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修行与圆满:《金刚经》中的人生观

《金刚经》发起是缘于一句提问:如果有人下决心修行无上菩提,应当怎样修行?不修佛的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修行,又为什么要修行无上菩提,还要发很大的誓愿?这就是《金刚经》中所涉及的“人生观”问题了。

当年释迦牟尼贵为俗世的王子,按常理思考应该天天幸福、快乐,为什么会出家修行呢?这牵扯到幸福的标准问题,幸福与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的幸福标准取决于各人的“人生观”。释迦牟尼虽贵为王子,但看到生老病死,听见叹息哀号,自己却想不出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痛苦的情感不由得涌上心头。释迦牟尼的出家修行,也正是要立志找一个永远解脱痛苦的方法,不仅为自己,也为天下苍生。

佛经中常提的一句箴言就是“人生是苦”。佛教说苦,不是消极厌世,而是为了解脱痛苦,化苦为乐。所以佛法修行的实质,就是怎样正确对待痛苦,消除产生痛苦的根源。这一目的,释迦牟尼经过艰苦修行,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实现。这种大智慧境界被称为“无上菩提”,它超越所有狭隘、有限的对象,将个体生命与无限宇宙互相融通,斩除了烦恼、痛苦的根源。而《金刚经》正是佛向众生介绍修行“无上菩提”的心得。

确定了最高目标,具体的修行就有了实践原则,为了达到佛的境界,《金刚经》劝令众生学习菩萨的精神,入世普度众生。普度众生既是利益他人,也是利益自己。越是利益他人,就越否定“自我”“小我”,但同时却是对“无我”“超我”的逐步肯定。只有不断地积累这种善行,才会越来越接近圆满。“自我”“小我”是私欲横生的不安心状态,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催生烦恼;而“无我”“超我”却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一种稳定的心态,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虽然真正成佛的并不多见,但能够发愿修行“无上菩提”就足以改变人生的际遇。例如做事会渐趋专注;待人接物变得心平气和;还可以使人生不再随波逐流,在世俗的名利追求中能够主导自己、知足常乐。

总之,《金刚经》教人立志追求幸福,但对“自我”不可以执著。最简单的人生法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生与幸福

人生的幸福原理

①越是舍弃“自我”、利益他人,积累的福德就越多。

②当“自我”施舍到一无所有,与万物通达的时候,沉甸甸的福德就会把他推到幸福的那一端。

“我”的两种状态 fB9ezsea1epVYDT0a5FclNPlBdI/qyb+tnT2Y9JU/OH7Bk8xHoPoqdA1Or9xY0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