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大学生网络违纪典型案例及处理机制

计算机网络是迄今为止信息传播自由度最高的媒介平台,它既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言论舞台和信息自由流通的机会,也导致了信息侵扰、信息污染、信息攻击等网络传播失范以及其他诸多问题。随着大学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使用群体日趋扩大,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工具。这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认知、经济观念和政治行为都产生深远影响。

学者们公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1)为大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新的课堂;(2)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3)为大学生加强人际交流和沟通拓展了新的空间;(4)为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互助友爱精神提供了新的机会;(5)为大学生提高各种技能提供了新的平台。而其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1)网络上大量传播和扩散的非文明信息正在冲击着现实生活中通行的道德准则,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2)网络为大学生违纪违法乃至实施犯罪和大学生遭受侵害提供了新的场所,近几年来,在各高校中,因网络而产生的大学生违纪违法乃至犯罪的案例也日渐增多,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网络还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构成威胁,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会减少大学生与真实社会的人和事的接触,导致不健康人格的形成。最典型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患上“上网成瘾综合症”,因而荒废学业,导致一些越轨行为的发生。

2005年,一项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调查》报告也能充分说明大学生网络行为存在的问题和危机。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21%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57%的大学生承认在网络上抄袭过论文,75%的大学生习惯从网络上下载盗版音乐和软件,50%的大学生在网络上讲过脏话,11%的大学生承认有过虚拟性行为,36%的大学生主动寻找过色情网站,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的比例更是接近一半,为46%;调查还发现,有23%的大学生认为上网已经使自己的人格有分裂倾向,13%的大学生甚至表示,“上网使我更虚伪”,7%的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认为只要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就是道德的。 可见,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已经对当前高校的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如果不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预防和处理,就会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危机的发生。

在本章中,我们主要从高校学生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大学生网络违纪行为的特征及发生的原因,并进而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大学生网络违纪,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而是近几年来人们约定俗成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的界定。《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第四十八条规定:大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应当遵循国家和学校关于网络使用的有关规定,不得登陆非法网站、传播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据此,我们可以说,凡是大学生利用网络,实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都可称为大学生违纪行为,在这些违纪行为中,有的只是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有的则是比较严重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 高校中常见的大学生网络违纪行为主要有以下五种:(1)利用网络进行论文抄袭或作弊的行为;(2)因沉溺网络而长期旷课、违反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受到相应处分或处理等行为;(3)利用网络制作、复制、发布或传播虚假信息或不良信息,包括散布谣言,发布侮辱、诽谤他人的信息等行为;(4)违规或违法使用网络的行为,包括:盗用他人网络账号,利用网络窃取他人信息,非法占用IP地址,对计算机网络地址或端口进行非法扫描,实施网络攻击、扩散计算机病毒等行为;(5)利用网络从事犯罪行为。在大学生的网络违规违纪行为中,前四类占据了其中的绝大多数。与传统的违纪行为相比,大学生网络违纪行为具有突发性、匿名性、扩散性、后果严重等特点,其危机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目前,对于很多高校学生工作者来说,如何做好网络时代的学生管理尤其是学生网络违纪处理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很多高校在这一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网络违纪处理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从思想观念的改变和信息素养的提高来看,还是从制度建设、工作体制、理论研究等方面看,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大学生网络违纪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

网络传播政治谣言 作者竟有精神疾患

案例叙述:

小苏,男,是Q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小苏出生于一个大城市的普通干部家庭,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在上大学前就熟悉电脑和网络。上大学后,电脑网络自然就成为他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于专业的关系,小苏比较关注网上的政治性消息。2005年的一天,小苏在网上“冲浪”时,在好几个网站上发现了很多有关国内政治的“新奇”消息(实际上是谣言),便不加思考,将这些政治谣言汇集起来,在好几个网站上转帖,很快就散布开来,在网上引起了很多反响,造成了严重后果。2005年11月,上海市公安局和学校联合调查此事,经调查,确认发布谣言者为小苏,小苏也承认了这一事实。经审查,公安机关认为小苏的行为属于幼稚无知,并无政治背景和明确政治动机,故对其免于追究法律责任,但同时建议学校对小苏予以相应的纪律处分。

事件发生后,学校党委高度重视,责成Q学院党委迅速、细致地调查和处理此事。Q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在与小苏的交流过程中,感觉沟通相当困难,用普通20岁的成人都能明了的道理却很难与他交流。与他谈过话的老师和同学都感觉到:一方面小苏十分聪明,但是另一方面却表现出强烈的偏执倾向,而且完全没有建立起一个20岁的成年人应该有的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甚至不懂得纪律处分的意义。在与其父母交流过程中,其父母也对此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困惑。结合小苏的日常表现,Q学院的老师怀疑他存在心理问题。经与小苏父母沟通,并报请学校批准,Q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老师陪同小苏赴医院就诊。医院三位专家对小苏进行了会诊,确诊小苏处于“幻觉状态”

据此,学校认为,小苏在网上散布谣言,造成严重后果,其行为本身的性质非常严重,但是考虑到此行为是在其存在精神疾病状态下发生的,学校决定对其暂不作校纪处理。并及时为其办理停学手续,让其返回原籍进行治疗。学校将这一情况及时反馈给上海市公安局,公安局对这一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案例分析:

本案例的特殊性表现在:实施网络违纪行为的主体患有精神疾病,因而不能按照常规的处理方法来处理。不过,学校在处理此事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小苏患有精神疾病,这也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虽然现在高校已经普遍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也在定期开展心理排查工作,但有时也难免会出现疏漏。因此,极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就有可能被遗漏,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及时治疗,就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本案例中,由于小苏患有精神疾病,所以其日常行为表现就不同于常人,当其使用网络时,自然更有可能出现一些网络失范行为,而且认识不到此种行为的严重后果。对于这类学生,其违纪的事实明确,后果也很严重,但是却不能像对待常人那样进行处理。这就必然会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也启发我们,在平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应加强针对学生的心理排查工作,发现问题者应及时干预和治疗,而且应该加强针对此类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和监管工作。同时,也需要特别注意那些表面正常但在人际交往、待人处事方面表现出异常人格倾向的学生。这类学生更容易出现网络行为方面的异常情况。另外,当发生网络违纪乃至违法现象时,要特别注意分析违纪者的心理因素,如果确实存在问题,就要在化解因违纪行为造成的危机的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治疗。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小苏没有被发现存在心理问题,或者说他本身就不存在任何心理问题,那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前,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学习、交往、了解信息、宣泄情绪的重要场所。很多人在上大学之前就很熟悉电脑和网络,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了解网络的特性,有的甚至还精通网络技术。但是,由于学生个人网络行为认知上的偏差,他们并没有受到足够的网络规则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没有树立起必要的网络责任意识。他们过度强调了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而忽视了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依然需要遵守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关注的网络内容和中学时期有所不同,特别是社会科学学科的大学生,可能会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政治性话题,如果没有基本的政治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就可能发生类似小苏的违纪甚至违法事件。近年来,大学生因在网上制作、传播不良信息而受到纪律处分和法律制裁的事件,屡见报端,正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Q学院的老师在和小苏谈话中,明显感觉到小苏存在两个大问题:一是缺乏起码的政治意识,二是缺乏对于网上发表言论的责任意识。因此,从学生工作层面来看,很有必要加强针对学生的网络法律、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必要的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当然,大学和中小学在这一方面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专家点评:

小苏同学的案例反映出部分学生在思想意识、政治观念上是非标准的缺失。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由于思想教育的不到位,在部分大、中学生中存在两种问题,一是对政治漠不关心;二是虽然关心,但没有是非标准。前些时候,“歌星周杰伦不知雷锋是谁”的报道引起关注、争议;但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讲,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雷锋呢?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雷锋的所作所为呢?网络只是一个平台,只是一个机会,这个案例反映出的是部分学生是非观念的模糊,这才是真正应该引起警惕的。至于小苏的心理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一族”,从小缺少交流,“享受孤独”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要给予引导。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张剑波

案例2

网骂指向班主任,忘记师恩不应该

案例叙述:

小潘是一名硕士生。2005年9月,小潘在学校BBS网站发布帖子,指责按照学校的安排和部署对同学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班主任“极像国民党的训导员”,“一个国民党的训导员的灵魂在游荡”。他还无端指责班主任“严重违反师德”,“丧失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并且还在同一帖子内传播社会上对广大教师名誉侵害的语言,宣称“‘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文革’后被看作笑话的‘名言’竟然在很多大学教师身上惊人地验证了”一类的话。小潘所发的帖子,不仅构成了对班主任老师的人身侮辱,而且伤及教师群体,并且严重损害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声誉。同时,他的帖子还被一些网友转载到“一见如故”、“汉网”等校外网站,流传到更广的范围,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小潘的帖子发布不久,学校和相关院系就调查了解了事实真相,对小潘的错误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鉴于小潘接受教育后,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主动承认自己对老师的指责和谩骂缺乏根据,很不负责任,并能够主动消除影响(删除帖子,并向老师道歉),同时考虑到这一事件的主要受害者班主任老师已一再表示希望对小潘同学予以原谅和宽宥,学校根据相关规定,对小潘同学予以严重警告处分。

案例分析: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加之缺乏应有的法律和道德意识,很多大学生就会在网上表现出与日常生活中截然不同的形象来,因此便容易形成所谓的“二重分裂人格”。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就成为很多人表达自我、宣泄情绪的重要场所,而且此种宣泄既可充分表达意见、舒缓情绪,又可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观点,引起反响与共鸣,而且还可以“不负责任”,因此,便出现了大学生在网上“滥用话语权”的现象。本案例中的小潘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在现实生活中出于道德观念和校规校纪的约束,不敢对老师进行谩骂和指责,便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发泄到了 BBS上,他天真地以为,在BBS上的行为是完全自由的,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可以随意指责别人,并且不用负责任。殊不知,在网上发布侮辱、诽谤、伤害他人的信息同样会受到校规校纪的处分。

近年来,学校已经出现了好几起类似小潘这种情况的案例,如有一学生在宿舍饲养宠物,违反学校的宿舍管理规定,被楼长发现后,予以制止和批评。该生不满,便在网上发帖,将自己的宠物改名为“楼长”,引起了广大师生的不满。后来,该生所在的院系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并在全院通报批评了该生的行为。经批评教育,该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当面向楼长道歉之后,还在网上发布帖子澄清事实,向楼长表示道歉。可以看出,部分学生正是因为没有树立起必要的网络道德观念,缺乏网络行为的自我约束,当其在现实中与他人发生冲突,或对他人或机构心怀不满时,往往会选择网络作为他们的第一宣泄场所,因此而造成恶劣影响。可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网络还具有分散性、传播快等特征,一些带有诽谤、侮辱性质和比较偏激、片面的言论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在较大范围内引起反响,会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相应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网络的监控工作,对有害信息坚决予以删除,尽可能减少其传播范围;二是要及时处理在网上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对网络中暴露的学生思想认识问题和反应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主动及时地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解决,对网上出现的学生违纪行为要及时进行处理。在本案例中,学校在发现问题后能够迅速调查,并在调查清楚后及时处理并消除不良影响,可以说,处理措施是非常及时和适当的,这也充分说明了高校网络监控工作的重要性。

专家点评:

小潘具有“坏小孩”的情节,就是在“大人”不在场的情况下,“调皮”、发泄。网络为他创造了这个环境。案例中对他的处理使他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后果,对其他人也有警示作用。但是他这样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他对现有的班主任制度究竟怎么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究竟如何开展才能使学生听得进、信得过?这些问题值得高校的每一位学生工作者深入思考。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张剑波

二、大学生网络违纪现象的总结分析

大学生的网络违纪现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问题,本节所提到的两个案例仅是其中比较常见的情况。除此而外,在大学校园中,还存在一些因网络而引起的大学生违纪行为,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如本编第二章第一节中的案例3:“网络游戏起冲突,宿舍水房动拳脚”)。可以预测,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大学生利用网络实施或因网络而引起的违纪行为会越来越多,而且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现象、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网络违纪现象的危机性将日渐凸现。这一情况应引起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我们认为,从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角度出发,高校应该加强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转变工作观念,充分认识网络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为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国家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同时,为加强高校计算机网络管理,教育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高校实际,颁发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1年11月)。2004年底,教育部、团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对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价值,并明确网络对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主动更新观念,努力开拓创新,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高度重视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绝不能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忽视、淡化甚至遗忘网络空间。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

从很多案例中都可以看出,大学生自身网络道德意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意识的淡薄是造成网络违纪行为的主要原因。分析网络违纪学生的心理,我们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1)认为网络是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网络行为是与现实行为不同的,没有必要负责任;(2)网络行为虽然要讲道德,但是大家都不在意,所以自己也就随大流,对自己放松了要求;(3)将网络作为违纪或者违法的先进工具,也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妥的,但却认为他人无法识破,可以逍遥法外,免受处分;(4)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无法正确认识和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表现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上,就是重技术轻伦理,重过程轻后果,重自我渲泄而轻他人感受,由此而导致一些网络违纪乃至违法行为的发生。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淡薄和网络行为的失范,既反映出大学生个体的性格和素养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陷。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应该切实加强针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一方面要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有鉴于此,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设立专门的网络辅导员;另一方面通过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就是高校要尽快把网络伦理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并把网络伦理的教学内容列入计算机等级考试之中,使学生将网络伦理和网络技术置于同样的地位,予以认真学习并加以遵守。通过教育和引导,一是要提高学生独立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具备网络能力的同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够认清西方国家文化扩张的本质。二是要提高学生克制自己、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是作为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三是要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道德,使他们以自觉的态度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真正做到在网络文化面前的“慎独”。近年来,北京大学通过新闻网、红旗在线、共青团系统网站和绿色门户综合网站等平台,举办一系列网络文明道德宣传活动,如“网络文明宣传月”、“文明修身活动”等,对广大学生进行普遍的网络文明道德教育,提高了他们的网络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网络违纪事件的发生。

3.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学生的网络行为

为了网络环境的健康有序和避免大学生网络违纪行为的发生,还必须加强网络监管工作,引导学生学习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这里的网络管理,不仅仅是计算中心所负责的日常网络维护工作和网络服务提供,还包括隶属于学生工作系统的负责对网络内容和交流形式进行管理的常设部门。日常工作中的网络管理部门,应当着重注意网络宣传和网络舆论的引导,善于主动出击而非被动应战。应该通过网络管理工作,让学生认识到,在网络上的行为,除了要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外,还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校规校纪的处分。为此,在当前有必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建立和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为管理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依据。应该将网络道德建设与网络立法执法相结合,将重要的网络道德规范确立为法律法规,坚决打击网络违法行为,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法律惩戒机制。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都有关于学生网络违纪行为处理的相关条款,但有的过于简略、模糊,这就为处理大学生的网络违纪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往往在处理过程中,会面临无法可依,依据不明确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已经出台了单独的比较详细的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违纪处分规定,为高校学生网络违纪处理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目前,北京大学准备出台相应的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条例。在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依法处理学生网络违纪行为。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育和管理者还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不同,是闹着玩,可以忽略不计的。当学生出现网络违纪行为时,或从轻处理,或不予追究,对学生起不到相应的教育和惩戒作用,也无法维护校规校纪的严肃性。

(2)加强校园网尤其是校园BBS的监管工作,防止BBS成为孳生网络违纪行为的温床。一是要发展对网络行为的技术监督系统,这一系统除在技术上保护网络安全外,还可以对网络用户的行为加以监督和制约,形成对网络道德行为的技术他律机制;二是要加大对网络道德的舆论监督,特别是在网上信息发布与传递过程中,要及时批评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增强对网络道德行为的正确引导,形成网络道德行为的舆论评价机制。

近年来,随着高校校园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 BBS网站发展很快,呈现出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局面。一些高校 BBS如水木清华、北大未名、饮水思源、日月光华等正在由单一的电子公告系统(校内用户信息交流平台)发展为一定程度的校园门户网站,成为同学和老师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校园文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根据东南大学的调查,有98%的同学几乎每天都上 BBS,甚至有同学说:“不吃饭可以,不睡觉可以,不上BBS不行。”但从本章的两个典型案例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网络违纪行为来看,大部分网络违纪事件都发生在 BBS站点上,或通过 BBS进行传播,造成严重后果。随着高校BBS影响的日益扩大,功能的日益增强,信息量的极大扩张,它对高校学生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高校BBS的正面作用,抑制高校BBS的负面作用特别是对大学生网络违纪行为的诱导,就成为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高校BBS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影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在高校中,部分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并不强。一旦他们进入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那条由熟人的眼光、舆论和情感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在 BBS“灌水”的过程中,往往话题容易走向庸俗甚至低俗化,甚至一些人的讨论充斥着颓废、淫秽、迷信、暴力和犯罪等不良文化信息。这些对上网学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些意志薄弱者很可能在不良的信息暗示下,由浏览走向趋附,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另外,高校 BBS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也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们关注。现代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更关注自我,崇尚独立、自主和个性,而网络的发展使他们相当多地从高技术、电子游戏和计算机中吸取营养。这样常常会导致他们一方面对网络世界极度沉迷,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孤独和抑郁。网络的虚拟性创造出了一个虚幻的情感世界,沉醉于一种虚幻的满足,得到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尤其是在BBS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一些大学生更容易沉迷其中,久而久之,就容易不自觉地把虚拟社会的规则带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去,如果不能认真进行教育引导,必然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带来很大影响和危害。从这个角度来看,加强校园网尤其是校园 BBS的监管工作,就成为防止和避免出现大学生网络失范和网络违纪行为的必然要求。

针对以上情况,北京大学在对北大未名 BBS的管理中,探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 BBS管理体制和危机应对机制,下面简略述之。

一是加强对时政类版面的管理。大学生普遍关心国家大事,但由于年龄、知识、阅历的限制,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不够全面,思想上很容易被错误观点蒙蔽、影响,必须加强舆论引导。对于影响恶劣的反动文章,要坚决及时删除,对一些认识模糊或者具有迷惑性的、似是而非的观点,还应当组织力量进行驳斥,辩明是非。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 BBS站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及时剔除错误观点,突出正确观点,保证正确观点的影响力,但也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给学生留下“一边倒”的印象。本节案例1中的小苏同学,就是把在时政类版面看到的一些帖子拼凑起来,写成帖子在网上流传,最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二是加强对校内信息、院系版面的管理。校领导、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学生工作老师、各院系老师应当经常就学生关心的,和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在网上和学生探讨,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传达学校精神,建立有效沟通。例如可邀请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对话就业择业话题,请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咨询师和大学生在线讨论大学生情感问题、心理问题等。这种在线访谈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使 BBS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它是网络媒体进行舆论引导,争取更多大学生网民的支持、理解和参与的重要手段。这些学生工作者由于经常在网上和学生对话,自然成为“舆论领袖”,一旦发生重大事件,他们就会发挥重要的正面作用。

三是加强对生活、情感版面的管理。大部分光顾 BBS的网民,都会经常去生活、情感版面,交流生活信息和情感思想。这些版面的内容、导向对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引导,组织学生工作的老师、学生辅导员等和学生进行交流,防止西方腐化堕落的生活观念、情感观念侵蚀青年学生的心灵,纠正消极情绪,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情感观念。

四是建立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了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当制定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预案可以将网络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如重大政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校内重大事件、影响恶劣的谣言传播等。根据不同类型的事件,制定应对方案,明确各岗位责任。应对网络突发事件,要将网上工作和网下工作结合起来。一方面及时突出正面信息,控制负面信息,积极引导网络舆论,用深度的分析,理性的言论转移焦点,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理性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对于信息已经扩散,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情况,学生工作部应该组织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等深入学生中间,做好思想工作,防止事件扩大。

除了以上四方面的工作以外,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大学生网络教育和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指导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专家点评:

网络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可延伸的空间,对其主动利用和加强管理是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充分运用网络工具,利用其时间、空间上的优势,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通过开博客、设网络聊天室,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这样的方式有助于了解到更真实的信息。同时可发动学生骨干在网上主动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制定和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偏袒、不纵容,适度执法。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建设和谐向上的网络天地。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张剑波 frXdSk2P62gAH89wi+/5Kuzf+94hZyiJ0hELThRX37g6GL2l57Q9y8hPOqLtAx/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