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一、为什么以黑格尔划界?

“现代西方哲学”可谓一门典型的“中国特色”学科。西方人所说的“现代哲学”开始于17世纪,西文中没有与中文“近代”相对应的单词,中国人所说的“近代西方哲学”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早期现代哲学”(early modern philosophy),而中国人所说的“现代西方哲学”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晚期现代哲学”(late modern philosophy),但西方人一般不用这个词组,因为歧义太大,以至于早到18世纪启蒙,晚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都可以被不同人等视为“晚期现代哲学”的开端。与中国人所说的“现代西方哲学”相接近的西文术语是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y(当代西方哲学),但西文的contemporary的意思是“同时代”,当代哲学家和他们的研究者是生活在20世纪的同时代人,“当代西方哲学”因而即是20世纪西方哲学。而中文的“现代”或“当代”却不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比如,“当代中国哲学”指1949年之后的中国哲学,“现代中国哲学”则开始于清末或“五四”时期,比西方人称谓的“现代西方哲学”晚得多。

中西哲学的学科称谓差异反映出来的事实是:哲学史不等于编年史,哲学史上的时代不是文本材料堆砌出来的,而是思潮变迁的结果。借用梁启超的话说:

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

区别“近代”“现代”或“当代”的标准在于思潮的明显变化。如果说近代西方哲学由那些与中世纪经院哲学明显不同的思潮构成,那么现代西方哲学有哪些与近代哲学明显不同的思潮呢?答案取决于选择何者作为对比的参照系。如果选择17世纪人物作为近代(early modern)哲学的代表,那么18世纪初的洛克哲学就算作现代(late modern)哲学思潮的开始;如果选择经验论和唯理论作为近代哲学的代表,那么康德就是标志现代哲学的里程碑;如果把从笛卡尔、康德到实证主义当作一以贯之的“现代性”思潮,那么二战后开始的哲学就是与之对立的“后期现代”或“后现代”(post-modern)思潮的滥觞。对中国式的“现代西方哲学”所作的任何辩护,都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从黑格尔之后直至今日的西方哲学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时代思潮?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国内占统治地位的看法是:两者以黑格尔为分界点,只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列宁说:“哲学的领域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真正的‘巴士底狱’。” 但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学史同样含有积极、进步甚至革命的部分,这集中表现为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只是以此为来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后,资本主义才被断定进入垂死的、帝国主义的阶段,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于是也被判决为没落、腐朽和反动的意识形态。

现在,中国学者清楚地认识到,过去那些说法以意识形态代替学术标准,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分期代替哲学史的分期,断定现代西方哲学中没有积极因素,是不符合实际的。实际上,现代西方哲学和传统西方哲学一样,是全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包含着真知灼见和可贵探索。并且,现代西方哲学的时代感强,思想新颖,信息量大,其中不少学说容易引起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那些“精神饥渴者”的共鸣。因此,现代西方哲学领域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成为被大力开垦的处女地,西方国家时髦的或过时的、专业的或普及的、宏观的或细碎的学说或杂文,潮水般地涌入汉语哲学界,如同初次收获的果实。很多中国人尝到一个个果实的滋味,却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个别果实的共相是“现代西方哲学”。

从黑格尔所说“能吃樱桃和李子但不能吃水果”的比喻,可以引申出一个关于黑格尔的问题:为什么黑格尔之后形形色色的思想构成了一个被称为“现代西方哲学”的时代思潮?克洛纳(Richard Kroner)在《从康德到黑格尔》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

文德尔班曾经说过:“了解康德就是超过康德”,我们也可以说:了解黑格尔就是看透了绝对不能再超过黑格尔。如果还可以有一个“后黑格尔”的话,那就必须作出一个新的开端。

二、影响黑格尔之后哲学的历史事实

为了理解黑格尔之后的西方哲学发生了什么变化,首先需要考虑两个事实,然后按照这些事实的导航来辨别现代西方哲学的地图。

第一个事实是德国的崛起和衰落。《剑桥哲学史1870-1945》开篇就说:“1870年,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役大败法兰西军队;1945年,德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败绩。在此期间,德国曾成为欧洲第一强国,确曾两次试图主宰欧洲。也是在此期间,德国哲学家以及奥地利传统的哲学家对哲学作出的重要贡献,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可。但在1945年以后,无人会明显坚持这一看法。因此,本卷在某种意义上也涵盖了德国哲学影响在这一时期的兴衰沉浮。” 这个看法很有见识,但我们还是要补充三点。其一,德国哲学的影响在1914年左右开始减弱,其标志是分析哲学的兴起,虽然弗雷格、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等德语国家哲学家是分析哲学的开创者,但分析哲学只有和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及美国实用主义相结合,才能成为广泛的哲学思潮。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陆的现象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两大新兴思潮对峙的局面已经形成。其二,德国哲学的影响即使在1945年后依然明显存在,对法国哲学的影响尤为强烈,3H(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影响着二战后的法国哲学。其三,如同其他时代一样,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想观念通过与重大社会运动的互动而成为时代思潮。除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外,1968年从巴黎“五月风暴”开始的西方世界抗议运动是影响西方哲学的又一重大社会事件,它为后现代主义或解构主义以及政治哲学的兴起提供了社会推力或压力。

我们需要注意的第二个事实是西方哲学共同体的建立。虽然哲学是一门古老学科,虽然大学建制开始于中世纪,但直到19世纪,德国的大学中才有了哲学院系的独立建制,随后,英国、美国和法国等著名大学受德国大学模式的影响纷纷成立哲学系。以哲学系为据点,一些哲学期刊先后问世,如德文的《理性》《哲学与哲学批评期刊》《哲学与教育学期刊》《哲学史年鉴》《康德研究》《现象学和哲学年鉴》等,法文的《形而上学和道德评论》《卢汶哲学评论》等,英文的《思辨哲学杂志》《心灵》《哲学评论》等。 哲学系的建制使得哲学成为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一个专业,哲学家是如同其他专业的从业者一样的专家,而哲学期刊则成为哲学专家群体相互交流和评价的平台。依赖哲学系的专业机构和哲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哲学家们组成了“哲学共同体”。如果说库恩所说“科学共同体”依赖共同的范式决定“常规科学”的标准和运作程序,那么现代西方的“哲学共同体”则以比较模糊的方式决定了什么是“常规哲学”。“常规哲学”是现代哲学区别于此前任何时代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以前从来没有“哲学共同体”,哲学曾经是“最自由的学问”,哲学不是与其他学科、专业并列的一个学科或专业,哲学家不是一门职业,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可以进行自由的哲学思考,通过公开发表的著述自称并被人承认为哲学家。传统哲学的这些不成文的“行规”,得到现代社会的宽容对待,但受到现代哲学共同体严格限制,职业哲学家和业余哲学家壁垒分明。固然,职业哲学家依然从其他学科汲取思想材料,但这些材料只有经过“常规哲学”的解释才能被融入现代哲学的共同体所接受。其他学科的专家和普通作家尽可自由地抒发他们的哲学思考,但他们的哲学作品只有通过哲学期刊的评论才能被哲学共同体所认可。哲学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历史过程,直到20世纪初期才定型。定型并非一成不变,事实上,哲学共同体因环境和地区而变化,其范围时大时小,其标准时而严谨时而宽松,其领域或者“纯粹”或者跨学科。但总的趋向是专业化:专业的问题,专业的术语,专业的方法。如果说19世纪后期还有像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那样蔑视“哲学教授”的著名哲学家,那么20世纪与他们有相同思想的哲学家很少有不是大学教授的。

三、流派与阶段

以上两个事实似乎外在于现代西方哲学思想自身的逻辑性与合理性,但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黑格尔之后各式各样的思想如何构成一个前呼后应、推陈出新的时代思潮。简而言之,现代西方哲学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反应(reaction),但不是一次性的反应,而是连锁反应。第一次是直接反应,第二次是对第一次反应的反应,第三次则是对第二次反应的反应。经过两次“稀释”,对黑格尔否定或肯定的反应在不同阶段的各派哲学中越来越不明显,但反差却越来越明显。第一次反应虽然是直接针对黑格尔的批判,但各派哲学的目标依然是通过重新审视黑格尔曾经阐明的“精神”的某个环节---宗教、科学、经验、道德、美学---以达到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此意义上,这些哲学依然是“精神科学”,虽然它们的内容、旨趣和风格与黑格尔大相径庭。第二次反应则是对所有“精神科学”---无论黑格尔式或非黑格尔式的---全盘反动(reaction),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视之为“哲学革命”。第三次反应则是这两个“哲学革命”引发的思想效应,“革命”的后继者们为适应“后革命”时代多元化社会文化,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革命”的对象、成果、目标和方法分解为大大小小的碎片。至此,黑格尔与“常规哲学家”的反差犹如柏拉图之于智者,亚里士多德之于皮罗主义者,阿奎那之于人文主义者;经过这一番周折迂回,现代哲学仿佛又回到了近代哲学的原点。

与“三次反应”的解释模式相对应,本书把现代西方哲学分为三个阶段,相应地,本书结构如下:

第一阶段(1840-1914):第一编包括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实证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流派;

第二阶段(1900-1945):第二编包括早期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运动这两大派别;

第三阶段(1945-至今):分欧陆哲学和英美哲学两篇,第三编包括存在主义、批判理论、解释学、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第四编包括日常语言分析哲学、分析的实用主义、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

以上区分的标准是依照时间顺序,把现代西方哲学的流派分派在某一阶段。阶段不等于时期,阶段之间没有严格的时间界线,第一和第二阶段在时间上有交叉,划归某个流派中的一些哲学家也是跨阶段的。比如,第一阶段的柏格森、杜威等的一些著作发表在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梅洛-庞蒂的重要工作完成于第三阶段。

四、学习和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方法

哲学从来都是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的集中反映。现代西方哲学也不例外,它成长在世界大战、意识形态论战和西方社会动乱的环境之中,它承袭了启蒙运动之后的思想文化条件,见证了基督教式微、道德堕落、意识形态激化、经济全球化、大众文化膨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等前所未有的变化。虽然近一百来年发生的这些变化超过了几千年人类文明引起的改变的总和,现代制造了比两千多年哲学史文献数量还要多的哲学“产业”(industries),但黑格尔之后哲学始终处在哲学危机之中,形形色色的流派蜂起与消失,一个个哲学派别的兴衰枯荣,一批批哲学家熙来攘往,构成现代西方哲学一幅幅扑朔迷离的场景。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需要有把握全局的见识和整体批判的心态。批判是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的应有之义,现代西方哲学家大多具有批判创造、标新立异的鲜明个性,现代西方哲学尤其如此。哲学派别之间、同派别的哲学家之间相互批判而又都被后来者所批判是现代哲学的时代风尚。但是,哲学批判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否定,而是理性的最高要求。它需要文本的证据、合理的建构和公平的评论。批判既是外部的,也是内部的。所谓外部批判,就是根据一个哲学家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他的思想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对他的理论的意义、价值和影响进行评判。内部批判是在一个理论的内部,从它可以接受的原则出发,使用与它相同的术语开展哲学争论,争论或引申出与该理论相违背的结论,或用该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事实揭露其内部矛盾、困难或缺陷,或提出改善、发展该理论的方案。学习者需要围绕他们争论的问题,依据有影响的批判和反批判的既有成果,方可达到理解知识、训练能力的学习目的。

在读本书之前,我请学生们接受以下两个劝诫:

第一,理解一个哲学家就是理解他的问题是什么;

第二,学习他思想的最好方法就是知道如何批判他。

学习者需要围绕本书涉及的哲学家们争论的问题,依据有影响的批判和反批判的既有成果,方可达到理解知识、训练能力的学习目的。 IZiX0yFBPc7E3EPqdaS92Wf9a+ks+F8nA94rC4ZnksxuPcgMFd53DrMF+imunXm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