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再版前言

每次出入书店,面对浩瀚如海的书籍总是又喜又悲:喜是我爱书的天性使然,悲的是书籍如此之多,即使昼夜阅读,又能读几本呢?于是,庄子之说就在我脑海里翻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而自己也不自量力,不断地给这无涯的书海注水。本书作为我第一本个人撰写的专著,就是这种注水的开始,屈指算来,到写这个前言之时已出版了十几本著作,有两本很快也要问世。这比起我们那些慎言的中国先贤,如孔子的述而不作,老子点到为止的五千言,已是废话连篇。因此,书店里、图书馆里浩瀚的书籍,总在提醒我,注入书海的一定不要是毫无价值的废水……

我感到庆幸的是,虽然本书生不逢时,但是读者却一直没有将它遗忘。在它初版后的15个年头左右,有一天朋友告诉我说,网上在推荐《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我上网一看,发现果然有很多网站在推荐本书。从2004年到2007年,大约有40家网站在他们的荐书名单中推荐过本书。而且我还发现,这些荐书名单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是“给文史哲爱好者的推荐书目50种”,这个版本是由阅读文化网(http://www.wxread.com/smtj/smtj3.htm)、品书斋网(http://www.ebook99.com/pins/post/113.html)、广州图书馆网、创意互动网以及上海杉达学院网(http://www.guangbiaou.sh.cn/news/ReadNews.asp?NewsID=1384)等网站推出的,在推荐孔子、孟子、孙子、司马迁、徐霞客、毛泽东、钱学森、范文澜以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梅林、丹纳、房龙、托夫勒、卡耐基、弗兰克等人的著作时,将本书向全国文史哲爱好者推荐。而且在推荐时还对本书做了简要的介绍:“本书从‘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这两个形象鲜明而又内蕴深刻的象征性概念入手,对中西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多维度的考察,在纵横比较研究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独到的理论观点,展现了‘比较文化学’的乐观前景。”这个版本影响较大,大约近30家网站转载过这个书目,包括一些中学的网站(如http://www.cznes.com/read.asp?id=1359)。另一个版本是2006年左右由“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组”在http://www.ssreader.com/zhuanti/jsjy/index3.htm网站上推荐的一个“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共83种,这个书单与前一个书单不同的是包括自然科学,并且声明是面向中学生,其中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书籍有《诗经》、《一千零一夜》以及孙子、徐霞客、毛泽东、鲁迅、柏拉图、伊索、黑格尔、歌德、斯威夫特、普希金、果戈理、丹纳、托夫勒、川端康成等人的著作,其中对本书进行了配图介绍。还有一个版本是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委托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李传印教授精心选择和点评,名为“教授推荐书目之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其中包括《诗经》、《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司马迁、刘义庆、王实甫、孔尚任、王夫之、罗贯中、施耐庵、吴敬梓、曹雪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人的著作50种,其中就有本书(http://202.114.9.3/news/1019news2.doc)。“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暑假推荐阅读书目50种”,其中包含“思想类”、“历史类”、“文学类”的图书,该书目除了经典名著之外还把梁晓声、贾平凹、余华等当代作家的代表作加以推荐,本书是在“其他类”的12种图书中获得推荐的(http://pgy.njmu.edu.cn/Article/glsw/rcgl/200707/2276.html)。安庆师范学院的“2007年人文与社会学院教职工读书计划”,是由教研室主任牵头制定的,在39种“人文教育类”图书中就推荐了本书(http:// 210.45.168.35:8080/jidi/dsjx/rwxy.htm)。此外,彩虹网——北京新世纪青少年读书计划网(http://ch.ssreader.com/html/15/15000004a4a.htm)在2005年左右推荐百余种中外文学与学术作品时推荐了本书,而“无锡市中学图书馆协会推荐中学生了解或阅读的经典书目”也推荐了本书(http://www.sxgjzx.net.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76)。近又上互联网,发现那四年之间推荐过本书的众多网站,到现在仅仅剩了四五家。有些推荐的网址已经打不开了。这也难怪,这本书已经出版20年了,除了图书馆里的寥寥几本,书店里是不可能买到的。而且即使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大众借阅的外借库里也见不到,而是被放到了基藏库与书刊保存本库。

回头想来,本书初版之际,既是我心绪非常糟糕的时候,也是读书人不买书的时候:这就是本书的“生不逢时”。存在主义所描绘的烦恼、焦虑、恶心、痛苦,在我几乎是重新体验了一番,脑子是一片空白,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挣扎,根本来不及关注这本书问世后的命运。还能记得当时上海的《华东比较文学通讯》总第6期发了一篇短评,认为本书“深刻而系统地阐述了中西文化和文学的巨大差异,是国内外有关这个问题的第一本专著”。不过在当下的中国,似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基本上是把福柯的“话语即权力”颠倒过来,也就是“权力即话语即学问”。在这个意义上,我真的要感谢那些未曾谋面的荐书者的“荐书无类”,把区区本书与那些经典名著相提并论,一起向读者推荐。尽管在此书初版之后的三年,我破格晋升为教授(1992),后来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8),被评为一级教授(2001)——七年之后教育部统一搞教授级别又被降为二级教授,今年又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推荐下参评“长江学者”,但是这一切,荐书者却是一点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书的环衬上写着本书的作者是“山东大学讲师”。我又想起本书初版后一位青年学者对我说到他的读后感,他说本书超过了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我当时一惊,觉得他的话虽非反语,但还是说得有点太过夸张,因为李泽厚在那个时代是如雷贯耳,区区我辈岂敢比肩。现在这位朋友已是某重点大学的副校长,此言大概早已随风飘走了。

说到李泽厚,还有一个与本书相关的花絮。记得在写作本书时,几乎在每个章节都有与李泽厚先生的商榷——也许,只有那个时代我们这些读着李泽厚的书成长、后来又站起来批评李泽厚的人,才懂得李泽厚在70年代末与80年代中期之前的真正价值。后来听说这套《中外比较文化丛书》要李泽厚做主编,窃以为在他主编的丛书里指名道姓地批评他不太厚道,就删去了驳论的部分,仅仅正面立论的文字未做任何改动(当时对李泽厚忽视老子及道教对中国文化心理的塑造,忽视墨学的价值,很是不满。本次再版,仅仅在墨子部分恢复了个别批评李泽厚的字句)。交稿之后,才从责编那里知道丛书的主编是乐黛云先生,并非李泽厚——大概是委托与李泽厚联系的人没有协商好。即此一端,可知本书的作者即使不说是圆滑世故,也还是欠缺在任何情况下坚持真理的勇气。不过,互联网上的推荐却使我萌生了再版本书的念头——出版了近20年,让那些想读此书的人到哪里买书?为了方便读者,也有必要再版。只是手头总有很多的活没有干完,就一拖再拖。

今年,季羡林先生逝世,我又想起了本书。因为本书的扉页上有季先生的题词:“讲文化交流,就要强调一个‘交’字,出入应该基本等同。入超与出超,都不恰当。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入超严重。我们这一套丛书的目的,就是想纠正这个偏颇,而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不过,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本书以及在这套丛书中由我牵头的另一本著作《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其实主要是以西方文化批判反省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季先生的题词并不完全合拍。所以,当2004年我在《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一书中,站在发掘中国文化价值的立场,与刘小枫先生进行商榷时,有一位论者就发表文章揭我的“短”:你的《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不是与刘小枫的文化倾向一致的吗,怎么现在又来批评刘小枫?这位论者说得不错,在把基督教文化看成是西方文化的主体和核心价值等方面,我与刘小枫是一致的,而且在中国也是较早的。不过,将中国文化上升为能够与西方文化比较的主体本身,还是暗合了季先生的题词之意,而与刘小枫有所不同。况且,这位论者有所不知的是,这本书当时还有一个在比较之后文化选择的长长的尾巴,如果说在中西文化比较时我更多地以西方文化反省中国文化的缺憾,那么在文化选择部分则更多地发掘了中国文化的现代价值——这一点,在同时出版的《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一书中就能够看出来。然而,也许是这个文化选择的部分写得不尽如人意,也许是因为那个开放的时代不宜过多强调中国文化之现代价值的缘故,总之,这条论述在中西文化交汇时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文化选择的大约4万字的长尾巴,被当时河北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张晨光先生给割去了。他操刀的时候并未与我商量,事后也未感到有什么不妥。这是在再版时要给读者交代的。

再版本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注释的规范。在上个世纪80年代,注释的规范与现在有很大不同,注释不必写上出版社与出版日期,尤其是在古籍的征引方面。记得当年自己整天泡在图书馆抄卡片,现在翻翻这些卡片也是没有出版社与出版日期。自己手头的学术任务很多,我就让我的研究生田列朋、刘杰等人根据当前的著作注释规范对本书的注释进行了补正,在此我要对他们表示感谢。

遥想22年之前写作本书的时候,对自己的学术未来以及中国文化的未来抱着多么美丽的梦幻啊,似乎几年之后自己就要出版四种中西文化比较系列的专著,其中一种《中西文化的发展模式》甚至在书中都做了预告。然而在本书出版后的几乎十年中,自己却是以打游戏等各种方式来麻醉自己的神经。等到世纪末想做点事的时候,发现已接续不上原来的思路。有些想法仅仅在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以及2008年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名师讲坛”的“高旭东讲中西文化”中有所流露,但已经物是人非,缺乏《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那种文化比较的生动完满性,自己也仿佛竟不能像孔子那样越老越神,并为此深深苦恼。当然,20多年的光阴使我对中西文化也有了不同的认识,当年的著作中也有些现在看来我自己就很不以为然的地方,不过我是“不悔少年作”,岂但不悔,简直还有点留恋,因而除了个别的字句,全书一律保持原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写这个前言的时候,陈子昂的这一诗句总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按说,自己马上就要“知天命”了,然而却是对于诸多的未来充满惶惑,想想当年的雄心壮志,在提人振作时又令人怆然而泣下……

2009年10月6日于北京天问斋 TJYMVWpjG1x3u7T04m8BOYMU5d8yAH4ZLs3mtw3UFI5FsPVg5NCSPENu8DxcDlZ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