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追求虚名,势必让自己的人生走向负面

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恒也

老子告诉我们,所有的条件都是互相比较才出现的。我们不要认为这个条件是永恒的,您追求一个永恒的标准是没用的。

接下来,帛书本里老子又说“高下之相盈 也”,意思是“高”和“低”只是相对而言。

举个例子,我的老家沈阳铁西区有一个地方叫高楼。因为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在我们这里有一栋十几层的楼,是绝对的高楼。很多人都特意坐公共汽车去看,像看景观一样。而现在,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都能盖到三十层,甚至更高,所以相比较而言,铁西区那栋高楼已经完全不显得高了。

所以,高下是相对出现的;条件一变,参照物一变,整个名称就变了。

音声之相和也 ”,“音声”和我们现在常说的“声音”不太一样。在古代“声”和“音”是两个词,它们所描述的东西不同。“音”是指单独的声响,比如说敲一下钟——“当”,这就是“音”;而“当——当——当——”,几个音组合在一起,有高低的时候才叫声。再引申到我们常说的音乐的“乐”,是指把“声”再组合起来,组合成连起来的音符。所以,音、声、乐这三个字,在古代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古代汉语特别讲究,每一个字都各有所指。“ 音声之相和 ”的意思是,没有单个的“音”就没有组合成的“声”,所以它们是互相依托而存在的。意指,每个事物都是因为有其他事物的支撑而存在,不可能独立存在。

先后之相随,恒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前边和后边也是相比较、相跟随,放到一起而产生的,这种状态是永恒的。您说您跑步快,跑一百米用了十几秒,可是人家不到十秒就跑下来了,您说谁快啊?当然是人家快。所以相比较的事物出现了,您就不叫快了。那您说不到十秒就快吗?跟猎豹比起来,这个速度就太慢了。所以,有比较才有高下和先后,如果把参照物拿掉,就没有这个标签了。

老子为什么要来回讲这个道理呢?这是大有深意的,他一直在做铺垫,告诉大家不要追求这些名相,要忘记它,因为它是相对出现的。您自以为沾沾自喜的标签,就永恒存在吗?老子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我们追求的名誉、大家对您的称赞,都是一种暂时的标签,如果我们追求这种虚名的话,就会丧失智慧,走向负面。 a4lFGN2Pe7CmupQEDobstcgD5yICJizbkkUqs0Q4NXP8xd9i5HVnISKLEy2ehRMY



05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刻意去作为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也,
成功而弗居也

以为无为是消极避世,大谬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是帛书乙本里的说法,这和通行本里讲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没有大的区别,在这里我们以帛书乙本为主。这句话意思是,圣人处的事、做的事、居的事都是“无为”的,教化百姓不靠言语。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各家有各家的讲法,我的讲法与大家都不同。很多人说无为是“清虚无为”,尽量什么事都不做,放下欲望、欲念,等等。说“无为而治”,就是尽量不要去干预它,尽量让它自己去运行;然后才能“无为而无不为”——什么都能做成。那无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一再强调《道德经》的核心是效仿天之道去制定“圣人之道”。您如果忘记了天之道是什么样的,圣人之道可能就做不好。但凡您对圣人之道感觉糊涂的时候,就看看天之道是怎么做的,然后就明白圣人之道该怎么做了。

一直默默地做事,并且一开始就把自己变得无名无形

我们可以先顺一下后面的语句。通行本是“ 万物作焉而不辞 ”,意思是,道为万物去运作,它不推辞。帛书乙本说“ 万物作而弗始 ”,意思是,最开始的道是无名无形的,是为万物运作的,您都找不到它开始的时候。因为它一直在做,而且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把自己变得无名无形,隐身于背后,以“ 万物作而弗始 ”。

为而弗恃也 ”意思是,道为万物去运作,但是不恃以为功。比如,这个世界这么好,鸟儿在鸣叫,花儿在开放,树木繁茂;秋天树叶凋落,春天又开始发芽……您看万物生养得这么好,但是道不说这是自己的功劳,不恃以为功。

什么是道?不恃以为功,不居功自傲。然后老子说:“ 成功而弗居也。 ”通行本是“ 功成而弗居 ”,这两个没大的区别。意思是,万物已经长好了,已经繁茂了,但是道不恃以为功,不居功自傲。

最后老子总结了两句话:“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意思是,正因为它不居功自傲,而是放低自己,隐形于背后为大家去做事,结果大家反而离不开它。

理顺一下就是,天之道一直在做,而且是为这个世界做的,但是您找不到它的起点,因为它无名无形,它“ 不恃以为功 ”,隐身于背后,也不居功自傲。所以天之道的特点是对万物去做,对自己无为。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忘掉形名之分去“为”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是效仿天之道来推演圣人之道,即领导者的法则。领导者的无为到底是什么概念,这是我讲《道德经》的核心。领导者的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吗?天之道分明为万物去运作,去推动运行。您说道做没做?道一直在做,而且是为万物做。那它对自己怎么样呢?对它自己则是无为的,不争取任何名誉、地位等。

所以无为是对自己的。我们通过这种推演了解到,无为是不要为争取自己的名誉、地位、金钱、欲望等去刻意作为,要放下自己的欲望,尽量不要为自己去捞取名利,忘掉形名之分。但是对众生要怎么样?要“有为”。这才是无为的真正含义。

很多注解《道德经》的人把无为解释成了什么都不做,还有的解释成不妄为。什么是不妄为?妄的边际在哪儿?我们也搞不清楚。所以,我说这都是不完整的。另外,历朝历代把无为都给讲偏了。

这么一个可爱的、热爱老百姓的、积极有作为的人,却被解释成了一个消极避世的人,我觉得这对老子来说是不公平的。

天之道只制定规则,然后万物按照规则去运作,它不去过分干预,只是按规则去运行。这叫什么?“ 不言之教 ”。老子主张领导者在管理的时候,要尽量跳脱出来,不要受自己意念的驱动,而是制定规则让您管理的系统自己运行。

明白这个道理,对您的管理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KisqfCRb8qFk+Yi0ua9JGE8mNlTuHfIddeiO3VvfbqAuagTsdIXfbk2Y/JisSLga



06 做事不要想回报,最后反而会更幸福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老子告诉大家:“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其中“居”是放到什么位置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正因为他不把自己当作主宰,放到居功自傲的那个位置,所以大家离不开他。

老子在这里指出了《道德经》的另外一个核心,就是您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不要想回报,最后反而会更幸福。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您在意回报的时候,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算计在里边,那么这个算计会让您做的事大打折扣。您放下这个回报的念头,坦然地、放心地、尽情地做事,大家也都会来成就您、支持您。

在《道德经》里,老子反复地讲这个道理:您越忘记回报,越不把这个功劳据为己有,一心为大家做事,您的生活就越好。

现代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他二十七岁创业,一直努力工作却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富足。他当年出任日本航空公司名誉会长的时候零工资——不要任何回报;外面的事可以不多管,但是一定要照顾好员工,大家都称赞他太英明了。可人家却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越是这样,世界给他的回报越多,有更多的人加入他的企业,成就他的事业。这叫什么?这就叫“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再给大家举一个反面例子。我之前见过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这个人性格特别张扬,特别喜欢夸耀自己,但凡他部门有点儿什么事,最后一定是他的功劳,别人的创意到最后都变成他的了。这种天天声称自己多么高明的人,必然不得民心,果然不久就走了,换一家公司又不行……

这就是他的性格有缺陷,不懂“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的道理。而有的领导,他每次都把大家做的事讲出来,并及时表扬;上报工作的时候,把大家的功劳原原本本报上去,彰显员工的功劳。这样把自己位置放低的领导,大家也会追随他,还推举他做领导。这就是“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做事业越做越顺;有的人却处处坎坷,做着做着公司就没了?您别以为是多大的事上出问题了,其实很多人就是在小事上出了问题,性格有一点儿偏差。有的人是大家来成就,有的人是众叛亲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靠感情来维系的,如何去调动大家的感情,才能符合大家感情发展的规律,这是一门学问。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好多内容都是这种学问,如果您琢磨透了,就会发现其实老子不是教大家权谋之术,而是教大家顺应人心,尽量发出善念。拥有这种品质的领导,公司一定办得好。 KisqfCRb8qFk+Yi0ua9JGE8mNlTuHfIddeiO3VvfbqAuagTsdIXfbk2Y/JisSL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