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 《金刚经》与禅宗:从六祖开悟到《坛经》现世

禅宗自四祖后,《金刚经》逐渐取代了《楞伽经》的地位,到了六祖惠能,禅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六祖惠能依据金刚般若思想,建立起完整的禅宗修证体系,把僧人的修持转化为现实的生活实践。

自达摩祖师以来,历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禅宗一脉单传,以《楞伽经》作为传教的法宝。到了五祖弘忍,情况起了变化,他创立“东山法门”,教僧俗各界信众诵读《金刚经》,禅宗从此兴盛起来,以至女皇武则天盛赞:“若论修道,更不过东山法门。”在弘忍传给六祖衣钵的时候,更是精讲《金刚经》,使得六祖惠能大彻大悟,开创了禅宗的新局面。可以说,《金刚经》是禅宗兴盛的思想根源,依据它的思想,佛教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得更加密切了。

●六祖惠能大师的开悟得益于《金刚经》

六祖惠能原是岭南的一个樵夫,文化水平有限,因为卖柴路过街道,听到一户人家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心里觉得特别敞亮,于是就去问:“这是诵的什么经?”那人说:“是《金刚经》。”惠能又问:“经是哪里来呢?”诵经人答:“湖北有个弘忍法师,教导学佛的众生诵读《金刚经》,你要学也去找他吧。”随后,惠能千里迢迢地来到蕲州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

五祖一见面就问:“你从哪里来?”

“我从岭南来。”惠能回答。

“岭南是獦獠的地方,獦獠没有佛性啊!”

惠能回答说:“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南北吗?”

从惠能的这番谈吐来看,他在第一次听到《金刚经》时已开了智慧,只是没有大彻大悟而已。所以惠能的根基是很深厚的。惠能在大街上悟道的事,作为顿悟的经典实例深得众人推崇。惠能在五祖身边劈柴、舂米过八个月,眼看五祖要传法退居了,就让众弟子各作一偈,展示一下各自在修证上的见地。惠能的偈子最终获得五祖认可,惠能也成为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在传法时,五祖又为惠能仔细讲说《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彻大悟(见《六祖坛经·行由品》)。

从发心求法到得法,六祖的开悟始终都得益于《金刚经》。六祖后来在弘扬佛法时,念念不忘《金刚经》,他经常对听众说,持诵《金刚经》功德无量,持诵《金刚经》能见性成佛。这样一些言论,最后都被收集到了《坛经》里。

《金刚经》与禅宗(1)

《金刚经》在禅宗思想流变中的影响

●《坛经》把《金刚经》推向了大众

禅宗是中国味很浓的佛教,但并没有完全背离印度佛教的理论,只是在形式上更适合向中国的普通民众传播了。禅宗在六祖之后便不再传衣钵,而改为传《坛经》了,相应的继承人也由一个变为多个。后世有人说《坛经》就是修行《金刚经》的口诀,虽然有些武断,但《坛经》的确与《金刚经》一脉相承。不同的是,《金刚经》虽然文采斐然,很合中国人的口味,但这只是针对知识分子说的,不具备六祖那样智慧的樵夫、渔民等大众就很难领受般若的好处;而《坛经》直接针对大众,语言、法理更加生活、世俗,几乎没有难懂的专业术语。例如《坛经》说:“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见《六祖坛经·般若品》)这是当时的大白话,即便是今天,稍有知识的人也能看懂。

六祖之所以敢这样大胆地解释佛法,依据也是《金刚经》。佛在《金刚经》里面作了明确的示范,用日常的吃、穿、行、住来启发众人,也就是告诉大家生活即是修行,不要执着于形式。所以,六祖才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的世俗特点正是佛法入世福利众生的方便,与《金刚经》的精神一致。《坛经》直接影响到禅宗的修行实践,劈柴、挑水、做饭、扫地都成了悟道的手段,甚至打一棒子、骂一句都能刺激出佛性来。所谓“因材施教”,也就是教导大众成佛就得从大众方便的地方下手,《金刚经》中的道理一进了《坛经》,成佛就成了大家都够做到的事情了。用一句《金刚经》来概括就是:一切法,皆是佛法。

《坛经》是佛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但由于对象所限,说理要求实际和确定,不免与《金刚经》“不执著一切相”的精密思辨相冲突;但反过来说,《金刚经》并没有反对“实际和确定”,只是提醒大家不要本末倒置,把渡河的船当成对岸。

总之,《金刚经》深刻地影响了禅宗的方方面面;同时,禅宗又对《金刚经》的普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金刚经》与禅宗(2)

《金刚经》的普及

鸠摩罗什以后,历经僧肇、吉藏等人的努力,《金刚经》深入了中国文化内部,但这一路线针对的是文化层次较高的文人、学者、有道高僧。而自惠能开始,《金刚经》也向普通人开放了大门,无论是砍柴、挑水,都能体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到了马祖道一、百丈怀海两位禅师那里,更是建立了一套以日常生活为修行手段的完善制度,把《金刚经》的真理传给了更广泛的人群。

名言警句

●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不悟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苦口定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坛经》

释迦佛的一举一动,无论吃、穿、住、行、出、入、坐、卧,一切都能自然威仪,这是众比丘乃至所有学佛众生便于效仿的好榜样。扫地中可以见佛法,吃饭穿衣也能悟证真谛,可以说真理就在坐卧住行之间。在这样的日常吃穿中,能安住真心,降伏虚妄,才是真功夫。 UEsyv0kiuxJSQn6NBr8hF5/J4C2bkORPbqrdWnCpksVkh+9ppBYSNenDrDSE5RL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