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正确的阅读方法及理解技巧

3.1 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步骤

一、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是理解的前提和手段;理解是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是阅读的目的和结果。因此,做阅读理解题时,考生可以先看题目,然后再看文章,这样带着问题去阅读就更有目的性;也可以先看完文章,然后再做题,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大意;还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边看边做,边做边看。至于哪一种方法更实用,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用。在这里,介绍几种阅读的方法,希望考生能从中获益。

(一)略读法

略读法是快速阅读的一种方法,通常又称为浏览。略读的关键是在能抓住文章要点的前提下,以个人最快的速度阅读,主要目的是获得足够的信息以便准确地回答有关文章主旨的问题。利用略读法做阅读理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各段首句,尤其是文章第一段的首句。因为作者往往在此处点明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意图。要学会寻找文章段落的主题句,这是高效省时抓住段落大意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准确理解全文大意的有效途径,因为把整篇文章的每段主题句的意思综合起来实际上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题句往往就是各段的首句,考生必须运用略读法快速准确地找到它。

做阅读理解题时,首先应浏览一遍所提问题及其选项,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一方面,把较简单的客观理解题做好;另一方面,把与问题相关的词语、句子划出来,为准确理解难句、解答难题做好准备。在这里强调一下新大纲实施以后增加的英译汉对阅读理解的帮助。

有考生认为增加了英译汉使得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考试难度大增,其实不然。很多时候我们把下划线的那句话看懂并且翻译出来就会间接甚至直接帮助做对一道或几道题。如2003年11月A卷第二篇文章划出来的第78题 “ In the first place, television is not only a convenient source of entertainment, but also a comparatively cheap one. ” 这是第二段的第一句,“首先,电视不仅是很方便的一种娱乐来源,而且还很便宜”。而第7题是这么设计的:

Television, as a source of entertainment, is _____.

A. not very convenient

B. very expensive

C. quite dangerous

D. relatively cheap

毫无疑问,答案选D。

(二)对应法

在进行完略读、了解了文章大意后,较简单的试题往往能立即解决。但还有一些综合性较强、结构较复杂的试题,如果只看一遍文章很难对问题把握得准,需要对文章里面的细节、结构、生词的含义进行认真分析、推敲,才能选出正确答案。这时若通读全文就会耽误时间。我们就可利用对应法对相关词语及句子甚至段落进行复读、研究,从而选出答案。

利用技巧,可以不需要阅读整篇文章,而只需找出可能包含所需信息的部分进行阅读就行,这种方法就是对应法。对应法主要是获得具体的信息,回答相应的问题,即细节问题,它常常与5W和1H,即Who, What,When,Where,Why和How有关,有时跟具体的数字如长度、宽度、高度、距离、大小、尺寸等有联系。考生在使用对应法时,应该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顺序排列,文章的结构有的是按时间顺序排列,有的是按空间顺序排列,有的是按逻辑顺序排列。弄清楚文章的排列顺序能帮助考生在阅读和回答问题时高效省时,准确无误。要注意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解题效率,大家必须练就用眼睛扫读的本领,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所需信息直接相关的词语上,以便做出正确选择。

如2006年4月考试阅读理解的第1题:

In the past, many young people_____.

A. knew the effects of war

B. went in for politics

C. liked to save the wounded in wars

D. were willing to be soldiers

与之对应的就是文章第一句和第二句:“Television has opened windows in everybody’s life. Young men will never again go to war as they did in 1914.” “电视开启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之窗。年轻人不会再去打仗了,就像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人们那样。”这句话隐含着就是1914年的时候,人们会盲目地去当兵打仗。这层意思其实包含在“did”之中。

再看第12题:

Some Americans complain about elementary schools because they think_____.

A. children are reluctant to help each other

B. schools lay too much emphasis on co-operation

C. children should grow up with competitive ideas

D. schools give little actual instruction to children

与之相关的句子为短文第一段最后一句:“The old authoritarian (要绝对服从的) methods of education were discredited (不被认可) rather a long time ago — so much so that many people now think that they have gone too far in the direction of trying to make children happy and interested rather than giving them actual instruction.”这句话中由于出现了两个生词authoritarian、discredited,给考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再加上复杂的句子结构,很多考生没有看懂。但我们通过对so much... that 这个句型的分析,就可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很久以前,要学生绝对服从的教育方式就被摒弃了,但是很多人认为走过头了,现在的教育太注重孩子的高兴了,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实际指导。因此正确答案是D。

(三)研读法

研读就是仔细阅读,以求获得具体的信息,对文章有深层次的理解。研读主要是指围绕文章后面的问题进行细读,包括理解支持主题句的细节,根据作者的意图和中心思想进行推论,借助语法知识对涉及问题的难句、长句进行分析,力争达到准确地理解,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

上面谈到的三种方法是基本的阅读方法,是做阅读理解题必不可少的三个步骤。

(四)根据上下文判断词义法

考生应该有意识地积累英语单词,没有一定量的英语单词作基础和保障,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都无从谈起。采取哪些方法来记单词呢?可以把一个生词放在具体的句子语境中记忆。还可以采用:转换法(同一个单词可能同时具备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词缀法(在某个单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些词缀,可能改变单词的词性和词意,使之成为一个新单词)、派生法、合成法等,也可以从广播电影电视和报纸杂志中学习英语词汇。

(五)同义互释法

所谓同义互释,就是在阅读的时候从备选项中找出与原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或短语,它们在意思上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解释,互相替换。它是英语阅读理解的常见方法之一,在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考试中有些深层理解或者判断推理的问题可以采用同义互释法。同义互释的考题在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考试中多次出现,而且在大学四六级考试中也很常见。

(六)判断推理法

利用略读法、对应法和猜测词义法等能够解决答题中的许多问题。可是,在答题的时候,考生有时会发现所给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可以作为答案项,即考生常常抱怨的:四选二容易而二选一难。这种困境往往在判断推理题时出现。在答题时,大家一旦发现有一个看似正确的选项,就立即把它作为正确答案的备选项,这是不明智的,正确的方法是再看一看其他选项中还有没有更完备的答案。如果有别的备选答案的话,就要根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选择比较,去伪存真,做出深层理解和全面分析,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选出切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的最佳答案。

在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题中四个选项,有时有一个或两个与常识或我们在其他各学科中所学的知识不相符,我们可先将其排除,再对剩下的选项进行筛选就容易多了。如2000年考试阅读理解的第3题:

Advertisement is mainly paid for by _____.

A. the customer

B. the producer

C. increased sales

D. reduced prices

答案肯定不能选D,价格减少了,怎么还能支付广告费呢?根据常识,羊毛出在羊身上,因此答案肯定选A。在文章中也有对应,答案在第三段:it is clear that it is customer who pays for advertisement.因此广告的费用主要是由顾客来付。

再如第4题:

Advertisement can increase demand _____.

A. all the time

B. in any circumstances

C. in a growing market

D. in a shrinking market

我们也可以迅速淘汰D,因为shrinking是缩水的意思,市场都萎缩了,还怎么能做广告呢?A和B也不能选,因为都犯了绝对化的错误。所以只能选C。文章中的对应是在第四段:When the market is growing, advertisement helps to increase demand.因此,如果市场扩大了,广告有助于增加需求。

由此可见,考生平时要注意各种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为排除错误选项提供依据。

在考试时,考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段落大意,可以用略读法;要获得某些特定的信息,可以用对应法;要掌握确切的内容,深入理解文章,就要用研读法。

总之,做阅读理解,考生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的脉络,一定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是做阅读理解获取高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考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一定要多读书,以扩大知识面,这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只要考生在平时广泛阅读,注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的素质和能力,考试时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二、怎样找出阅读理解题的答案

根据上面提到的几种阅读方法,建议大家在阅读时按照下面步骤完成阅读任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通篇略读,了解全文大意

对全文通篇略读,舍弃无关紧要的细节,全力捕捉全文中心思想。要达到三个效果:

(1)对文章有一个总的概念和印象,文章讲什么,有关什么方面的内容。

(2)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基本观点、立场。

(3)记住文中的信息方位,如什么地方是作者的观点,什么地方是作者所举的例子,什么地方是作者分析的原因,以便再读时查找。

通篇略读是为了在短时间内确定材料的中心大意或主题思想,因此考生要注意主要信息。如即使是新闻报道,也以某一事件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将该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及结果等几方面叙述清楚,从而引起读者的普遍关注;议论文总有一个中心论题,可重点阅读第一段、结束段以及其他各段的第一句或末一句。在阅读过程中,目光要快速移动,千万不要停顿或复视,要对准关键词、句;同时要不断地对内容做预测,使大脑的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贯穿于整个阅读的始终。这样就节省了阅读时间,起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效果,迅速而准确地抓住了全文的大意。

(二)细读全文,注重关键词句

针对题目中的问题细读材料,可以缩小阅读范围,迅速找到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细读与题目相关联的词、句、段,对关键部分要透彻理解,仔细推敲。在这一过程中,对有关细节可放慢速度,精读有关部分,一边阅读一边归纳,加快做题速度,力求一次性选出正确答案。

考生在逐句阅读过程中,目光要瞄准文章中的实词,尤其是名词和动词。同时要抓住一些敏感的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以及某些词汇、词语等。一般说来,这些问题会在文章中有说明交代,运用对应法是不难找到线索的。

(三)透过表层,深入开拓,正确解题

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未知含义进行演绎、推断,并利用文章中出现的各种信息及所论述的观点、论证、作者的态度或评论等,进行综合性的概括,或者说进行推理。要熟练地识别各种线索,并对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区分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主题思想,哪些是对主题的陈述,从而达到准确理解文章内涵的目的。

(四)先题目,后文章

如果遇到一篇文章一上来看了几行就难住了无法读下去,可以试着倒过来先去看题目,然后根据题目再去寻找文章中的有关信息,因为在一篇文章里并非每个句子都与题目有关,因此即使你对于一篇文章并未完全看懂,但也不至于会全军覆没。

(五)应考的几个小技巧

(1)如果问的是文章中的一段的中心思想,则应重点读段首句和尾句,看是否有主题句。

(2)如果文章中提到的事实多、涉及面广,可采取抓关键词的办法,记住文章中所谈及的各个方面,从而判断选取答案。

(3)有时遇到看不懂的难句,读了几遍仍然不懂,可作记号,暂时放下,先做后面的题。等其他题都做完了,这道题的答案很可能会自然“浮现”。

(六)给自己的选择加“保险”

考生在阅读理解应试方面的难点之一在于对自己初选的答案没有把握,总是感觉几个备选项都言之有理,有时一念之差,可能就把答案改错了。

如何来判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呢?考生可以利用以下技巧给自己的选择加上“五重保险”:

(1)在遇到考察结论性观点,总结归纳思想的题目时,比较选项内容的全面概括性。一般来说,概括性全面、思路符合逻辑的选项是正确的。

(2)将选项与原文线索句中重点词同义互释。两个表达意思相同的句子是可以通过语法和同义词转换实现统一的。能达到这个要求的就是正确选项。

(3)在研究题目四个选项时,看选项中是否含绝对性的词语,有这类词的选项一般要排除。

(4)遇到结论推断题时,一般来说,重复例证事实,就事论事的选项要排除。

(5)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做完每篇文章的题目时,对其进行贯通串联,如果逻辑上出现了错误或与原文中心意思相悖,就肯定是在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3.2 快速阅读的技巧

一、掌握正确的快速阅读方法

为了快速阅读全文,提高对文章理解的准确度,可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弄清文章体裁,快速理解文章

快速阅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住文章的体裁及题材。关于文章的体裁和题材,在前面已经提到。不同体裁的文章,就要根据其体裁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快速阅读、正确理解。

记叙文往往一开始就交代人物(who)、时间(when)、地点(where)及事件(what),然后再详细叙述事件发生的原因(why)。如1998年考试阅读理解中的Passage 2,时间(when):Sunday, September 2nd,1666;地点(where):London;人物(who):Pepys and his wife;事件(what):London fire;原因(why):The baker’s house caught fire and the lane was narrow。如此弄清了这些问题,即5个W,文章也就弄明白了。

议论文中,作者先提出一个论点,再对此进行分析,或举例加以论证,得出结论。如2001年考试阅读理解中的Passage 2,作者提出 Chinese acupuncture is worldwide 这一论点,然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针灸的起源,再谈到今天中国医生依然致力于改进针灸方法。

说明文中,作者首先提出说明对象,然后从时间、空间、用途、方法、步骤等各个不同侧面加以说明。如2000年考试阅读理解的Passage 3中,作者先提出了 Most people have had a dog or wanted one as their companion at some time in their lives这一现象,然后从如何收养小狗一直讲到如何培养宠物与主人的关系。

(二)读首尾句,预测文中细节

在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考试中,阅读理解的文章都是没有标题的。这就给总结文章中心思想带来了困难。然而,英语的写作特点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英语文章多是按“总—分—总”这样一个思路写的。因此,研读首、尾句,对快速阅读理解文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不但由此可以总结出文章的内容,还可以揣测作者的态度、意图,从而进一步猜出作者所要写的细节。如:在2004年考试中的Passage 2,首句为:If the Europeans thought a drought—a long period of dry weather—was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only in Africa, they know better now.尾句为:It will take several years of unusually heavy winter rain, the experts say, just to bring existing water reserves up to their normal levels. 把它们联系起来一看就知道:在欧洲,干旱已经是现实,并且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由此,我们可以预测作者在文章中肯定会叙述近年来欧洲干旱的具体细节,比如有哪些表现,都发生在哪些国家等等。事实上,文章后的题目设计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展开的。

(三)注意连接词,揣测作者意图

英语文章中,作者往往先叙述或介绍常人的观点,他人的态度、看法,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或与之不同的观点,即作者本人的意图或事实真相及本文的主旨。两者之间常用but、however、yet、in spite of、though、although、even though、even if等连词,或but in fact、on the contrary等短语连接。在2003年考试的阅读理解中的Passage 3,以及2004年考试阅读理解的Passage 3,都是如此。

掌握了文章的阅读方法,就大大加快了阅读速度。同时理解的正确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二、快速阅读的质量保证

英语阅读的质量包括两项硬指标:一是阅读的速度;二是理解的准确程度。读慢了,完成不了任务;而理解得不准确等于没读。只有快而准同时具备,才能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平时就务必在这两方面下工夫,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生词、难句是在所难免的。如果一碰到生词、难句就追根刨底,孤立地去思考,甚至还想马上查字典把它译成汉语才能罢休,其结果不但影响了阅读速度,反而不能弄清其意。因此,应养成从文章的篇章结构入手,跨过少量生词、难句所造成的阅读障碍。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然后从整体上对词句进行推敲,攻克难关。最后又回到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的良好阅读习惯,使阅读从感性认识进一步升华形成理性认识,从而加快阅读文章的速度,提高对文章理解的正确性。

三、快速阅读的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试中进行快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问,做更多的题目或检查已经做过的题目,但是,强调了阅读速度,理解的准确程度往往会下降。很多考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是一目十行,大脑中却一片空白,根本不知文章所云。要解决阅读速度和准确理解这一对矛盾,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需要多加训练。

一般来说,我们提倡的快速阅读必须是在对文章有较好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一开始不能图快,应该以求准确为主,什么时候读懂了什么时候结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理解能力提高了,再逐步加快阅读速度。

当考生普遍了解了阅读方法与技巧后,感到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再往后就感到提高不是太大,这主要是因为头脑中的积累不够,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还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掌握大纲要求的词汇,熟练掌握英语的语法及惯用法,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所学的语法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做到熟练运用。

(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大量的阅读实践。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建立语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能。但应注意的是这种阅读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平时应将精读和泛读的内容区分开,定期进行阅读效果总结。同时,还应扩大阅读面,看一些有关英、美等国社会文化背景的材料和科普读物,这对于提高理解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3.3 如何根据文章选材特点进行阅读

一、题材特点

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考试大纲指出,阅读理解部分短文选材题材广泛,包括人物传记、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热门话题及科普常识等。

例如1998年考试阅读理解的4篇文章,Passage 1是说明文,讲述了报纸的发展和人们阅读报纸习惯的形成;Passage 2是记叙文,以Pepys夫妇的视角描述了发生在1666年著名的伦敦大火;Passage 3篇是说明文,描述了人类人口增长的历史和对现实的压力;Passage 4是一篇经济类的议论文,介绍了物价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

又如2004年11月考试的阅读理解,经过改革,2003年11月以后的考试只有3篇阅读理解了。Passage 1是历史类的说明文,讲述了美国农业机械的发展;Passage 2 是关于教育的议论文,讨论了学龄前儿童语言能力开发的两种观点,作者赞同父母要培养儿童主动回应的习惯,而不是仅仅被动地听父母阅读;Passage 3依然谈的是美国,这是篇关于美国人体重超重的议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胖人不见得比瘦人吃得多。

二、常见题材应试指导

以上各类题材都以一定的文体形式出现,都有自己的特点。考生只有抓住各类文体的特点,才能较容易地做对各种阅读理解试题。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下面主要介绍一下科普类文章的特点。

科普类文章在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考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几乎每年的考试都有关于对科普内容的考查。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科技词汇较多,句子长并且结构复杂,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通常文章所介绍的知识对于一些考生来说比较陌生。因此科普类文章是令考生比较头疼的一类题材。

下面结合一篇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考试阅读理解文章,谈谈科普类文章的特点和解题思路。2004年4月考试的Passage 3:

How can we get rid of garbage (垃圾)? Do we have enough energy sources to meet our future energy needs?

These are two important questions that many people are asking today. Some people think that man might be able to solve both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They suggest using garbage as an energy source, and at the time it can save the land to hold garbage.

For a long time, people buried garbage or dumped (倾倒) it on empty land. Now, empty land is scarce. But more and more garbage is produced each year. However, garbage can be a good fuel to use. The things in garbage do not look like coal, petroleum, or natural gas; but they are chemically similar to these fossil(化石) fuels. As we use up our fossil-fuel supplies, we might be able to use garbage as an energy source.

(79) Burning garbage is not a new idea. Some cit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en burning garbage for years. The heat that is produced by burning garbage is used to boil water. The steam that is produced is used to make electricity or to heat nearby buildings. In Paris, France, some power plants burn almost 2 million metric tons of the cities garbage each year. The amount of energy produced is about the same as would be produced by burning almost a half million barrels of oil.

(80) Our fossil fuel supplies are limited. Burning garbage might be one kind of energy source that we can use to help meet our energy needs. This method could also reduce the amount of garbage piling up on the earth.

我们可以看出来科普类文章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科普类文章中的词汇的意义比较专一、稳定、简明、不带感情色彩。 纵观整篇文章,它没有文学英语中常采用的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一词多义的现象也不突出。

(二)句子结构较复杂,语法分析较困难。 为了描述一个客观事物,严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作者会经常使用集多种语法现象于一体的长句。例如 The things in garbage do not look like coal, petroleum, or natural gas; but they are chemically similar to these fossil (化石)fuels.此句较长,是由两个并列句构成,关系为转折。其中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相似”等词汇,考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三)虚拟语气经常出现。 因为科学家在对事物进行研究、探讨和论证时,为了更为客观,很多解释和陈述都用虚拟语气。

例如 Burning garbage might be one kind of energy source that we can use to help meet our energy needs.燃烧的垃圾可能是我们能够利用的一种能源。

(四)常使用被动语态。

例如 But more and more garbage is produced each year. 每年越来越多的垃圾被制造出来。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类文章的结构及解题思路。

科普类文章一般由标题(headlines)、导语(introductions)、背景(background)、主体(main body)和结尾(ends)五部分构成。

1. 标题是文章中心思想的精辟概括。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考试中的文章一般不给标题,但让考生选择标题的题型却经常出现。如第15题: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may be _____.

A. Garbage and the Earth

B. Fossil Fuel and Garbage

C. Land and Garbage

D. Garbage—Energy Source

这是一道主旨题。结合全文内容可推断D项为最佳答案。

2. 导语一般位于整篇的首段。如本篇中开头就用两个问句揭示了主题:How can we get rid of garbage (垃圾)? Do we have enough energy sources to meet our future energy needs? 因此抓住了导语即对叙述的内容有了大体把握,这对做阅读题至关重要。可以直接回答第11题:

What two problems can man solve by burning garbage?

A. The shortage of energy and air pollution.

B. The shortage of energy and the land to hold garbage.

C. Air pollu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fossil fuel.

D. Air pollu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land to hold garbage.

通读第一段的这两个问题,就可推断此题选B。

3. 背景交代一个事实的起因。第一段的两个问题实际就是一个背景交代。

4. 主体则对导语概括的事实进行详细叙述。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考试在主体部分设题最多。例如第12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he result of burning garbage?

A. The garbage burned is turned into fossil fuels.

B. The heat produced is used to boil water.

C. The steam produced is used to make electricity

D. The steam produced is used to heat buildings.

例如第13题: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 About 2 million metric tons of garbage is burned in France each year.

B. In a modern society, more and more garbage is produced each year.

C. Using garbage is a good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ergy shortage.

D. It will be too expensive to use garbage as an energy source.

5. 结尾往往也是中心思想的概括并常常与导语相呼应,命题者也常在此处设题。

例如第14题: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A. Delighted.

B. Sad.

C. Agreeing.

D. Disagreeing.

文章最后一句This method could also reduce the amount of garbage piling up on the earth.

“这个方法也可以减少垃圾在地球上的堆放”。可以看出来,作者是欣赏这个方法的,因此选C。

要做好科普类文章试题,首先要掌握这类文章的特点及结构,真正读懂并理解它。其次,多读些科普类文章,比如太空与海洋、保护环境、创造与发明、动物世界等。这样长期坚持,既开阔了视野,又能迅速地做好此类题目。

3.4 如何利用语境的褒贬性进行推断

阅读理解要求考生在掌握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弄清文章的事实和细节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几乎每篇文章的语境都有一定的褒贬性,这种褒贬性反映了主人公的特定心理和情绪状态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利用好文章的语境褒贬性就能在把握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准确的逻辑判断。如何利用语境的褒贬性对阅读理解题进行信息推断呢?

一、找出语境褒贬性的标志性词汇或句子

认真阅读原文,找出反映语境褒贬性的标志性词汇或句子,并进行逻辑判断。

2002年考试阅读理解题Passage 2,首句为:The market investigation is indispensable to sales promotion (市场调查对于产品推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句话是文章的主题句,反映出文章的主旨大意,其中indispensable一词反应出了明显的赞同倾向。作者在首句谈了一个这么肯定的观点,下文必然会分析为什么重要,以及怎么去市场调查。因此第9题应选D选项。

Making market investigation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_____.

A. in market, goods on sale are numerous

B. every producer is facing keen competition

C. it can greatly promote sales

D. all of the above

答案选D。根据文章第二段的内容:“在国际市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很多,商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来使自己熟悉市场,才能打开销路。”只有D最正面,最全面,看似绝对化,其实是正确答案。

二、语境的深层次理解

所谓深层次理解包括对英语背景知识的掌握。作为一门语言,只是知道ABC是不够的。尤其是阅读理解,经常谈到美国、英国这些国家的历史政治等知识,如果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做阅读理解题目的时候就会比较吃力,甚至褒贬性都看不出来。

读完2002年Passage 3后,我们知道全文谈的是林肯总统,而且一开始就说他不受欢迎,因为第一段第四句说得很清楚:He was not at all popular. 很多考生第11题选对了。

In 1863, Abraham Lincoln was_____.

A. very critical

B. unpopular

C. very popular

D. very courteous

答案很明显选B。

但最后一题,即第15题选错的很多。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 has deep meaning.

B.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 is simple in style.

C.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 is memorized by every American school child.

D.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 is the greatest speech ever delive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如果了解这段历史的话,知道林肯总统被美国人视为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在Gettysburg的演讲是千古名篇,那么就不会选A了,答案是D。 APia2KwB43HVdySmvSFLCXfiTdcyLlrNEmEn3cRVD3ilrqYjwI6gzacQIDPcU9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