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组织实现自己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不论是什么类型的组织,也不管组织的规模是大还是小,组织中的人都将决定着组织的兴衰与成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和各种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企业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不断地进行创新活动。为了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向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组织中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和所有的员工都需要能比以往发挥更加积极和富有创造性的作用。
在过去一个很长的时期中,我们对人力资源管理显得比较陌生,这与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因为国有企业和公共事业单位中的人员管理一直实行着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国有经济成分发展迅速,但是在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开始阶段,依靠的主要是市场开拓与资金运用,企业中人员的差异并没有构成主要的决定因素。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资金供给紧张的形势缓解,企业的成功与其员工队伍之间的关系就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便显得日益重要了。
在经济改革开放之初,我们非常重视向西方国家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经济理论是对现实的抽象和简化,它经常假定生产能够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运行。这要求在企业中已经做到了人员在数量、结构和质量各方面与企业需要的相互配合,并且员工总是在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质上就是要寻找让这一理想的假设成为现实的方法。从传统经济学中生产函数的角度看,产出决定于资本和劳动力两个基本的因素。在资本的约束不是关键问题的情况下,选择哪些求职者成为本企业的员工,如何对这些员工进行培训、激励和补偿,对企业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换言之,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应着不同形式的生产函数形式,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提高能够具有与技术进步一样的效果。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的人事管理演变和发展而来的,然而两者之间的差异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将人力资源管理看作一个崭新的学科。与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强调将员工作为一种具有潜能的资源,强调对组织中人员的激励与发展;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不只是将对人员的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单一职能,而是重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整个组织运营活动的支持与配合作用。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随着员工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工作生活质量,随着政府部门关于劳动就业法规的逐步完善,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变得非常关键。由于环境的变化,组织的成功对组织中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人力资源经理人员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实现对组织中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源经理人员不仅需要了解组织面临的竞争环境和组织的需要,而且还需要了解和掌握那些有竞争力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方法和技术。
本书的目的是帮助读者了解国外特别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状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性技巧。需要强调的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管理工作的核心,或者说组织中所有经理人员的工作都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分,因此本书还强调人力资源经理和企业中的其他经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同作用,以帮助读者成为一个更有效率的人力资源经理或直线经理人(linemanager)。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的主要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教程,但是舍弃了其中主要涉及种族歧视和其他明显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内容。同时,注意到随着商科教育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应用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之间呈现出相互独立的特点,因此作者把本书的内容严格限制在典型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上。
在准备资料过程中,作者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他们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张国有教授、董文俊教授、王其文教授、梁钧平教授、张维迎教授和涂平教授,美国宾州大学员工教育与发展中心的罗思韦尔(William J.Rothwell)教授和索珀(Jeffrey G.Soper)教授,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人力资源经济学研究所的奥尔森(Birgitta Olsson)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管理系的刘忠明教授和心理系的梁觉教授。作者在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得到了以下各位的大力支持: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的李东先生、爱立信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马晋红女士,韩国三星集团中国总社人力资源部的李硕明部长和李昌庸课长,中国惠普人力资源部的邹亚南小姐,华夏证券有限公司人事培训部的孟昭永先生,四通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叶延红女士和胡似先生,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高根宝先生,摩托罗拉大学的闫晓珍女士,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安平先生,黄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杨颖洁小姐,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张林先生等。北京大学为该课程的建设和作者承担的研究课题“中国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与效果”提供了资金支持。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刘灵群先生为本书的面世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作者向这些老师和朋友以及那些没有一一指明的老师和朋友们的无私帮助表示深深的感谢。
张一弛
1998年12月28日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