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节
特殊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特殊教育学的产生离不开具体的特殊教育实践活动,但它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必须有其特有的标志,如特殊教育著作的问世,特殊教育专业的设立,特殊教育学术团体的建立,特殊教育杂志的创建等。有鉴于此,我国特殊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应分为两个阶段。

一、萌芽起步阶段

一般认为,中国的特殊教育开始于19世纪末期“瞽叟通文馆”(现在的北京市盲人学校)的建立,其后尽管政府出台过一些文件以加强特殊教育,但终因战乱而未能实现“发展特殊教育”的愿望,有关特殊教育的成果不多则不足为怪。根据当时参加聋教育师资培训的学员回忆,“虽有师范班名义,但未见有何专为师范生研究之课程。每日除随班上课见习,或自己试教一班外,仅有‘聋哑教育讲义撮要’十数页略供参考而已” 。商务印书馆1929年发行的华林一编写的《低能教育》和《残废教育》两本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时西方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各类残疾儿童教育教学的原理与方法,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有关特殊教育的专著,对中国当时特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立足于本土化的特殊教育研究成果当属吴燕生1935年撰写的《聋教育常识》。这仅为探讨聋教育方面的特殊教育成果。

此外,建国前有些教育学著作涉及了有关特殊教育的篇章。当时对于特殊教育的理解较为宽泛,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平民教育、补习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 1927年,舒新城在《教育通论》第九章“教育通论”中专门论述了特殊教育问题。1932年,庄泽宣在《教育概论》第十四章论述“特殊教育”包括:聋哑教育史及现状、盲人教育史及现状、残废教育史及现状、成人教育史、美国成人教育机关、法国之成人教育、丹麦之人民高等学校、中国之成人教育、概况、通俗教育机关、平民教育之起源、成年补习教育计划、图书馆史、英美之图书馆、图书馆学校、中国之图书馆、博物馆史、欧美现况、中国之博物院。 1935年,卢哲夫翻译的《教育学新论》([苏联]平克微支著)中第九章专门论述了“异常儿的教育”

建国后,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特殊教育很快被纳入了整个国民教育的体系。特殊教育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得到稳步发展。1959年教育部和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举办了为期3—6个月的聋教育和盲教育师资短期训练班,学习形式包括听课、讨论、见习、实习。但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论著并不多见。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译著《我是怎样想象和理解周围世界的》([苏联]斯柯罗霍道娃),该书是作者根据自身的亲身体验写成的,说明了一个又瞎又聋又哑的俄罗斯姑娘是如何感知和想象世界的。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所著的《教育学》认为,“教育科学体系主要由四部分内容组成:教育学研究各年龄的儿童教学和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与此相适应,教育划分为婴儿教育、学龄前教育和学龄期教育;特殊教育学研究的是聋哑、盲人和低智儿教育的教学体系之内容、方法和组织;教育学研究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那一部分——教学法,是与分科教学法密切联系的,这种分科教学法是以教育科学的一般规律为基础而研究学校里所讲授的个别科目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归根到底,教学过程和教育过程的研究,是与教育学史有密切联系,而教育学史研究从古代到现代的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我国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编写的《教育学》在此基础上加以具体化,将教育科学体系划分为五个组成部分:研究青年一代教育教养和教学的一般规律的普通教育学;研究幼儿的教学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幼儿教育学;研究儿童、青年和成年之心身缺陷的特殊教育学,其中包括聋哑教育学、盲人和低能儿童教育学等;研究学校里的个别科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分科教学法;研究从古代到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之发展的教育史。 东北师范大学编写的《教育学》与凯洛夫《教育学》不同的是,把幼儿教育(教学)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了,与申比廖夫和奥戈罗德尼柯夫合编的《教育学》的分析相近。申比廖夫和奥戈罗德尼柯夫认为,苏维埃教育科学是由这样一些学科组成的:① 普通教育学和学校教育学,研究新生一代教育、教养和教学的一般规律;② 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儿童的教育;③ 聋童教育学、盲童教育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分别研究聋童、盲童和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和教学;④ 教学法,研究普通学校各门学科(数学、物理学、历史学等)教学和教育的特点;⑤ 教育史,研究教育和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发生和发展。新近又形成了苏维埃教育学的这样的部分,如家庭教育学,儿童和共产主义组织的教育学。 尽管当时提出了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包括聋童教育学、盲童教育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等,但缺乏自成体系的单独论述特殊教育问题的特殊教育学著作,并且十年动乱极大地影响了特殊教育学的发展。

二、发展深化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殊教育迎来了新的曙光。1977年10月,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同志在中国盲人聋哑人第三届全国代表会议上讲话指出:“尽快地筹办一所全国性的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为各地新建学校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之后,我国开始筹建中等特殊师范学校。1981年黑龙江肇东师范学校首先开办特殊教育师范部。1984年国家兴建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开始招生。

1982年,朴永馨先生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开设特殊教育的选修课。这是我国大陆在高等师范院校最早设置的特殊教育课程。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成立了特殊教育研究室,这是我国大陆最早的专门研究特殊教育的机构。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我国大陆最早的特殊教育专业。1988年,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设立特殊教育专业。1989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特殊教育专业成立并开始招生。这一时期成立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还有辽宁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这些高等师范院校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纷纷设立了特殊教育研究机构,如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室,东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等等。1997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率先成立特殊教育学系,2001年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教育学的二级学科。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特殊教育专业经调整整合成为特殊教育系。

特殊教育专业成立后,教育部开始加强课程计划和教材建设。自1989年起教育部先后颁发《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和中等特殊师范学校盲教育、聋教育、智力落后教育三个专业专业课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和出版了22门专业课教学用书;1989年10月召开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讨会,对制订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提出指导性意见。自此以后,特殊教育学的译著、著作、教材相继问世,比较有代表性的译著有:《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苏]鲁宾什坦著,朴永馨译,1983年)、《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美]柯克·加拉赫著,汤盛钦等译,1989年)、《特殊教育的展望——面向二十一世纪》([日]山口薰、金子健著,张宁生审校,1996年),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教材有:《特殊教育概论》(朴永馨主编,1994年)、《特殊教育学》(朴永馨主编,1995年)、《当代特殊教育导论》(方俊明编著,1998年)、《特殊教育概论》(汤盛钦主编,1998年)、《视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沈家英、陈云英等主编,1993年)、《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银春铭主编,1993年)、《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张宁生主编,1995年)、《特殊教育导论》(顾定倩著,2001年)、《特殊教育导论》(刘全礼著,2003年)、《特殊教育学》(方俊明主编,2005年)、《特殊教育概论》(刘春玲、江琴娣著,2008年)等。

其间,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会成立,国家各级部门组建了一批不同层次的特殊教育的研究机构,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特殊教育研究室等;《特殊儿童师资与培训》(1994年创刊,1996年更名为《中国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等杂志相继创刊,为特殊教育学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论理的舞台。

特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尽管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拓展。总的来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研究尚处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

本章小结

本章从特殊教育学学科论的角度探讨了特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与发展历程。特殊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揭示特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学科体系已充分体现于教材体系和著作体系之中。它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方法(即哲学方法论、一般学科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和特殊方法。我国特殊教育的学科发展经历了萌芽期和深化发展期两个阶段,虽然起点较低,但伴随我国近几十年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有较快的发展,但与国际上特殊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目前仍处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

思考与练习

1.特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如何界定?

2.试阐述对特殊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的看法。

3.概述特殊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yqZ/4ICz9EP9qgl4ZayxXUmDJRCyIMnuZ/KF9+wbVRUjPIyufIMvoNcEpuNzNc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