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其志,强其骨
老子认为“ 圣人之治 ”是“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管理状态。
“志”就是心的方向,就是我心里向往的方向。“弱其志,强其骨”跟“虚其心,实其腹”是一样的,就是降低大家的欲望,然后使他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怎么才能做到这点呢?领导者通过把自己的欲望放低,感化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就会把欲望放低,去把该做的事做好。在企业管理中也确实如此,如果欲望无限增长的话,对企业来讲,未必是好事。
举个例子,某乳制品品牌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做全世界乳业第一品牌。可是没有那么大的牧场,没有那么多的奶牛,怎么办呢?员工想完成领导的意愿,就开始想怎么勾兑……等到真的出问题了,企业的声誉也无法挽回了。即使现在对乳制品的质量监控已经到了一个极其严格的程度,但是大家已经对这个企业失去信任了,也不会再买这个品牌的产品。这就是忽略了经营本质的东西,把欲望扩太大了,结果导致企业出了问题。
再比如说苹果手机,它没有盲目投资做其他东西,而只是认真做好一件事,所以苹果手机仍然受到大家的追捧。乔布斯总说,不要做市场调查,没有必要。把产品做到极致,大家自然会追捧您的。这其实是一种有智慧的状态。
现在很多企业里,员工最缺乏的就是匠人精神。匠人精神的核心就是让员工把欲望都放低,认真做事,好好干活。如果员工自己事没做好,但是欲望特别多,公司会有前途吗?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老子说圣人怎么治理天下呢?“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然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意思就是一直使民众处于一种“无知无欲”的状态。也就是说,不对获得虚名的技巧和那种华而不实的学识起什么欲望。这话一说完,所有人都说老子这是在愚民,甚至有些学者也这么认为。
老子是不是愚民呢?是在愚民,但是他的愚民跟别人不一样。
老子前文说了要“ 虚其心 ”,然后“ 实其腹 ”,再是“ 弱其志,强其骨 ”。“骨”是撑起生命的骨干性的东西,就是生活最基本的条件,让您强壮,让您充实。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生活条件都满足了,您的欲望才可能慢慢消减下来。所以要这么理解“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为让大家“ 实其腹 ”了,所以才能“ 虚其心 ”;因为让大家“ 强其骨 ”了,所以才能“ 弱其志 ”。
举个例子,中医讲阴阳,这阴阳总是搭配在一起的。就像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身体变热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外邪来了,身体开始越来越热,发烧了,咽喉红肿了,这个热是多余的。比如,阴阳原来各有一百份,这时候外邪来了,使阳多出五十份邪热来,阴却不变,就显得热多余了。这时候中医的方法是清热,要减去五十份的阳。
另外一种情况是,阴阳都是一百份,阴虚了,变成五十份了;阳跟阴比就多出来五十份。因为阴不足以配阳了,这个多出来的阳就会变成多余的热,就相对显得热了。这时候中医的方法是滋阴,要补五十份的阴。补上以后,人就不会显出偏寒或者偏热了。
阴好比是老子讲的物质基础,吃饱饭,有房子住,有衣服穿,等等;阳相当于人的欲望。老子一方面滋阴,把物质基础补足;另一方面又清热,去掉欲望——这在中医里叫滋阴清热。所以老子是讲让您物质基础变得富足,然后才能去掉欲望。
历朝历代,大家在解《道德经》的时候,特别关注让人去掉欲望这一点。这就跟中医里面讲的清热差不多。但是,假如我治病就只会清热,是不行的。因为这个人阴不足,清完热了,阴阳还是不平衡。所以我们同时要给他滋阴。
在《道德经》里,“清热”和“滋阴”这两个思路是并存的。如果单独就讲“清热”,让人去掉欲望,忘记了“滋阴”,忘记了让大家生活富足、物质得到满足,就把《道德经》理解偏了。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则无不治矣
“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里的“知”应该是技巧,这句话的意思是,使那些为了获取虚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使用各种技巧的人,不敢这样做,不去这样做。这句话绝对不是告诉领导者,要用武力、用强力去让大家不敢去做。
我解释的核心在“敢”字上。我们通常说勇敢,“勇”和“敢”实际是两个意思。
“勇”是什么意思呢?“勇”字在古代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勇”;还有一种是“恿”,指气在体内流通的管道。我们的气在体内走,体内的气充足了以后,这个人就会有力气,这种状态叫“勇”。所以“勇”是形体的丰盛,就是气足了,人就有劲。
“敢”是什么意思呢?“敢”字左上边是一个“人”,右边的“手”去动它。引申为在低位的人去触动在高位的人,也就是“以卑犯上”。所以敢更是一种胆量。
老子的这句“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意思是使被领导者没有胆量去违背、违逆领导者的意愿。为什么您能做到不让被领导者逆着您的意愿走呢?您难道是用武力让他没有胆量去逆着您的意愿吗?肯定不是。对于意愿,您用武力压制是不起作用的。那应该怎么做呢?这就需要领导者不尚贤,不标榜自己有多么高明;不把那些珍贵的东西看得很重,抬高它的价格;不表现出自己的欲望。
老子认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就像一个家庭里家长跟孩子的关系一样,家长要求孩子必须怎么做,孩子如果不愿意做的话,他会逆反的,他会朝家长所要求的相反方向去发展。
到底应该怎样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家长先做到。因为您和孩子处于同一个环境里,您的气场会影响他的气场,您的行为也会影响他的行为。家长先做好了,孩子自然而然就跟着做好了。
如果您对父母不好,一说话就讽刺,一说话就抵抗,经常对着老人呼来唤去,您想让孩子长大后对您孝顺,对您客气,可能吗?这孩子心里绝对不会愿意的。
所以只有您孝敬父母,对老人好,孩子才会开始跟着学习。这叫什么?两者的感应关系。老子一直在强调两者的这种感应关系。“ 行不言之教 ”的意思是,不要用言语去教育,而是用行为去感化。
总结一下,“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是让被领导者的物质丰盛,然后通过这种方式去掉他们多余的欲望。“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是让领导者先做到,然后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被领导者,让他们不会忤逆违抗您,而是跟您达到一致的状态。这样就会进入老子接下来说的“ 则无不治矣 ”——这样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没有管理不好的国家,没有管理不好的组织,也没有管理不好的公司。
一部《道德经》,不同人有不同的讲法,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老子到底是在说什么。老子是在讲领导者法则,老子并不是一个消极避世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