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别人凭什么帮你

孟子以仁爱治国的政治思想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从牛开始

一日,齐宣王看见有人牵一头牛从堂门前经过,便问此牛要用来做什么,那人回答说要用来“衅钟”。所谓“衅钟”是一种祭礼,就是将牛宰杀后将其血涂在钟上。齐宣王因看到牛瑟瑟发抖的样子而动了不忍之心,便让人将牛放了,用羊来代替。这件事情被孟子知道后,孟子赞赏齐宣王的这种用心是一种仁术,并说凭这种爱心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王。

孟子在论人心之四端时曾说过“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这是说古代的圣王正是出于内心对百姓的仁爱,才制定出种种爱护百姓的政策。在孟子看来,王道仁政是性善论的必然发展,其本质是人的善良本性以政治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扩充与放大。一国之君只要能发现自己本性中的善良,并将这种善良推予所有百姓,百姓自然会归顺,国家也自然会因此变得强大而和平。

人和最重要

孟子所处的时代之所以被称为“战国”,原因就在于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战乱连年。论性善而倡仁政的孟子针对时局,做过很多以战争为主题的论述,以说明实行王道政治的好处与价值。在孟子的这些论述中,“仁者无敌”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篇最为清晰有力地阐述了为什么实行仁政之国以及得道君子可以战无不胜。

在战争之中,天时与地利固然是影响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然而最终能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还是人心的向背。人心所向,即便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也能在战争中获胜;失掉人心,即便强大如秦国,最终也将不战而败。人心向背靠的不是战争开始前的临时动员,它是君王长期施政的结果;君王之施政有得道和失道的差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多助战寡助,则仁者无敌,战必胜矣。

孟子的仁政思想

虽然孟子对其政治哲学的阐述总是围绕着国君来展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孟子的政治哲学是以君王为核心。孟子认为王与其说是一种身份,不如说是一种德行,只有德行达到一定程度才可被称为“王”,否则只是“一夫”。

王道政治以君王之德为核心,王因其德而为王,百姓亦因王之德行而归心于王者。以力服人者虽然也能称霸,但得不到民心,当百姓的力量变强时,自然要推翻霸者的统治。儒家哲学中“内圣外王”的理论到孟子这里可以说是初步确立了。

联系周公“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观点,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出孟子政治哲学的特点所在。天赐人以德,德圣者为王,王者爱民以配天命,而爱民的核心就是使民怀惠。这样,天命、民心、德行、政治就被有机地统合在了一起。 I+9dyan+5aNni/52C4HwxxhNVziNHOLprR1xULtiYdZ0Vba57mfWwSj14HeBKs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