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部分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心理与特征

第二章
本能的性质及其在人类心理构成中的地位

人的心理有一定的天生或遗传的倾向(tendencies),它们是个体或群体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源泉和推动力量,也是个体或民族的性格(character)和意志(will)在智力官能(faculties)的引导下得以形成的基础。这些原始的先天倾向在不同种族个体的内在构成中强度是不同的。不同文化阶层、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对它们的偏爱或抑制的程度差别很大。但是,这些先天倾向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人所共有的。如果这一观点成立,即人的本性中都存在这样一种共同的先天基础,它将为探索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能发展史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因为如果认为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之间人类心理的先天倾向差异极大,那么所有这些探索的根基便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我们也就无法期望得到非常确定性的观点。

比较心理学研究的事实说明,先天倾向所构成的人类心理的先天基础具有稳定性。我们看到,强弱不同的先天倾向不仅存在于目前地球上现存的所有种族的人身上,而且还可以在大多数高级动物身上发现,或至少发现它们的萌芽。由此看来,这些先天倾向在原始人类的心理中,以及在联结人和动物界演化断层的前人类祖先身上都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构成了人类性格和意志的基础的、至关重要而又相对稳定的倾向,大致可分为两类:

(1)特殊倾向或本能。

(2)一般或非特殊倾向。它们是心理和心理过程演化到一定复杂程度时,从心理构成和一般心理过程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

在本章和下面的七章中,我将界定一些较重要的特殊倾向,并简要描述其在个性形成中系统化的方式;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试图说明各种倾向在人的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意义。

现代的学者们经常使用“本能”(instinct)和“本能的”(instinctive)这类词,但用得很不严格,几乎为迎合科学的目的而损害这些术语。一方面,形容词“本能的”常被用于指各种自发的人类行为;另一方面,人们又普遍把动物的行为归因于本能。这样,本能就被含糊地认为是性质上完全不同于任何人类官能(faculty)的神秘官能,是由于动物没有更高级的心智官能而由上帝赋予的。我们可以从现代学者那里,甚至从一些非常富于理性的学者那里引用无数的章节来说明,人们如何最保守地使用了这两个词的含意,并通常带有作者对其思想的含糊和不一致性进行掩饰的痕迹。下面这些例子可以说明这些滥用或误用的散漫状态,甚至极有素养的学者也在使用心理学术语时习惯性地这样做。一位哲学家在一篇关于社会问题的文章中写道,国家的力量“依赖于服从的本能,这种本能是人们向往某些社会目标的必然后果,尽管人们的思路多多少少有些不同”;另一位学者声称祖先崇拜是作为“唯一的传统和本能”在西方人中间流传下来;最近一位医学者谈到,如果一个酒鬼以水果为食,他就会“成为一个本能的绝对禁酒者”;一位政治学者写道:“俄国人正在快速获得一种政治本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最近写了一篇道德论文,我们可从其中两节里举出许多相应的例子。其中一节把血债血偿的说法说成“原始人性的顽固本能”;另一节则断言:“惩罚产生于报复的本能”。又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主张“自治(self-government)这一术语暗含着社会高压统治的理论和根据”。我们从最近一期的《观察者》( Spectator )中一篇公然自称为心理学的文章里摘出下面一段话,来作为我们最后的说明:“冲突本能像容忍本能一样是天生的……这些本能是根深蒂固的,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都是不可改造的。它从极端懦弱中迸发出来,寻求新的独立的本能,影响着整个心理和个性。”这些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当前术语使用的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某位学者解释不了某种个体或群体行为时,或根本无意去解释时,“本能”和“本能的”这些词常常就成为他掩饰无知的一种托词。然而,如果不能清晰而牢固地把握本能的本质及其在人类心理中的作用范围和功能,也就无法了解个性或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发展特点。

19世纪中叶以前,有关人类心理的论文中还很难找到详细论述本能的内容。但是,由于达尔文(C.Darwin)和赫尔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努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动物本能的神秘面纱,使本能与人类智力和行为的关系成为近年来讨论最广泛的问题之一。

在专业心理学家中,术语“本能”和“本能的”在使用上已有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它们一般用来指心理中某些先天的特殊倾向。这些倾向为所有种系成员所共有,从种系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演化而来,是心理构成的先天要素,既不能被消除,也不能从个体的日常生活中习得。一部分学者,最突出的是冯特(W. Wundt)教授,既用这些术语指那些非常稳定的习得性行为习惯(即人们常说的二级自动化行为),又用它们指先天的特殊倾向。前面一种用法似乎更可取,也是本书所采用的用法。

然而,即使严格使用这些术语的心理学家,对于本能在人类心理中的地位也有很大的异议。人们都承认,前人类祖先的命运是由本能操纵的;但是,一些人认为,随着人的智力和理性能力的发展,人的本能不断退化,如今仅成了现代文明人身上一个麻烦的前人类特征的遗迹,就像一截蠕虫大小的阑尾,如果可能,最好用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将它切去。而另一些人认为,本能在人类心理构成中占据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因为他们确信,尽管智力随着高级动物和人的进化而增长,但并不能取代本能,因此也就不会导致本能的退化,只能控制和修改它们的作用方式;施耐德(G.H.Schneider) 和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认为,人的本能至少与动物一样多,是决定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主导要素。这种观点正在迅速获得支持。我希望本书能在帮助人们认识人类本能的作用范围和功能方面尽微薄之力;因为我确信,将来人们会看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心理学最重要的进展。

只有智力水平较低的动物才表现出单纯的本能行为。在较高等的脊椎动物中,单纯的本能行为模式几乎都被智力、智力引导下的习得性习惯和模仿所改变了。尽管婴儿的智力在出生数月后几乎没有发展,在他们身上还是很难看到单纯的本能行为;虽然人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但在生命头几个月并无发展,只有在从婴儿到青春期的各个时期里才不断成熟,逐渐能够发挥其功能。

也许昆虫生活所提供的是最突出的单纯本能行为的例子。许多昆虫总是将卵产在固定的地点,幼虫在那里孵出时,可以找到所需要的食物,或者有些幼虫在那里可以作为寄生虫,以某种方式附着在宿主身上生存下来。在这些例子中,母体的行为显然是由相应的客观事物和地点造成的感觉印象决定的,比如,果肉腐烂的味道使腐蝇(carrion fly)在上面产卵;某些昆虫看到某种特殊的花或闻到花的味道,就会在花的胚珠里产卵,胚珠就成了其幼虫的食物。还有一些昆虫要经历更精细的行为过程,像胡蜂,当它在一个泥巢中产卵时,会在里面放上一些被刺得麻木了的虫子,然后封上口,这样,虫子就会成为其后代的可口食品,但幼胡蜂的父母辈是不会看到这些的,也不会想到它们的后代需要这些。

低等脊椎动物中,完全不受智力影响的本能行为也很普遍。幼鸡听到母鸡的某种叫声,就会跑到母鸡身下依偎着它。在笼子里单独喂养的松鼠幼仔,第一次给它坚果时,它会张嘴吃掉一些,然后用其种系特有的动作把剩下的埋起来;小猫看到一只狗或一只老鼠,会作出猫科同类共有的姿态和行为。甚至像家狗这样比较聪明的动物,也会表现出单纯的本能特性;例如,当一只小猎狗发现了兔子的踪迹,它的捕获本能立刻由嗅觉激发起来,在追踪过程中,任何其他感觉印象都不会对它产生影响,一旦发现了猎物,就显露出其特有的本领,突然狂吠起来。它的野生祖先是群体捕获猎物的,那时,看到猎物时发出特有的叫声是为了唤来同伴的帮助。但是,当一只家养的小猎狗单独猎捕时,它兴奋的狂叫只会给猎物制造逃跑的机会。看来,古老的群体本能的力量太巨大了,以至于有限的智力是无法克服的。

这几个例子已清楚地表明了单纯本能行为的性质。一般情况下,总是某些感觉印象或感觉印象的联合激发起非常明确的行为,即种系的所有个体在所有类似的情境里表现出来的某些动作或动作系列。一般来讲,被激发的行为不是对动物个体的生存有利,就是对其所属的群体有利,或是为了保证种系的永久生存。

学者们在讨论动物的本能时,通常把它们说成指向某类物体的先天倾向。赫尔伯特·斯宾塞把本能行为称为连锁反射行为,这种说法流行很广,但它只考虑了本能导致的行为和动作。本能不仅仅是某类先天行为倾向或意向(dispositions)。我们有各种理由相信,即使是最单纯的本能行为,也是特定心理过程的产物。这种心理过程是不能用纯机械的术语来说明的,它是心理—物理过程,既有心理的变化,又有物理的变化,只有像对待一切心理过程一样,利用心理过程的三个方面——知、情、意,才能进行充分的说明。这就是说,每一种本能行为都包括了对事物或对象的认识、情感以及为接近或远离对象所付出的意志努力。

当然,我们无法对本能行为的心理—物理过程的三个心理侧面进行直接观察;但我们能够设想,这种过程总是伴随着神经系统的过程,其直接的后果是导致本能运动。这一过程开始于客体的物象刺激某些感觉器官,顺着感觉神经上行,经大脑变成有序的神经冲动流,然后沿传出神经下行,到达相应的肌肉群和其他运动器官。我们确信能够设想出心理过程认知方面的特点,因为神经兴奋经过大脑的某些部位,这些部位的兴奋性导致了感觉的产生或意识的感觉内容的变化。我们确信能够设想出心理过程情绪方面的特点,因为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情感特征和情绪兴奋性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我们特别确信能够设想出心理过程意动方面的特点,因为所有的本能行为都具有心理过程的独特标记,即朝向心理过程的先天目的所做的持续努力。这就是说,这一过程与单纯的机械过程不同,再多的机械障碍也无法阻碍它的前进,只会使它更加坚强,只有达到了适当的目标,或是某些更强大的与之冲突的倾向被激发,或是生物体本身由于持续的努力而耗竭时,这种努力才会停止。

现在看来,本能行为的心理过程是由感觉印象激发的,这一感觉印象常常只是同一时刻接收的众多感觉印象中的一个;它在决定动物的行为上起着主导性作用,这说明它的作用是特定的,神经系统是特化的,是特别适合接收这种印象并对其作出反应的。我们必须假定,这种印象不仅激发动物感觉领域里的单个变化,而且还能激发对动物有重要意义的感觉和感觉联合;因此,我们认为本能过程的认知方面具有独特的初级知觉性质。在与我们非常相近的动物的许多本能行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恐惧、愤怒和柔情这类特殊的情绪特征;并且同一种情绪特征通常可以伴随任何一种本能行为,就像猫表现出防御性的姿态,狗抗击陌生狗的入侵,母鸡温柔地把它的小鸡聚集在翅膀下面。我们可以确信,每一种本能行为不论多么微弱,总会伴有这类行为特有的情绪兴奋。以我们自己的经验类推,我们可以确信,指向目标的持续努力作为心理过程的特征,把本能行为与单纯的反射行为彻底地区分开来了,它意味着存在某些我们称之为意动的经验模式,这种经验模式进一步发展的形式被称做渴望和嫌恶,有时在我们身上察觉不到,而在动物身上却是司空见惯的,这种经验是一种冲动,一种渴求和需要的紧张感。更进一步讲,我们可以确信,本能的努力不断受阻总会导致痛苦的体验,不断接近本能的目标总会伴随愉悦感,而达到本能的目标则会产生愉快的满足感。

如果按照一般的说法,反射行为是由感觉刺激引起的运动,是神经反射弧中一系列物理过程造成的,那么就不能把本能行为看成简单或复合反射行为。尽管如此,就像反射行为意味着神经反射弧参加到神经系统中一样,本能行为也意味着要有某些持久的神经基础的参与。这些神经基础具有遗传的结构,是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心理—物理意向,从解剖学上来讲,可能是一种感觉运动神经弧复合系统的形式。

这样,我们可以把本能视为一种遗传的或先天的心理—物理意向,它影响主体感知、注意某类客体的过程,影响在感知时体验到的特定的情绪兴奋程度,以及对感知到的刺激作出的特定动作或者神经冲动。

还需进一步说明的是,有些本能,如饥饿,达不到某种身体状态时是不能被激发的。对此我们须这样设想,身体过程或状态影响身体内部的感官刺激,由此上行至心理—物理意向的神经冲动使之保持兴奋的状态。

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低等动物的行为似乎完全由经验无法改变的本能操纵着;一旦激发起一种本能,它们就以确定不变的方式去知觉、感受和行动——即,一出现相应的客体,动物马上产生相应的机体状态。这些动物最复杂的心理过程不过是在同时激发的两个相反的本能倾向间发生冲突。把本能作为一种心理—物理意向来看的话,这种行为是容易理解的。

虽然我们无法肯定是否所有动物的行为完全决定于经验无法改变的本能,但所有的高级动物显然都相当高明地通过各种方式学会了以本能行为去适应特定的环境;而在人类心理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本能过程变得更为复杂了,以至于直到现在人和动物本能过程的重要的相似之处仍然很容易被混淆。本能过程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能够激发本能反应的不仅包括直接刺激先天意向的那类客体知觉,即本能先天固有的刺激物,还包括该类客体以及其他客体的观念。

(2)本能赖以表现的身体运动可以被无限地改变和复杂化。

(3)由于驱使人类本能发挥作用的观念的复杂性,几种本能常常被同时激发出来;这时,几种本能过程就会不同程度地混合在一起。

(4)本能倾向会围绕某些客体或观念以或多或少的系统化程度组织起来。

过多地考虑本能行为的前两种复杂模式,会把我们扯入智力过程的心理学中去,而这恰恰是大部分心理学教科书的主要工作。在本章中我们仅对其中最重要的几点进行说明。在后面的章节中还将更多地讨论第三、第四种复杂模式。它们需要详加说明。

为理解本能行为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对本能行为的概念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前面说过,每一种本能行为都包含心理过程的三个方面——知、情、意。现在,我们把先天的心理—物理意向,即本能,看成由三个相应的部分(输入部分、中枢部分与运动或输出部分)所组成,三个部分的活动分别具有整个本能过程知、情、意的特点。整个心理—物理意向的输入或接收部分是一些组织化的神经单位或叫做神经元群,特别适于接收和加工本能的客体刺激物刺激感官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其构成和活动决定着整个心理—物理过程的感觉内容。从输入部分传来的神经兴奋扩散到整个心理—物理意向的中枢部分,中枢部分的构成以最有利于本能行为发挥作用的方式,决定着神经冲动的分布,特别是那些下行调节内脏器官——心脏、肺以及血管、腺体等的工作状况的神经冲动的分布;中枢部分的神经活动关系到整个心理过程的情绪及其特性。 神经兴奋经中枢部分到达输出(运动)部分;输出部分的构成决定着神经冲动在骨骼肌系统中的分布,借此本能行为得以完成。输出(运动)部分的活动关系到心理过程的意动因素,即感受到的行为冲动。

请注意,在个体漫长的生活史中,输入(接收)部分和输出(运动)部分都会发生较大的改变,且既不互相影响,也不受中枢部分的影响,而中枢部分在个体一生中都是这一心理—物理意向的重要而稳定的核心。因此,对于智力和适应性都高度发展的人类来说,每一种本能意向的输入和输出部分都易于发生多种改变,而中枢部分却不受影响。也就是说,激发本能过程的认知过程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实现本能过程目的的实际身体运动也是具有无限复杂性的;而只有本能意向中枢神经部分产生的情绪兴奋,才是唯一在整个本能过程中保持其特殊性质不变的部分。本能被激活时,所有个体在情境里都保持着情绪兴奋的共同特点。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学者们才常常把动物本能行为看做一种类型的心理过程,而把人类的情绪过程看做另一种类型的心理过程,而没有看到每一种情绪兴奋始终都是本能过程的反映和最稳定的特征。

现在让我们简要地考虑一下本能意向的输入和输出部分发生改变的方式。为清楚起见,我们以恐惧或逃跑这一特殊的本能为例来进行说明,这是动物王国中最强大最普遍的本能之一。在人类和大部分动物身上,这种本能可以被任何一种突然的巨大声响激发,这一过程并不受与响声有关的危险或伤害经历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设想,这种先天意向的输入通道,或者仅指其中一个输入通道,是由通过感觉神经与耳朵联系起来的听觉中枢系统组成的。这一通向先天意向的输入通道特殊化的程度是很小的,因为任何较大的声音都可以激发它。而经验使输入通道发生的一个变化就是特殊化,多数动物如果不断听到响声而不伴有伤害,便不再会注意这些响声,逃跑本能也就不会被激发起来;也就是说,它们学会了区分这些响声和其他的声音。这表明知觉意向,即本能的输入通道,进一步被特殊化了。

另一种改变本能的输入或认知部分的基本模式更加重要。以荒岛上的鸟来说,人首次出现在岛上时,它们并不害怕。但不害怕并不表明鸟没有恐惧本能,只是其本能中还没有分化出接收人类形体的视网膜印象罢了。当人类开始射击时,人的形象很快就激发了鸟的恐惧本能,这时人再走近一些,它们就会逃跑。我们怎样解释这些经验引起的本能行为变化呢?我们是不是可以说,鸟有一次或几次甚至很多次看到,当一个人走近的时候,它们的同类就掉落到地上,痛苦地哀号起来,由此想到,是这个人伤害了它的同类,可能也会伤害自己,所以应该提前躲避呢?目前还没有心理学家接受这种拟人化的解释。如果我们正在考察的是一群野蛮人甚或一群哲学家或逻辑学家的行为,这种解释的错误之处就在于把行为变化归因于单纯的智力过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由于突如其来的巨大枪响激发了鸟的恐惧本能,声音知觉经常伴随着人类形体的视知觉,人的形体观念与声音观念联结在一起,这样再见到人时,鸟就会重新产生枪声的印象,再通过其先天组织化的输入通道——听觉中枢系统,激发了本能兴奋性呢?这种解释比前一种更接近事实了。许多心理学家提供了对相关事实的解释,并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接受的内容包括,认为本能能够被经验改变的动物都有灵活性的观念和脱离感觉表象表征客体的能力。这就是说,这是针对除了最低等之外的动物而言的;我们确信,只有人类和较高级的动物具有这种能力。因此,对于这一事实,我们必须采用一种更简捷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既然枪声使人类形体的视觉表象不断地伴有恐惧本能的激发,视觉表象就直接获得了激发特殊本能反应的能力,而不是通过声音观念的再现间接获得的。譬如,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有过几次经验后,人的形象就直接激发本能过程的情和意两个方面了;或者,我们可以用生理学的术语来描述,有过几次经验后,用于加工人类形体的视网膜印象的视觉结构就直接与本能意向的中枢和输出部分联结起来了。这样,本能意向就有了新的输入通道,并通过此通道而被激发,不再受原来的输入通道影响了。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第三种解释比前两种解释更加接近事实。首先,许多本能在具备全部客体经验以前,就可以被产生不同感觉的不同客体所激发,这一事实证实了这一解释所暗含的本能倾向的输入部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设想。在这方面,恐惧本能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许多动物身上,恐惧本能都可被视觉、味觉和听觉以及各种巨大声响(也许还有痛苦的感觉印象)等特殊的感觉印象激发起来,所有这些感觉印象又激发起本能特有的情绪表现和身体运动。因此,我们可以推论,一种本能可以有多个先天组织化了的输入通道,通过每一个输入通道都可以激发本能的中枢和输出部分,而不会有其他的输入通道参与到这个兴奋过程中来。

然而,第三种解释的最有力的证据是要通过省察我们自身的情绪状态才能获得。我们初次面对一只动物或一个物体时,可能并不会太在乎,可是一旦受到了它的伤害,再面对它时就会感到恐惧或愤怒,并可能马上会体验到情绪兴奋以及某种逃跑或攻击的冲动,但并不会再现先前所受伤害的性质和情形。尽管先前所受伤害的观念可能因为知觉到或想到了造成伤害的一个人或一只动物或一个物体而再现,但这种再现已不是本能反应的情绪和意动部分的再次兴奋过程的必不可少的一步了,因为人和物体的视觉印象会直接激发先天意向的中枢和输出部分的兴奋。通过这种方式,经验使我们的情绪和意动意向与许多我们本来并不关注的客体联结起来;我们不仅没必要回忆起联结得以建立的经验,而且许多情况下任凭我们怎样搜肠刮肚也难以做到这一点。

在所有较高级的动物中,本能意向根据时间接近的联结原理获得新的知觉通道的情况大量存在着,这是它们从经验中获益的主要方式,使它们比仅仅使用其单纯的先天行为更能适应环境中复杂多变的客体。这种情况在人类身上就更普遍了,由于进一步的复杂化使能够激发情绪和意动意向的感觉表象被再次表征或以观念的形式再现;由于表征与感觉表象有着基本相似的神经基础,因而都能激发情绪和意动兴奋;又由于从简单联结的再现到最精细的判断推理,任何一种智力过程都可以将表征引入到心理之中来,因而发达的人类心理中任何一种本能意向都能够以无限多样的形式被激发。

非先天客体刺激物还有另外一种激发本能中枢和输出部分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类似于所谓的相似导致再现的观念再现;与本能的特定刺激物有点类似而实属不同种类的一个物体和一种感觉印象,是凭借其与特定客体的相似特征来激发本能的。我们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匹马被扔在路边的一件破衣服吓得惊跳起来,这无疑是由于本能的激活引起了惊跳,它的功能是从匍匐着的野兽面前快速逃脱。衣服完全像匍匐着的野兽,因而激活了本能。这个例子简单地说明了这种方式的作用原理。在人类心理中,它的作用方式更加精细和广泛。只要两个客体间形状和关系有细微的相似,就足以使其中之一能够激活作为另一客体出现时发生的本能反应的情绪和冲动;而且,这种情况的发生既不需要个体明确意识到这两个客体的相似之处,也不需要在意识里一定有第二个客体的观念,尽管很多情况下是会意识到这些的。这一原理在人类心理中的作用范围之所以十分广泛,不仅因为相似性的作用方式更加精细,而且因为在时间接近原理的作用下能够直接激活本能的客体的数量越来越多,每一客体都具备相似性原理发挥作用的条件。也就是说,每一客体凭借时间接近原理都获得了激活本能中枢和输出部分的能力,这使许多或多或少与之类似的客体也具备了同样的效果。这两条原理的联合作用方式可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个小孩由于某人怪异的面孔或穿着受到惊吓,从此以后,不仅是看到或想到此人会感到害怕,而且,任何一个具有相似面孔或穿着的人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而先前的恐惧情境和产生恐惧的人的观念并不在意识里再现。

就本能过程为实现其目的而导致身体运动部分的改变 比就本能过程认知部分的改变而言,人比动物优越得多。因为,动物几乎不能获得和使用任何除了其本能意向和脊髓协调反射中先天的连锁运动之外的运动。甚至像家狗这样比较聪明的动物也是如此。尽管通过长期训练,或许能够教会许多较高级的动物掌握一些连锁运动——比如狗用后腿走路,猫能坐直。但是,当我们看到马戏团里的马站木桶,狗用后腿跳跃时,毕竟仍会感到无比惊讶。这说明一般情况下先天的动作联结是如何严格地限制了动物。

与之相反,在人类身上,只有几种简单的本能是出生后随即形成,且其运动表现完全是由先天意向决定的;比如吸吮、哭喊、爬行、眨眼以及风吹来时收缩等本能。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大部分本能是在较晚的时期才成熟的,此时个体已获得了相当的智力调节和运动模仿能力。因此,这些本能的运动倾向很少以完全先天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首先被不同程度地改变、调控和抑制。对躯体和四肢的运动来说更是如此,而那些达尔文称之为实用的联合性运动的辅助运动,比如那些由于面部肌肉收缩发生的运动,就很少受到控制,不过某些民族和国家的人民由于风俗习惯要求控制面部运动的除外。或许用一个例子能够说明其中的主要原理:我们可能已经或多或少学会了压抑好斗本能(the instinct of pugnacity)被激发时为寻求发泄而产生的身体运动;或者通过学习拳击,使身体运动更有利于遏止这种本能;或者学会了以经常进行竞技运动来替代搏斗。这样,当好斗本能激活的时候,我们的手不是从事竞技运动就是藏在裤兜里,后者就不会再与别人搏斗了。但是,我们很少能够制止心脏的激烈跳动,脸部的阵阵发红,呼吸的突然加重以及血液供应的总体分布变化和神经的紧张。这些都是本能激活时内部器官的表现,它们是由中枢神经部分的结构决定的。因此,对成人来说,尽管本能可能不是被先天意向提供的客体和条件激发的,本能表现出来的身体运动也可能不是先天决定的,或者本能可以不在强烈意动控制导致的身体运动中表现出来,但是不变的中枢神经部分仍将产生与原来的先天意向一致的内部器官变化,并伴随着意识的情绪状态,这些内部器官的变化通常又伴随先天决定的、但比较轻微的面部表情。因此就其主要特征而言,有些时候任何种族的人的愤怒情绪的特有表现和征状都是一样的。

人所有的基本本能的输入和运动部分都易于发生类似的变化,而中枢部分却保持不变,并决定着意识的情绪特点和本能激活时特有的内部器官的变化。

还需补充的是,尽管本能活动由于经常受到控制而发生改变,但心理过程的意动方面始终保持着运动冲动的独特性质;当感受到的冲动逐渐意识到其目的时,就具备了渴求或嫌恶所具有的鲜明特点。

那么,本能冲动是人类进行思想和行动的唯一动力吗?过去的许多心理学家坚持认为,快乐和痛苦是人类活动的唯一动机,是渴求和嫌恶的唯一源泉,是这样吗?

就前一个问题而言,其答案是,发达的人类心理中还有另一类行为动力,即习得性的思考和行为习惯。一种习得活动的模式是通过重复而变为习惯化的,重复的次数越多,作为冲动或动机的力量来源,习惯就会变得越有力量。但是,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习惯能同基本本能相比;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来自本能,是从本能中派生的;因为没有本能,任何思考和行动既无从实现,也不能重复,更谈不上形成思考和行为的习惯了。习惯只有依靠本能才能形成。

就第二个问题而言,其答案是,快乐和痛苦本身并不是行动的动力,最多也只是间接的动力;它们只能改变本能过程,快乐保持和延长一种行为方式,痛苦将其缩短;在它们的推动和引导下,本能导致的身体运动的变化性和适应性就发生了改变,这在上文中我们已简要讨论过。

于是,我们可以说,本能是所有人类活动最首要的直接或间接的动力。有些想法,无论看起来多么冷漠、毫无感情,却都是凭借某些本能的意动性或冲动性的动力(或来自本能的某些习惯)而先天地指向它们的目标,才使每一种身体活动得以激发和保持。本能冲动决定所有活动的目的,并提供保持心理活动的策动性的力量;高度发达的心理中,所有复杂的智力结构仅仅是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仅仅是本能获取其满足的工具,快乐和痛苦只是被用来指导如何选择这些手段。

如果离开了具有强烈冲动的本能意向,有机体将不能够进行任何活动;就会像一台被拆去了发条的时钟,或灭了火的蒸汽机一样停滞不动。本能冲动是维持和塑造所有个体和社会生活的心理动力,我们从中看到了生命、心理和意志最核心的秘密。

我希望能在下面的章节中使本章中简略提出的有些近乎武断的观点进一步清晰化,并给予某些事实支持。 v8KLEDswjxqzsdlxwSUFdte5jO+O2V1/GX+fGWAVgcDn4cbfvHyn9N9/6khHpRW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