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特殊教育学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最核心的主干课程。因此,伴随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专业的建立,曾陆续出版了不同版本的“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导论”等教材。其中,使用范围较广的是:① 由朴永馨主编,1993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特殊教育概论》; ② 由叶立群总主编,朴永馨主编,1995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特殊教育学》;③ 由汤盛钦主编,199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特殊教育概论》; ④ 由方俊明编著,1998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当代特殊教育导论》; ⑤ 由顾定倩主编,2001年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特殊教育导论》; ⑥ 由刘全礼著,2003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特殊教育导论》; ⑦ 由方俊明主编,200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特殊教育学》等。上述教材都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对促进特殊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的培训曾经和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为我们编写这本教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21世纪特殊教育创新教材”编委会的信任,让我们华中师范大学组织人员重新编写本书,并对本书的编写提出如下三方面的希望:

一是希望本书能与本套丛书的三大系列保持体例的一致性,体现特殊教育的理论性、应用性、知识性和操作性。

二是希望能突破已出版的特殊教育学教材仅限于从特教视角出发谈特教的构思模式,更多地从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有特殊需要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关系的角度来讨论特殊教育的学科基础、学科要素、组织形式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为日后深入施行融合教育奠定基础。

三是希望在借鉴和吸收国外特殊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从评介转向结合中国教育改革和特殊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来讨论特殊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努力探索适合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特殊教育的发展道路。

为了避免本书与丛书其他著作讨论内容的重复和顾此失彼,编写组成员一方面总结教授原有特殊教育学教材的经验,提出了新编这本教材的基本思路并在第一次召开的编写工作会议中与同行专家进行讨论,形成改编计划和书稿的编写大纲;另一方面在一年多的编写过程中不断地交换意见,进行调整和修改。通过多次的讨论,编写组的成员一致认为,特殊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其理论体系的构建,不但需要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指导,而且需要特殊教育实践成果的充实,以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色。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我们决定试图根据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来编写特殊教育学的教材,本书共分为如下五编:

第1编包括两章,主要介绍特殊教育学的学科要素、理论基础,概括为“学科论”;

第2编包括四章,主要阐述特殊教育人员、学生、课程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概括为“要素论”;

第3编包括三章,主要探讨特殊教育体制、学校、班级,概括为“组织论”;

第4编包括三章,主要论述特殊教育教学方法、管理方法、评估方法,概括为“方法论”;

第5编包括两章,主要分析特殊教育的目标、个别化计划,概括为“目标论”

本书由雷江华、方俊明设计编写思路与写作提纲,最后统一定稿,提交系列主编和丛书总主编审查。本书的各章节编写人员的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第2章由方俊明、雷江华完成,第3章由曹彩红、王海燕、赵斌完成,第4章由甘昭良完成,第5章由兰继军完成,第6章由雷江华、李伦完成,第7章由汪斯斯、雷江华、李伦完成,第8章由兰岚、兰继军完成,第9章由王颖、兰继军完成,第10章、第11章由刘颂完成,第12章由汪斯斯、雷江华、李伦完成,第13章由翟孟完成,第14章由汪斯斯、雷江华、李伦完成。

本书从拟订提纲到成文定稿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丛书系列主编杨广学教授和总主编方俊明教授曾审阅并提出了一些明确的修改意见。在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周雁翎老师、李淑方老师的友情帮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著作、报刊的研究成果,并尽量做到引用规范,这样既便于读者进一步学习参考,又表示对文献作者的感谢,但难免挂一漏万,在此对未列入注释和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歉意。

最后,由于时间仓促,涉及的撰稿者较多,编写风格在大体保持一致的情况下尽量让编写者体现出个人的写作风格,虽数易其稿,但仍难免有疏漏与欠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为感!

编者
2009年6月25日 Kzw22Y1w24kr+AUfXeBdKO+8y1yHH9YvECjrkpie3ZnM52fiNPxhtRRa3/IbJ7l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