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关于分类选诗和诗歌分类研究

诚如开篇所言: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三百》中的一些最早产生的诗歌算起,已经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关于诗歌的典籍汗牛充栋,而诗歌的数量则如同天上的星星,不可胜数。关于诗歌的分类,则经历了一个比较长期的发展过程。

“类”,本义是指许多相同或相似的事物的综合。《易·乾》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而“分类”,则是指按事物的性质划分类别。《书·舜典》附《书》序曰:“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汨作》。”“类”的概念,属科学的范畴,其中含有对事物进行分析、排比、归纳、综合等;“分类”,则是更进一步对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的研究,因为分门别类必须有一个前提,即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而且在进行某一项分类时,分类的标准必须统一,换言之:标准只能有一个。标准不同,则分类研究的成果也各不相同。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将《诗三百》分编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又分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又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关于风、雅、颂的划分标准,历来众说纷纭;宋人郑樵在他的《通志·总序》中曰:“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主张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这一观点,为现在多数学者所认同。

汉魏及以后的诗歌,人们在整理时,还有一种编排方式,即以体裁为分类的主要标准。如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宴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等十二类;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曲调及歌辞的起源、性质等,都有考订,是研究乐府诗的重要典籍。明清时代的不少诗歌选本,都是把诗歌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等几大类,各类中再大致按作者时代先后编排。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明人高棅编选的《唐诗品汇》,凡90卷,收唐人620家诗共5760多首;将唐诗明确划分为初、盛、中、晚四期(诗史上称为“四唐说”),按诗歌体裁编排,分为五古、七古(附杂言)、五绝(附六绝)、七绝、五律、五排、七律(附七排)等部分,各体之中又分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九品。其《凡例》中称:“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脉络十分清楚,对于了解唐诗诸家的成就及发展流变,很有助益,至今仍不失为全面反映有唐一代诗歌成就的好选本。

又如明人李攀龙编选的《唐诗选》,凡7卷,收唐人128家共465首诗,按诗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诸卷,每体一卷,所选诗人诗歌重初、盛唐,而对中晚唐诗选录较少,甚至连李贺、白居易、杜牧等人也不选录;因为选录审慎严格,成书后风靡一时,影响远及海外。清人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20卷,选录了唐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诗人270余家、诗作1900余首,也是分体编排的。以至于流传极广的蘅塘退士(清人孙洙)的《唐诗三百首》等,也都是按五、七古、近等体裁选编的有代表性的选本。

在分类编选诗歌方面,更多的、影响更大的则是按题材编排。按题材分类编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萧统的《文选》。《文选》三十卷,选录自先秦至梁的一百多位名作家的七百多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先是按体裁把所选作品分为赋、诗、骚、七等三十九大类,其中诗赋两类因作品数量太多,于是再按题材分成若干小类。诗歌方面则分为补亡、劝励、献诗等二十三类。选的标准是“以能文为本”,力求合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虽然所立标准有片面性,不甚科学,而且分类过于碎杂,但编者意图用南朝文笔之辨的理论来划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这对于促进文学独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纯粹以诗歌为对象、按题材分类编录的,最早可上溯到唐初。在《新唐书·艺文志》中记载,唐初即有刘孝孙编《古今类聚诗苑》三十卷、郭瑜编《古今诗类聚》七十九卷,唐后期又有顾陶编的《唐诗类选》,可惜都已经失传。

顾陶编的《唐诗类选》虽然已经失传,但他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编成该书后自撰的《唐诗类选序》和《唐诗类选后序》,却保留在《文苑英华》卷七一四和《全唐文》卷七六五中。这两篇序是关于诗歌类选的最早的史料,在诗歌分类研究方面很有价值,故不惮其长,抄录如下:

在昔乐官采诗而陈于国者,以察风俗之邪正,以审王化之兴废,得刍荛而上达,萌治乱而先觉,诗之义也大矣远矣。肇自宗周,降及汉魏,莫不政治以讽喻,系国家之盛衰。作之者,有犯而无讳;闻之者,伤惧而鉴诫。宁同嘲戏风月,取欢流俗而已哉。晋宋诗人,不失雅颂正,直言无避,颇遵汉魏之风。逮齐梁陈隋,德祚浅薄,无能激切于事,皆以浮艳相夸,风雅大变,不随流者无几,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王泽竭而诗不作,吴公子听五音知国之兴废,匪虚谬也。国朝以来,人多反古,德泽广被,诗之作者继出,则有李(白)杜(甫)挺生于时,群才莫得而并。其亚则(王)昌龄、(陈)伯玉、(孟)云卿、(沈)千运、(韦)应物、(李)益、(高)适、(常)建、(顾)况、(于)鹄、(畅)当、(储)光羲、(孟)郊、(韩)愈、(张)籍,合十数子;苏李刘谢之风骨,多为清德之所讽览。乃能抑退浮伪流艳之辞宜矣。爰有律体祖尚清巧,以切语对为工,以绝声病为能,则有沈(佺期)、宋(之问)、燕公(张说)、(张)九龄、严(维)、刘(长卿)、钱(起)、孟(浩然)、司空曙、李端、二皇甫(曾、冉)之流,实系其数。皆妙于新韵,播名当时,亦可谓守章句之范,不失其正者矣。然物无全工,而欲篇咏盈千,尽为绝唱,其可得乎?虽前贤纂录不少,殊途同归,英灵、间气、正声、南薰之类,朗然之下,罕有孑遗,而取舍之时,能无少误,未有游诸门而英菁毕萃。然卷而玷颣全无;诗家之流,语多及此,岂识者寡而择者多?实以体词不一,憎爱有殊,苟非通而鉴之,焉可尽其善者。由是诸集悉阅,且无情势;相托以雅直,尤异成章而已。或声留乐府,或句在人口,虽靡所纪录,而阙(疑作关)切时病者,此乃究其姓家,无所失之。或风韵标特,讥深远,虽已在他集,而汩没于未至者,亦复掇而取焉。或词多郑卫,或音涉巴歈,苟不亏六义之要,安能问之也。既历稔盈箧,搜奇略罄,终恨见之不遍,无虑选之不公。始自有唐,迄于近殁,凡一千二百三十二首,分为二十卷,命曰唐诗类选。篇题属兴,类之为伍,而条贯不以名位卑崇、年代远近为意。骚雅绮丽,区别有观,宁辞披拣之劳,贵及文明之代。时大中景子之岁也。

——《唐诗类选序》

余为类选三十年,神思耗竭,不觉老之将至。今大纲已定,勒为一家,庶及生存,免负平昔。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翕,号元和诗。其家集浩大,不可雕摘,今共无所取,盖微志存焉。所不足于此者,以删定之。初如相国令狐(楚)、李凉公(逢吉)、李淮海(绅)、刘宾客(禹锡)、杨茂卿、卢仝、沈亚之、刘猛、李涉、李璆、陆畅、章孝标、陈罕等十数公诗犹在世,及稍沦谢,即文集未行,纵有一篇一咏得于人者亦未称,所录僻远,孤鸿有志难就,粗随所见,不可殚论,终愧力不及心,庶非耳目之过也。近则杜舍人牧、许鄂州浑,洎张祐、赵嘏、顾非熊数公,并有诗句播在人口,身没才二三年,亦正集未得绝笔之文,若有所别为卷轴,附于二十卷之外,冀无见恨;若须待见全本,则撰集必无成功;若但泛取传闻,则篇章不得其美,已上并无采摭,盖前序所谓终恨见之不遍者矣。唯歙州敬方财力周备,兴比之间,独与前辈相近,亡殁虽近,家集已成,三百首中间,录律韵八篇而已;虽前后瓊接,或谓多言,而典刑具存,非敢遐弃。又前所谓无虑选之不公者矣。嗟乎!行年七十有四,一名已成,一官已弃;不惧势逼,不为利迁。知我以类选起序者,天也。取舍之法,二十通在,故题之于后云耳。

——《唐诗类选后序》

这两篇序和后序,是唐诗研究十分珍贵的资料;不但对盛、中唐诗人十分熟悉,一一了如指掌;而且对于诗歌的见解也十分深刻。尤其可贵的是选者力求公允,“不以名位卑崇、年代远近为意”,有见识、有胆气,并有可贵的献身学术的精神,用了三十年的岁月,“神思耗竭”,把《唐诗类选》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来完成,就连一官也已经弃去,“不惧势逼,不为利迁”,如此全身心地投入,一无挂碍,所成《唐诗类选》一定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典籍,惜乎失传在岁月的长河中,悲哉!更让人悲叹的是顾陶的生平不详,像这样一位生在中晚唐之间的人,能对他之前和当时的全部唐人的诗歌进行比较遴选、分类编排,其诗歌造诣一定很高,可惜他自己却在《全唐诗》中没有留下一首诗,不知何因,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宋人中分类编诗的有南宋理宗宝祐年间(1254—1258)进士赵孟奎。赵孟奎字文耀,号春谷,宋宗室,官至秘阁修撰。他所纂辑的《分门纂类唐歌诗》,100卷,共收唐诗人1351家,所收诗40790多首,多有不见于他书者,为宋人所编规模最大的唐诗总集。今书大部分已逸,仅存残本11卷,五卷属天地山川类,六卷属草木鱼虫类,有影写宋刻本。

明人张之象字玄超,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编有《古诗类苑》120卷,分类辑录上古至陈隋诗歌,为求其全,箴铭颂赞也分类附入,其类例大体依照唐以来类书。此外还编有《唐诗类苑》200卷,分:天、岁时、地、山、水、京都、州郡、边塞、帝王、职官、治政、礼、乐、文、武、人、儒、释、道、居处、寺观、祠庙、产业、器用、服食、玉帛、巧艺、方术、花、果、木、鸟、兽、鳞介、虫豸、样异、杂等三十八部,部下再分小类,如天部下又分:日、月、星、河、风、云、雷、雨、雪、阴、霁、虹、雾、露、冰、火、烟等;采集十分广泛,卷帙浩繁,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92)称之为类书一流,现收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316至319册中。

20世纪最后的二十年中,随着文化建设高潮的兴起,古代诗歌有了很大的普及。各种诗歌选本、赏析集成等出版物竞相问世,分类选编诗歌的集子陆续出版了几大部。如:河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由钟尚钧等编著的《中国历代诗歌类编》,共分三十类,类中按诗作的时代先后排列,共选诗近一千首。又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关滢等主编的《唐诗宋词分类描写辞典》,从《全唐诗》和《全宋词》中淘漉筛选出6000多个辞条,分类以写作描写中的实用为前提,分为绘景状物、场景记叙、人物摹写、情感抒写、谕理警世五大门类,大类下设细目,辞条按类划归细目之内。

又如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张秉戍主编的《历代诗分类鉴赏辞典》,按诗歌题材分为爱国、纪游、述怀、情谊、讽喻、咏史、咏物、伤悼、节令、劳作、宴集、诗论、治学等13类,每类多则100余首,少则30余首,每首都有赏析文章。还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由侯健等主编的《历代抒情诗分类鉴赏集成》,共收先秦至晚清的抒情诗950首,分思求、缘会、欢爱、盟誓、惜别、喜归、怀恋、离异、敬老、怜子、挚爱、思亲、交友、重逢、言志、游乐、赏景、孤寂、悲苦、述老、悼亡、爱国、思乡、怀古、伤世、斥奸等26类;同类作品,按诗人生年先后排列;基本上一诗一析。再有辽海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由朱炯远等主编的《古诗情感描写类别辞典》,共分七大类,即国情、民情、世情、亲情、友情、爱情、其他;每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如国情下分报效国家、勉励国君、讽喻君王、君臣遇合、祈望国昌、怀念盛世等22小类;全书共218小类,共收有关情感描写的诗句4800余条,一类中的辞条排列基本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并有简明扼要的注释。

在这类分类诗集中,比较突出的有两部:一部是关于唐诗,一部是关于历代诗。关于唐诗分类选编的是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潘百齐编著的《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唐诗分类编选、鉴赏、研究的大型工具书和专著。共分55部(大体按自然、人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为序排列),下分222门(仅名胜部就有33门),门下再分1175类(仅花卉门就有100类)。共收入418位唐代诗人的诗篇2706首,基本荟萃了全唐诗的精华。全部按类鉴赏,以一篇鉴赏文章统摄一至数类诗,共有鉴赏文章500篇,是比较好的一部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唐诗选本。本书另一特点是成于一人之手,风格统一,自成体系;鉴赏能得其文心,显其妙趣。

关于历代诗歌分类的是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本书由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室集体编纂,胡光舟等主编,张明非等编注,规模宏大,分四大册出版。本书参酌古代类书的类目,根据今人的要求,除芜去杂,删繁就简,间立新类,变通体例,厘定为22大类,包括天象自然、江河湖海、山川田园、四时寒暑、岁时节序、花草果木(一、二)、飞禽走兽、鳞介虫鱼、宫观楼台、器用饮食、文学艺术、百工农商、古今人物、战争军旅、忧国伤时、民生疾苦、羁旅行役、交游赠答、抒怀言志、爱情家庭、咏史怀古等;下分334细目,共编入各种体裁和题材的诗歌2730余首,上起《诗经》,下迄清末。

由此可见,关于诗歌(特别是唐诗)的分类编纂和分类研究,代不中断,于今更有超步前人之势。这说明分类选诗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是人们的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对于按题材分类选诗的好处或意义,我们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反映诗歌题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题材领域十分广阔;分类编诗,对于诗歌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特色,可以从打开的目录上一目了然,从仔细翻检的内容中体会更加深刻。

二、有助于把握不同题材的诗歌发展演进的历史过程和内在规律。

不同题材诗歌的发展演进的历史各不相同,如:咏物诗的滥觞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橘颂》;之后沉寂了几百年,汉代有咏物赋而少咏物诗;六朝咏物诗渐兴,而中晚唐的咏物诗和南宋后期的咏物词,则呈现出繁盛的局面。这一发展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其内在的特色和规律又是什么?不同时代的咏物诗的继承和创新在哪里?分类选诗因为选出了各类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所以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文本资料,从中可以分析、总结和梳理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三、有利于对诗歌进行比较研究。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且介亭杂文·序言》)陈寅恪先生也曾经说过:“治文学史者,必就同一性质题目之作品,考定其作成之年代,于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为一比较分析之研究,而后文学演化之迹象,与夫文人才学之高下,始得明了。否则模糊影响,任意批评,恐终不能有真知灼见也。”(《元白诗笺证稿》)分类将同一题材或同一主题的诗歌作品,按一定的标准编排在一起,一是很自然地展示出千差万别的不同丰采;二是使读者在含咏咀嚼中体悟和发现不同诗人写作的不同风格,而不同的风格又体现了诗人的艺术个性;三是如果再加上比较论析的提示性短文,辨析其异同,剖析其精微,对一般读者和研究者,都是十分有益的。

四、便于检索专门知识,或作为创作借鉴。

按题材分类所编诗集,给读者根据内容需要,由部入类迅速寻检到有关诗作,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正如王运熙先生所说:“譬如我们碰到端阳、中秋佳节,想看看古人在这方面有哪些优秀篇章;或者进一步自己也想写诗,想从古诗中得到启发借鉴”,“翻读这类总集,对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都有启发借鉴意义。”(《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序》)

五、对于普及古代诗歌,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优秀的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这一瑰宝,不应该只限在专门研究者们的案头上、书斋里,而应该普及到广大社会中去。优秀的古代诗歌,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上述所归纳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分类所编的诗集,对于面向社会广大的不同阶层普及中华优秀诗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分类编诗,不管是总集、选集、还是别集(如《分类补注李太白诗集》、《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等)的分类编纂,都为分类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于不同诗人的相同或相近题材的诗歌的比较研究,古代诗论中长篇大论很少,但短小的零金碎玉却俯拾即是。如宋人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卷十六中所收《诗眼》一则曰:

文章贵众中杰出,如同赋一事,工拙尤易见。余行蜀道,过筹笔驿,如石曼卿诗云:“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脍炙天下久矣。然有山水处便可用,不必筹笔驿也。殷潜之与小杜诗甚健丽,亦无高意。唯(李)义山诗云:“鱼鸟犹疑畏简书,风雪长为护储胥。”“简书”盖军中法令约束,言号令严明,虽千百年之后,鱼鸟犹畏之也。“储胥”盖军中藩篱,言忠义贯神明,风云犹为护其壁垒也。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马嵬驿唐诗尤多,如刘梦得“绿野扶风道”一篇,人颇诵之,其浅近乃儿童所能。义山云:“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语既亲切高雅,故不用愁怨堕泪等字,而闻者闻之深悲。……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

这里分别就唐宋诗人对两件史事的不同歌咏,加以比较分析,评品其高下得失。这种对同类题材的诗歌进行对比研究的情形,在宋词中也屡见不鲜。如清人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论道:

稗史称韩干画马,人入其斋,见干身作马形,凝思之极,理或然也。作诗文亦必如此始工。如史邦卿咏燕,几于形神俱似矣。次则姜白石咏蟋蟀:“露湿铜铺,苔浸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又云:“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数语刻画亦工。蟋蟀无可言,而言听蟋蟀者,正姚铉所谓赋水不当仅言水,而言水之前后左右也。然尚不如张功甫“月洗高梧,露溥幽草,宝钗楼外秋深。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小机心。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今休说,从渠床下,凉夜听孤吟。”不唯曼声胜其高调,兼形容处心细如丝发,皆姜词之所未发。常观姜论史词,不称其“软语商量”,而赏其“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项羽学兵之恨。

点出了南宋词人咏物词的不同特色,特别是分析了姜夔和张炎的咏蟋蟀词的各自精妙处,评品了两者的高下。这一类诗话和词话,都不是长篇大论,但片言只语中,往往能切中肯綮,入木三分,给人以玩味和启迪。

近些年来,有不少学者对古代诗歌特别是唐诗宋词进行分类研究,或对某一作家的诗歌按题材分别加以研究,如对李商隐的爱情诗、政治诗、咏史诗分别论述其写作背景和审美价值;或对不同作家所创作的同一题材的诗歌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显示出各自不同的个性特色,如将王孟的田园诗和前面的陶渊明、后面的韦应物、范成大等人的田园诗加以比较研究,又如将杜甫、刘禹锡、杜牧的咏史绝句加以比较研究等等。用这样一种方法来进行研究的论文有很多,其中不乏很有创意的精彩之论。

在研究著作方面,也出现了不少分类诗选,如《历代哲理诗选》、《唐代边塞诗选》、《历代讽喻诗选》等;以及分类研究专著,如《中国山水诗史》、《中国山水诗研究》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了张浩逊先生所著《唐诗分类研究》一书,“作者有着明确的全面探讨唐诗题材内容的指导思想,……观照唐诗的题材内容越宽广,越能触类旁通,越有利于沟通诗学与文化学,越能概括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观点来。作者非常重视实证。论述每种题材,总是搜遍《全唐诗》中的有关作品,细细体察,掌握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找出其内在联系和必然性,引出规律性的结论。”(吴企明《唐诗分类研究·前言》)笔者虽然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开设“唐诗分类研究”专题课,但一直未有时间将讲稿整理出来。这次整理写作本书时,从《唐诗分类研究》一书中亦获益良多;虽有踵事增华处,但前“事”之功当不可没也。

我原来的“唐诗分类研究”专题课讲稿,共讲了十二个专题,包括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爱国怀乡诗、爱民悯农诗、友情送别诗、闺怨宫怨诗、咏史怀古诗、哲理诗、爱情诗、咏物诗等等,都主要是以唐诗为研究对象。而这次电大安排的“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课,共分四个分专题:《诗经》与楚辞、唐诗与宋词、元杂剧与明传奇、明代与清代小说;我所承担的第二个分专题“唐诗与宋词”,则包括唐诗和唐宋词在内。于是我从“唐诗分类研究”专题课中选出四个专题(今后还可以增补一些专题),每个专题中都加上唐宋词的内容,力求将两者糅合起来,以反映唐诗宋词中这一类题材的作品的主要特色和比较完整的风貌。说是“唐诗与宋词”,实际上是唐诗与宋词的分类研究;说是研究,实际上是以作品分析和欣赏为主。 5Oj8U/uWkKOJw2ff2XFCW1a/97OYCQ7IF1LJCW+qEpnCaTJAwbwmaNxEDZahZKW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