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前言的时候,距离我第一本书《30岁前的每一天》的出版已经过去7年了。7年间,我的生命中多了3个可爱的孩子,事业上拥有了3家公司,2018年还成功完成了一个亿的融资目标,仿佛生活已经有了起色。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我在20岁出头的时候,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顺风顺水。
我的父母都是上海知青,我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后来得益于国家政策,初中毕业我回到了上海,在一所寄宿高中就读。生活和学业的巨大改变,对青春期的我都是考验。
高考那一年,爸妈特意请假从四川到上海来陪我,然而我还是考砸了。最终我因2分之差无缘本科线,被一所专科院校录取。我就读的专业是在当时看来已经濒临夕阳产业的“纺织品设计”。
还好,我没有就此消沉下去,带着不服输和不气馁,创造了一段短暂的“铁饭碗”经历。
通过不懈努力,专科毕业后,我顺利通过公务员考试,20岁就端上了长辈们很满意的“铁饭碗”。同时,我一边工作,一边开始了专升本的学习。用了3年时间,我最终获得了本科学历。
我当时抱着“铁饭碗”,学历也提升了,求个安稳的下半辈子,应该不成问题,但我并不想这样。我当时的日常工作是打字、写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除了消磨我的意志力以外,毫无成就感。记得有一次到食堂排队打饭,我突然发现,我的“后半辈子”都排在我前面:科长、副处长、局长……虽然那时候我也马上要升科长了,但那一瞬间让我明白,这种一眼望得到退休的日子,不是我想要的。
于是,23岁的我又开始不安分了。虽然当时也不知道未来究竟想干什么,但总觉得自己还有其他的潜力可以发掘,于是开始了MBA的备考之路,每个周末都在肯德基看书学习,最后还真的考上了。就这样,冒着被爸妈断绝关系的风险,24岁的我和“铁饭碗”说再见了。
24岁重返校园,全日制2年学习MBA课程。毕业之后,26岁的我顺利地进入了一家500强咨询公司。虽然累,但五位数起步的月薪在10年前看来,也是相当高了,最起码可以让老爸觉得面子上又有光了。
然而不到3年,我再次崩溃。30多万元的年薪看上去风光,但我要承受的是,一年超过11个月的出差,以及每周7天、平均每天超过12个小时的工作负荷。那时,五星级酒店对我来说早已失去了吸引力,著名旅游城市也只是下一个工作地点而已。我经常睡醒了睁开眼好一会儿,才能反应过来自己在哪儿。我的皮肤变糙,睡眠变差,腰还粗了一圈。然而打击不仅如此,曾经一直以“年龄小”沾沾自喜的我,也开始被家人视为剩女,他们开始催婚了。也就是那年冬天,从小养育我的外婆去世了,可我正在广州出差,错过与外婆见最后一面。我还记得,那年冬天仿佛格外冷,冷得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即将30岁的我,公务员、考研升学、高薪名企我都体验过了,为什么依然过得不开心,难道我的选择是错的?
当时迷茫的我,忍不住从书中寻求答案。不经意间,看到“财务自由”这个词,猛然清醒。 虽然我曾经听过这个词,但我总以为,“好好工作、好好赚钱”就能实现我想要的财务自由,殊不知:我的高薪是用大量的时间和健康换来的,赚得越多就越不自由,而一旦停下来,生活就没有了保障。 如果一直在这个“怪圈”里努力,即使月薪可观,也很难摆脱穷忙的命运。
“财务自由”的重点不是财富,而是通过财富创造被动收入,带给自己身心自由。 也就是说,让钱为你工作换来的时间和空间,才是真正的自由。于是我开始努力学习理财知识,并且不断实践,才有了30岁之后大家熟知的经历:从咨询公司辞职,降薪加入NGO,学理财,出书,一不小心成了豆瓣网红;又因为投资爱好结识了现在的老公,并且一起携手成家创业。我3年实现了财务自由,也拥有了3个可爱的宝宝;8年公司达成融资目标。
虽然我现在拥有了上述的小成绩,但是我曾不止一次地回想: 如果我20岁就能懂得财富思维,现在我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呢? 这个思考,正是促成我写本书的原因。十余年的理财教育经历,让我接触了大量的年轻人。我非常清楚他们内心各种各样的困惑:
“老师,我要不要回老家考公务员?”
“老师,今年就业形势不好,我是不是该考研?”
“老师,我是去大公司好还是自己创业?”
几乎每一次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想起自己20岁时的经历。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八成都绕不开钱。我也深感年轻人的财商知识真的比想象中匮乏得多!
我们都熟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人的社会行为和他对钱的认知息息相关。我始终认为,面对迷茫和挫折,不要害怕,更不要躲避。除了有前辈的经验可以借鉴外,更应该及早学会从“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看待世界。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
从小学到高中,在我们接受社会教育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处于“不需要自己赚钱”的真空环境。父母为我们提供生活和教育的资金支持,让我们可以安心学习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科学知识,然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却对钱的规律既陌生又未知。这也导致很多人进入大学,甚至踏入社会之后,陷入一个被消费绑架的状态:成为典型的月光族,用遍信用卡、花呗、借呗等借贷方式,被负债追赶,生活在对钱的焦虑里。
虽然人生成功与否,并非只能用金钱衡量,但要活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往往无法脱离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 正视金钱,越早越好。
所谓投资自己,远远不止金钱,而是用CEO思维,树立个人品牌。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曾经说过:个人专长的寿命,要远远长于企业的寿命,将个人的风格与能力形成特色,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建立个人品牌的关键。通俗地说,就是当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一提到你的名字,别人会立即想到你的专业能力、个人特质和工作价值,而不只是你的职务和头衔。
这种投资自己,需要我们把自己当作资产不断地增值,这也是一种投资思维。
长投学堂帮助过的200多万名学员中,我见过月入2万、工作5年,竟然还月光的卡奴;也见过月生活费1200元、不打工、不兼职,用理财方法在大学4年攒足2万元的优秀女学生。在我公司的员工里,也有很多逆袭的年轻人:有爱打游戏的小程序员,在接触理财后,分析了大量的财务报表,5年赚了100万元,超过老爸一生的积蓄;有学霸富家小姐,不靠爹妈,裸辞银行经理职位,靠理财和爱好追逐自己的梦想。
所以,无论你现在学业如何,家庭条件好环,颜值是否出众,这些都不要紧;也许你现在正春风得意,又或者身处逆境,也都别太在意。因为,你眼前所看重的,可能在多年之后会成为茶余饭后的笑谈。人生的路还很长,年轻才是你最大的一笔财富。但是要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用正确的方法去经营生活。
“理财就是理生活”是长投学堂的slogan,也是我创立长投学堂8年来,形成的最深刻、最强烈的感悟。在长投学堂的200万+用户中,我们接触到各式各样与金钱有关的真实案例,感受得到大家的焦虑、纠结、痛苦和迷茫。但通过理财学习,很多人都开始正视金钱,重塑自己的金钱观,从具体的理财方法入手,领悟背后的财富思维,再将其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理”顺生活。
我和我的先生,也曾是万千理财群体中的成员,我们经历过一番因金钱而挣扎的痛苦历程,最后下决心学习理财;也经历过几番摸索,收获经验和教训,最终享受到理财知识带来的财富以及财富给生活带来的更多自由和选择。我们的生活因理财而变化,因理财而美好,这是我对“理财就是理生活”的理解。在我们的用户身上,理财改变生活,也无数次地上演和验证。
从理财到理生活,我们始于对金钱的焦虑,陷入对学习的热忱,忠于活出更好的人生。希望你读完本书,也能理顺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查理·芒格
“走到人生的某个阶段时,我决心要成为一个富有之人。这并不是因为爱钱的缘故,而是为了追求那种独立自主的感觉。我喜欢能够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受到他人意志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