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一切都值得尝试

“成功的反面不是失败,而是什么都不做。”我永远也忘不了这句话对我的冲击。

这句话是我在纽约生活时听到的。虽然这看起来是美国式思维,但我觉得通过这句话,我获得了一种勇气,也就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去挑战。

不管什么事情,都要去尝试、去感受,即使结果不好,但是通过这些尝试和感受,你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这毫无疑问也是一种成功。

试着去挑战,不问结果如何,这样,说不定你能发现另外一条康庄大道,寻觅到机会。这些都可能成为你下一步成功的坚固基石。

我认为,能想到的事情,都应该去尝试一下。

我二十岁至三十来岁这段时间,基本上是这样度过的。我把能够想到的事情都写在纸上,都尝试着去做了。其中,也做了不少遭人耻笑的事情。好在独自一人做,自然也就没有给旁人添什么麻烦。即使别人认为我做的事情愚蠢可笑,或者一开始就认为我会无疾而终,我也觉得无所谓。

我用打工挣的钱去了美国。别人总问我:“你去美国干什么?动机是什么?”其实我就是想去看看没有去过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仅此而已。不是去问别人,也不是通过阅读去了解,而是想亲临其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

在旧金山,我给自己定了每天必做的功课,那就是“每天去结识一个新朋友”。

如果一天能结识一位新朋友,那么一年就能结识三百六十五位新朋友。我们可以谈双方的工作,也可以谈双方正在沉醉痴迷的事情,甚或只是谈谈天气也可以。在路上走着,只要彼此对上了视线,我都会马上跟人搭讪。

因为我的英语不好,经常会缠着对方问个不停。这反而成了我练习英语会话的好机会,同时,会话本身也比较有意思。如果到晚上,突然想起今天没有结识新朋友,我便会马上穿上外套,上街去结识新朋友。这有点类似于小时候在日本,骑着自行车穿行在自己从未到过的街道。

我还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走遍曼哈顿的所有街道。

如同工作一样,我每天都会要求自己漫步于曼哈顿的街头。曼哈顿 的面积和东京世田谷区差不多,道路布局如同棋盘。但是,曼哈顿的街道也并非全都像是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或者是沿着中央公园的美丽街道。如果你沿着东河或者哈得孙河步行,或者去布朗克斯、曼哈顿下城这些较偏远地区,你也会发现道路的错综复杂。

20世纪80年代末是美国治安较差的时期,由于危险地域较多,我每次出门行走都得小心谨慎,鼓足勇气。尽管在曼哈顿,我也走过不少没有整修好的道路,或者垃圾遍地、恶劣难走的道路,但每次内心还是激动不已,欢欣雀跃。

后来,我已经不满足于仅仅行走于曼哈顿的街道了,我开始想制作我当时比较感兴趣的书店的地图。我把电话本上印有书店地址的那页撕下来,然后一家一家步行走访。

当时,虽有旅游指南,但我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每天都会有不少新的发现。

说到书店,日本可谓遍地都是,基本上都是类似于车站前的那种小书店,有杂志,有畅销书,再往里走便是文库本、漫画书。反正在我的印象中,日本的书店都是统一的模式。

美国的书店却各具特色。店主的喜好通过书店所摆放的书类可以体现出来,不像日本哪家书店都摆放着相同的最受欢迎的畅销书。在美国,你会发现既有汇集了大量新书和旧书的纽约联合广场的老书店,也有专卖诗集的书店,还有销售19世纪作家第一版书籍的怀旧书店。其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客人坐在沙发上、地毯上,随心所欲地翻阅自己喜欢的书籍,店主和其宠物猫则昏昏沉沉打着盹儿。

对于销售我喜欢的书籍的书店,我去了好几次,也尝试着和店主搭讪。虽然英语表达能力很差,但由于我拼命地传达了我想表达的意思“你们家的书我很喜欢”,所以,对方也都很热心地和我沟通,和我保持联系。不管是美术书还是写真集、建筑类书籍等,纽约书店的老板们都传授了我很多知识,这些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以后的人生。

不管什么都去尝试、去感受,这样,对于下一步怎么开展,你脑子里就会不断地涌现出各种想法。不管什么时候,明确“下一步”的行动都至关重要,它会引起连锁反应。也正因此,才会有“当下”进行尝试的意义。

这和谈恋爱很相似。如果你喜欢谁,你就会和这个人搞好关系,想和他交往,会去思考很多的问题。

“怎么做我才能每天都见到他呢?”你会认真思考,然后会去打探那个人的上学和放学路线。

“怎么做我才能和他搭上话呢?”这样想着,你会在脑海中做许多情景设计。为了把握住邀请对方的机会,你会去探究对方的兴趣与爱好。

也因此,你的想法会不断浮现,也就会想到无数让自己亲近他的方法。

可能别人会认为你的想法很愚蠢、很幼稚。一旦恋爱,你就会变得很疯狂。但是,这种疯狂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如果变得疯狂,即使成功的概率不高,即使形象不佳,那份“不管怎样都去尝试,都去探究”的热情也会如泉涌般迸发而出。因为只有变得疯狂,才不会过于瞻前顾后,而会随心而动。

真的遇到了瓶颈无法前行,就去想想你恋爱的时光吧,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天下万物,生生不息,彼此关联。我认为,使人变得疯狂的能量也一定会使人东山再起。

偶尔,人可以疯狂一下。

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又通过自身的思考而获得的信息,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信息。它会成为你一生的财富,并且,永远伴随你左右。我的这种说法也许有人会认为有点过分,但如果希望自己能够成长,那么你就得“亲自前行,亲眼去见,亲耳去闻”。

20世纪的70年代,由宫本常一先生主编的《去行·去看·去问》杂志,从民俗学的角度介绍了日本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化生活、衣食住行等。它的理念就是让大家亲自前行,亲眼去见,亲耳去闻,是一本非常好的杂志。

虽然当今是信息化时代,只要上网就能查到你想要的信息,但我仍然认为,收集信息最好的办法还是“亲自前行,亲眼去见,亲耳去闻”。

当我们迷茫、苦恼的时候,可以通过亲力亲为,即“亲自前行,亲眼去见,亲耳去闻”来解决我们的困惑。 KY1AY2n7dcgWRw0IYYuuQ0gOez9yZwnjPQnEtzbJHuLv5Kx9dZXwHsVcn5Y66fDj



8.我的魔法语言

有些人虽然没有明确的目标,但会一直努力向上追求成功。

这个和年龄无关,人类在成长、变化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欲求。

所谓欲求,我想它就是一次开始。我常常会思考:对待欲求,我应该怎么办?我所想到的便是:鼓足勇气,开始行动,这才能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年轻人经验不足,没有掌握太多技巧。另外,也不十分清楚具体应该怎么行动。

有些人因此便渐渐地消沉,如抱着一块大石头沉入深潭。

倘若你放弃希望,苟且偷生,那么,你就会永远被深潭拖住,再没有办法从深潭脱身。

我从十八九岁开始到二十多岁,一直往返于美国和日本,靠拼命打零工来维持生计。我一直希望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所以,只要不是太糟糕的工作,我一般都会去做。

我一直在想:我怎么样才能提升自己的价值?我怎么样才能和更多的人打交道?

冥思苦想得不到答案,你就没办法付诸行动。虽然想和某个人建立联系,但是,你见不到他,也就无济于事。当年不似现在这般网络发达,想要和人交往真是劳心又费力。

我经常跑书店,所以,多多少少对书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最初,我是凭借着这种鉴赏能力去购买非常珍贵的艺术书籍,然后通过贩卖这些书籍来谋生。当然,仅靠这一点,生活是无以为继的。所以,当年,只要有人叫我去工作,我都会毫不迟疑地跑去干活。比如,我帮人制作过介绍造物主的电视节目,也编辑过时尚名品的产品目录,还做过大型活动的企划工作。我这么写,有人可能觉得我高大上,其实,报酬却少得可怜。

现在,回过头来想,那个时候,估计在别人的眼中,我自己是一个用起来非常方便,也什么都能干的人。我三十多岁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这么过来的。在我的印象当中,我三十多岁的时候,似乎一天也没休息过,却总是觉得缺钱花。话虽如此,但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因为,我当年并不是以金钱为目的,而是抱着尝试万事万物的态度。

和金钱相比,能够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于我而言,更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而最令我感到害怕的便是,无事可干,百无聊赖,闲得发慌。

实际上,我到三十五岁左右,一直都处于社会的底层。

但是,现在想想,也正是那段时期培养了我自己的能力。也正是因为那段时期,我的精神世界才会变得富足。总是处于社会底层,你才会总想着不断地向上爬。也因为处于最底层,你才能看到前所未见,听到前所未闻之事,也才能干出一些成绩。

在四面楚歌,想要放弃,好像要沉入深潭底部的时候,我常常会对自己轻声说出那句魔法语言:

“走着瞧!”

这句话,我不知道对自己说了几千次、几万次。

有时甚至会被人嘲笑:“哪里来的台词嘛!”但即便如此,我也总是在心里默念:“走着瞧!”

当然,这并不是要战胜谁,打败谁,什么时候一定要混出个模样给谁看。

说这句话,我只是想表达,虽然我现在还很渺小,但天生我材必有用,将来,我一定能有利于社会,一定能在人世间占有一席之地。

所谓魔法语言,它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才干,在你人生的低谷,一定会在最后、最关键的时刻,给你鼓舞,给你信心。

我最近发现,最后的、最关键的时刻就是你深深沉入池塘最底部的时刻。沉入深潭,你只能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向上游。不能因为沉入了深潭最底部,就放弃希望!

这句魔法语言,我现在不常说。但是,在我悲伤、徘徊、难以忍耐、难以坚持的时候,我一定会轻轻地对自己说:“走着瞧!”

魔法语言可能听起来有点言过其实,有点不像你的风格。但是,如果它能够让你奋进,让你东山再起,便足矣。

今天,我再一次对着天空,高声喊道:“走着瞧!”这就是我的魔法语言。 rTgBgHkpHQVrjjw4bdSa2RnHVOLsgQF4lL0dnlT12VjvwIjaLK2f4rEquOnfekTZ



登录后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登录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