是的,但他们的母亲更应该被责怪。她觉得让儿子承担“义务感”是可耻的,她不愿她的儿子“负债前行”。所以她做梦也没想起说一句:“你们继父让你们完成学业,他多好啊!”相反,她是这样的态度:“噢,那是他最起码的义务。”她觉得她是为了儿子好,但实际上,她给儿子灌输了一种危险的想法——这个世界有义务让他们过上好日子。那 是危险的想法,因为一个儿子想从老板那儿“借”钱,结果进了监狱!

我们必须记住,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孩子是我们塑造的结果。举个例子吧。我母亲有个姐姐娃欧拉·亚历山大,住在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她的经历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女人永远没有理由抱怨子女不孝顺。我还是孩子时,姨妈娃欧拉把她母亲接到她家去照顾,对她公婆也一样。现在我闭上眼睛还能想起那两个老太太坐在姨妈家的壁炉前。她们对姨妈是任何“累赘”吗?哦,我经常想,是的。但你永远无法从她的角度猜度。她 这两个老太太,所以她迁就她们,宠着她们,让她们觉得就像在自己的家。除此之外,姨妈娃欧拉自己还有6个孩子,但对两位老太太的悉心尽孝,并没让她觉得自己在做什么特别高尚或值得炫耀的事情。对她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正确的事情,她自己要做的事情。

现在,娃欧拉在哪儿呢?现在,她做了20多年寡妇了。她有5个孩子长大成人,都成家立业了。他们都争着来“抢”她,把她接到他们家去。她的孩子们爱她,总嫌没多给她一些爱。这是出于“感恩”吗?废话!这是爱—— 。那些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温暖和欢快的天伦之乐中。现在情况反过来了,他们 母爱,难道有什么奇怪吗?

所以,请我们铭记一点:要把孩子培养成知恩图报的人,我们自己必须知恩图报。请我们记住,“人小耳朵灵”——说话留意点。举例说——下次忍不住张家长李家短嚼耳朵时,如果孩子在场,嘴巴看紧点,绝不能说什么:“看看侄女苏送的圣诞节礼物、这些洗碗布。这是她自己织的,一分钱没花!”这看法对我们也许微不足道,但孩子支起耳朵听着呢。所以,我们不如这么说:“看看这些洗碗布,是侄女苏为了给咱们圣诞礼物花几个小时才织好呢!她多好啊,是吧?我们现在就给她写一张感谢信吧。”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下,我们的孩子就可能会养成赞扬和感激的习惯。

为了避免对不感恩的愤恨和烦恼,请记住规则3:

规则3

1.别为不感恩烦恼,视其为意料之中。请我们记住,耶稣基督一天就治好了10个麻风病人——却只有一个人感谢他。难道我们比耶稣还更期待感恩吗?

2.请我们记住,找到快乐的唯一途径就是——不要指望别人感恩,而是不求回报的乐善好施。

3.让我们记住,感恩是一种“培育”出来的品德,所以如果我们要子女们孝顺,我们就必须将他们培养成知恩图报的人。 6quw/sDM/p3iV0yTTrEcxF4Y5Sao13w6C+zMWT4M3YQjR+oP0gVqXNYIH3CvP2t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