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一心求仙的父亲

北宋仁宗年间。

山东郓州(现在的山东东平县)的一个村落里。

成年男子都下地干活儿去了,村里剩下一些妇女,在各自的家里忙着家务。

不知谁家散养的一群鸭子,摇摇摆摆地向村边的河里跑去。

一派静谧祥和的农家景象。

但是,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气氛却没有那么愉快。

一个男子,正在收拾包裹。他有点喝醉了,眼睛里泛着微微的红色。

在他的对面,一个3岁的小男孩,正坐在板凳上睁大眼睛看着他。

这个小男孩,就是钱乙。

此时的钱乙还远不是日后名震天下的大名医,他还完全不知道,他面临的,将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对面的男人就是钱乙的父亲钱颢,他一边收拾行囊,一边和钱乙嘟囔:“对不起了,儿子,你妈死得早,以后就靠你自己了。”

钱乙几乎不理解他在说什么,只是瞪大眼睛听着。

钱颢用力打好了最后一个结,同时说道:“我要去寻找神仙了,如果找到了,我会回来带你一起成仙;如果找不到,今天就是我们父子俩诀别的日子。”

钱乙还是怔怔地看着父亲。

钱颢将几文钱放在钱乙身边,拍拍小钱乙的脑袋,然后拿起酒壶,喝了口酒,背上行囊,扬长而去。

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小钱乙仍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呆呆地坐在凳子上,用手使劲地抠着木头凳子,眼睛里含着眼泪。

虽然他不知道父亲到底要做什么,但是,他唯一感觉到的是:这个房子里只剩他一个人了。

从各个方面来考察,钱乙的父亲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人。根据文献记载,显然他没有把钱乙托付给任何一个人就独自离家了,而钱乙的母亲早已去世。

这简直就是一件无法理喻的事情,要知道对一个3岁小孩来说,他自己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生活能力,这样做几乎等于置他于死地。

那么钱乙的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呢?文献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他所去的方向来分析出答案。

他去的方向是东边,海上。

山东自古有寻找神仙的传统,加上有独特的海市蜃楼景象,这在古代可是绝对鲜活的超级广告,连秦始皇这样的大腕儿都被这个广告给忽悠来了。望着若隐若现的海市蜃楼,人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海上的仙山里有仙人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过着快活的日子。

因此在山东,抛下妻子儿女毅然离家访道的行为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经常有人传说某某人离家后遇到神仙飞升了。

钱颢显然对此类传闻非常感兴趣,经常一边喝着小酒,一边饶有兴致地和别人谈论这些成仙的成功经验,眼中闪烁着羡慕的光芒。

如果单独看待他把3岁的儿子独自扔在家里的事情,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个人太绝情、有毛病,但是如果结合他为了成仙的这种追求,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年幼的钱乙已经成为他成仙途中的一个负担,一个包袱。

钱颢是个乡村医生,严格地说,是个针灸医生,但是他不好好琢磨怎么用科学的手段来找到经络的实质、来搞搞实验捍卫一下中医的尊严,却如此热衷于神道,实在是件遗憾的事情。

终于有一天,他在喝了点儿兴奋的小酒后,便下定了决心:别人能找到神仙,我也能找到!

于是他怀里揣着本励志畅销书《成仙改变命运》毅然离家,留下一个3岁的儿子钱乙,“东游海上,不复返”。

可怜的是小钱乙,根本不相信父亲就这样远走了,他把小木头板凳搬到了门口,在那里坐着,望着远处。

母亲去世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此刻,父亲又不回家了,他小小的眉头紧紧地皱着,眼泪已经被风给吹干了。

邻居们开始有人议论,咦,这个孩子怎么整天坐在门口?

有人路过时还顺便逗逗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可是钱乙的眼睛只是望着远方,没有任何表情。

终于有一天,邻居发现了饿得昏倒在小木头板凳旁的小钱乙,大家这才意识到出大事了。

于是邻居们赶快叫来了钱乙的姑姑,姑姑见到面黄肌瘦的小钱乙后大吃一惊,这才知道自己那位不靠谱的兄弟干出了这么绝情的事情。

钱乙被抢救过来后,就留在了姑姑家。钱乙的姑父姓吕,也是个乡村医生。姑姑和姑父两个人一商量,虽然钱颢这个人不靠谱,突然跟大家玩人间蒸发,但孩子是无辜的啊,这么可怜,怎么能让他去送死呢?

于是,两个人就收养了钱乙。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痛苦的记忆隐藏在了小钱乙的心灵深处,不见了。他和吕医生成了一家人。吕医生只有一个女儿,他便把钱乙当作自己的儿子来看待。

孤儿钱乙

钱乙在姑姑一家人的照料下,慢慢地长大。

这应该是个很完美的解决方案了。

失去了父母的钱乙得到了父母般的照料,从表面上看,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但是,人们总是觉得这个孩子有点特别,特别在哪里呢,又说不大清楚。这种不同表现在他跟随姑父出诊的时候,如果遇到了患病的孩子,看到孩子孤独、痛苦的表情时,他会显现同样痛苦的表情。

大家都觉得奇怪,私下里嘀咕,他难道能从这些患病的小孩子身上看到自己?

他的姑姑一家人也纳闷,3岁时发生的事情,应该没多久就会忘记的,何况现在他已经完全说不出当时发生什么了,难道在记忆里会留下什么痕迹?不应该啊!

再试探性地问问钱乙,他自己也什么都说不出来,于是大家就觉得,可能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吧。

在这样的日子里,钱乙度过了他独特的童年,长成了一个少年。

姑父安排他去私塾读书,空闲时也会带他出诊。

这位吕医生对钱乙的性格感受最深,钱乙这个少年人有点特殊啊,骨子里带着股忧郁劲儿,尤其是碰到患病的儿童时,他比谁都痛苦,仿佛患病的人是自己一样。

村子里张铁匠家的孩子病了,才2岁,不知道是什么病,高烧,抽搐,吃了药也没有效果。钱乙在旁边看到孩子无助的目光时,仿佛自己感到了一种彻骨的疼痛。

他仿佛看到了这个孩子陷入了黑暗中,被人世间无情地抛下。

这种感觉钱乙似曾相识,他的心被猛烈地敲击着。

最后孩子还是死去了。

钱乙呆呆地坐在院子的外面很久,望着远方,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是个秋天,旁边枣树的树叶随着风慢慢飘下,更透出一种无法言说的凄凉。

回到家里,吕医生已经很疲惫了,但他还是拿出了一本很旧的书给钱乙。

钱乙诧异地望着姑父。

姑父说:“如果你有心于此,就看看这本书吧。”

钱乙接过书,封面上写着“颅囟方”三个字,问道:“这是什么书呢?”

姑父说:“这是专门治疗小孩疾病的医书,是中古巫妨写的,你可以好好看看。”(这本书的原本现在已经遗失了。)

钱乙好奇地翻开了书,又问:“为什么治疗小儿的书这么少呢?”

姑父叹了口气,说:“那是因为小儿的病难以治疗啊!”

钱乙不解地问:“为什么难以治疗?”

姑父摸着钱乙的头,无奈地说:“因为小孩子自己不会说话,没法儿自己说清病情,还不配合诊脉,所以不好诊断啊。还有,他们的脏腑娇嫩,用药稍微错一点就会酿成大祸,所以大家说:宁治十大人,不治一小儿啊!”

钱乙点着头,目光变得坚定了起来,说:“原来是这样啊,那么,我就好好地学习治疗小儿的病吧!”

从此,钱乙开始在学习《伤寒论》等经典的同时,更加着力在《颅囟方》的学习上。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本《颅囟方》在吕医生的手里没有学出大的名堂,在钱乙那里却创造了一番非凡的成就。

这就是钱乙的少年时代,白天和姑父出去诊病,晚上在家里苦读医书。

在这样的日子里,钱乙一天一天地长大了。

中国古代农村的医疗条件一直不好,宋朝的时候更是好不到哪里去,连草药都很缺少。于是,在出诊之余,钱乙就跟着姑父到山里采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他的药物知识也与日俱增。

真是应该感谢钱乙的这位姑父,他教给了钱乙全部的医学知识,将钱乙培养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才,给了钱乙父亲般的爱护。但是,这个人却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我们只知道他姓吕而已。

后来,当人们拿着关于草药的问题来请教钱乙的时候(有时是一些没有见过的草药),钱乙竟能对答如流,对草药的生长环境、形状、习性、药性等讲得那叫一个清楚,就跟自己家后院里的蔬菜似的,大家都听得晕乎乎的。回头按照他说的到书里一查,还真是那么回事儿,这搞得大家无比佩服,觉得钱乙太有才了。实际上,这都是钱乙跟随姑父进山采药时学会的知识,加上他好学,晚上回来再翻翻书,就理解得更深刻了。

现在的中医院校的学生就缺少这一块的知识,大家知道药物的名称,可是具体长什么样子却不大了解,一到药房里全抓瞎了,一般连炮制好的饮片都不认识,就更甭说生长在地里的样子了。

我常说,一个使用草药的医生,一定要做到拿来一把草药,放在手里一捏,用鼻子一闻,就知道是什么药,性味如何,该用多少分量,进入人体后起到什么作用。要达到这样的地步,才能用好草药,如果只是知道草药的名字,会写几味药的名称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向钱乙好好学习啊!

原来我有父亲啊

十年后。

一个夜晚。

东平王冢。

这位东平王是汉武帝的第八个儿子刘苍,他被封在了山东的东平,死后就葬在了这里。据说由于太思念京城了,所以他坟墓上的柏树叶子总是向着西方。

东平王冢很大,像座小山。

冢的顶上,坐着一个青年人。

在星空下,他抬头凝望着无尽的夜空。

他的眼睛很明亮,眉头微微蹙着,头发轻轻披散着,身边放着一个酒壶。

他,就是钱乙。此时,他已经成长为一个豪放的年轻人了。

这些日子,钱乙经常在这样的夜里来到东平王冢的顶上,观察天体星座的运行。

此时他正在学习五运六气,夜观天象可以使他更好地理解这些理论。

什么是五运六气?《黄帝内经》中记载,五运六气就是一种论述宇宙自然和人体的关系的理论,许多古代医家就是从中悟出了一些治病的道理。

为了更好地体悟宇宙自然和人体的关系,他已经持续来这里一个月了。(囊学六元五运,夜宿东平王冢巅,至逾月不寐。)

这个时候,钱乙已经二十几岁了,姑姑已经去世,姑父也老了,他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儿科医生了。

到了春天的时候,钱乙的姑父,我们无法知道名字的吕医生,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把钱乙叫到自己的床头,对钱乙说:“姑父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了,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情。”

钱乙很诧异:“您好好休息吧,有什么事情等身体恢复了再说。”

姑父说:“怕是来不及了,我一定要告诉你。我问你,你还记得你的父亲吗?”

钱乙很茫然:“不记得了,大家不是说他早已去世了吗?”

姑父叹了口气,说:“那是你姑姑骗你的,他现在不知生死啊。”

于是,姑父把钱乙小时候父亲出走寻仙的事情全部对钱乙讲了。

钱乙突然感觉思绪很乱,许多已经模糊的记忆碎片开始重新组合。

原来这一切都是真的啊!

原来梦里常常出现的那个模糊的身影就是父亲啊!

原来自己坐在小板凳上被抛弃的梦境也是真的啊!

原来自己的亲生父亲可能还活着啊!

钱乙慢慢地走出房间,来到院子里,放声大哭。(乙号泣。)

在痛哭一场后,他仔细地想了很久,然后擦干眼泪,来到了姑父的床前,郑重地对姑父说了一番话:“姑父,您把我抚养成人,我们情同父子,请您放心,我一定会把您当作自己的父亲来看待的。”

姑父感动地望着钱乙。

钱乙接着说:“至于我的生身父亲,不管他是死是活,我也要去寻找他。他虽然对我不公,但我毕竟是他的儿子,孝道还是要讲的。如果他还活着,现在也应该老了,需要人照顾了。他对我可以不尽抚养之责,但我不能不尽侍奉的义务啊。”

姑父吃惊地点点头:能以孝道立命,这孩子的一生一定会走得很好啊。

谷雨日。

阴雨连绵。

钱乙的姑父——吕医生去世了。这位善良的乡村医生是值得尊敬的,他培养出了一位中医儿科的奠基人,却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实在可叹啊。

现在家里只剩下钱乙和他的姐姐——姑姑和姑父留下的一个孩子。

钱乙必须担当起支撑一个家的职责了。他按照对待父亲的礼仪,安葬了自己的姑父。

葬礼办得很隆重。

受过吕医生恩惠的乡亲们,听说吕医生去世的消息后,从十里八乡纷纷汇集而来,向这位在乡村奔波多年的医生表示敬意。

有很多医生,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富贵,但是身后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怀念,哪怕你只是为他治好过一次疮痈,他都会对后代讲好多次。

这就是乡村医生,从古至今,他们一直都是这样不求回报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葬礼后,钱乙开始打听谁家的公子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并且人品等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的。

终于,有人提起邻村王秀才的儿子人品很好。

于是钱乙托媒人登门,没想到双方都非常满意。

婚期定下后,钱乙开始为姐姐筹办出嫁的事宜。

过去,父母去世的三年内是不能办喜事的,那是为了表示对父母尽孝。

但是,在丧期内出嫁孤女,那更是守孝道的表现,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可含笑于九泉之下。

于是,周边的父老乡亲们都在含泪关注着这场婚礼。

到姐姐出嫁的日子了。

钱乙穿上了自己最干净的衣服,以女方家长的身份送姐姐出嫁。

时辰到了,鞭炮响起,大门打开了。

大家看到这个家里仅剩下的两个人走了出来,姐姐和弟弟。

弟弟在送姐姐出嫁。

在姐姐坐上轿子的那一刻,钱乙的眼泪流了下来,他闭上了眼睛,心中默念:“姑姑、姑父,你们该安息了!”(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行葬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婚礼之后,钱乙把姑父留下来的房子卖掉,然后把钱送到了姐姐那里。

姐姐看他背着行囊很诧异,便问道:“弟弟,你要去哪里呢?”

钱乙笑着回答:“姐姐,这里的事情都结束了。我要去寻找我的父亲了,如果他活着,他该需要我了。”

千里寻父之路

农历六月五日。

芒种。

大风。

钱乙起程了。

风吹动钱乙的衣摆,呼呼作响。

风从海上来,带着海水的味道。

钱乙昂起头,逆风而行。

钱乙的父亲钱颢到底去了哪里呢?

这简直就是一个谜,我们只看到文献里记载的“东游海上”,这范围可大了去了,我觉得只能靠想象来写了。

估计钱乙当时所知道的情况比我们多不到哪儿去,反正是向东,大方向是没有错误的,然后一定要去海上,估计要从山东半岛乘船出发。

这是个艰苦的旅程,如同大海捞针,估计和寻找一个真正的神仙所费力气相仿。钱乙一边沿途给别人治病,一边打听自己父亲的下落,这个工程耗费了钱乙好几年的时间。

大家不要小瞧了出海,那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在古代,那绝对是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行事的(现在好像也差不多)。出发前还要点炷香好好拜拜龙王,稍微一个不留神,就会葬身海底喂乌龟。所以,钱乙就在海边建立了一个大本营,然后等着老天爷给个笑脸,伺机出海。

这样的远洋业务钱乙同志一共进行了五六次,估计此时的他已经是个航海老手了,比现在的驴友们要专业得多。

苍天真是照顾有孝心的人啊,就是这么一个近乎无法完成的寻人计划,却真的让钱乙给完成了。几年后,他终于打听到了父亲的所在地(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敢情这位钱颢同志还没有成仙啊!

那么他在干什么呢?让我来放胆猜想一下吧。

首先是他已经老了——显然没有找到长生不老药。

其次是他并没有再娶妻生子,因为后来他跟着钱乙回来养老了。

按照我的想象,他此刻正在某个小岛上卖烤鱿鱼呢。

这时周围的一个人跑来告诉他:“听说,你的儿子,来找你了,快去见见。”

钱颢呆住了,衰老昏花的眼睛半天没有眨,片刻,又开始摇扇子:“不会,我的,没有儿子。”

来人说:“听说,他的名字叫钱乙啊。”

钱颢终于停住了手里的扇子,张着嘴,说不出一句话来,半晌,才说:“千万不要带他来见我!千万不要!”

可是,钱乙已经来到他的面前了,他从众多的地摊小贩中,很快就认出了自己的父亲,这个在他的梦境里出现过无数次的模糊面容,现在已经苍老了。

就是这个人,当年把几文钱放在自己的身边,然后背着行囊远去的人,就是自己的父亲!

钱乙张开嘴,涩涩地喊了声:“爹。”

钱颢如雷击般怔在那里,慢慢地抬起头,看到了这个年轻人的面容。

这就是自己的儿子吗?那个好多年前坐在小板凳上,睁大眼睛望着自己离去的孩子,这就是自己的儿子吗?

钱乙轻声地说:“爹,跟我回家去养老吧。”

眼泪从钱颢昏花的眼睛里流了出来,他蹲在地上说:“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呢?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啊?”

然后,他放声大哭:“我心里有愧啊,我亏欠你太多了,你为什么要来找我啊!”

“因为,你是我爹啊。”

大海波涛澎湃。

浪花拍打在岸边的岩石上顿时水花飞溅。

回家的路漫长而艰辛,父子俩一共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回到家(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回到家时,钱乙已经三十几岁了。

当钱乙带着老父亲出现在乡里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啊!该不是父子俩都成仙了吧?上来一问,敢情还是凡夫俗子,只是历尽了千辛万苦。好多人都感动得哭了(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大家齐声赞叹,这可是真正的孝行啊。

邻村的张孝廉和陈孝廉还特意挥动笔杆,写了几首得意的诗歌来赞颂这件事情(多赋诗咏其事)。

从此,钱乙有父亲了。他精心地照顾父亲,同时开始了稳定的行医生涯,白天行医,晚上陪着父亲喝上几杯(钱乙后来的酒量也不错,估计就是这个时候练的)。

七年以后,钱颢去世了。钱乙用隆重的葬礼安葬了自己的父亲。

钱颢东游,是想寻找天上的幸福,却没有想到,真正的幸福就在他的家里,在他儿子的孝心里。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基本分析出钱乙同志的一些性格特征。首先,他儿童时代的心理是有创伤的,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不幸,但却恰恰使得他对儿童抱有极大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最终上升成为一种博爱精神,成为他为儿科治疗奋斗的动力。另外,从他处理姑父和亲生父亲的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该同志极其质朴、孝顺,其道德水平是很高的,这使得他能够在日后不断进取,最终成为一代大医。

以上是对钱乙同志前一时期的工作和生活的总结,供同志们参考。

儿科医生钱乙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钱乙治疗了大量的患者,他的医术也日趋成熟。

这么来形容钱乙的工作量吧,估计他是把周边地区的孩子都扫荡了个遍。但凡找个没病死有幸长大成人的,拉来问问:“小时候有病是谁给瞧好的啊?”回答:“钱乙叔叔。”估计就是这样的。

这其中,有两个孩子还非得提一下不可。一个孩子叫阎季忠,这个孩子在五六岁时,患了好几次病,这病重得好多大夫都说治不好了,准备后事吧。孩子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在须城做官,急得就差点儿当着同事们的面哭了,后来有同事看不过去了就告诉他:“东平的钱乙那可是儿科专家啊,估计人家能有办法,你不妨试试。”

于是他就把钱乙请来了,结果很快就把阎季忠给救活了,就这么着,两家还成了朋友。

您该问了,这事估计在钱乙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小事吧,唠叨这个干吗呢?

我唠叨的原因是,这个孩子长大了以后,看到钱乙老师救了这么多的人,感到这是一件好事情,为了“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他就把钱乙老师经常用的药方和方法给记了下来。这可是真传啊,钱乙老年时亲自给他掰开讲了讲各个方药怎么怎么用的。

后来,阎季忠把这些讲稿整理整理就给出版了。请各位注意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钱乙的书,就只有阎季忠出版的这一本,独一份,如果没有阎季忠,那钱乙的学问就绝世了,我们就会根本不知道钱乙是怎么看病的。可见,阎季忠的功劳很大啊!这正是:钱乙给了这个孩子第二次生命,而这个孩子,也成就了钱乙学问的传承。

另外一个孩子叫董及之。这个孩子当时也病得不轻,他患的是斑疹,由于治疗不当,结果变成了危候,斑疹已经黑紫内陷了,这是说明正气已经大虚,如果再抢救不及时就会导致死亡(危恶殆极),家长这个时候也是急疯了(父母已不忍视),怎么办?这时有人提出来了:“听说钱乙治疗小儿病那是一绝啊,怎么不请来呢?”

对啊,董及之的父母如梦初醒,赶快请来了钱乙。结果钱乙用一种叫牛李膏的药,给孩子服下去后,孩子就开始拉出了像鱼子那样的大便,接着,斑疹开始变红,最后慢慢地发了出来。这种病,就怕斑疹往里走,那叫内陷,危险着呢;如果往外走,发出来就好了。

孩子救活以后,家里人惊奇无比,就问钱乙:“钱老师,您太厉害了!可您用的这个牛李膏是怎么做的啊?您能告诉我们吗?万一孩子以后再患这个病呢?”

人家钱乙也不掖着藏着的,就直接告诉他们了:“嗨,就是牛李子,等到九月份后摘下来,熬成膏,少放一点麝香就可以了。”

中医有好多民间的方子特简单,但疗效非常好,各位看官有感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

给董及之看完病以后,钱乙也就把这个事情给忘了,患者太多了,有时想记住都难。后来,钱乙年老时,从太医丞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回到故乡。一天,有个叫董及之的年轻医生来拜见他。

董及之?钱乙怎么想都想不起来这个名字了,那就请进吧。

董及之进来,拜见了钱乙后,拿出了自己写的一个小册子,叫《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钱乙打开一看,大吃一惊,连声赞叹:“写得好啊,这都是我平时研究的内容,可我还没来得及写出来呢,你居然已经掌握了(是予平昔之所究心者,而予乃不言传而得之)!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予深嘉及之少年艺术之精)!而且还如此愿意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传授给大家(有惬素所愿以授人),真是难得啊,这样吧,我来给你写几句评语放在卷尾吧。”

看来钱乙是真的看好这位年轻医生了,就以他太医丞的地位给写几句话,还是那么客气的话,真是太难得了。

写完了钱乙就问,你怎么会找到我这里呢?(意思是我不大认识你啊!)

董及之说:“您可能不大记得了,我小的时候您救过我的命啊!”

然后提了些细节,钱乙这才想了起来,原来是这个孩子啊,现在已经长得这么大了,还成了一个医生!

董及之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呢?当时有人描述了他的行医状态,说“往来病者之家,虽祁寒大暑,未尝少惮”,意思是说,无论严寒或酷暑,只要有患者来找,他都立刻奔赴患者家中,患者中有贫穷的,他都要周济一下。

真是一个好医生啊!

钱乙以精湛的医术救活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在这种高超医术的感召下,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

医道,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传承的。

后来,当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出版的时候,就把董及之的这个小册子也附加在书尾一起给出版了。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内容,这本小册子很有意义,它里面包含了很多温病的治疗思路,是后世温病学派的众多起源之一。

在这种繁忙的诊疗工作中,时光慢慢地流逝了。一转眼,钱乙已经50岁了,谁也没有想到,一段未知的旅程正等待着他。

网友互动

Zongsan:

读到钱乙夜观天象,学习《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我忽然想起一位美国中医,他叫倪海厦,据说可以根据皇历来诊病。倪医生的教学光碟分针灸篇、神农药学篇、内经篇、伤寒篇、金匮篇,一篇就是1000美元,说实在的,我是有点接受不了。

维肝有癌:

这个姓倪的大腕儿,我孤陋寡闻没听说过。哪怕他真有起死回生的本事——可是他说得明明白白:他看一眼舌头,然后看一眼皇历,就能给人治病了。翻皇历治病的医生,哪怕我得了什么绝症,全世界只有他能治,我也不要这皇历里翻出来的命。很简单,迷信和求生的欲望不管洋人土人都有的,只不过洋人被骗得少,所以信得不亦乐乎;中国人被骗多了,也就麻木了。

罗大伦:

这位倪海厦医生的光盘也太贵了,可能他认为值得吧,我不知道里面讲得如何。我以前就知道这个人,他在美国的诊所古色古香的,据说很气派。看他的方子用的都是经方,使用得还是颇为得体的。

关于看皇历诊病,这个维肝兄不用发火,其实我最初的感觉和你一样,也不大相信,现在接受了一些,但是临床也不这么用。似乎这是一个派别,他们看病就这样看的。这要讲我接触的这派医家的故事了。

我认识一个师兄,是台湾人,50多岁了,才来北京读的中医博士。他在台湾地区有几家慈善医院了,现在毕业了也常回北京,我去年见过他好几次。

这位师兄看病就凭的是运气理论。先看你患病的时间,几年前那个时间是什么运气,比如什么气主运,是燥气还是湿气,然后结合现在的运气,根据这个开方子,据说疗效极好。我的一个最要好的同学跟他学习,然后在临床中应用了,结果对我说,以前自己的方法全部放弃,这才是正宗,疗效太好了,几乎百发百中。别人都不知道他为什么用这个方子,他根据运气用了,结果患者就好了。我当时将信将疑。有一天在食堂吃早饭,台湾师兄和我的同学都在,他们会诊了一个患者,据说这个患者卧床很久了,结果我这个同学用了几服药,他就能起来自己来看病了,这个大师兄当时在旁边指导来着。我当时看得大吃一惊。

我这才相信果然有此事。但我还是心存疑虑,就问了些问题,这个大师兄说他的师傅是从安徽去台湾的,所以这个派别是大陆的,大陆现在反而少见了。他们的特点是把运气和经方结合。他们认为张仲景是根据运气学说(气候的理论)写的《伤寒杂病论》,每一个方子都是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的。所以,他们用的都是经方,但和我们辨证的理论不同。我们是根据汤证辨证,他们根据皇历。

我问,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的古代医案,都没有提到这种方法?这个师兄说,古代医家认为根据时间来看病是诊病的基础,是ABC,是1,2,3一样的东西,还用写吗?没想到现在我们都不会了。

这派理论似乎和宋元时期的部分理论相似,但似乎又很不同,因为它和经方结合得十分紧密。

我看倪海厦的诊病方法,和我这位师兄类似,都是看病非常简单,翻皇历,使用经方,出自同门也未可知。只是我这位师兄没有那么赚钱,在台湾一直为人义诊来着(他是佛教机构的)。

顺便说一句,在韩国每个韩医诊病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记录患者的生辰八字和患病的时间,这个理论在韩国应用得比较多。

现在,在我们这里反而是大家一看到,就吓一跳了,以为是骗人的(包括我自己)。其实都是我们老祖宗的宝贵经验,被人家学了去,我们这里倒绝了。

现在看了这个帖子,知道现在美国也有人这么干了,倒是我们自己还不会,我倒是希望倪海厦能回国讲讲。

大象9919问:

我女儿,7个半月,盗汗、怕热(踢被子)、手足心热,不知是为什么,是不是缺钙?需要补钙吗?

罗大伦答:

朋友,小儿盗汗的原因很多,有的基本就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有的是缺钙。如果只是伴有手足心热,则有阴虚内热的嫌疑,可以服用一些凉性的食物如梨汁、西瓜汁等,也可以用几克桑叶泡水加上冰糖,服用一两次即可。因为桑叶清虚热。也可以用六味地黄丸化水,服用一两次,药量可以是成人的四分之一,注意不能多服。现在不主张给孩子服用补药,但是六味地黄丸确实是钱乙为了孩子发明的药物,而且长期阴虚对孩子的生长不利,适当服用对孩子还是有益的。还有个方法,如果孩子还喝母乳,可以给母亲服用一些六味地黄丸,通过调治母乳,来治疗孩子,也是古人的方法。

又一次抛弃幻想问:

罗先生,我小时候经常积食,祖母总是用我近几天吃过的东西,放在锅里炒干点燃烧成灰煮水给我喝,很快就见效,想请教您一下这是什么原因?不知道中医里面有这样的方子吗?

青藤雪个答:

我记得有一个方子,如果积食,把五谷杂粮炒煳了煮水喝,就管用。传统说法叫补胃气。

罗大伦答:

是啊,中医里有这样的方法,还有把山楂、神曲、麦芽给炒煳了,叫“焦三仙”,这在药方里经常用。开方就写“焦三仙”,药店就明白了,这是三味药。其中山楂偏重消肉食之积,神曲偏重化痰,消金石和稻谷之积,麦芽消面食之积,再加上焦槟榔为“焦四仙”,如果有积食,去药店买点焦三仙熬水喝就可以,通常的用量是每味各10克。

积食的时候,把导致积食的食物,放在锅里炒焦了,熬水喝,这也是一个传统的方法,是有一定作用的。这属于民间的土方法,有的时候,土方法也是很起作用的啊。

本主长平问:

我年年都因感冒后的鼻炎和咳嗽难受,常常一坐到天亮(躺下就喘气咳嗽),我太想根治了!我现在手上有阿奇霉素、桂龙咳喘宁、雪梨膏,我想问吃什么药最好?我倾向于中医治本的方法,希望能治好,而不是兵来将挡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罗大伦答:

朋友你好,针对你感冒后长期咳嗽的这种症状,我分析一下吧。有很多这样的患者,在感冒后长期咳嗽,有的长达两三个月,这是风寒侵入人体。在感冒好转后,正气不足,并没有把外邪完全驱除,中医叫伏邪,所以会这样。外邪必须宣出去,否则以后感冒仍然如此。如果你现在仍然在咳嗽,我给你开个方子:细辛3克、杏仁9克(捣)、法半夏9克、陈皮9克、瓜蒌壳9克、枳壳9克、桔梗9克、薄荷9克、沙参9克、射干9克、五味子6克、黄芩6克、桑白皮9克、甘草6克,三服。药物先泡半个小时,然后熬,水开了10分钟即可,一日喝三次,一天一服。这个方子里有黄元御的思想了,气机升降的都有了,基本还是张仲景的方子打的底子。你可以试试。

间接任意问:

罗博士,你给本主长平开的药方,小孩能用吗?他才两岁半,减半用行吗?

罗大伦答:

朋友,小孩子就不要用这个方子了。小孩子的咳嗽我主张用食疗解决。前面有个家长问孩子咳嗽怎么办,我通常推荐的是橘子皮熬水,就是我们吃的橘子,黄色的,尤其是橘子里面的白色绵状物,不要扔了,还有里面的丝状物,叫橘络,都是理气止咳的。每次用一个橘子皮熬水,熬五分钟就可以了,如果有热,可以加入梨皮、萝卜丝,如果痰完全是清的、白色的,可以配合一点姜片或者苏叶。我通常用这样的方法来对付小孩子的咳嗽。食疗的东西很多,还可以再想想。

如歌的行板2001问:

罗大伦大夫,我在南京,我女儿今年7周岁,患哮喘。1岁时喘过一次,去年开始到今年经常喘,最近三个月,每个月就喘一次,每次都是受凉后咳嗽,有时伴有嗓子疼,接着就是喘。现在的治疗是挂水消炎,使用激素。女儿只要出一点汗就会受凉,在家里我们还可以避免受凉,但在学校读书父母无能为力,觉得女儿的免疫力弱,最近才会频繁生病。想通过中医调理,增强女儿的免疫力,罗大夫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罗大伦答:

哮喘的发作确实和人体阳气不足有关。在发作期,我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张仲景的经方,一边补阳,一边宣邪,如小青龙汤等,这需要有经验的医生对症开方。

在不发作的时候,我认为要从脾胃调理入手。现在很多中医喜欢给小孩子开补肾的药物,我觉得要慎重,尤其是补肾阳的药物,更要慎重,因为一旦引起孩子提前发育,后果严重。而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所以后天调理脾胃是很重要的。这种经常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孩子,尤其是用过很多西药控制的,我发现脾胃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失调。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们通常都喜欢吃零食或者垃圾食品,因此我在看这种病的时候,在孩子没有急性发作时,通常我就从调理脾胃入手,不管他的呼吸系统。结果发现,等脾胃调理好了,孩子呼吸系统的发病次数也就下来了,逐渐就恢复了健康,所以我悟出了孩子的病重在调理脾胃的观点。我通常使用的方子就是明朝御医陈实功的八珍糕的加减,大家可以参考。 UwkisOmxWypbYmW1UhmGgmh11A5QfZXplxK+qsRTvJjqxrsqyZ7yvJu5rmb4iN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