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获奖作品《西方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第一句话就讲:

在全部的历史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

当我们华夏民族已经进入了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时候,当埃及的金字塔也已经在尼罗河畔熠熠闪光的时候,欧洲还在用它褐色的乳房,喂养着过着半人半兽生活的希腊人。但是历史发展到公元前15、14世纪的时候,就像天空中忽然升起的彩虹一样,古希腊的文明崛起了。到了公元前6—5世纪,希腊人同大河文明造就的埃及、印度、中国等已经并驾齐驱。在这一时段里,地球上完全没有关联的地区,相继诞生了三位伟大的哲人:中国的孔子(前531—前479)、印度的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5)和希腊的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在大体相当的时间内,在西亚地区形成了《圣经·旧约》。三位伟人和一部经书像事先约定了似的,在同一时段里一起生长出来,有如四根挺立的石柱,撑起了古代世界精神文明的大厦。至今地球上的人们还有赖于这座大厦遮风避雨。

吴宓先生用下面这个简明的图描述这四大古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艺是新文明诞生的先导。在上述四种文明成形之前,人类在各地的祖先大都早已有了自己的神话、艺术或诗歌。而希腊的神话尤其表现出一种雄大活泼的绚丽色彩。马克思赞美说: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美丽的诗,具有永久性的魅力。

这是一个毫无掩饰的时代。人类的文明尚未筑起羞耻之墙。几乎所有的神癨都是要哭就哭,要笑就笑,要造爱就造爱,一切都是那么率真,七情六欲袒露无遗。对于情欲的追求犹如飞蛾扑火,明知灭亡仍执意向前。这就是希腊神话中洋溢着的悲喜剧精神。

我们也可以在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神话里找到希腊神话的某一些影子。但却不能像它们那样完美,那样系统,那样充满了诗的魅力和深邃的哲理。马克思说:就某一方面而言,古希腊的神话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就文学而言,每个民族是不同的:有正常的儿童、早熟的儿童和永远长不大的儿童。希腊是正常的儿童,而中国像是早熟的儿童。伦理文化的过早成熟,使孩子穿上了长袍马褂。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有很多很美好的神话,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神话艺术不像古希腊那样雄大活泼,那样富于诗意和哲理,这一点,不承认恐怕是不行的。也许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像希腊神话一样完美的神话,但是它的的确确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我们在屈原的一些作品中,还有远古时代的一些其他作品中,可以找到一些零零星星、闪着奇光异彩的神话故事。现在的一些中国作家也试图把这些神话加以演绎并使它们系统化,但是我们终究觉得自己的远古艺术,真正高超的是那些抒情诗,例如《诗经》、《楚辞》。《诗经》里所表现的人性,对人的内心世界细腻的刻画和它的高超的艺术手法,是欧洲当时的文艺所不及的。但是希腊神话那种雄大的粗犷的史诗般的建构,又是我们中国的古代文学中所缺乏的。

到了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希腊逐渐衰落而被罗马所灭亡。罗马人于公元前10世纪左右在意大利半岛形成自己的原始村落,通过不断的战争,于公元前2世纪取代希腊,在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霸权,欧洲的文学也从希腊时期转变到了罗马时期。古希腊是一个海洋民族,它非常富于浪漫的情调,具有充沛的想像力和灵性。而罗马是一个农耕民族,具有一种务实的精神,一种坚强的团结的民族力量,但是在文学方面,它的灵性和想像力都远不如希腊人。其结果是怎么样呢?叫做“征服者被被征服者的文化所征服”,古罗马成了希腊文化的直接承袭者,例如,在古罗马的神话中也有很多的神,但是这些神的故事大部分都是从古希腊承袭下来的,只是神的名字不同,比如说爱神在古希腊叫阿佛洛狄特,到了古罗马时代就叫维纳斯。我们仅仅这样说未免把罗马人贬得太低,罗马人也创造了他们自己的经典,特别要向各位提到的是三位作家:

一位是维吉尔。他的代表作是《伊尼德》。在这部书里,诗人继承和发展了荷马史诗的艺术范式,极其浪漫地写出了罗马人建国的历史和他们的英雄气概:罗马人的祖先、特洛伊人的后裔伊尼亚斯为了实现建国的使命而忍痛舍弃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狄多,狄多因此而自杀。较之荷马史诗,这样的故事第一次提出了爱情与责任的冲突,在这一点上显示了罗马人和希腊人很大的不同——他们很重视自己对民族所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远比他们个人的情感和爱情重要得多。

第二位经典作家就是贺拉斯。他写了很多的诗,包括讽刺当时社会时弊的诗,集中在《歌集》中,他更重要的贡献是一本关于诗歌理论的书,叫做《诗艺》,各位可以很容易地在书店买到中译本。

第三位经典作家是奥维德。奥维德的创作也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变形记》。在《变形记》里,他以人兽互变、人神互变、人和植物互变等作为架构讲述了约200个小故事,其中有五十几个比较长,比较完整,这些故事体现了远古时代的“泛灵论”——认为人和兽甚至植物之间是可以灵魂相通,互相转化。这种互变的故事我们很熟悉,因为在我国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就会七十二变,当然《变形记》要比我们的《西游记》产生早得多。《变形记》的许多故事成了后来欧洲一些著名作家频繁使用的原始题材以及创作的灵感源泉。 WLexAiLHz6p9ybg4Yvieo4D6Fb2WPowQmUHNYf/r9Qgcr1hrmeR1x84mgDxbSgQ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