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者前言

2005年11月5—7日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市哲学会、国际儒联、南阳市政府和冯友兰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冯友兰先生去世后至2005年其间共召开过规模较大的六次学术研讨会。第六届研讨会应该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来自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和香港、台湾地区及美国、韩国、日本等近200余位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北京大学老校长、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丁石孙,著名作家宗璞,冯友兰家乡河南省南阳市的代表等参加了会议开幕式。

这些学术研讨会对于推动冯学思想的系统研究、对于加强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熟悉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的学者都知道,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中成就卓著者显然不只是冯友兰,称得上大师的大有人在,如金岳霖、牟宗三、方东美、钱穆、梁启超、胡适、汤用彤等都称得上是大师级的人物,其中的某些或许在历史上更具影响力。但以他们学术思想研究为主题的且颇具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并不是有计划地经常召开的。冯友兰学术思想研究却是个例外。冯友兰思想研究所以能够出现这样的盛况,我想我们不能不提到朱伯崑教授的努力工作。朱伯崑先生是冯友兰先生的学生。他对于冯友兰先生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经常对人说,自己所以能有今天的学术成就完全是由于冯先生的提携,没有冯友兰先生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正是在这样的浓浓情感激励之下,朱伯崑先生十年如一日,始终忘我地推动冯学研究工作有计划地向前走。

1995年12月曾在清华大学召开过第一届国际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会议期间,在朱伯崑先生及海内外专家的倡议下,成立了冯友兰学术研究会筹委会。当时研究会筹委会设在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

民间学术社团成立必须得到国家民政部的审核批准。大约在1997—1998年间,所有的一级学会和二级学会必须送呈国家民政部重新登记注册。

1998年初我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我的学术兴趣主要是在中国现代哲学、知识论与哲学概论方面。进入北大哲学系后,我先被安排进中国现代哲学教研室。不久,约在2000年,哲学系的教研室按照二级学科的设置进行了微调,原来的东方哲学教研室与中国现代哲学教研室分别归入中国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宗教学教研室。于是,我也就到了中国哲学教研室。

到北大工作后不久,朱伯崑先生就找我谈话,建议我能否为冯友兰学术研究做些工作。我从学生时起就很尊重朱伯崑先生,上过他的课。无论是他的学术还是人品,我都是敬仰备至。而且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最为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现代历史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为冯友兰思想研究会做些组织工作既能推动冯友兰思想研究,也能推动中国哲学的研究,而且我本人也愿意为哲学学术研究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所以我当下就答应了下来。其实我这个人虽然也能做行政工作,但主要兴趣还是在学术研究,更喜欢宁静独立的思考。但既已答应了朱先生的要求,我就得实际地去做,于是先后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若干次,因为冯友兰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名下,因此必须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的批准。在我来北大之前,科研局已经有批文。由于没有经验,我就曾经拿着旧的批文去过民政部。但民政部领导说批文已过时,要办理冯会的注册登记必须要有新的批文。不得已,还得跑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其实当时国内民间社团一级学会的登记注册工作还未全面启动,冯友兰专业委员会只是二级社团,当时在民政部办登记注册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前后花了近一年时间,其间遇到不少困难,颇多周折。如果没有朱先生的鼓励和支持,我会知难而退的。朱伯崑先生也为此想了不少办法,通过他的在民政部研究所工作的学生的帮忙,疏通各种关系,1999年终于完成登记注册。平心而论,我只做了辛苦的跑腿的工作,而打通各种关系、出谋划策的大事均是由朱先生承担的。如果没有朱先生的一贯的努力和积极的支持,冯友兰专业研究委员会是不可能如此顺利的完成登记注册工作的。

登记注册只是冯会工作的一个方面,更主要的工作是如何使冯会工作积极的有计划的开展。在这一方面,朱先生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大至研讨会的主题,小至会议主席团席次的安排,朱先生都一一过问。我原以为一些小事,朱先生是不会过问的,所以经常是不向他汇报,我不愿意也不忍心以这样的小事情去打扰朱先生。但朱先生却事无巨细事事过问,生怕出现纰漏差错,务求冯会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他是以治学问的精细精神来指导冯会的工作。

冯友兰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对于地方开展冯学的研究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2年在南阳师范学院曾召开过冯友兰思想研究会。当时年届八十的朱先生坐火车千里迢迢赶到南阳,亲临会场,对于会议的顺利召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南阳师院校方很重视那次会议,会议结束后曾有学校的艺术系为与会代表组织了一场文艺演出,演出结束前我们力邀朱先生上台唱首歌曲,我记得朱先生唱了几句京剧。唱完后,似乎余兴未尽,还不愿意马上下来。当时场景确实很感人。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听朱先生唱京剧。

2005年的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主要是由我负责筹备组织的,当然主要的理念是朱先生的。由于当时我分管多头工作,所以冯会组织得不是很细致,比如当时就没有筹划出版会议研究文集就是一例。事隔一年后,朱先生打电话给我,说冯会的文集还是应该由我任主编组织出版。由于会议已过去一年,再要出版文集就得重新发通知。我就将此项繁琐工作交由我系的办公室主任李少华女士负责,分头给各位与会学者发送通知,请他们务必尽快将文章寄送过来。但文章收集情况不是很顺利。李少华女士事务繁忙,不得已征集文章的工作2006年下半年又转交给我的一位女博士生刘颖负责。刘颖同学对待此项工作十分认真,分别通过电子邮件及电话联系,直至2007年底共收集40多篇文章,约40多万字。在收集到的文章的基础上,刘颖同学又对文章做了分类,将文章组织在不同栏目内。李少华女士和刘颖同学为此文集的出版,出力不少,在此向她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朱先生很关心本文集的编辑和出版,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他是再也不能亲眼看见本文集的出版了。

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反思,学习哲学虽无实际的作用,但哲学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是冯先生对于哲学性质的独特的看法,所以本研究文集取名为《反思与境界》。文章编排以作者的姓氏笔画为序。

本文集能够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综合编辑室主任杨书澜出力尤多,在此谨表谢忱! 2I3aoI9auBnAR8Ly+Sw3o3Uu9QJKNS5OkLZ3C9bgakqPx7MoeLDz+gySA9v5j2e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