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关于构建高校学生管理危机处理机制的思考

案例1

2002年8月7日,A大学登山队员在攀登西藏希夏邦玛西峰的过程中,遇到了未曾预见的恶劣天气,5名队员遭遇不幸,其中2人遇难,3人失踪。8月12日晚,噩讯传来,A大学全体师生立即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学校领导立即着手开始了山难的处理工作。经过各方面的艰苦努力,山难事件终于得到妥善的处理。这次危机的处理过程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极大地考验了高校管理者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

案例2

2002年,B大学学生甲某先后两次将事先准备的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投喂、泼洒至某动物园熊山黑熊、棕熊展区,致使3只黑熊、2只棕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甲某在第二次用硫酸泼黑熊时,被公安民警、动物园工作人员和现场群众当场抓获。经法院认定,甲某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毁坏公共财物罪,但考虑到他能够真诚悔罪,且其在故意毁坏公共财物犯罪中,情节尚不太严重,故免予刑事处罚。甲某“泼熊”事件发生后,舆论哗然,社会反响极为强烈,引起了人们对高校教育体制和当代大学生形象的深入反思,一时之间,甲某个人及其家庭,以及所在的学校都陷入了巨大的舆论危机之中。

案例3

2004年2月23日,C大学的一幢学生公寓宿舍内发现四具尸体,死者均为C大学本科学生。随后,公安部发出了 A级通缉令,在全国悬赏20万捉拿犯罪嫌疑人乙某。3月15日晚,乙某被公安机关抓获,4月24日被判处死刑,6月17日被执行枪决。乙某曾经是广西某市高考第二名的学习尖子。昆明警方在对其审讯时,乙某道出了他杀人的动因:失败、贫穷、遭嘲笑、被看不起。执行死刑前,乙某说:“没有理想,是我人生最大的失败。”事件发生后,举国震惊,各种评论极大地考验着C大学的危机应对能力。

案例4

2007年5月,《中国青年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北京10天内5名高校学生坠楼身亡,急待危机干预》的报导文章。其背景是2007年5月8日至17日,北京相继有5名高校学生坠楼身亡。此前,广东省某高校发生的短期内多名师生坠楼事件曾引起广泛关注。危机事件的连续发生再次影响到大学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波及的人群包括大学生、家长及整个社会,人们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冲击。

对于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者来说,大家对上述几起具有相当程度影响的案例并不陌生。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危机情境——高校面临着突如其来的危机局面:突发性、灾难性的事件或状态正在危及高校及其利益相关者的生存与发展,事情的起因错综复杂,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高校可以采取行动的时间很紧迫,能调动的资源有限,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化解危机,等等。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有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危机,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是社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高校的稳定状况直接影响和反映了社会的稳定程度。高校危机不仅关系到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对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高校学生管理危机逐年增多,给高校的教学、科研、生活秩序和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成为高校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高校积极预防,认真对待,妥善处理。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处理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所高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水平。对于身处高校工作第一线的学生工作者来说,在做好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应该做好应对学生管理危机的准备,深入思考如下问题:在我们的工作中是否存在诱发学生管理危机的主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都发生过或有可能发生怎样的学生管理危机?为何会发生这些危机事件?我们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好准备了么?当危机发生时应如何及时处置?……

从处置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实践上看,与国外的一些优秀大学相比,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危机处理工作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部分高校不甚重视学生管理中出现的各种危机,对危机没有充足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措施简单、粗疏,被动应付;部分高校虽然重视,但也止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尚未形成良好的危机处理理念和制度;很多高校重视危机处理的短期效果,忽视危机管理长效机制的建构,主要依靠经验处理工作,缺少危机化解的科学化、规范化的梳理和总结。这些问题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危机管理工作在低水平重复,危机高发的势头得不到遏止。因此广大学生工作者应该直面问题、摸清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实践后及时总结,不断提高危机管理的水平。

在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理论研究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的问题是:有关危机管理的全面性论述的文献较多,但直接针对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系统研究却比较少见;相关理论研究多为经验型的总结,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起不到对实践应有的指导作用;现有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够,很少借鉴相关学科知识,高校的特色不甚突出,与高等教育结合程度不够。因此,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显得极为必要和紧迫。

一、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在研究基本理论问题前,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由于危机管理领域对危机的概念有较为成熟的论述,本书导论部分不做具体的综述和论证,而是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结合本书的研究对象,直接给出较为全面、简明的概念界定。

1.危机和高校危机

危机是指在任何组织系统及其子系统中,因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突变,对一个组织系统的基本价值、行为准则、总体目标和利益产生严重威胁或挑战,有关信息很不充分,事态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需要迅捷决策等不利情境的会聚。本书认为,从高校管理的角度来看,凡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者与高校成员相关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可能严重危害和挑战高校正常秩序和核心价值,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显性事件和潜伏着问题而尚未爆发之状态,均可称之为高校危机。简言之,高校危机是指危及高校及其利益相关者生存与发展的突发性、灾难性的事件或状态。一般来讲,判定高校危机必须遵循三方面的特征:意外性、紧急性和危害性。在这三大特征中,意外性是危机发生之初所表现出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校园危机的首要特征;紧急性是危机发生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现象性特征;危害性则是危机的结果性特征。

2.危机管理和高校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在预防、处理危机中所采取的理性行为。本书认为,危机管理就是组织或个人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测、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甚至将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目的。高校危机管理则是高校组织相关力量,根据危机管理制度和计划对危机进行监测、预警、干预、处理和消解的一系列应对方法和措施。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危机管理是一种“行动型的管理”,它与日常管理不同,在管理权利、权限、程序、手段、资源配置以及相应的制度和组织安排等方面都应体现特殊的性质和要求。由于危机的紧迫性和危害性,以及危机中作出的决策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危机发生的原因、寻求避免危机发生的方法、开发控制危机发展和消除危机影响的策略。

3.高校学生管理危机

学校是由学生、教职工和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相对独立的教育机构。高校危机和高校危机管理所涉及的对象包括学生、教职工,以及与学校相关的其他人员。尽管教职工和其他人员也会有所涉及,但本书研究的危机管理所侧重的主要对象是高校中的学生,着眼于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管理中的危机及危机管理过程。本书认为: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以及高校声誉造成一定冲击和影响的事件或状态,均可称之为高校学生管理危机。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直接针对学生群体但又不局限于此,直接存在于学生管理过程中但又会涉及高校管理的其他领域和范围。

(二)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类型

对危机类型的认知和界定,是建立理论分析的框架基础。本书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将高校学生管理危机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别。

从危机引发的源头看,高校学生管理危机可分为内源型危机、外源型危机和混合型危机。内源性危机是指危机来源于高校内部,如师生发生严重冲突、学生之间打架斗殴、食堂食物中毒等,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针对的正是学校内部发生的学生管理危机。外源性危机是指危机来源于高校外部,如2003年“非典”的突然侵袭、重大环境污染、重大交通事故等。混合型危机指危机是校内外诸多危机诱因通过一定的管道连通而集聚、合成的结果。

从危机影响的范围大小看,可分为个体危机和群体危机。个体性危机是指危机影响的范围较小、只有个别人处于危机中,如学生个体违法犯罪、学生个体自杀、学生家庭解体、学生身患重大疾病、家庭经济来源突然中断等,本书前三编大部分在分析此类危机。群体性危机是指危机影响的范围较大、有许多人处于危机中,如大面积食物中毒、社会动乱、重大传染病流行等,本书第四编重点论述这类危机。

从危机的诱因来看,可分为自然灾害危机和人为危机。自然灾害危机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山洪、台风、飓风、雷电、流行性传染病以及其他自然灾害,本书第三编第一章和第四编第二章就涉及了危及学生安全的自然灾害危机。自然性危机作为随机事件一般难以完全避免,但可以制定预案,以做好应对的准备。人为性危机是指危机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恐怖活动、有组织的罢餐、校舍年久失修造成倒塌等。人为性危机又可分为故意和无意两种。

从危害程度看,可分为轻度危机、中度危机和重度危机。轻度危机危害较轻且局限于高校局部群体或部门,可由高校按照常规办法予以控制。中度危机灾害处于中等层级,需要学校花一定的气力予以处理。重度危机灾害对校园内外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处于失控状态,学校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和力量才能解决。在本书中,对这三种危害程度不同的危机都有所论述。

从危机形成模式看,可分为日常管理危机和意外重大危机。日常管理危机指的是在学生管理机构系统的预见和掌控范围内,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呈规律性发生的危机。此类危机往往有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易于被学生管理机构预见和掌控,可按照既定的常规办法处理,比如本书第一编所论述的高校学生违纪违法案例,是高校学生管理中屡见不鲜的危机事件,高校一般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和处理经验。意外重大危机则是突发的,超出学生管理机构系统既往经验之外的危机,这类危机难以预见和控制,解决起来也较为复杂,是高校危机管理的主要着力点。比如本书详尽分析的应对“非典”的案例,就是整个社会的意外危机,当然也是高校的意外危机。

从危机产生的时间长短看,高校学生管理危机可分为突发性和渐进性危机。突发性危机是指突如其来的、事先没有预兆或很少有预兆的危机,如人身意外伤害、突发自然灾害、校园暴力事件等。渐进性危机是指危机产生有较长的酝酿过程,一般事先有预兆,如学生在宿舍的冲突、学生的心理障碍等。

(三)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特点

1.突发性和紧迫性

高校学生管理危机虽然存在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由于实际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而且也超过了正常的高校运行秩序和教职工、学生习惯性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具有突发性和危险性,如果事前没有相应的预案,往往是防不胜防,使管理者措手不及。从逻辑上说,危机必定是突发事件,然而突发事件只有具备危机的其他特征时才能成为危机。以本书第一编论及的考试作弊案例为例,考试作弊是学生群体中的突发事件,但不必然引致危机,只有当作弊现象严重、对学校纪律和声誉产生极大损害时,才成为学校必须干预的危机事件。紧迫性一方面是指危机的突如其来,另一方面是指危机一旦来临,需要立即投入人力、物力加以解决,不允许有所延误。

2.普遍性和不确定性

普遍性指的是:危机无处不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法避免危机之困扰。高校虽然是相对独立的组织,但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高校本身也潜藏着一些不安全、不稳定因素,不可能置身于危机之外。比如本书所归纳的危机案例就涉及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重要环节,可以说,在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每时每刻都会有危机发生的可能。不确定性指的是: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危机往往产生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状态不确定性、影响不确定性和危机回应不确定性。同时,高校与社会、高校与媒体(尤其是名校与都市类媒体)、高校内部之间的联系呈现出多元和共时的特征,危机发生后易形成“连带效应”,把危机的辐射扩大。本书第三编所着墨的山难事件在初始还只是校内危机,但随着媒体的相继报导和事件本身的复杂性,这次危机的解决过程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

3.破坏性和建设性

破坏性指的是:对高校而言,危机不仅影响和破坏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秩序,严重时还会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损害学校形象和声誉,危及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对社会而言,高校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高校危机不仅会在社会上产生反响和波动,严重时还会威胁到社会的安定。建设性指的是: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危机既可能会给高校带来各种损失,但同时也蕴含着机会和转机,如果决策者能抓住机会,即可转危为安、挽回声誉、提升组织形象,甚至可以化危机为契机,给学校带来整个体制上的革新和其他方面的积极影响。正如美国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所说:“一次危机既包含了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处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处理的典型特征。”本书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理论研究,正是对近年来北京大学及一些兄弟院校发生的学生管理危机事件的总结和提炼,有些甚至是血的教训。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是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建设性副产品”。

4.程序性和非程序性

当前,从党和政府到高校系统都高度重视高校危机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在制度构建、机制完善、资源保障、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高校和高校学生工作系统在学生管理上着力于理顺思路、建规立制、总结经验、重视实战,在此基础上着手建立学生管理危机处理的相关预案和程序性的规定。再加上国家也颁布了安全和危机领域的法律法规,因此,广大学生工作者在处理危机过程中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危机事件的实质是非程序化决策的问题。决策者对于危机的处理时间、信息、资源非常有限,危机情况下的对应策略往往更多地基于人工判断而不是科学推理,危机管理更多依赖于非程序化的过程。

由于高校自身的特点,高校学生管理危机还有其特殊性,如高度的社会敏感性,学生主体的活跃性、盲从性与群体性等。高等教育是改变个体身份和地位的重要途径,与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几乎每个家庭都与高等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等学校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轴心机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始终备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同时,大学生群体不仅是家庭的骄傲,更是社会发展之中坚,祖国未来之栋梁,一旦危机发生,极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产生危机的“放大”或“辐射”效应。大学生青春年少,朝气蓬勃,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群体,如危机处理及时、方法得当,并加强正面引导,会得到学生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从而有效地化解危机。但因大学生年轻气盛,遇事易感情冲动,具有盲从心理,易受鼓动或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因而易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而增加危机管理的难度。

(四)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诱因

引起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原因错综复杂,是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在校内的集中反映,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有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有经济、政治、文化、管理、教育等因素,还有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因素。认清其产生的原因,是正确掌握和处理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先决条件。我们认为引起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原因可大致归结为四方面。

1.自然原因

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客观上存在着某些不得不面对的危机。其中基于自然因素的生态灾难、地震、水涝灾害,以及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交互影响导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交通等事件不可避免地波及到高校。这些危机的共同特点是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特别是可能导致高校教学科研中断,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这些危机发生之后,社会、政府及各类公众组织一般会和高校共同来应对和处理,因为这些危机不仅仅是需要高校面对的,也可能是整个社会所面临的。

2.社会原因

从国际视角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类国际热点事件频发,容易传导到高校,引起高校学生管理危机。如本书第四编第一章所引用的“稳妥应对民间涉日游行案例”,反映的就是高校学生对国际或外交问题的回应。敌对势力破坏渗透、舆论误导也是引起高校个体或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之一。高校是敌对分子工作的重点对象之一,国内外敌对势力借着各种手段,制造谣言、扰乱视听、误导舆论,对高校展开渗透和煽动活动,可能导致一些亚暴力性、群体性突发事件。

从国内视角看: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现着现代化的转轨过程。经济上,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投入到高校的经济资源处于紧张状态;政治上,改革有待深化,腐败、法治等政治热点问题往往在高校层面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文化上,传统道德文化体系基础发生动摇,社会道德、公共伦理出现失范,大众文化盛行,消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情绪逐渐蔓延,这对承载着德育教化功能的高校来说也会有隐性的负面影响,往往是学生管理危机的思想根源;科技上,信息技术的创新带动了大众传媒、网络和计算机以及其他通信工具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和发达使高校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无时不关注着高校发生的各种“好事”、“坏事”,甚至可能扰乱视听,传播有害师生身心健康的信息,直接引致危机。

另外,高教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诱发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现实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教事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和高速改革时期。一方面,新形势下高校与外界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加强,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所面对的公众和利益群体更加多样,地方政府部门对高校在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应发挥作用的期望值增大,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力度加强,许多不可控的因素对高校的办学和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各方利益难以一时平衡。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内部资源和条件发生变化,各种内部关系更加复杂多样,学校合并、新兴校区建设、后勤社会化等,都很有可能触及某些个人和群体利益;食堂价格波动、学生公寓调整、宿舍能源收费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在高校改革发展时期至少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加快,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以及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由此而产生的思想矛盾和利益分配等问题将凸显出来;二是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生源与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势必导致师资紧张,教学、生活服务设施超负荷运转;三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在某些方面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社会的期望值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坚持服务育人的宗旨与经营者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四是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问题也直接影响高校的稳定。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集聚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以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3.教育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高等学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但高等教育离国际化、现代化还有一定距离,高等教育在全面、科学育人的目标上还存一些现实问题。在教育和就业关系上,由于高校某些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脱离实际,加之毕业生增多,导致了就业压力加剧,这是引发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环境日益多样和复杂,高校德育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机制出现了许多不适应,在当代大学生所展示出的理想、情感、兴趣,乃至烦恼、郁闷、困惑、渴求等方面显得乏力、薄弱,缺乏理解和引导的有效办法。在教育体制上,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仍然任重道远,素质教育理念虽然已经深入人心,但“重智轻德”的应试教育仍伴随着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对于学生性格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在教育内容上,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相关的道德修养教育、身心健康教育还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很容易导致学生个体行为的失范,发生各种意外。同时,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表现出了拔苗助长、引导偏激等错误倾向,而这些很可能对学生的性格形成和今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4.学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时期是人一生中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生理发展趋于成熟,而心理上则处于“断乳”时期。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往往会产生一些危机状况。从工作实践来看,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性格、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缺陷是诱发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

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积极拥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他们关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关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关心国际政治和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但与此同时,青年学生涉世不深,思想方法容易片面,情绪容易偏激,自控能力不强,易受从众心理支配,对于我国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于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发生和时事政治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关系到自身相关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往往容易引起他们的自发性的思想反应和政治回应,或受到煽动引起思想混乱或行为偏激,以致对社会公众舆论和政治稳定局势产生影响。还有一些大学生还对自己的言行不能严格要求,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迟到、旷课现象时有发生,在网络上信口开河,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集体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差。

当代大学生是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他们思维活跃、思想敏锐、胸怀远大理想、勇于自立自强、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应对各种挑战。但由于过分突出自我,他们有些人开始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不懂得关心他人,不会善解人意,更难以助人为乐,乃至个别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他们渴望结交朋友,感情坦诚真挚,性格开朗活泼。但令人忧虑的是虽然当代大学生乐于恋爱交友,但对感情和朋友缺乏理性的分析,凭兴趣,靠感觉,抱着好奇的心理,“不求天长地久,但求一朝拥有”,不顾忌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一些年轻学生视恋爱交友如同儿戏,个别学生甚至从事色情行业,暴露出社会转型期,个别大学生作风涣散、心理失衡、道德败坏等尖锐问题。

另外,大学生中的心理问题也已成为潜伏于校园内影响安全稳定的隐患。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和经济压力困扰、人际关系失调、恋爱挫折、就业与择业的苦恼、单亲等特殊家庭和重大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问题等等。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带来的心态和情绪的不稳定,也成为诱发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应对

(一)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危机应对的基本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特征决定了其应对机制的复杂性,危机管理者在面对复杂的危机时,各种难以预测的局面随时可能出现,内外部因素的干扰、管理者的自身素养的参差不齐往往都使得在危机应对时顾此失彼。因此,在全面了解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特点与性质的基础上,总结出学生管理危机应对的原则,作为危机管理活动的根本指南,对于危机的有效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预防为主

各种危机的发生一般都是多种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必须从源头出发,对可能致使危机发生的各种诱因予以密切关注,做好相应的教育管理工作,以从根本上降低危机发生风险,减少危机应对的成本。

2.以人为本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努力维护学生的生命财产利益,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目标,减少损失。

3.科学管理

要始终按照科学的原则对待和处理危机,避免在危机到来时消极回避,在危机处理中要时刻遵守法律的规定、遵循科学的方法,做好统筹策应,各项措施细致周密,有条不紊。

4.快速反应

危机的发生多呈现阶段性特征,危机发生以后,学校一定要积极行动,及早介入,把握整个危机的脉络,谨防事态蔓延扩大,争取在危机初始阶段加以化解,减少危机的破坏性。

5.公众参与

危机管理是各方协力的结果,在应对过程中,学校决策层在做好规划统筹的同时,要努力整合各方力量,推动学生、家长、教职工、社会等各个方面共同参与,做好危机管理资源的合理配备。

6.责任明确

在危机处理中,要在目标分解、协商的基础上,根据每个部门和每个人的工作目标,建立统一的目标责任体系,明确其工作职责,并授予相应的权力,配备恰当资源。

(二)构建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危机处理机制是危机管理的根本途径

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高校应对和处理各类危机事件提供了宏观的指导和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以此法为指导和依据,研究危机应对的规则和方法,以及高校应对危机的行为机制,引导高校采取有效手段和策略以预防和化解危机,并做好相应的善后,是处理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根本途径。

1.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

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责在于育人,完善的教育体制是高校学生管理危机预防的根本途径。本书的很多案例都能说明,很多危机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教育盲区和工作不足。高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出发,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针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广泛的素质教育。通过日常教育与专题教育相互结合,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相互支撑,改进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构建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教育体系。同时,要坚持全员育人的理念,整合好班级、院系、学校职能部门的育人资源,注重与学生家长、学生个体的沟通,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个人自我教育有效结合,形成合力,在最大限度上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避免一些危机事件的发生。

2.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完善的学生管理体制,是有效应对危机的基础性保障。高校的学生工作,必须把教育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如在处理高校学生的违纪违法事件、群体事件、安全事件中,都必须同时使用教育和管理的手段。在加强教育工作的同时,用日常管理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是预防和化解学生管理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在日常管理活动中,应该从规章制度、机构设置、工作队伍等方面全面加强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咨询、贫困生救助体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目标,为危机的预防和有效应对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努力健全学生管理机构,全面覆盖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此外,一支爱岗敬业、作风过硬、专业突出的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是有效预防和应对危机的人员保证,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工作。

3.建立完善的学生关怀机制

完善的学生关怀机制是防止学生管理危机发生的重要保证,也是危机处理中的必备要件。高校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将工作做实做细,在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凸现教育管理者的人文关怀。应该加强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针对大学生求学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涉及的不同方面,通过集体关注和个人关注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业、生活、实践、心理、职业发展予以全面的关怀和服务,及时疏导疑惑,解决困难。应该定期开展排查工作,重点排查和关注特殊的“重点学生”群体,尤其应该关心那些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学籍异动、生活独立、体弱多病、就业困难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教育、早解决。对于造成学生管理危机以及在学生管理危机中受到伤害的学生更应该给以特殊的关心与关注,使其能重新融入校园生活之中。

4.建立完善的危机应急和修复机制

危机管理理论认为,危机管理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日常危机管理阶段,即组织和个人在日常管理中,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采取管理行动,这是以预防为主的阶段,主要开展基础性的工作;第二阶段是当危机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时,针对现实的危机进行管理,成为危机事件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是以处理实际存在的危机为主的阶段。两个阶段的处理工作都不可忽视。具体到高校学生管理危机,上面提到的三点(即建立完善的学生教育、管理和关怀机制)可以说是高校学生日常危机管理阶段,所做的工作都是以预防为主。但在实际中,很多危机具有意外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危机应急和修复机制。高校应从危机意识培养和训练、信息收集与沟通、人员配备、应急预案启动等方面做出系统的规划,结合可能出现的危机,分析其特征,科学地制定预防、预警措施以及可操作的应急方案和处理办法。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要做好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掌握主动权,要明确各方职责,协力配合,力争把危机造成的损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在危机过去以后,危机管理相关部门应抓住机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还应该做好调整工作,使得各种工作秩序、危机中涉及的学生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

5.建立完善的危机理论研究机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精髓之一。在高校学生管理危机处理工作中,除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以外,还应该有意识地加强理论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高校的危机管理工作。高校在日常的危机管理实践中,应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运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类已经发生的、可能涉及的危机类型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层面上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规律,根据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从而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危机处理工作提供宏观上的科学指导。目前,这一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北京大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危机预防与应对方面的基本经验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的著名高校之一,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大学子在思想、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活跃程度也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毋庸讳言,与国内其他高校相同,北大也曾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学生管理危机,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秩序以及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近年来,在经历了“山难”和“非典”等重大危机之后,学校在危机处理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在观念更新、制度完善、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理论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发展,减少学生管理危机的发生率,学校适时提出学生工作科学转型的思路,即:要实现从“事务经验型”向“科学规范型”转变;从“保稳定”向“保稳定、促发展”转型;思想教育方式从“单一化”向“立体化”转型;学生工作干部从“泛兼职化”向“专兼结合、专职为主”转型。在这一工作思路的指导下,学校的学生工作稳步推进,一方面加强日常的教育管理,预防各类危机的发生;另一方面积极应对各类已经形成或发生的危机事件,初步形成了针对各类危机的特殊处理机制,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

在教育方面,学校按照中央相关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规定、工作部署,结合北大的传统优势和实际情况,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智育与德育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在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从大学精神和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注意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观念;发扬五四运动与工农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培养大学生的人民观念;发扬北大作为我党早期活动基地的优势,培养大学生的爱党观念;发扬北大作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基地的光荣传统,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注意加强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教育工作。从2004年初开始,学校继“文明修身工程”、“新世纪修身行动”等大型系列教育活动之后,从“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思想、满足学生需要”出发,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思想健康为重点,通过专家讲座、现场咨询、网络讨论、社会实践、主题党团日等多种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在教育对象上,辅导员、班主任定期深入到学生中去,详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方式,细化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上述工作,大学生整体风貌积极向上,校园和谐因素增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有力地预防了学生管理危机的发生。

在管理方面,坚持“依法管理”和“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基本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处理机制。学校高度注重学生管理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支政治水平高、学历层次高、富有活力、来源多样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队伍培训机制,为顺利开展学生工作,处理学生管理危机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证。

在服务方面,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工作理念,把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人文关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校先后建立了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青年研究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职业发展提供深入细致的指导和服务。同时,学校认识到,在当前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特殊的“重点学生”群体是学生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从实际工作来看,这类学生发生问题和意外的概率很高,是造成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重要因素。2006年,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彦在公开发表的论文《构建高效的院系基层学生工作体系》中指出,根据近些年高校发生问题的统计分析,从问题多发群体的角度看,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应重点关注“六类学生”,具体为:1.思想偏激学生;2.心理脆弱学生;3.经济贫困学生;4.学业困难学生;5.学籍异动学生;6.生活独立学生。在这一分析的指导下,学校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相关的“重点学生”排查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了很多危机的发生。为了促进北京大学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帮助学生及其家庭有效地规避风险,学校于2002年开始启动学生医疗人寿团体保险项目。此项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安全、健康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保障,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怀。同时也有效降低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风险,有利于学校妥善顺利地处理相关的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化解危机的能力。

在危机应对和修复方面,学校针对个体事件(如自杀、走失、治安事件、交通事故等)、公共事件(如火灾、爆炸、传染性疾病、饮食卫生等)、群体性事件(如因国内外重大事件、公共事件、个体事件或利益冲突等引发的聚集、游行等)、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灾害等)等突发性危机事件,制定了统一的应急预案和各种有针对性的专项预案,从机制启动、组织构建、决策实施、信息发布、督导检查等方面对危机处理工作做出了细致的规定,提高了危机事件处理的科学性、规范化。具体言之,在组织机构上,由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各单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负责人、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等四部分构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在运行方式上,各单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负责人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掌握各自工作范围内的信息和动态,依照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将突发事件或可能引发事端的重要信息及时向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报告;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和网络中心等信息部门对日常工作中积累的信息及时综合、分析、研究,形成稳定形势预测,对可能影响稳定的情况随时报送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对各渠道上报的稳定信息汇总、分析后及时上报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并按信息报送要求,及时将有关情况向上级主管单位报告,沟通情况,听取指示;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根据提供的信息,分析事件性质,判断形势的严重程度,采取一般性工作措施或依据权限启动或提请启动应急机制。在总结评估上,学校运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对预案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进行评估,形成奖励处罚决定;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和改进应急处置预案。

在科学研究方面,北京大学在长期重视学生管理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对学生管理危机的理论研究工作。2004年12月,北京大学创办了《北大青年研究》杂志,作为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系统理论研讨的阵地。自创刊以来,《北大青年研究》刊发了一大批探讨学生管理危机的理论研究文章,涌现出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践工作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优秀论文,受到了校内学生工作者的广泛好评,同时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校外相关单位与同行的高度评价。理论研讨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对推进学校学生管理危机处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本书的体例、内容及编撰情况

高校学生管理危机预防和处理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有深入研究之必要。为提高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学生管理危机预防和应对方面的理论认知水平和实务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管理危机处理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进一步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进程,我们组织编撰《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研究——典型案例与处理机制》一书,希望通过分析发生在兄弟高校的一些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危机事例和系统汇总、提升近年来北京大学学生管理工作者处理各种典型案例的经验和针对学生管理危机的思考,为当前和未来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凸现总结性、参考性和理论性等特点。

1.总结性。本书主要以近年来北京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典型危机事件及处理机制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应的学科理论,深入分析各类危机事件出现的原因、过程以及应对措施,认真总结各级学生管理人员在应对和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法,同时深入反思在应对和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的失误、教训。通过正、反两面的总结和分析,总结出一套符合实际要求和行之有效的学生危机管理应对机制。

2.参考性。本书以案例为主体,在撰写过程中特别强调实践操作性,从实践中来,为工作所用,通过这一项总结和研究工作,得出具有普遍性和操作性的研究结论,既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实际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同时也为不同高校学生管理危机处理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提供参考与借鉴。

3.理论性。在强调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的同时,全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相关的学科理论为指导,结合实际问题,研究高校学生管理危机中的典型事件,探讨其中的普遍问题和普遍规律,又从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丰富理论。可为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危机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本书在编写体例上,突出两大特点:

一是分类编写,重点突出。全书所包含的案例力求涵盖高校学生管理危机工作的主要方面,同时又具有典型性。从学生管理危机的实际工作出发,采用分类编写的体例,分为四编:(1)大学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及处理机制;(2)大学生身心健康危机典型案例及处理机制;(3)大学生意外身故危机典型案例及处理机制;(4)大学生群体危机典型案例及处理机制。在每一类案例的选择方面,均突出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是统一规范,分析深入。全书在整体上按类编排,每一大类前有简要的体例和内容说明,每一大类后都有整体的分析和总结。每一类下的单篇案例,基本上都包括了事件的起因与经过、院系和学校的应对措施、事件的结果与影响、相关理论与政策法规。同时还在必要环节链接相应的重要资料,在每一个案例后还有深入的分析总结,并提出值得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力求全面解剖典型案例,得出独到而符合实际的结论,能为高校学生危机管理工作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

北京大学分管学生工作和安全保卫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张彦担任本书的主编,为本书拟定了体例,提出了编写的方案与要求并主持了全书的统稿工作。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马化祥、副部长吕晨飞担任执行主编,学生工作部学生管理办公室主任陈炜、副主任杨虎担任执行副主编。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人员主要来自校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校团委、基层院系以及其他相关单位,部分研究生也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导 论:马化祥 吕晨飞

第一编:吕晨飞 杨 虎 李存峰 高大应 李 鑫 柴沿清

第二编:陈 炜 杨 虎 刘海骅 汪智艳 聂 晶 汪春花彭 宇

第三编:姚静仪 刘雨龙 赵天旸 尹鹤灵 冯 楠 李存峰

第四编:陈永利 孙力强 朱立达 尹鹤灵

另外,部分曾经和正在学生工作部和基层院系工作的、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师还对有关内容进行了点评,为本书增色不少。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很多领导和老师的关心与指导,有的为全书的体例构建献计献策,有的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以说,这是一本凝结着众多北大学生工作干部心血的书。我们向为此书作出过贡献的每一个人深表谢意。同时,由于作者的水平局限及时间仓促等原因,本书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望能得到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以便我们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KQqk3+yo23osBslY/pmM0OI73T663vFVyyz37Jn7Ys9cT36qtHs7pgrbZQhZtgG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