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美学无处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蕴涵这复杂的美学现象和美学问题,但这些好像还不是美学自身。当你系统地观察这些现象,抽象地思考这些问题时,美学便作为一种知识呈现出来了。“美学”是个偏正词组,“美”是修饰“学”。“学”,亦即“学问”、“学说”也。从语义上说,美学似乎就是关于“美”的“学问”,就像生物学是关于生物的学问,教育学是关于教育的学问一样,它是一种学问,一个学科的知识系统。
假如你到图书馆里借阅美学书籍,首先要查询美学书属于哪个分类号,否则便是在大海捞针了。科学发展到今天,各门知识不但自身系统化了,而且整个人类知识系统也都系统化了。恰似旅游要有地图,航海要有航线图一样,求索美学也必须考察它所属的位置和性质。既然它是一门学问知识,那么,了解美学就要搞清它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分类学意义上的位置。
知识的进步不仅体现为知识观念的更新发展,还体现为知识本身的系统化和分类细化。历史地说,人类知识在古代并未呈现出具体区分的特征,在原始文化中,宗教的、哲学的、美学的、医学的、技术的种种知识混杂在原始宗教之中。知识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呈现为不断的分化,今天这种分化已是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小学里有语文、数学之分,中学有语、数、外、理、化、生的分科,到了大学,专业和系科区分更是具体、专门和细微。要了解美学千万不能跑错了门儿。那么,美学在人类知识分类系统中位置何在?要说清这个问题,又得回答美学在历史上是怎样出现的问题。一旦触及这个问题,我们对美学风景的欣赏也就进入了历史的透视。
就让我们把目光转向18世纪中叶的德国,因为那个时刻对美学来说,可谓是一个关键时期。
1735年,一位年轻而又名不见经传的哲学家鲍姆加通写了一本题为《诗的哲学沉思录》的书。类似书名的著作在历史上汗牛充栋,但你可千万别小看这本书,因为在这本书里,鲍姆加通首次提出了一个重要想法,那就是古典哲学一古脑儿地只关心理性和可理解的事物,几乎完全忽略了感性和可感知的事物。于是,他提出了建立一个新的哲学分支——“感性学”——的大胆设想。照他的看法,“感性学”就是“诗的哲学”,它涉及的是“可感知的事物”,而非“可理解的事物”。“一般诗的艺术可以定义为一种有关感性表象的完善表现的科学。” 随着鲍姆加通的这一想法日趋成熟,他于1750年出版了一部重要著作《美学》(伊斯特惕克)。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并无显赫的地位。相对于那些影响久远的哲学大师来说,鲍姆加通也算不上什么重要人物。然而,这一年以及这一本著作对于美学来说,意义却非同寻常。就是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哲学家,后来却以“美学之父”的名望而蜚声美学史。因为他第一次为美学正名,划定了美学的边界,为面目不清、位置模糊的这一学科奠定了坚实的根基。英国哲学家鲍桑葵描述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鲍姆加通在“伊斯特惕克”(Aesthetica)的名目下这样创始了一门新学问,非常富于特色地关心美的理论,以致传到后人手中,“伊斯特惕克”一词就成为美的哲学的公认的名称。
凡事都得名正言顺,没有自己的名称而寄人篱下,系统的知识就得不到发展。如果说这以前美学思考一直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状态的话,那么,鲍姆加通的命名无疑为这门学科的“自身合法化”奠定了坚实的根据,从此,美学可以扬帆远航了。
18世纪的古典哲学,流行的是理性主义观念,那时的哲学家只关注逻辑的分析的知识及其认识方式,比如科学研究或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而许多感性的认识就被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阅读一首诗,聆听一首乐曲,观赏一片自然风景,你也许并不能获得明晰的结果,只有一个朦胧模糊的印象,但却印象深刻。这种体会和感受,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说,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按照理性主义的观念,人的认识机能分为高级和低级两个部分,前者叫思维,后者是感觉;前者是明晰的、完善的,而后者则是朦胧的、不完善的。在古典哲学家看来,认识真理的唯一途径是理性思维而非感性认识。于是,感性的认识方式便被冷落了。鲍姆加通则另有考虑,他的想法是,感性的朦胧的认识并非是混乱的和不完善的,它也有自身的完善,这种完善就是美。所以他写道:“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完善的感性认识),而这完善就是美。”在此基础上,他为美学做了第一次明确的规定:“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关于美学的明确定义。它就好比聚光灯射出的一束光,照亮了并聚焦于过去模糊不清的一个知识领域;它又像是测量仪,为边界不明的美学思考厘定了疆界和范围;它更像是知识殿堂里的一次宣判,给出了一门学科合法存在的根据。以往被理性主义者所蔑视的感性认识如今被摄入了哲学的视野,尽管过去的哲学家就已经注意到这些现象了,但现在则可以在一个学科的名目下系统地加以探讨了。在鲍姆加通开创性的工作中,有两个要点必须强调:第一,美学定名之初就是放在哲学门下,属于哲学的一部分。这个定位决定了美学的学科性质和所属门类。第二,美学的定名又把艺术和美作为核心,换言之,在鲍姆加通看来,美学是研究艺术中作为感性认识完善的美。于是美学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资料:美学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美和趣味的理解,以及对艺术、文学和风格的鉴赏。它要回答的问题是:美或丑是内在于所考察的对象之中呢?还是在欣赏者的眼里?在其他一些事物中,美学也力图分析讨论这些问题时所使用的概念和论点,考察心灵的审美状态,评价作为审美陈述的那些对象。
——《牛津英语指南》(麦克阿瑟出版公司,1993年版)
鲍姆加通的贡献表面上只是为美学命名,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哲学是由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三大组成部分构成的,但是,这个格局的完善则是有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完成的。康德这位哲学上“哥白尼式革命”的创新者,在相当程度上秉承了鲍姆加通的遗产。他为自己的哲学体系提出了三大任务:第一是自然秩序的论证,第二是道德秩序的论证,第三是前两者协调关系的论证。这就构成了他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大批判聚焦于人的三种基本心智能力和判断原则:纯粹理性是关于人的思想及其认识原则的,实践理性则是有关人的意志及其道德原则的,而判断力却和人的情感及其情感原则关系密切。康德的门徒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这样描述了康德学说:
在康德那里从这里便产生了系统研究地理性功能的任务,以便确定理性原则并检验这些原则的有效性。……正如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形式区分为思想、意志和情感,同样理性批判必然要遵循既定的分法,分别检验认识原则、伦理原则和情感原则……,据此,康德学说分为理论、实践和审美三部分,他的主要著作为纯粹理性、实践理性和判断力三个批判。
如果我们简化一下康德的理论体系、哲学内容及其美学的位置,大致可以作如下图式:
简单地说,古典哲学是由三大部分构成的,第一是逻辑学或认识论,它关心的是理性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核心问题是知识、思想和真;而伦理学则关注实践理性,探讨的是意志问题和善,美学则被规定在判断力的研究,它是关乎人的情感问题的,与美相关联。康德所完成的这种古典哲学的三元结构,即认识论(或逻辑学)/知/真、伦理学/意/善和美学/情/美的三分法,一直延续到现代哲学的建构。比如,在当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那里,这种三分的结构更加明确地结合现代性问题而被凸显出来。在他看来,现代性的展开过程其实就是这三个领域不断分化的过程。科学是关于人的认知—工具理性结构的,而伦理学则是关于人的道德—实践理性结构的,与前两者不同,美学所涉及的是人类特殊的审美—表现理性,它们分别归结于真理、正义和美这样的范畴之下。
小资料:哲学
哲学希腊文的意思是“爱智”,就是在探索实在的真理和本性,尤其是事物的原因和性质,以及决定存在、感知、人类行为和物质世界的那些原理。哲学活动的目的也可以是对概念、方法和其他学科的信念的理解与清理,或是推理本身、概念、方法,以及诸如真理、可能性、知识(认识论)、必要性、存在(本体论和形而上学)以及证明等这类一般概念的信念。
——《牛津平装百科全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聊到这里,我们可以暂时地得出一个结论性的看法,美学创建于18世纪中叶,它从一开始就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它与逻辑学(或认识论)和伦理学三足鼎立。这个定位明确了美学的学科性质,如果我们去图书馆查阅美学书籍,那么,在哲学类的图书代码里总有一个美学的子目录。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但如果我们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在人类整个知识系统中,美学及其所属的哲学又如何定位呢?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需要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来考察。
人类的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粗略说来,我们大约可以把这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知识系统,概括为由三类学科所构成。首先是自然科学,它又包括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前者如物理学、化学或数学,后者如计算机科学、工程学、建筑学等;其次是社会科学,诸如人类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最后一类是人文科学,诸如文学、语言、史学、哲学和艺术等。自然科学是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分类的方法来探索自然现象的各门学科的总称,它是研究存在的物质层面的系统知识;而社会科学则是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它关心的是人类的社会结构、过程和组织,带有明显的经验性和应用性。较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则属于另一种类型,它的历史最悠久,是最古老的学科。人文科学在西方多称为人文学科。从词源学上说,在西文中,人文学科这个词是和“人性”、“人文主义”等概念密切相关的。有西方学者指出,人文学科这个概念在古代是指一切把人性和兽性区别开来的东西,亦即通常所说的“文明价值”或“文化”。在现在通常的用法中,人文学科(humanities)有两种基本含义:第一,它是指文学、语言、哲学、艺术及其研究,它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第二,它是指古典语言和古典文学。 更确定的解释是,人文学科是一个区别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概念,具体是指文学、语言、哲学、历史、造型艺术、神学和音乐。
如果说哲学属于人文学科,那么很显然,美学属于哲学,所以美学当然也就属于人文学科。换一种否定性的陈述,美学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所以,美学只能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更具体地说,美学是人文学科中哲学的一部分。这样,我们便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式来说明美学在人类知识系统中的位置。
至此,我们可以推理出另一个结论,美学属于哲学,而哲学属于人文学科,因此,美学也属于人文学科。这个结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学的性质和特征。
以上我们只是追溯了美学学科的历史,但美学学科的历史并不等于美学思想的历史。更进一步,美学学科18世纪中叶在西方哲学系统中确立起来,这并不等于说美学只是到了18世纪才存在,也不等于说美学只存在于西方哲学中。作为一门学科,美学的历史只有250年,但美学的思考古已有之。无论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还是西方的古希腊时期,美学思想都已相当活跃和渐臻成熟。这些思想资源即使今天也仍是重要的美学文献和宝贵资源。哲学家怀特海曾夸张地说,西方哲学2500年的历史不过是柏拉图哲学的一个脚注。这清楚地说明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性。
小资料:人文学科
在中世纪的教育中,人文学科(拉丁语是“与人的研究有关”)是指古典知识、哲学和当代文学。在这个语境中,“人文的”是指“与人的研究有关”。所以要研究古典知识,那是因为人们认为古典知识可以阐明绝大多数最佳的世俗知识;所以要研究哲学,那是因为哲学揭示了人是如何进行思考的,揭示他们思考会有什么最高尚的成果;所以要研究当代文学,是因为它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最佳”智慧在思索什么。这些研究被认为是为人们进入生活作准备,或者假如说他不得不进入某个职业,这些研究有助于他的心智适应军队、外交或政府工作(这些工作并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或是适应某些需要继续深造的特殊工作,诸如法律或教会等。从中世纪后期奠基到20世纪中叶,人文学科在欧洲的多数大学里被广泛地视为某种研究课程。
——《布鲁斯伯里人类思想指南》(布鲁斯伯里出版公司,1993年版)
美学思想源远流长,而美学学科却是一个“近代事件”,基于这一事实,美学的历史实际上有两层含义,广义的美学史是指美学思想的历史,它源远流长;狭义的美学史是指美学学科建立的历史,它历史短暂。恰如天文学的建立是一个现代事件,而天文学的观测和探问早已存在一样。区分美学思考的历史和美学学科的历史,对于我们认识美学的过去大有裨益,它赋予我们一种细致而深刻的历史意识。
翻开人类文明的史册,美学的思考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塑造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在原始时代,美学的思考寄生在原始宗教的玄思之中;在古典时代,各种文明渐臻成熟,美学扮演了塑造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功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技术的高度发达导致了工具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霸权,美学则担当了反思现代性和恢复感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学不但是一门学科,一种知识,也是一种关于社会、文化、历史和人生的哲学思考,所以它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关键词
美学 哲学 人文学科 真、善、美 知、情、意
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