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并揭示其发育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的对象既包括特殊婴幼儿,也包括特殊青少年。就生物学的观点而言,遗传为特殊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特别是特殊婴幼儿的学习活动与个体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水平以及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特殊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生物力量的影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提出的“生物进化论”指出,物种的生存受到自然选择法则的制约,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此外,人种的发展与遗传及基因密切相连。基因不但影响个体的生物构造而且影响个体的智力、人格与行为。基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生物个体,因此世上没有具有相同基因特质的人。特殊儿童都是个别差异极大的独特个体,其教育干预方案的成效如何,要看神经系统被经验改变的程度而定。
1929年,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赛尔(Gesell)选择同卵双生子T和C作为实验对象,他让T从出生后第48周起每日做10分钟的爬梯练习,连续训练6周。在此期间,C则不进行这种练习。C从第53周起开始做与T同样的训练,只训练了2周,C就赶上了T的水平。格赛尔的实验表明,生物基础(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是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生物基础未成熟,企图通过“超前”的训练达到身心发展的某种水平,是徒劳无益的。比如,人的身体发展大致遵循从头部到下肢、从中心部位向全身边缘方向、从骨骼到肌肉的发展顺序。儿童思维的发展经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历程。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脑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工作机制的探讨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大脑皮层机制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差异性。这些研究成果为特殊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生物学上的理论依据。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是,特殊儿童、青少年的语言、情感、行为都是生理原因造成的,是器官异常的结果,神经组织、生物因素或生物因素的异常是残疾的主因,环境对特殊儿童、青少年自身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大。
特殊教育学中的生物学观点强调生物因素对特殊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决定作用,因此,更多着力于医疗模式。对多数特殊儿童、青少年来说,医疗介入往往是最早使用的,其特色是有医师、职能治疗师、物理治疗师、护士等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医学模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再到循证医学模式。郭虎等人(2006)结合循证医学、循证护理、临床路径提出了循证路径医学模式(见图2-1),并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进行医学实践的医学模式,目的旨在根据科学研究、临床经验和病人个体的特殊性等相关证据进行临床决策。循证护理是以有价值的、可靠的研究为证据,提出护理问题,寻找包括适宜的研究证据、护士个人技能、病人的实际情况等方面的实证材料,对特殊儿童实施最佳护理。临床路径是由小组成员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定的一种医疗护理模式,按照临床路径表标准化的流程接受医疗护理。该模式具有流程标准化、人员专业化、服务人性化、效益最大化等特点。
图2-1 循证路径医学模式的框架及流程
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医学模式主要在医院实施,重点对特殊儿童的身体状况以及发展历程进行监控,有利于特殊儿童疾病、障碍的减轻,但纯粹的医学模式并不太适用于教育取向的干预计划,因为它可能导致家长形成“重医轻教”的观念,让家长长期停留于孩子的残障状况中不能自拔,从而贻误了特殊儿童在关键期语言、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现代特殊教育领域更强调医教结合的干预模式,将医学团队与教育团队结合,以从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提高干预的质量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