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黄元御圆圈的应用

自从黄元御悟出这个人体气机的运行规律后,临床的疗效那是越来越好,于是就有很多人找上门来,这可就成全我们了,我们可以借机多观摩一下黄老师都是怎么应用这个圆圈的。

各位,甭管您是不是学医的,这个气机升降的道理明白以后,有些情况自己就能解释了,否则一定有人特奇怪,为什么我的腿就特别的冷,可脸上却总起红色的包啊?这上下像是冰火一样悬殊,为什么啊?

让我们再来看个例子吧,这位姓赵,叫赵彦威,他患的病叫“齁(读hōu)喘”,就是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哮喘。有的人可能见到过这种病,一犯病张口抬肩,上不来气,喉咙里发出非常刺耳的声音,著名歌星邓丽君就是这个病发作,来不及拿药而去世的。我们这位赵同志的病发作还挺有特点,就是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特别容易犯,一犯起病来,先是开始打喷嚏,然后流鼻涕,再接着就感觉喉咙发堵了,然后就开始喘。

这可太难受了,这喉咙堵的滋味估计各位没感受过,呼吸在平常人看来是最正常的事情,在他们那里却是可望不可即的啊。

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愁坏了。这事儿要搁现在,还有好多方法,西药有很多喷雾的制剂,可以缓解喉部痉挛,也有好多激素类的药物可以救急,但是容易产生依赖,这辈子总不能靠着激素活着啊。

那会儿可什么西药都没有,赵同志简直觉得生活要绝望了。这个时候,有人说昌邑的黄元御学问好,因为身体残疾,发誓攻读医学,现在那是颇有心得,不如我们把他请来吧。

于是,黄元御就来到了赵同志的家里。此时的黄元御,已经彻底地摆脱了伤残所带来的悲伤,他已经从救治别人的过程中,重新找到了自信。

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诊病过程吧!

黄元御问患者:“你除了齁喘,还有什么症状呢?”

赵同志说:“我总是觉得腹胀(这个很关键,我下面给各位解释),有时候还呕吐(这就更说明问题了),但是如果矢气(放屁)后就好转了。”

黄元御点点头,其实此刻他的心里就全明白了,但还是问了问:“这病是怎么得上的呢?”

赵同志和家里人对望了一下,说:“那是我在二十多岁时的一个秋天,傍晚吃饭,一只该死的黑猫从房檐上掉下来,掉到我的后背上,把我吓了一下,从此就坐病了。打那以后,我就不敢吃晚饭了。如果夜里被冷风吹到了,或者碰到了阴雨天,或者白天吃多了些,都要犯病,一发作就是两三天,有的时候甚至要八九天、二十几天才好,现在已经病了十二年了!”

黄元御一听,天啊,十二年,这个患者可真是够痛苦的啊,想到这儿,他顿起恻隐之心。

于是,黄元御就又不怕麻烦地开始给患者和他的家属讲起了圆圈的故事。

这个圆圈的故事太重要了,明白了它,其实好多病我们自己都可以分析了。

黄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大意如下:这个哮喘啊,是一个肺气上逆的病,就是肺气不降了。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是有一个圆圈的,这个肺处于圆圈的最顶端,那么肺为什么不降了呢?是因为胃气不降了,我们说过,脾胃是这个圆圈中心的轴,胃气是从右边下降的,如果胃气不降,那么肺气就没有了下降的道路,被堵在那儿了,于是就上逆坐病。

可这胃为什么不降呢?那是因为脾土被水湿给郁住了,不再上升,也不吸收胃接受的食物(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吸收,中医的脾的部分功能实际是肠道的功能),脾这里不吸收,那胃从嘴那儿接受的东西还不都堵在胃里了?结果就没法儿下降了。

您看这赵同志为什么腹胀啊?那就是脾胃都堵在那儿了。为什么呕吐啊?这是胃气不能下降,上逆的缘故啊。

您再看他患病的诱因吧,吃饭的时候被吓到了,本来这个圆圈运转得就要出问题了,被这么一吓,“咔嚓”一下,食物就停在胃里了,圆圈的转动就受到了阻碍,结果就病了,黄元御的说法是“平日湿旺而胃逆,相火之下蛰不秘,一遇非常之事,动其神志,胆木上拔而惊生,肾水下沦而恐作。己土侮于寒水,故脾气下陷;戊土贼于甲木,故胃气上逆”,他是从神志受惊这方面来论述的圆圈是怎么异常的,这是根本。

那为什么碰到阴雨天会发病呢?因为阴雨天湿气重,使本来就湿气重的脾气更加不升;吃饱饭发病,那是胃气本来就堵在那里了,您再给它增加负担,还不发病?

那怎么治疗呢?黄元御说:“我把你的湿气给去掉,这样脾土之气就可以上升了,我再疏调肝气,那么脾土升得就更痛快了,这样,我再用点降胃气的药,这个圆圈不就转动起来了吗?”

方子是: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

就是这么个小方子,我们看着都眼熟,其中茯苓是去湿气的,让脾土上升,甘草是坐镇中州,补脾胃的,半夏燥湿,药性下行,是让胃气下降的,这三味药我讲过了,是个典型的车轴的构思;干姜是暖脾肾的,因为湿气大,不用热药湿气不能去;细辛这味药我给各位说说,这个药是散风寒的,药性比较猛烈,有一定的毒性,所以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不过那是指入散剂,如果是熬汤药,其实没有问题,但是现在药店绝对是三克以上不给抓药。细辛这味药的特点是可以动用肾中的真气,来把风寒给顶出去,所以对某些顽固的风寒头痛、咳喘等都有效果,但是有个问题,在用了细辛以后,肾气虚的人很可能需要补一下肾,因为动用了肾气了。我曾经开方子治疗顽固咳嗽,用了细辛以后,患者很快就好了,但是在舌头的中后部,舌苔出现了一个硬币大小的缺苔,就是这个地方舌苔没有了,这是肾气虚损的表现,我马上让患者服用了金匮肾气丸,结果几天后,这块舌苔就长上去了。

方中的橘皮是梳理肺经之气的,可以止咳降逆;桂枝,黄元御的说法是暖肝升陷,使肝气上升的(这是黄元御的独特心得);砂仁这味药是行气调中的,可以醒脾开胃,如果胃气被食物堵住了,用点儿砂仁,可使胃气立刻振奋起来。

而且砂仁还暖肾燥湿,引气归肾,这是个一药多用的好东西。

就这么个方子,主要的思路就是把脾胃给疏导开,也没什么止咳的药物,顶多说橘皮能有点作用。估计有些同志都会问,这么简单的方子,还没有止咳的药物,能治疗哮喘吗?

让我们来看看赵同志服药后怎么样了。

赵彦威同志,在服用药物十几服以后,这个病就痊愈了,后来一直没有发作过。

这又是一个没有按照西医的科研思路,进行双盲对照分组,然后应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分析的医案。但是我估计黄元御老师一定特不在乎这个,看到患者十几年的病,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康复了,他只是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自己从一个被庸医残害的残疾人,到可以治病救人,其中种种艰辛,他自己知道啊。

那么黄老师的这套理论到底有什么道理呢?难道所有的疾病都这么画个圆圈就可以治愈了?

黄元御的这个“中土回环”的理论,其实说白了,就是说明: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出现了问题,会影响其他所有的脏腑的功能。我们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调整,都可以促使人体向正常的方向运转,而黄元御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环是脾胃。

各位可别以为黄元御这么好的一个理论早就广为流传了,其实,黄元御的书流传并不广。由于黄元御才高孤傲,他觉得唐宋以后的医家的思路都不大妥当,所以总是讽刺批评那些人(黄老师当时的用词比较生猛,金元四大家等人都被他骂遍了,后果很严重),结果得罪了几乎整个医学界的人,所以身后他的医学思想几乎没有传承下来,他的书里的那些方子,几乎大家都觉得陌生,只是在最近几年,黄元御的名字才开始被中医界人士所熟知。

黄元御的医学思想,就像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现在还在等待着开发。

中医里面,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暴露在大家的眼前的,只是你读不读书而已,但黄元御是个例外,他的理论和思想,就跟封藏在古墓里的秘籍一样,这个世界上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他的药方的思路和唐宋以后的医家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主要的框架都是从张仲景的方子里来的,以至于大家看到他的方子都怀疑:这能治病吗?

值得欣慰的是,在民间还有个别的地区有黄元御的思想传承,在山东有一些,由于麻瑞亭老中医从山东迁居西安,所以在那里也有传承。

相信黄元御的医学思想在不久的将来能被更多的人知道。

为了把黄元御的这个思想给各位解释清楚,我再给各位讲个中风的患者吧。

这位患者叫马孝和,老马同志生活比较辛苦,那个年头,吃口饭不容易啊,要拼命打工赚钱,本来就“生计忧劳”,结果由于生活不顺,就情绪不好,又因为生了点儿气,结果就中风了(相当于现在的脑梗死或者脑出血)。症状是左边的手和脚蜷曲着,左边的肢体冰冷,像没有血液一样,浑身的骨头都痛,左边的身体没有任何的知觉,晚上烦躁,说胡话,无法睡觉,能吃饭,但是不能喝水,喝水就气逆,身体的皮肤发黑。

患者得了这个病以后,精神状态非常不好,觉得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现在看病还要花钱,每次上医院检查的钱都是向亲戚借的,这未来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当有朋友来看望的时候,老马同志就不禁潸潸落泪,心里十分难过(泣下沾衣)。

这么下去哪还有个指望呢?

这时候,有人说昌邑的黄元御现在看病非常厉害,经常是药到病除,我们不妨请人家来看看吧。

于是就请了黄元御。各位,这就又给了我们一次机会,看看黄元御到底是如何治病的,现在如果要找这样的大师,您还真找不着了。

黄元御来了以后,诊了脉,然后问老马:“你痰多不多啊?”

老马回答:“痰多啊,先生诊脉真厉害。”

黄元御又问:“你的大小便情况如何呢?”

老马回答:“大便干燥,小便感觉有些发涩,并且很疼痛。”

黄元御点点头,说:“这样吧,我把你患这个病的来由给讲一下吧,大家都听听,以后周围的人有遇到这样问题的,可以有个思路。”

周围的人一听,连忙称好,于是就听黄元御介绍了起来。

黄元御老师的原话太深奥,他写的书基本都是排比对仗的句子,比较华丽,我就简单地说说大意吧。

黄老师认为,这个病首先一定是脾胃虚弱,本来脾土应该是干燥的,可是由于劳累等原因,导致功能下降,这样湿气就多了,脾土的上升就出了问题,本来肝气是可以和脾土一起上升的,可现在脾土不升了,把肝气也给憋在了那里。

这个肝气一郁在那里,可了不得了,因为其志为怒,其气为风,如果它郁闷,导致的结果就是风气在体内乱窜,时间长了,体内就会津液消亡,最后就会出现筋脉挛缩,导致中风。

您再看看患者的症状吧,他为什么这么悲伤呢?各位不要以为他这只是情绪的问题,这是因为肺属金,是负责输布人体的津液的,它在情绪方面的归属就是悲(其志悲),由于肺现在没有津液可输布,因此燥气动,就产生了悲观的情绪。因此我们也要想到人家的生理问题,不仅仅是情绪,是生理影响了情绪。

你再看看他为什么左边身体冰冷呢?那是因为肝气从左边生发。《黄帝内经》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现在肝气特郁闷,憋在了那里,生发之令不行,结果导致这里成为冰雪之地。

患者为什么失眠呢?那是因为这个圆圈转不起来,心火不能下降,阳气不敛,结果晚上睡不着觉;他又为什么晚上烦躁说胡话呢?那是因为肝和心是母子的关系(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肝病则心也病,心神乱就烦躁说胡话啊。

患者的呕吐也很明显,这是胃气不能下降的缘故啊。

总之,是这个圆圈的上下旋转出了问题,所以要拨动这个枢机,让它转动才能使身体恢复啊。

怎么治疗呢?很遗憾,黄元御只说了要用温水燥土、滋木清风之法,没有记载药方。

但是我们再看看他写的《四圣心源》里,详细地记载了中风的治疗方法。

这个方法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黄元御有个秘诀,就是用熨法,这个熨法就是把药磨成药末,用布包住,然后放在炉子上加热,再放在患者的病侧的肢体关节处来回地熨,让药气透入关节肌肤,这样筋脉就慢慢地舒缓了。一般熨三四次后,药味淡了,就要换新药,以患者身体被熨出汗为好。

熨药的方子是:左边的身体瘫痪,用何首乌、茯苓、桂枝、附子;右边的身体瘫痪,用生黄芪、茯苓、生姜(另研后放)、附子,黄元御没有写分量,各位可以每次每种药用20克。

至于服药,黄元御也是根据身体偏废的左右不同开出两个方子,左半身瘫痪不灵的,用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何首乌三钱、茯苓三钱、砂仁一钱;如果是右半身瘫痪不灵,则用生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

关于这个中风治疗的秘密我们揭示得还不够,让我们来看看麻瑞亭老中医的经验吧,看看他有些什么传承。

麻瑞亭老中医把右半身偏废的叫气虚型,因为中医认为右半身属气;左半身叫血虚型,因为左半身属血。

麻老在左半身偏废的血虚型中加入了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在右半身的气血虚型中加入了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

麻先生并没有完全搬用黄元御老师的方子,他在两个方子里各加入了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两人略有不同,但是思路大概相当。

让我们说回这位老马吧,老马同志在服用了十多服黄元御开的方子以后,就拄着拐杖下床了,大家知道消息后都纷纷来看望他,说笑之间,老马不自觉地把拐杖放在一旁,就起来送客了,居然不知道自己已经能走路了(不知病之去也)。

老马反应过来后,不禁放声大笑(放杖而笑),原来健康的状态是这么好啊!

患者笑了,黄元御的眼泪,却在心里流淌了出来。

他回想起了自己在最失意的时候,望着同学们去读书的情景,想起自己悲伤地凝望着远方的情景,那个时候,他简直觉得自己以后就是一个废人了。

可是现在,自己已经成为一个能够救人的医生了!

我是一个可以救人的医生了!

在回家的路上,黄元御欣喜地走着,心中充满了欢乐。

有的时候,心中的信念,可以使一个人绝地反击,使一个处于最绝望境地的人,成就最非凡的事业!

如果你知道黄元御在日后还会遇到多么大的挫折,你就会更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追仲景之神思

我们前面说了,黄元御的学问是从张仲景这里起步的,他学习张仲景的思想那可是费了劲了,若干年,一头扎进去,迷住了。

要说这张仲景的学问确实迷人(请原谅我用这样的词儿),把我们的黄元御给弄得神魂颠倒的,为什么呢?黄元御自己说的,以前看诸子百家的书,那都是当成了课外读物看的,眼睛一扫,就知道那些书里面在说什么,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过目而冰销,入耳而瓦解”。可就是看这位张仲景的书,真是太难了,感觉那理论深度简直是没有个边(譬犹河汉无极)。

我估计在那时,黄元御一定特憔悴,吃嘛嘛不香的,简直丢了魂似的,脑袋里就一个念头:仲景的书怎么如此深奥啊!

这种饱受折磨的痕迹可以从黄元御同志的言语中表现出来,他还曾经在私下里表达过,他说这“《南华》之奇,《太玄》之奥”可以说是够奇幻微妙难以理解的了,可跟张仲景的这些书那简直是没法儿比啊(然何至如此之闭结不解也)!

结果,黄元御从公元1737年开始看《伤寒论》,一直极其投入地研究,又在临床中进行体会,最终在公元1748年,完成了这本《伤寒悬解》。

完成这本书的过程是这样的。

当时,正好有个机会,黄元御出门办事,来到了阳邱,正好有个姓刘的朋友,家里有个没有人住的荒斋,黄元御一看很高兴,说:这正好,我正愁没有个清静的地方写东西呢,要不你这房子借我住几天得了。

这位老刘一听,好啊,这房子没人住,你就随便用吧。

这个房子所处的位置这个好啊,黄元御站在房子的前面,向北边望去,是一条大河,河水在秋天的天空下显得深蓝,冷峻异常;向南边望去,远处是一片崇山峻岭,在雾色中泛着青色;房子的附近,树林成荫,秋天的树叶斑驳陆离,五颜六色,充满着成熟的色调,不远处的山坡上满是野菊花,一片璀璨(北枕长河,南踞崇山,修树迷空,杂花布地)。这种环境搁现在相当于郊外的别墅啊,黄元御呼吸着没有污染的空气,感觉到心胸豁然开朗,心里突然涌现出了创作的欲望。

那年头人们的生活都很简单,也没有什么行李,一个人收拾收拾就搬进来了。

在这里,黄元御把院子的柴门一关,开始集中精神写书。我从黄元御在序中的文字里可以看出,黄元御每当这个时候,就会让自己的心彻底地安静下来,进入一定的境界中,他自己说这个时候的状态是“灵台夜辟,玄钥晨开,遂使旧疑雾除,宿障云消,蚌开珠露,沙落金呈,十载幽思,三月而就”,也就是说,仅仅三个月,黄元御就把这本书给整理出来了。

其实,我在看黄元御的这些文字的时候,同时也在想象着黄元御的生活,估计他在这里,什么好东西都吃不到了。在当时的农村,能有粮食就不错了,写了三个月,每天大概也就只有青菜下饭而已。

我总在想这样的问题,过去这些读书人,连自己吃什么都没有解决好,为什么总是要关起门来写书呢?

他们就不想想搞点什么赢利的东西?多搞点钱?鱼翅燕窝搞不到,猪肉总得多吃点吧?为什么会不顾一切地写书,去悟那些难懂的东西呢?

黄元御自己说,在屋子里狂写了三个月以后,自己的两鬓都突然变白了,可见精神损耗得很严重。他图的是什么呢?

黄元御自己说:他太喜爱仲景的书了,可是,仲景写书到现在,都这么多年了,千载之下,竟没有人能够彻底理解仲景书的玄妙,这是多么遗憾啊!这会辜负了仲景先师那颗仁慈的救人之心啊!所以,我黄元御即使是耗尽精神,也要把这件事情完成。

在这一年,黄元御已经44岁了。

一个44岁的人,身有残疾,却不想怎么尽力去讨生活,反而在这里耗尽精力给后世之人写书,我实在是无话可说。

在《伤寒悬解》的序言里,我找到了黄元御描述自己心情的文字,他说:清苦就清苦吧,昔日文信侯如果不迁,那么也就没有机会作《吕览》,如果西伯侯不被囚禁,也写不出《周易》啊。贫苦对我来说,是激励我写书的动力啊。我已经44岁了,岁月不会等着我,时节就像流水一样消逝,我要趁着身体还好赶快写啊,等到精力衰乏就来不及了。

古人在清贫的环境里,争分夺秒、殚精竭虑地为我们写下了经验之书,如果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连看都不看,那就太对不起古人了!

我们现在的条件好了,要肯德基有肯德基,要吃什么就有什么,您还不好好地看看书?人家古人那可是在郊外的荒斋里,自己忍饥挨饿给您留下了宝贵的书籍,您还不好好看看?

总听到有人说,这个鼻炎的治疗效果怎么不好啊?那个什么病我开的中药也不行啊,其实这些古人在书里都写了,都是人家治疗成功后的经验,您都看了吗?甭说没时间,再没有时间,救人的本事也要长啊。

写完《伤寒悬解》后,黄元御心里想,既然已经步入了仲景的门墙,那干脆,我就顺势把《金匮要略》也给注释一遍得了。

于是,他再次静下心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开始写《金匮悬解》,在这一年的八月份,最终写成了这本书。

在第二年的二月份,黄元御又写下了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四圣心源》。

在这本书里,黄元御更加详细地阐述了他的“中土回环”理论,他把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这本书里做了详细的说明。

前面我举例子说的那个自己治疗鼻炎的网友,就是从这本书里抄的方子。

提到这本书,我要给各位讲一个故事。

我们在读博士的时候,有一批特别要好的同学,都是致力于发展中医的人,在食堂一碰到一起,谈论的话题就是最近有没有什么心得,一放假,就到各处拜访老前辈,求取经验。

有个山东的同学,回到老家,听说在某个地方有个老中医,治疗妇科病十分拿手,疗效很好,患者如云,于是就动身前去拜访。

到了那个村子,等到空闲的时候,就向老中医请教:“您疗效这么好,都是读什么书学来的啊?”

我这位同学以为他会说出一大堆的书名。

可这位老中医特谦虚,说:“嗨,我们这个小地方,能买着什么书啊?我这就有一本叫《四圣心源》的书,我一辈子就翻来覆去地看它来的。”

您瞧见了吗?这位农村老中医,人家就是把黄元御的心法给琢磨透了,结果疗效才那么好,可见这本书的价值。

就在写完《四圣心源》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750年,黄元御来到了北京,在这里,他的医术把乾隆皇帝给吓了一跳。

看到了皇上的模样

清朝的皇上对自个儿的身体那叫一个在意,其实宫里有很多御医,御医也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清朝的规矩是,在考科举的各省生员中,选了解医书,通晓京语者(那年头就注意普通话了),可通过面试,录用为肄业生,三年期满,礼部考试,通过者为医士。每季度都有考试,三年一大考,都由礼部主持。

每逢寅申年,更要大考,除御医外全部人员参加,考试过程和今天高考相似。

考试规章十分严格,考试当天,在黎明时所有考生集合,然后入座,考题按照“正大光明”四个字来分类,卷纸交到考生手里,考生就是一通狂写,一直考到日落交卷,这里面当然还有很多的要求,比如涂抹的字不许超过一百个等。

考到了一等,肄业生才有机会做恩粮生,然后再考,一级级地往上升。还要被派出去看病,各地有瘟疫时,得经常出差。

您看看,当个御医容易吗?

但就是这样,皇帝们对御医还是很不满意,估计皇帝们的想法儿是:今儿个得病,明儿个就好那才过瘾呢,所以一旦御医治疗慢了,就免不了是要挨训的。

比如说在康熙四十五年,康熙派御医治疗正黄旗护军参领莫尔洪之痢疾,由于这位得的痢疾太重了,治疗得慢了点儿,康熙就在奏折里批示道:“尔等皆因医学粗浅之故,所以往往不能救人。”

瞧瞧,人家康熙说话一点都没客气,说手下的御医医学粗浅,显然很是不爽。

同年,康熙还派太医院院使和御医治疗正黄旗内大臣颇尔盆的病,这位是痔漏复发,已经溃烂得窜至左右臀,内通大肠,这病情可够严重的,估计此时御医治疗没有多大效果,康熙感觉很是恼火,在奏折里批示:“庸医误人,往往如此。”

瞧瞧,直接管御医叫庸医了。

在奏折里尚有“用心治”“快快地治”等语,可见康熙对御医很不耐烦。

又有一次,康熙派御医去给正黄旗侍卫布勒苏诊病,这位侍卫当时是胡言乱语,总说有人要来拿刀来杀他,御医诊断为“狂病”,就是说疯了。康熙对此很不满意,朱批道:“此劣等大夫们知道什么?”在康熙的心目里,我们满人怎么能疯呢?你们这帮汉人大夫实在是劣等大夫,居然说我的手下疯了?我看是你们疯了!

到了乾隆朝也没好到哪儿去,乾隆二十年,乾隆派太医院院使治疗侍卫大臣伤寒发疹,结果病势严重,乾隆在手下呈递的奏折中批示:“交给他们一个病就治坏了,你提防着点,派人去守着看,钦此。”

您看看,这对御医已经是很不放心了,还要派人去盯着,跟看贼似的。

可见,能让皇上看上眼的医生还真不多。

对宫里的御医,皇帝们不满意,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九州大地,他们心里也琢磨,这天下都是我的啊,怎么精通医术的人不能都来到我的身边呢?

于是,皇帝就命令太医院也接受各地方官员推荐的当地名医。由京外大臣保奏准其带子弟一人进京,这种让地方官员保奏名医的诏书,各位皇帝都下过,说明他们为自身考虑得很仔细,还经常叮嘱要好言抚慰,不要威逼等,态度特温柔,进京路费全部由官家支付。入京后由礼部考试。著名医学家徐灵胎就曾经被推举入京。给光绪皇帝后期治病的几乎都是推举入京的人员。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让我们来看看雍正皇帝的谕示:“倘遇缘访得时,必委曲开道,令其乐从方好。不可迫之以势,厚赠以安其家。一面奏闻,一面着人扶持送至京城,朕有用处,竭力代朕访求之,不必存疑难之怀,便荐送非人,朕亦不怪也。朕自有试用之道。”此朱谕雍正皇帝亲笔工工整整地连写八道,您一看就知道了,这可绝对不是一般的重视,连语气都那么体贴。

但是您以为皇帝傻吗?他这么温柔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健康。那么,他们说尽管让各地官员推荐,他们自有测试的办法,到底是什么办法呢?

原来,办法之一就是派招来的医生到大臣那里去看病,就跟我们以前讲过的徐灵胎似的,这让大臣也感激涕零,以为皇上真的这么照顾我,其实皇帝有自己的小心眼儿。

皇上当然还有另外的方法,比如我们的黄元御就遇到了。

在黄元御写完了书以后,不知道是哪位当官的多事儿,推荐了黄元御,可见当时黄元御在山东已经很有名气了。

当时大家也没有把进宫给皇上看病当成坏事儿,所以黄元御就来到了北京。

估计一开始黄元御也不知道是要给乾隆看病,所以当乾隆召见的时候,黄元御也吃了一惊。

这段历史文献里没有记载,是麻瑞亭老中医传下来的,他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乾隆恰巧有病,于是就招外来的医生黄元御前来诊视。

黄元御也很担心,自己的容貌有问题啊,自己是一只眼睛残疾了,容貌有些吓人,这皇帝能受得了吗?别回头看到了,吓了一跳,再怪我惊吓了皇上。

于是黄元御就跟来请的太监说了:“我是一个草民,这模样长得也有点儿问题,如此进宫,恐怕会吓到皇上啊。”

太监就把这个情形回禀给乾隆了,乾隆倒是不很在意,说:“这有什么啊,能看病就成,宣他入宫,见面就正面行四叩首,不必行君臣大礼!”

同时,乾隆还让太监带着绫罗绸缎和一些银子为礼,宣黄元御入宫。

就这样,黄元御跟着太监来到了宫里。

当时乾隆心里也在琢磨,这位医术到底行不行啊?我可要试试他。

这皇上的招法多去了,他让一个手脚粗壮的宫女,躲在不透光的帐子里,伸出一只手,等到黄元御进宫以后,就对黄元御说这是皇上,让黄元御给这位宫女诊脉。

可怜的黄元御哪里知道皇上这么多心眼儿啊?就对着宫女四叩首,然后上前诊脉。

诊了一会儿,退下来了,冲里面再叩头,然后就往外走。

乾隆马上派下面的人问:“皇上到底是什么病啊?”

黄元御很是沮丧,说:“龙得凤脉,无药可医,估计怕是不久于人世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啊,是说皇上应该是个男的啊,我怎么诊出个女的脉来了,这样的情况是不好的啊。

皇上一听,嘿!这位还真厉害啊,居然给诊出来了,于是就立刻让黄元御诊自己的脉。

您说这皇上的心眼儿有多少?

估计此时黄元御同志的心里一定是百感交集,有种被恶搞后的失落。

但是皇上的病还要好好看啊,于是就再次认真地给乾隆诊脉。

诊完以后,乾隆问:“朕患的这是什么病啊?”

黄元御回答:“皇上您不要担心,您这是小病,本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由于服药错误,本来只有三分病,现在加上七分药毒,所以才病倒了。我先给您开两服解毒的药,把前面误服的药毒解去,然后再治疗您的那点儿小病。”

乾隆一听,言之有理,我本来就怀疑这些御医们开的方子不对路,果然如此啊!

各位您可要记住了,这虽然是麻瑞亭说的传说,但是这里面的真实性是很高的,黄元御说的这些话就得罪了御医,我们看到在真实的历史中,结果就是如此。

于是黄元御就给乾隆按照自己的思路治疗,结果,没两天,乾隆皇帝的病就好了。

这下可把乾隆给乐坏了,朕终于找到名医了!

皇上是谁啊?天下老大啊!他觉得这个人对自己有用,那就要留下。于是乾隆皇帝下旨,把黄元御同志借调到太医院工作,让他做个御医。

同时,乾隆还在高兴之余,干了件让其他太医很是不爽的事情,乾隆觉得自己的字儿特好,就写了一个匾额,上面的字是“妙悟岐黄”,让人就直接给挂到了太医院的门口。

这皇上高兴,喜欢怎么干就怎么干,可他就没顾及下面人的感受。您说,这黄元御初来乍到的,一下被空降到太医院,还赐了块匾额,这让其他的御医很没面子啊。

而且,黄元御还在殿上说皇上的病是七分药毒、三分病,这也太不给大家面子了,这不等于说我们在给皇上下毒吗?

可以想见,大家对黄元御的态度一定不是很好。

乾隆题匾的事儿可就不是传说了,这是真的,而且,黄元御确实就此成了让乾隆信任的御医,但是,由于工作环境太恶劣了,他才干了几个月,就受不了啦。

乾隆下江南

如果让我们公平地评价黄元御的话,我们必须说,这位同志哪点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大注意同事之间的关系,脾气有点倔,性格有点孤傲,瞧不上别人。您想啊,连古代的朱丹溪、李东垣他都没瞧上,那还能瞧得起太医院的这帮人?

尤其是刚来北京,就碰到了乾隆给他戴了个“妙悟岐黄”的高帽,让太医院的这帮人也很忌妒,结果您想吧,这黄元御在太医院里一定是吃了不少的白眼。

刚走入社会,就碰到了这么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头疼啊——这一定是黄元御当时的由衷感慨。

黄元御那个脾气,能在太医院里坚持多久啊?我告诉您吧,他是四月来的北京,结果在十一月的时候,就挂冠而去,浪迹江湖了。

掐头去尾,一共在太医院里坚持了近七个月。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黄元御到底是怎么离职的了,从他后来性情非常激愤来看,他似乎是被排挤出来的。

没有办法啊,这里是个黑暗的地方啊,我一定要离开这里,不再受任何的窝囊气了!

估计这是今天任何一个员工把辞职信摔在老板的桌子上时的想法,当时一定觉得特痛快,但是,痛快过后,痛苦也会跟着来的。

黄元御一定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望着茫茫人海,马上就开始感慨了,天啊,到底哪里是我黄元御落脚的地方啊?我要到哪里去安身啊?

十一月份,眼前的景物笼罩在一片苍茫中,天已经冷了,但是,更冷的是黄元御的心。

他在思考了很久以后,决定不留在北京,因为这里的人心太冷了。

他把目光,投向了温暖的南方。

就在这年的十一月份,黄元御动身,来到了南方找工作。

但是,当年南方的工作也特难找,招聘会去了都白去,用人单位都特牛,有时候你的简历人家都懒得扫一眼,这搞得黄元御同志很被动,从兜里掏了半天辛苦钱打印的简历,人家连看都不看,就直接给扔垃圾桶了。

人家这边只认经济效益,你说你以前多有名、在皇帝身边干过也没用,就看你能不能带来经济效益。

结果,三甲医院没有进去,最后实在无奈,黄元御在今天江苏省淮阴市的清江河院部门(就是清江运河航运管理公署)找了个工作,搞起了航运工作,总算是有口饭吃了。

同时抽出时间来给别人看看病,但只能是业余的。

就在黄元御以为从此要过上平淡日子的时候,一件事情的发生,又打乱了他的生活。

原来,就在第二年的正月里,雄心勃勃的乾隆皇帝突然游兴大发,决定动身到江南逛逛!

这可是个不小的举动,带来了很多连锁反应,这反应甚至一直持续到现在,使得很多影视工作者现在还指着这事儿过日子呢。

当时这动作也够大的,那叫一个兴师动众,这皇上旅游可和我们今天报个团,拎个包就走不一样,这位把后妃、皇子都给带上了。自个儿家走还不行啊,公务怎么办啊?那是咱家自己的事儿啊,于是就捎带了一套办公的班子,再加上王公、章京、侍卫。好嘛,浩浩荡荡,将近三千人,大小千余艘船只,仅仅乾隆坐的龙船,就有三千多个“龙须纤”河兵。乾隆也玩得高兴,连着去了六次江南,虽然给现在拍戏的人制造了好多话题,但是当年却花费了老百姓两千多万两白银。

在乾隆刚要出发的时候,日理万机的乾隆皇帝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带了这么多的人去旅游,为了给老百姓省几个钱,我连保险都没买,生病了怎么办呢?

这时,他突然想起了黄元御,那个曾经给他治病的御医,于是连忙问起,下面的人一听,晕了,心想这位有日子没见了,哪儿去了?

忙到太医院打听,太医院也慌了,忙到处询问,最后知道,原来黄元御现在在淮阴的运河管理局上班呢,于是忙回禀了皇上。

乾隆一听,反倒乐了,得,就甭让他跑来了,朕走的是水路,正好路过他那里,就让他在淮阴等着朕吧!

这下,黄元御又被乾隆皇帝给盯上了。

后来,乾隆在路过淮阴的时候,就让地方官传旨,找一个叫黄元御的人,这帮人就找到了清江运河管理局,局里人一看:啊?敢情这位黄元御是皇上的老朋友啊,嘿,我说黄大人,您怎么不早说呢,我们有什么得罪的地方您可多担待了!

就这样,黄元御又来到了乾隆的身边,乾隆很高兴,就带上了黄元御一起旅游。乾隆的下一站是武林(现在的杭州),于是,黄元御就随着去了杭州旅游了一圈(辛未二月,随驾武林)。

要说跟着皇帝旅游,这种机会还真难找,沿途接待工作做得那叫一个好,各地特产都吃着了,您该想了,这位黄元御一定玩得很高兴吧?

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回事儿,皇帝可以玩得高兴,但下面的人可就未必了。这么多随从,有病了您得开方子吧?尤其是乾隆皇帝,他也会生病啊,结果开方子的事儿也是黄元御的活儿。

但是黄元御的功夫还真不错,辨证准确,给乾隆看病那是“著方调药皆神效”,让大家都感觉非常满意。我现在唯一不清楚的是,他是否有机会给乾隆讲一下这个圆圈的故事。文献没有记载。

乾隆在旅游了一圈以后,开始打道回府,走之前,想把黄元御带回北京,就对黄元御说:“老黄同志啊,我看你就不要在航运局干了,还是跟我回北京吧。我跟下边说一声,把你的北京户口解决了,你看怎么样?”

黄元御一听,这皇上都发话了,也得给个面子啊,就回答:“皇上啊,你再给我点时间,我回淮阴收拾一下吧,回头我一定去,好吗?”

就这样,君臣二人分别,黄元御四月份的时候回到了淮阴,但是他没有立刻动身,他在淮阴收拾东西的同时,还把写过的书给整理了一番,直到八月十五,才动身去了北京。

在一轮皓月之下,黄元御荡舟北上。

当时,他心里或许对前途还抱有一些希望,估计他仰望明月,没准儿还有些许的激动。

他完全没有想到,他后来到了北京,迎接他的却是十分不如意的境遇。

他将从此在不如意的状态下生活,一直到死去。

但是,在非常凄凉的境遇中,他却奋笔写下了更多的著作。

那么,他是怎么迎接残酷的命运的呢?他是怎么在逆境中创造奇迹的呢?

一个人,该怎样面对不如意的生活?

网友互动

clarkvc问:

黄元御真是太了不起了。他的这个圆圈理论真的是中华医学发展的一个高峰。

请教楼主,能否介绍一下黄老大这一派的传承情况,以及现在有哪些名医在应用他的这个理论?

罗大伦答:

应用黄元御的理论的人确实不多了,西安已故的麻瑞亭老中医是其传承,但是用的也只是黄元御理论的一部分,我还真不知道谁很好地完全继承或者有所发展的。估计在民间有吧。

本主长平问:

追到此时,总算是赶上了大部队。

我从小身体不好,然后跟着五官五脏出问题。自己觉得是一处不通则变得处处不通。看到现在才明白:是我的那个“圆圈”出了问题。

我小时候又瘦又小,眼睛老使劲儿眨。我爸带我过江去找了位老中医。那时小,记得满屋子都是小孩。有位老爷爷给我把了脉,然后在手掌小指下方的掌纹再往下0.5~1厘米的地方用刀划开了个小口子。我当时一看就哭了,所以记忆深刻。划开之后挤了很多东西出来。我后来问我爸这是什么,我爸说,挤的都是虫子(不知道我爸爸是不是骗我),完了擦了点水,也不包扎。

后来隔了一段时间,又去了一次,划开另一只手。

再后来长个子了,肯吃饭了,眼睛也不使劲儿眨了。

请问这在中医中叫什么?

安之春答:

这就是扎四缝穴吧,挤出来的应该是积疳。有人曾建议小儿无论胃口好坏都要扎一下四缝穴,在调理脾胃的同时还可以舒理肝气。

杏虎答:

这应该是传说中的割治疗法了。对某些疾病有特异性的疗效。

paopao8088问:

一路追着各位大师追得腰酸背痛,脖子僵硬,终于赶上了,特地注册ID作为记号。在这里请教楼主,我女儿今年11岁,自小就有鼻炎,夏天症状不明显,一到冬天就鼻塞或者不停地流清涕,是否可以用你前面提到的那个治鼻炎的方子?还想请教一个问题,鼻炎是不是有遗传性的?她父亲和叔叔都有鼻炎!

罗大伦答:

朋友你好,可以用黄元御的方子,这个方子叫桔梗元参汤,组成是: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法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

这个方子黄元御自己说是治疗“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一般的鼻炎如果是鼻涕多的,只要鼻涕不黄,效果还是不错的,我经常给人开这个方子,大家服用后都说效果还可以。有位叫“加减五味子”的网友,她的鼻炎很久都不好,后来自己看书看到这个方子,就在家人的注视下毅然服用,结果没几服药,鼻炎就好了,其实服用这个方子不用那么担心的,因为方子里面的药物都很平稳,是个非常平和的方子,平和得近乎食疗,试着服用几服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小孩子的用量减半就可以了。

另外,对鼻炎也可以使用外用药,去药店买几十克芙蓉叶,让他们给研成粉末,自己用榨汁机磨也可,然后上到鼻子里,我以前是把这个粉末放到口罩的夹层中,让患者戴,这样疗效也不错。

我们通常所说的鼻炎,大多都是鼻腔处于一个气机壅滞的状态。根据我们中医的理论,肺气本来是应该下降的,这样人体上部的气机才不至于壅滞,可是现在肺气为什么不降呢?原来,除了肺经自己的问题,还有胃在里面捣乱,胃气本来是应该下降的,“胃气以降为顺”,我们每天吃的东西,都要下去,胃气降了,胆气和肺气也就都降了,所以黄元御调理这个鼻炎是从中焦下手的。你看方子里,法半夏就是一味药性下降的药物,法半夏、茯苓、甘草是黄元御的三驾马车,用来旋转中焦的,然后再加上一些调理肺经的药物,这样气机就流动开了,也不至于壅滞在上面了,所以鼻炎也就有了治愈的机会。

但如果是寒邪深入的总是打喷嚏的过敏性鼻炎,这个方子力道则显得不够,一般还需要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方子来治疗。

paopao8088:

感谢楼主的指点,我决定给小女先用芙蓉叶磨粉试试看。

对于中医,本人一直比较信奉,但是庸医和良医确实悬殊太大。说说本人的经历,生完女儿出月子的时候,膝盖僵硬得几乎下不了楼梯,一个草药医生说我是在月子里开着电风扇吹的,他告诉我,是月内风,一辈子都没得治。结果看另外一个老中医,他告诉我是肾湿,三服药15元钱帮我搞定,且不见再有复发。有意思的是每次找他看病,他都是从不开方,随手抓药,效果都不错。结扎的时候发现子宫肌瘤,后来两年复查子宫肌瘤基本都保持原来大小,医生说一定要开刀切除,本人由于麻醉药反应太大就迟迟不敢手术。后来一位开中医诊所的亲戚,用中药配了药丸大概200个,花费300元,断断续续吃了一年只吃了一半,前两年复查时,子宫肌瘤居然不见了,B超医生说那么平滑的子宫,根本不像生过子宫瘤的样子。

梦不回的唐朝问:

罗兄,上面提到的治疗流鼻涕多的鼻炎方子,不知饮法如何?一日几次?一服药煎几次?

罗大伦答:

黄元御的这个方子,水泡半个小时,熬药时水开15分钟即可,一日喝两次三次都可以,一服药煎两次就可以了。这个方子有的人效果比较明显,有的人也反映没有什么效果,没有效果的人似乎都是重一些的患者,可以再外用芙蓉叶。我的建议是不要多喝,两三服药即可,是否见效你自己就有体会了。如果没有效果,就不要喝了。好在黄元御的这个方子特别的平和,近乎食疗,所以我才把它贴出来。

codemania问:

中医对过敏性疾病有什么解释?例如过敏性鼻炎(可以说城市人十之三四都有这种病)。

罗大伦答:

看来很多朋友都有过敏性鼻炎,这个病大多数的人都是因为正气不足患的。中医理论认为正气足的时候,如果有外邪侵入,人体是可以控制局面的。但是如果正气弱(主要是阳气弱),外邪来的时候,人体就会不断地试图把它宣出,但是总是不成功,所以会出现不断地打喷嚏等反应。当然,根据个体的不同,会有各种证型,但是基本是以补正气、驱除外邪为主,我个人遇到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比较多。

曹雨奇:

读到此处不禁让我拍腿叫绝!

从网络上提供的资料:麻黄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附子中可提炼出三种成分,分别为去甲乌药碱、氯化甲基多巴胺和去甲猪毛菜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去甲乌药碱和去甲猪毛菜碱都有β受体兴奋作用,类似于现在哮喘病人常用的沙丁胺醇(舒喘灵)气雾剂,服用后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喘息、咳嗽症状自然好转。细辛的成分似乎更为复杂,但是大多数文献指出细辛有抗组胺作用,类似于现在常用的扑尔敏,服药后自然可缓解过敏症状。

古人在几百年前就认识到这三味药的功效,实在不简单!

十拳大补:

说到鼻炎本人深有体会,那难受劲太大了,西医也把俺吓得够戗,一会儿查过敏源,一会儿是鼻中隔偏曲要开刀,反正没你好受的,不花费几千块钱那是不会好的。不过,我又找了几个中医,有一位把我给治好了,而且没复发过。他就是用药给我补正气的,补我的脾……

太湖小渔问:

我得了丘疹性荨麻疹,都3个月多了,还没痊愈,可以用这个方子吗?

荨麻疹:苏叶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9克、丹皮9克、生地9克、浮萍9克、杏仁9克、大枣4枚,生姜6克;瘙痒甚者加荆芥6克、防风6克。

我是照抄麻瑞亭先生的方子,感觉里面没什么有毒的中药,试一下应该没啥问题,不过最好让罗老大把个关。

罗大伦答:

朋友,这个方子寒热都调了,也很平和,我觉得可以试用,我平时用药很谨慎,不过黄元御的这个方子确实是没有什么药性猛烈的药物,我觉得可行。需要提醒网友的是,如果是其他的方子,确实就要在当地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黄元御有些温燥的方子也要慎用,那些都是热药,一定要找医生分清自己的寒热再服用。

另外还可以提供一个治疗思路,荨麻疹多为外邪留滞于肌表,导致营卫不和所致,因此我们中医还经常用桂枝汤类方来治疗,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方子,是调和营卫的,这里顺便讲个例子:我曾经在一个中医学校讲课,当时有个男同学,说他的妹妹有荨麻疹,问我可以治疗吗?我说可以,于是他就把妹妹领来了。我一诊脉,脉象微迟,舌质的颜色不够鲜红,我就问:是怎么发病的?这个患者回答,是在一次献血以后出现的荨麻疹,胳膊上一挠就起来若干的红色风团。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献血后,本来比例相当,配合得很好的气血,突然因为血液的流失出现了不调和,这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营卫不和,现在我终于看到一个真实的案例了!

于是我就让同学们试着开方,可是大家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开了很多杂乱的方子,最后我告诉大家,这就是你们学过的桂枝汤的汤证啊,于是就开了桂枝汤(桂枝汤的方子是: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几天后,我再去上课,同学们就说:“老师,她又来了,你来给诊一下脉吧。”这些同学们很有意思,也不说治好没有,就是让我诊脉(这是在考验我吧),我当时还以为出了什么问题呢,就坐下来诊脉,手一搭脉,觉得脉象很是平和,再看舌头,也红润了,就说:“这应该没事儿了,荨麻疹如何了?”这个女孩子这才说,荨麻疹已经消失了。

桂枝汤有系列的方子(张仲景给进行了加减),叫桂枝汤类方,在临床中,用桂枝汤类方来治疗荨麻疹的机会是比较多的。

康师傅:

太湖小渔,你所说的荨麻疹,俺们那里俗称“抓疙瘩”。用谷子(也就是小米)的秸秆烧火,光身烤一下即可完事。也有说用艾叶烤火的。得病的人可以试试,又不花钱。呵呵!

秋水宁宁问:

去年冬天我妻子患了感冒,引起了过敏性鼻炎,每天好多次鼻痒突然打喷嚏。我带她去了华西医院看病,末了给的结论是过敏性鼻炎,开了一些国外的进口喷剂,和一些抗过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西药。近一年来鼻炎很少复发,然后到了今年过年前,妻子患了感冒,感冒好了后,喉咙就一直干痒,有时感觉喉咙有黏液,堵得慌,呼吸时喉咙感觉有冷空气进入,而且呼吸也不顺畅。带她去看医生,每次医生都是开了一堆糖浆类的药物,治疗针对的还是过敏性鼻炎,然后将药吃完症状没有任何减轻,喉咙仍然是每天不停地痒,需要用咳嗽来止痒,后来我自己写了个方子:桑皮15克、杏仁12克、前胡12克、陈皮12克、川贝15克、黄芩10克、桔梗12克、紫菀12克、射干12克,煎服三服,还是没有好转,不知道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罗大伦答:

我们所说的久咳,首先要排除因肿瘤或者肺结核等引起的咳嗽。

余下的有一种咳嗽,西医叫做咽源性咳嗽,就是感冒的同时引起了慢性的咽喉炎症,这个炎症会总是引起咳嗽。大家可能都关注气管等部位了,忽视了慢性咽炎也会引起咳嗽。所以我在治疗长期咳嗽的病人的时候,总是在方子里加入薄荷、射干等通利咽喉的药物,通过实际观察,这样效果就好了很多。我曾经把我治疗久咳的方子给大家介绍过,其实我是想让大家按照此方,找当地医生参考的,但是很多朋友拿着这个方子就开始服用,结果几服药就好了。有的网友,吃一两服好转些以后,我劝他还是找当地医生看看吧,于是去了,结果给治疗坏了,又咳嗽了,再服用这个方子一两服,又快好了,我又劝,结果又坏了,最后网友不管我的劝告,自己一直服下去,几服就好了。这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久咳现在各地的治疗效果不太好,而这个方子的思路是值得大家研究的。

我再把这个方子写一遍:细辛3克、五味子5克、薄荷9克、射干9克、法半夏9克、杏仁9克、枳壳9克、桔梗9克、沙参9克、陈皮6克、瓜蒌壳9克、甘草3克,如有黄痰等热证,加入黄芩5克、桑白皮9克。

这个方子是江西著名老中医林鹤和老先生创立的,被我学习而来,我不敢掠人之美。一个老中医,一辈子都会有那么一些效方,这里面都是闪光的精华,我们不学习,不总结,就可惜了。很多医生在临床中面对久咳的患者束手无策,却不知早有人总结出治法了。

此方我应用多年,治好久咳患者无数,许多都是咳了两三个月甚至更久,医院毫无办法者,一般在四服到五服之间痊愈,不用多服。之后可以用通宣理肺丸或者金匮肾气丸善后。

Yueyingerkui问:

罗老师,鼻窦炎和鼻炎最难受的是睡觉时鼻子不通气,我有五六年的鼻炎了,那个桔梗元参汤能吃吗?有副作用吗?

罗大伦答:

桔梗玄参汤是治疗“肺气郁升,鼻塞涕多者”,这里面突出的是个“郁”字,鼻塞,同时流的鼻涕是清鼻涕,这是寒邪郁留在鼻窍,导致的肺经气机不通。如果流的是黄鼻涕,说明此时有热,黄元御用的是五味石膏汤,前面有网友写了方子。黄元御还写了另外一个方子,是苓泽姜苏汤:茯苓9克、泽泻9克、生姜9克、杏仁9克、甘草6克、橘皮9克、苏叶9克,这个方子治疗的是鼻塞特别严重,说话声音都不清楚的,这是体内的湿气特别重,再加上寒湿瘀滞导致的鼻炎,具体的症状还应该有全身的其他表现,比如舌苔白腻、四肢肿胀、胸脘痞闷等湿邪症状,方子里的泽泻不可久服。

仔细想想,我还是不赞成网友自己拿方服药,最好还是请当地的医生帮助分析一下,看看自己适合其中的哪个方子。

狂爱萝卜问:

罗老师及维肝、杏虎等各位老师、朋友,请教一个问题:

我妈身体每遇到生气、着急或着凉就会犯尿道炎,轻则小肚子憋憋堵堵,重者排小便时感觉不适,更严重时觉得疼,想问一下,这个病能不能根治?平常要注意什么?

罗大伦答:

朋友你好,很为你的孝心感动,母亲是我们最亲爱的人,母亲的身体健康确实牵动着我们的心,这也是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书生是在母亲有病的情况下,走上从医的道路的,这是孝心驱动的啊!

你母亲的病首先要进行检查,看看尿检的结果如何,是否有白细胞或者红细胞,一定要小心,这种病在中医里称为“淋证”。一般在治疗这种病的时候,很多医生看到尿道炎这个“炎”字,就觉得该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或者是用抗生素来治疗,但是很快就会发现,这方法似乎当时有效,可是过一小段时间,就马上开始反复了,这样的患者我见过很多,她们很痛苦,每次的治疗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实际上,在治疗这种病的时候,一定不要一心清热,要从疏肝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仅仅用一些寒凉的药物去攻伐,这样只能导致脾胃的阳气受伤,使得肝气越来越瘀滞,肾气越来越寒凉,这样这个病不但不会好,人体的正气还会受伤,这个病也会迁延不愈的。

很多妇女都有这种病,我们到底该怎么治疗呢?我的体会是一定要从疏理肝气的角度来考虑,我在这里特别推荐清朝名医黄元御的传人,麻瑞亭老先生的方子,我刚学中医时,学的就是他老人家的思路,而且对于这个病,我也一直使用他的方子,深有体会,疗效是很不错的。麻老治疗淋证用的方子是:猪苓9克、泽泻6克、炒白芍9克、丹皮9克、当归9克、橘红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炒杜仲12克、泽兰15克、炒蒲黄15克、冬葵子9克、半枝莲9克、焦山栀6克、白檀香3克、桉树叶3克,方子里面的白檀香和桉树叶有的地方可能买不到,这是麻瑞亭老先生独特的用药,我通常用扁蓄6克、瞿麦6克来代替,同时我的方法是用艾叶15克熬水,用这个水来泡脚。

另外,可以让你母亲每天坚持喝一杯豆浆,因为大豆里有类似雌激素的成分,对老年妇女来讲,适当地补充该类物质,对治疗是很有好处的。

我举个我治疗过的例子,有位五十多岁的妇女,患了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这个病她已经患了不止一两天了,而且是不断地犯病,然后休养,再犯病,每次是稍微凉到一点就犯病,然后就是服用三金片,打抗生素,开始控制得不错,后来复发的频率越来越快,犯起病来是尿频得很,一会儿一趟厕所,然后尿急尿痛,总之很痛苦。

当然,她也求助过中医,她自己讲了看中医的经历,去找了个医生,这个医生一看是下焦的炎症,于是就开了个方子。服用后,这个妇女反映,当天晚上就浑身发冷,直打哆嗦,然后就再也不敢服用了。我让她把方子拿来一看,是八正散的路子,全都是寒凉的药物,那中医把这个病当一个热证来治,“见炎治炎”了,正好这个患者身体也虚弱了些,于是就反应如此强烈。最后我就按照麻瑞亭老先生的方子来治疗,调理这个患者的气机,没到一个星期,这个患者尿检的白细胞就消失了,我又开了方子善后,最后这个患者就彻底好了,再也没有这个病的困扰了,后来再见到她,简直和以前判若两人。

具体你可以和当地的医生来商议,让医生根据症状来判断具体的证型,参考这个方子来调理,希望你的母亲早日获得康复! IRuh1Bpg8cWdc2Y1YB3bUUbYEbtYFcUWt7nyQKgVmTSx6aa594wLPOlH2ppRH0b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