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富人思维?简而言之,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把钱当作工具,后者把钱当成目的。把钱当工具,你就是钱的主人;把钱当目的,你会一直被钱绑架。
我在30岁之前的想法是典型的穷人思维,认为工作就是为了赚钱,赚了钱就要花掉,好好犒劳自己,不然对不起我在工作上付出的辛苦和委屈。但事实上,这个认知的结果就是,我永远在为了钱而工作,永远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总是想:等我的资产达到了某个值,就可以不用工作而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到最后我发现:我的钱永远不够,一直在这个“赛道”上无限循环。
后来在30岁那年,我开始系统接触理财,实现了从穷人思维向富人思维的转变。我才明白,理清自己的财富才能理清自己的生活。查理·芒格曾说过一段话:“只要做好准备,在人生中抓住几个机会,迅速地采取适当的行动,去做简单而合乎逻辑的事情,这辈子的财富就会得到极大的增长。”对我来说,“理财”是人生中这“几个机会”中最重要的一个。
什么是理财?很多人一听“理财”会本能地想到买股票、买基金或者买P2P这种跟钱打交道、很具体的投资行为。我接触的很多年轻人第一反应都是:我没有收入,没有存款,拿什么理财?其实,“理财”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误解,认为只有有钱才能理财,然而我更倾向于把它作为一种“思维”,去“认清生活的根本”,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为什么要“认清生活的根本”?《资本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将这一论述落实到一个人身上来分析:这个人的财务状况是经济基础,而上层建筑则是这个人呈现出来的状态。究竟是什么决定你当时当下的选择?是什么让你权衡之下,选择了放弃和妥协?又是什么让你丢掉兴趣和梦想,投入另外一种人生?归根结底,还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虽然我在40岁前实现了“弯道超车”,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每次我回想起从前的经历都会感叹:如果我开始得更早一些,就可以少几年浑浑噩噩的生活,多一些快乐的时光;可以不用彻夜加班只是为了赶一份枯燥的报告,而是能够多一些和喜欢的人交流沟通、享受生活的幸福。
但不管怎样,最好的时光永远是当下。英国有句谚语:“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从现在开始,认清理财思维并开始实践,就可以不必绕弯路。而当你学会“理财”这种方法,将拥有一整套“富人思维”,会从源头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剖析,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不断成长,最终达成自我实现。
那么,富人思维主要有哪些呢?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有三个:第一是“老鼠赛跑”和“人生快车道”的区别;第二是现金流四象限;第三是复利思维。
1. 富人思维之一:认识“老鼠赛跑”和“人生快车道”
什么是“老鼠赛跑”?什么又是“人生快车道”?经典电影《遗愿清单》里有一对老人,因为生命垂危住在同一间病房。他们一贫一富,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经历了各式各样的历险:从高空中的飞机一跃而出,驾驶福特野马赛车你追我赶,参观金字塔,参加狩猎远征……用剩余不多的时间燃烧他们的整个生命。最后一刻,他们闭上了双眼,敞开了心扉。
这部影片好评如潮,然而有一条影评让我印象很深:“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受工作、家庭拖累一辈子的技工巧遇有钱人,在死前放纵了一段日子的故事……其实要我说,你一辈子注定被这些乏味的事牵扯,至死方休……”其中,这句“一辈子被这些乏味的事牵扯,至死方休”所形容的生活模式,在《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里被称为“老鼠赛跑”,见图1-3。老鼠不断地在一个圈子里奔跑,可即便跑得再快,也无法摆脱这个圈子,正如我30岁前的生活状态。
图1-3 老鼠赛跑
同样,大多数人走入社会,每天为金钱而工作,拿到工资之后就用于消费——买房、买车,还信用卡欠款;然后付出更多青春和精力,升职加薪;再开始新一轮的消费升级——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更多的奢侈品……这就如同老鼠一样,永远无法摆脱忙碌的生活现状,永远为钱奔波,为生活焦虑。
而富人则会有另一套生活方式。他们不再靠死工资来生存,因为他们的钱来源于钱本身,也就是让钱为自己工作,哪怕失业、生病、工资终止,也依然有收入,便不再受制于人,能够更加从容不迫地生活。富人所处的生活模式有一个与“老鼠赛跑”相对应的称呼——“人生快车道”。
在《遗愿清单》里,摩根·弗里曼饰演的技工就是陷入“老鼠赛跑”泥潭的穷人,而杰克·尼科尔森则是进入“快车道”的富人。如果可以选,我们都希望成为“快车道”的有钱人。因为有了钱,就可以拥有更多选择,也拥有充足的资金可以去帮助别人。然而,我们普通人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这辈子只能靠自己,除了死工资或者追求一份更高的死工资,别无其他办法,如何能从“老鼠赛跑”转到“人生快车道”呢?
2. 富人思维之二:现金流四象限
在《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里,关于“富人思维”有一套具体的方法论,叫作“现金流四象限”,这是由书中的富爸爸提出的。富爸爸把每个人的收入划分为4个象限,分别是E、S、B和I,见图1-4。
雇员象限——E(Employee)象限:收入完全依赖薪水的人处于雇员象限,如给别人打工,去公司上班等。
自由职业者象限——S(Self-employed)象限:能够脱离打工境界,可以利用专业技能为自己打工的人,处于自由职业者象限,如自己画画赚稿费、专职作家等。
图1-4 现金流四象限
企业家象限——B(Business owner)象限:处在这个象限的人,已经拥有一个即便自己不过多参与也能自由运转和盈利的企业,如自己开公司的创业者雇用员工帮他们工作,一旦公司形成固定的商业模式,即便创业者们不在单位,不用朝九晚五坐班,每月也有稳定的现金流入账。
投资者象限——I(Investor)象限:完全通过资本的投资来盈利,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属于投资者象限。
处于E和S两个象限的人,约占总人口数的90%,无法达到财务自由,这也是真实的现状。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成为B象限的人风险相对较大,毕竟开公司需要资本、人脉等各种各样的资源,还要顺应时代的红利和机遇(我自己创业8次,目前只有1家公司运转得比较成熟),但成为I象限的人,却是人人都可以的。当你拥有第一桶金,又具备一定的投资知识的时候,钱是可以帮你赚钱的,并且是源源不断地帮你赚钱。
3. 富人思维的终极利器:复利
认识前面两个富人思维之后,你或许仍然感觉无法落地。即便知道穷人思维会导致我们陷入“老鼠赛跑”的怪圈,即便知道利用现金流四象限可以帮助我们赚钱,但要如何执行呢?这就要说到富人思维的终极利器——复利了。
《财务自由之路》的作者舍费尔曾说:实现财务自由的奥秘就是靠复利。他的原话是:“如果你了解复利的力量,却不为了实现财务自由而运用它,那这就是不负责任的忽视。从这个角度来看,贫穷不是美德,而是无知。”那么,究竟什么是复利,又要如何利用复利呢?
(1)复利三要素:时间、本金、收益率
这里用象棋的故事让大家理解复利的威力。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国王在象棋的64格里,第1格放1粒麦子,第2格放2粒,第3格放4粒……以后每一格都比前一格加一倍,见图1-5。等到64格时国王发现,整个国家的麦子也不够放。我们用公式来表示是这样的:
2 0 + 2 1 + 2 2 + … + 2 63 = 2 64 - 1
现在,我们用电脑计算一下就可以得出,总共需要的米粒数高达1 844 674万亿粒。
图1-5 复利的威力
这就是复利的神奇之处:刚开始时复利效应是很微小的,不易察觉,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非常惊人的效果。我们可以看看复利的计算公式:
收益=本金×(1+收益率) 时间
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时间、本金和收益率是复利的三个核心要素。也就是说,本金可以不高,收益率可以不高,但是只要时间达到一定积累,就会产生爆发性的惊人效果。
我们可以用图1-6更直观地来看:假设同样的本金和收益,三个人分别从22岁、27岁和32岁开始投资,那么到每个人60岁的时候,最终的收益却相差几倍。不同起始年龄投资的复利收益对比告诉我们:理财开始得越早,利用复利的威力,你也就能越快、越轻松地实现财务自由。所以完全不用担心现在没有钱,只要起步比别人早,就已经赢了很多很多。
图1-6 不同起始年龄投资的复利收益对比
(2)人生复利
查理·芒格曾被人问起如何成功,他回答说:“每天起床的时候,争取变得比从前更聪明一点,认真、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务。慢慢地,你会有所进步,但这种进步不一定很快。但你这样能够为快速进步打好基础……每天慢慢向前挪一点。到最后,如果你足够长寿的话,大多数人得到了他们应得的东西。”这正是一种复利思维在人生中的延伸。
对于年轻人,这两年有一种说法是:“30岁前,不必存钱。”我虽然不认可这句话(存钱,有自己的资金储备,在任何年龄段都很重要,这个我们后面会讲到),但我能理解它背后的道理,即不要为了攒钱而忘记投资自己,因为你自己才是最昂贵的资产,你的人生也有复利。也许你初入职场,薪水只有5000元左右,除房租和基本生活开销之外,所剩无几。有的人可能会为了攒钱而攒钱,舍不得上课、学习、考证来自我增值,但其实,如果你舍得对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投资,获得一技之长,你的升职加薪幅度可能会是同龄人的几倍。通常,人在年轻时有三种“资产”值得投资:一是健康,二是知识,三是人脉。
第一,最重要的是健康。这个时代,人人都知道健康重要,但很难做到。对于健康,我支持一句非常务实的观点:活得越久,你会越富有。前面我们提到复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子是“时间”,投资的时间越长,复利效应也就越明显。股神巴菲特的财富也是到了60岁才有了指数级的增长。假设他没有活过60岁,那么即便他之前的选股能力再高、投资决策再正确,后面的传奇故事也就不会发生了。有意思的是,很多著名的价值投资者都长寿: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这对好伙伴,一个出生于1930年,一个出生于1924年,还在愉快地投资;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享年82岁;著名的价值投资者费雪,享年97岁;鼎鼎有名的邓普顿爵士,享年96岁……当然,也有很多优秀的价值投资者因为不够长寿,还没等到收获投资的果实就离世了。无论如何,身体健康最重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以让你在人生这一场长跑中坚持得更远。相反,如果是因为年轻而空耗年华,透支生命,也会收到负向的复利结果,见图1-7。
图1-7 正向复利与负向复利
第二是知识。我们都听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很多人为了追求知识会阅读很多书籍,学习很多知识付费的课程,甚至每天阅读大量的公众号文章;还有一些人,会在工作几年之后考虑要不要去读MBA或者出国读书来充实自己。
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做法的初衷是好的,但因为我们的时间宝贵,对于知识的投资通常要考虑以下两点:一是要明确目的。我见过很多年轻人表面上很勤奋,但是却不清楚做事背后的目的。他们的兴趣可能很广泛:烹饪、健身、画画、职场管理……但如果你问他们,这是为了什么,他们通常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或者说“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泛泛而学”很多时候是没有想清楚目的,而我们在学习上的投资,围绕着目标进行,才能够帮助我们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例如,如果你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你的目标是升职加薪,那么你在知识上的投资,就要围绕着“升值加薪”这个目的进行。这时考CPA对你来说,是升职加薪的必备要素,花时间学习CPA相关的课程就是刚需,值得你花时间和精力去投资。二是知识要系统化。如果不是新媒体从业者,与其去看10篇独立的公众号文章,不如去读一本经典图书。毕竟对于作者来说,构思一篇公众号文章和构思一本书,门槛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要有意识地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即便不得不进行碎片化获取,也要锻炼自己系统化的能力。这样,我们的知识结构才能够更扎实和全面,避免以偏概全,也有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
在目的明确和系统化这两个前提下,你对知识的投资才可以清晰量化,才能体验到知识的价值。
第三,人脉是你的圈子,当你愿意为经营人脉而投资时,你也会收获人脉的复利。1938年,哈佛大学开展了史上对成人发展研究最长的研究项目:什么样的人最幸福。这个研究项目长达76年,同时跟踪了724人,几十万页的访谈资料与医疗记录,最后研究结果表示:良好的社会关系能让人们过得开心幸福。这个良好的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家庭和睦,同事、朋友、邻居、亲戚之间关系融洽。而且,一个拥有良好的“温暖人际关系”的人,在人生的收入巅峰(一般是55~60岁)比平均水平的人每年多赚14万美元。所以,不要忽视人脉的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