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商管理各门学科中,战略管理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战略是企业基于长远和全局考虑的计划与活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纲领,起着整体指导和全局协调的功能。与此相对应,在工商管理教学中,战略管理扮演着整合各门专业课程,帮助学生增强全局意识和整体观念,提高跨部门配合和协同能力的角色。
由于战略管理的这种卓然地位,有关的教材在国外数不胜数。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崛起,中国MBA教育也逐步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单纯借鉴和“拿来主义”,向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方向演进,一味依赖海外教材的格局已大为改观。这不仅表现为我国的工商管理教学基本完成了案例的本土化;更重要的是,总结和提炼具有东方底蕴和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管理范式的态势已初见端倪。目前,国内战略管理的优秀教材已不鲜见。在这种情况下,再写一本战略管理的好教材,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书力求系统性与针对性、国际化与本土化、严谨性与操作性、前瞻性与历时性的有机结合,既致力于展现战略管理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又充分关注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中实用性的操作手法;同时,对有关的理论、工具、方法和模型,尽可能给读者提供多维视角和细致解析,并辅以这些年来国内大量涌现的鲜活的管理案例。所有这些努力,旨在为MBA、EMBA和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战略管理领域的学者和其他对战略管理研究感兴趣的读者,以及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全书共分十一章。第一、二章对战略进行了总体的介绍,为战略管理奠定逻辑基础和核心理念。战略函数是对战略决策的结构性描述,所有的战略决策,都是“可做”、“能做”与“想做”的有机统一;对战略管理理论十大学派的综述,将使读者对战略管理研究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并从中汲取不同学派的思想精髓,帮助战略管理人员更为全面地考虑战略管理的诸多问题;企业的使命与战略目标等内容,是企业战略决策的依据,是战略分析的起点,它解决企业“想做什么”的问题,这容易被初学者忽略但却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第三、四章是环境分析部分,包括了内部环境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这一部分解决企业“能做什么”和“可做什么”的问题。对环境的深入研判,能大大降低战略管理的失误,这一部分是战略管理学习的难点,这种困难并不难在对工具的掌握上,而在于人们往往习惯凭直觉进行决策。突破行为习惯的弱点,是这一部分内容学习的主要目的。此外,在这一部分尤其需要注意战略的不确定性。在“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当今世界,管理者必须转变思维模式,祛除畏惧或消极应对不确定性的思想。正确地认识不确定性、化解不确定性,乃至制造并利用不确定性,是战略管理者需要切实加以修炼的一种能力。
第五至第九章是具体战略操作的内容。第五章对竞争战略做了全面的介绍,其中,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聚化等是传统的竞争战略内容;而竞合演化原理这一节将把读者带入一个崭新的视界,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竞合理念贯穿全书。企业应跳出竞争的狭隘与偏执,通过合作与竞争以实现共同价值最大化。
第六章介绍国际化战略的有关理论。企业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什么途径,如何进行演变,需要考虑什么风险等,这一章都给出了系统的分析。本章还对中外国际化先行者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值得企业借鉴。由于战略并购的目的是获得战略协同性,而这种协同性能否发挥出来,绝大程度上取决于并购后的整合,这是第七章学习的重点。
第八章和第九章有极强的关联性。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化下的网络化、扁平化颠覆了传统的游戏规则,变革、创新和高新技术使不确定性加剧,消费者的迅速崛起和竞争者的日益强大,使得企业的赢利空间不断缩小。在这样一个高度复杂、开放、多变的环境中,虚拟经营与战略联盟是很好地平衡企业发展与防范风险的手段,读者可以比照这一宗旨来学习第八章的内容。探究如何在因特网背景下进行经营,掌握一些新的操作手法与管理工具,将是读者把握企业经营管理前沿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十章、第十一章是战略管理的实施与控制部分。其中,第十章主要解决战略决策的工具问题,第十一章则涉及解决战略实施的评价与战略变革问题。这两章的重点在于操作性方面,结合实践来学习其中的内容,是这两章学习的要点。
本土化是本书的一大特征。本书不仅大量采用本土案例,而且对中国古代战略思想也有较为系统的总结。自古以来,中国就以精于战略闻名于世,是一个战略大国。《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国演义》等著作影响深远,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并已成为世界性文化遗产。特别是《孙子兵法》,虽然写于两千多年前,不过五千九百余字,但它典雅精辟,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深邃卓越,仔细研读体悟,必受益良多。希望这些内容能更适合中国的读者,也希望能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