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保持现状,还是着手改变?

如果只是想生活得更好,我们往往不需要进行特别大的改变,只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调整,就能获得期望中属于自己的生活。

内向高敏者喜欢稳定

幸福的生活往往包含两个方面:保持现状和着手改变。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会希望生活中的美好经历可以永恒不变,尤其是看重安全感的内向高敏者们常常寄希望于一切都保持现状:工作要稳定,和他人的关系要稳固,身体要保持健康。仪式和日常习惯能够让我们觉得安稳。看看那些最简单的事情吧:你喜欢喝什么?你喜欢去哪儿吃饭?

改变的四个阶段

但偶尔我们也需要对生活里的东西进行改变。可能是我们觉得自己应该改变,可能是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也可能是自己的行为方式有了改变。在这一小节中,我们会问自己:到底该如何改变?

“发展意味着运动,运动包含着变化——矛盾的地方在于,要想始终忠于自己,常常需要进行改变……我们的一生都在这两极之间反复:一边坚持初心,一边寻求改变。”

——伊丽莎白·马尔多夫博士

改变通常是缓慢的

真正的改变其实总是缓慢的:大自然的四季逐渐更迭,我们慢慢地从孩童成长为大人。我们的内心世界也是如此,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我们会“嗖”的一下就完全不同了。更何况,我们还经常需要决定:我到底是要改变一下,还是保持不变?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改变是如何发展的。在第一个阶段,我们要找出压力的位置。怎么才能分清现在究竟需要动起来,还是需要坚守?我们常常希望保持稳定,这时产生想要改变的冲动往往是伴随着对现状的某种不安。有什么东西让我们觉得不舒服,让我们难受,让我们不满意或让我们感到疼痛?

改变的第一阶段:找到受压点

下面的问题可能会给你启发:

·什么让你不舒服?

·你对什么不满意?

下面例子中的三位内向高敏者就有完全不同的需要改变的受压点。

安娜、特奥和盖比的故事:改变的第一步

安娜是一个中型企业的经理。她总觉得自己的外形不容易引起他人注意,没有存在感,尤其是在开会的时候。她觉得特别烦。她想对外界产生一些影响。所以她想改变。

特奥在一个汽车制造集团做项目经理,工作表现出色,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他总是问自己,这些到底是不是他想要的。他觉得无聊,而且不知为何觉得特别不充实。

盖比最近一直在照顾家人。她的小女儿总是生病,需要住院,她需要花很多时间照顾孩子,比原本计划的长了很多。想到将来要重新去工作,她总觉得很有压力。

在这些情况中,我们有动力去改变,因为我们对现状不满,期待改变能够带来生活上的改善。这种动力赋予我们着手去做的勇气,哪怕产生的后果不是我们想要的,因为我们什么都不做的话,总有一天会感觉更糟糕,这甚至能够说服我们大脑中胆怯的“恐惧中心”。

改变的第二阶段:利用判断力,寻找关联

但要想真的去改变,我们必须弄清楚事情的源头。这就要靠我们的判断力,即分析能力。在改变的第二阶段中,我们得仔细观察,找出事情之间的关联。

下面的问题可能会给你启发:

·问题发生在何处?

·还有哪里有问题?

·这些问题是否由我的某种习惯所导致?

·我在什么情况下会想起这些问题?

·它们之间有何关联?

安娜、特奥和盖比的故事:改变的第二步

安娜做了她所擅长的事情——列清单。她把自己经历过的,觉得没有存在感的情况都列了出来。她的分析结果是:一旦需要进行口头交流,她就会出问题,比如开会、做报告还有聊天。安娜发现,这种时候她总是说得又快,声音又小。

特奥扪心自问,到底是什么事让自己觉得无聊,有挫折感。这期间他发现了很多他擅长处理的事情:同事们互相推诿不想接手的复杂提案,他很愿意写,写的时候也十分专心;他可以轻轻松松做好自己的项目,和小组成员相处融洽;他可以很好地解决比较急的事情,几乎是部门里的外交家。特奥想到这里,就觉得没法再继续分析下去了,他做的事情对他来说既不是太难,也不是太简单。他不明白自己到底为何厌倦烦闷。

盖比思考的是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觉得自己得走出家庭,重新踏入社会。她发现,只要经济上有些紧张,她就会有这种冲动。她先生是一位IT行业的自由职业者,虽然收入不错,但是并不规律。如果接不到单子,盖比就会觉得自己得出去工作,才能给家里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

如果我们光是靠分析判断就能改变的话……举个例子,你有没有为新的一年做过理智的计划,少吃点甜食、戒烟、多做运动,结果呢?

改变的第三阶段:跟着感觉走

光靠分析判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感知能力是更加古老、更加坚韧、更加稳定的——哪怕是在无法思考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够感知。改变,是不适的、费力的。我们的大脑感知到这种不适,会让我们放弃改变。这时我们唯一的办法是,遵循刚刚学过的格兰特研究第四条原则:认真对待我们的感受。这是改变的第三阶段:跟着感觉走。这时你应该跳出改变前的感觉,去体会改变之后更好的感觉。

下面的问题可能会给你启发:

什么能带给你真正的快乐?

你渴望什么?

你的梦想是什么?

你在什么时候觉得特别舒服?

我们的情感指南针会引导我们。它不像判断力那么具体,把一切都用语言表述出来,可能有的时候它就是一种冲动,让我们想去做些什么,想跟着这种感觉走。我们会开始改变。如果对改变的结果不满意,就再去看看我们的情感指南针,再试一次,像安娜、特奥还有盖比一样。

安娜、特奥和盖比的故事:改变的第三步

安娜觉得,自己在一个比较小的群体或者一个人的时候最舒服。比起说话,她更愿意写字。她特别喜欢做计划、列清单,通过社交媒体来沟通。一开始她有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靠列清单是不可能做好经理的工作的,靠网络也不行。这让她难受了很长时间。后来她想,如果她擅长口头交流的话,也许就会喜欢上口头交流。于是她去上课,练习发声,参加交际训练,但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表达能力提高而喜欢上口头交流。安娜又拿起笔去写计划,去点开社交媒体。总之经历了种种尝试,安娜开始对事业进行重新规划。

特奥无法继续理智分析了。他问自己到底什么能让自己开心,得到的答案是:当他在一个公益食堂帮忙,分配食物给穷人时;当他帮助人们达成共识,融洽相处时;当他帮助同事和朋友解决问题,让他们的生活回到正轨时。他的感觉告诉他:他属于那种理想化的、想把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特奥发现,他的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在这家汽车制造企业只能实现一小部分,仅仅在公益食堂帮忙和帮助同事对他来说远远不够,于是他开始把求职转向那些做公益的企业。虽然他发现很多企业所谓的“公益事业”只是一块遮羞布而已,但他没有放弃,继续寻找。当他听说有一个在发展和教育领域规模很大的公司在招聘经理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的能力和经验非常适合这个职位,只是薪资待遇会降低。

当我问盖比什么事能给她带来愉悦的时候,她笑了,想都不想就说道:“和我们的孩子们在一起时!”最小的孩子的健康问题是她最大的担忧。盖比想改变的原因来自外部环境:她想减轻丈夫的经济负担,并为家里提供更稳定的经济条件。

改变的第四阶段:做决定

改变的第四阶段是做决定。计划和思考要通过行动实现。外部的改变过程正式开始。

安娜、特奥和盖比的故事:改变的第四步

安娜决定参加电子商务和线上销售方面的职业培训。不久之后,她开了自己的线上销售代理公司。有趣的是,她发现和客户交流一点都不难,因为这都和计划有关……

特奥决定,如果他被那家发展教育公司录取的话,就接受那个职位,后来他果然获得了面试机会。他打算好好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进行一个如此大的事业转变。

盖比决定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她和丈夫恳谈了一次,讨论了如何让家里的经济状况稳定下来。也许丈夫能够找一个相对固定的兼职岗位,同时也做自由职业;或者在一个经常合作的客户那里接手一个为期两年的项目(那个客户一直希望他去自己公司上班)。如果这样收入还是不稳定的话,盖比还有一个备用计划:她白天可以做保姆多带一两个孩子,这样既增加了家里的收入,还不用离开她的两个宝贝。

长期的改变需要时间,也需要投入很多能量。想改变的人,需要遵守“坚韧不拔”和“认真负责”两个原则,这是内向高敏者的优势。这两个原则,也是让我们能从A点走到B点的决定性要素。

在盖比的例子中我们能看到,也许有的时候,坚持某一种状态反而更好,保持原状也会产生变化,也需要坚韧的精神。盖比仔细思考了她的情况,尊重了自己的感受,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还与丈夫进行了沟通。

打心眼儿里想要改变的人,应该停下来,好好想想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都成功做了哪些改变,并相信这次也一定能行!乐观地面向未来需要坚强的灵魂,即韧性。

——爱娃·卡尔布海姆博士,医生、作家、培训师

关键问题在于:

从理智和情感两方面考虑,着手改变和保持现状到底哪个更好?

如果你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请遵从它的指引,一步步慢慢来。厚积薄发、少量多次积累起来的改变反而更持久。内向高敏的你会觉得,每天都进步一小点比突然进行特别大的改变要简单得多。

你有的是时间。

安娜、特奥和盖比三个人都花费了数月的时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方向。这些时间是值得的,因为他们都到达了理想的终点。

内向式改变

所谓改变,并不一定要开始新的东西,有时只需要和过去告别。和过去告别,会让我们换一种方式生活、成长。

但请注意:如果想改变自己,我们就要做好离开舒适区的准备,这需要能量。所以,只有当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发现自己需要改变的时候,才应该改变。这种角度来源于我们内在的人格特质,这对于改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内向型作家佩特里克·珲特认为,内向高敏者和外向活跃者改变自己的动因是不同的,这归根结底源于他们的人格核心不同。动因和大脑中的“谨慎中心”和“奖励中心”相关,内向型大脑的“谨慎中心”影响力明显大于“奖励中心”。

内向高敏者不会为了体验刺激而离开舒适区,只有在他们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日常的痛苦越来越明显,让他们难以承受时才会这么做。

——佩特里克·珲特,内向型企业家、作家

虽然原则上内向高敏者们不反感各种刺激和欲望,但他们只会因为特殊原因离开自己熟悉的区域。他们大脑中的“奖励中心”不那么活跃,不像外向活跃者那么容易受到刺激的吸引,不会为了获得更多更新鲜的刺激感而去改变,不会认为改变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

如果只是想生活得更好,我们往往不需要进行特别大的改变,只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调整,就能获得期望中属于自己的生活。

佩特里克认为内向高敏者的改变潜力很大,并介绍了如何根据自己的性格进行改变。

内向高敏者有改变自己和生活的天然优势——他们一般都善于思考并发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能够进行相应的努力,哪怕改变的过程可能很漫长。

每当我想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变的时候,我都不会给自己特别大的压力,而是先在书里和网上搜寻相关信息,再根据实际情形和朋友讨论我的想法。

大的改变我会分步骤进行,慢慢拓展我的舒适区。我需要靠小的成功鼓励自己迈开更大的步伐。

——佩特里克·珲特,内向型企业家、作家

作为内向高敏者,我们自身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我们一直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它们。比如有人擅长写作,那么他就更愿意去写,而不是去说;有人很谨慎,那么在危险情况下他就能准确地预估和规避风险。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资本,要过上美好生活,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它们,来让我们的行动更有效。

内向高敏者的强项是美好生活的资本

如果改变能够和生活中重要的事情相互结合的话,就会比较容易。弄明白到底是什么驱动着我们,什么对我们来说其实不那么重要。只有当我们自己能够决定到底要改变什么时,我们才能够确立目标。

内向高敏者身上这些看起来没有任何驱动力的特质,其实正是改变的优质前提,例如独立自主,就是非常合适的“改变发动机”,就连小心谨慎,其实也不会阻碍你向前。

稳定、内向、敏感不是阻碍改变的“刹车”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和空间来逐步完成。你要学会在生活中悠闲地让改变发生。

长效的改变需要足够的空间。

我们何时会改变自己?当我们有动力的时候。动因是始终存于我们内心深处、不曾改变的喜好。我们改变自己,是因为我们希望改变可以带来一些更好的事情,或者避免不好的事情。我们可以使用很多方法找出激发我们改变或者保持现状的动因。我自己比较喜欢用的是“莱斯动力剖析法”。这种剖析法包含16种生活动因,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在驱动着我们。

四种人类基本动因

在这里我对这套方法做一点简化,用一张概览图来进行说明——尽管这张图产生的原因和我们的出发点有所不同。玛格丽特·马克和卡罗·S.皮尔森在2000年前后发明了一种讲故事的模式,让一些“怪人”找到自己的身份,并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总结。他们选用了四个源于动机理论的人类基本动因,用这种简单的模式,将它们分成了相互矛盾的两组:归属与独立,安全与风险,由此得到了这个“动因指南针”。

对这张“动因指南针”图的解读如下:作为人类,我们是群体性动物,我们互相归属,被家人和朋友关心爱护着。与此同时,我们也想要独立自主,想一个人过独一无二的生活。内向高敏者的优势就是独立,想必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安全也是很多内向高敏者切实的需求:这要归功于大脑中活跃的“谨慎中心”。因此,对于我们来说,除非逼不得已,否则不会开启新的征程,因为这意味着要面临各种风险。

总的来说,这四种需求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只是内向高敏者的大脑有自己的倾向性。促使他们进行改变的动力通常有两种:

内向高敏者改变的重要动力:

1.独立性

我们非常珍惜自主权,喜欢先自由地从外部了解事物,与被观察对象保持一段距离,然后再行动,实现自己所想。

2.安全感

所有能让这个世界变得可以预估的事,对大部分内向高敏者来说都是有吸引力的,比如提高自控力,引入例行习惯,获取信任。

另外两种动因——归属和风险,在内向高敏者身上也能看到。这两种动因会导致一种紧张关系的产生:哪怕是内向高敏者,也想归属于某个群体,当他们无聊的时候也会去冒险。像佩特里克·珲特之前提到的那样,当他们对自己的现状非常不满,愿意以身涉险时,哪怕这个风险意味着重新出发或者冒险前行也没关系。

内向高敏者为何改变?

“我家里人觉得教育没什么用,是针对那些笨蛋的。我花了很多时间,才从这种认知中走出来,然后不停地学了又学。我很庆幸自己补考了高中毕业考试。这个决定给我的人生开启了新的方向,我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现在我在大学里读本科,认识了很多很酷的人,了解了很多有趣的事。”

——艾拉,26岁

“我小的时候,父母从伊朗逃难到德国来。他们什么都没有,白手起家。所以,我从来不轻易冒险,只想要安全感,不想再次从头开始。当我刚刚创立自己的IT咨询公司的时候,经常半夜惊醒,觉得很害怕。尽管如此,我还是放胆做了,现在我很庆幸自己做了这个决定。”

——萨米尔,48岁

“我家里人都觉得,女孩子要嫁个好丈夫,我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所谓的好丈夫就是一个能够挣钱的男人。女孩应该持家有方,家里的事情都是女孩做。所以,我在成长过程中一直都很小心,做的事情也都是我们家里女人常做的——负责做饭。后来我先生在我50岁的时候离开了我,为了不付孩子们的赡养费,他装作很穷的样子。但我很高兴终于能够独立!现在我有一个很好的男朋友,也没想过要结婚。我不想结婚。”

——佩吉,62岁

“我不是一个能拿大主意的男人,也很害怕改变自己。结婚29年后,我的妻子过世了。又过了很多年,我才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我在想:还会有什么事发生在我身上呢?于是在60岁的时候,我决定去考帆船资格证,因为我一直都很喜欢水。现在我花很多时间待在大海和湖泊上。我现在的妻子是我在挪威的一次帆船旅行上认识的。我们能一起玩帆船是一件特别好的事。”

——库尔特,78岁

“我很喜欢自己质检员的工作。在工作中,我和别人建立了很多联系(虽然我不是特别喜欢)。我想事情、做事情都很有条理、有规划。我受聘于一家协会,还参加了职业培训,晚上和周末都要去上课,学了很多东西。8年前我所在的公司破产了。在此之前我早就发现有的数字不太对,但是老板不听我的。当公司彻底不行了的时候,我有两个不错的工作机会可以选择。我选择了一家大企业,工作更有趣了,赚得也比以前多,而且不知为何我还挺骄傲的,因为我没有像个愚蠢的胆小鬼一样眼睁睁看着船一点点沉下去。”

——雪莉,46岁

在本书后半部分关于内向高敏者的优势——持之以恒的章节中(13章),会有步骤清晰的指南,教你如何改变那些不再适合你的习惯。 xtx8nfjgdDjnY7jPRGvgApX9XOoUhZ7GCWP7L2lNA2gGpqkiiKWjGSMp8LgZllv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