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对印度美学思想模式稍做考察

现代印度人常企图用一个公式总结他们的哲学(应说是现代吠檀多哲学),如“分歧中的统一”或“二中有一”、“一中有二”之类。本来应当取一部古书或一位现代人来试究其思想模式,但那需要专题研究。现在只就所见简略提出四点如下:

(1)分析计数 这从《梵书》就开了头,《波你尼经》语法有完整体系,佛教“阿毗达摩”最为典型,好像是分类词汇或索引。《舞论》的基本理论模式正是从各方面分析,分类排比;《诗镜》也一样,都可以排出系统表来。这是认为宇宙一切或所论的对象是有限的、可分析的,可以明确规定数量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可以确定的。这可以说是一种机械论的模式,一直传了下来,不过近一千年来减弱了。

(2)综合同一 这也是从《梵书》开始就有的。《森林书》、《奥义书》加以发展,《薄伽梵歌(神歌)》最为典型。这是用“同一”的方式使矛盾分歧归于一致。《韵光》将这一方式用于诗,但还不典型,因为还承认其他,只是将“韵”列为主要和上品,不过“韵”的解说开了先路。新护才建立、发展了“喜”以解“味”的理论,即这一模式。《奥义书》说的“你是它”是其渊源。

以上两个相反而又相成的哲学思想模式在七八世纪完成体系。一被称为前弥曼差派,一被称为后弥曼差派,即吠檀多派。两者都维护《吠陀》经典,其实都大有革新。美学思想显然受这两方面影响。《韵光》是徘徊于二者之间的,以后有些诗论著作企图两者并用,其实这正表明综合的倾向越来越强烈。

(3)感觉的内和外 印度哲学一向是承认感觉所得的知识的,列为逻辑和认识论的“量”的第一位“现量”。同时承认有在感觉对象之内而又超越感觉的东西。整体大于其部分的总和(可对照格式塔心理学说法)。艺术理论着重这一点,似又不似。如四臂的湿婆舞像,每一臂都是自然的。大梵天神像有四张脸,面向四方。毗湿奴神像有四臂。还有半男半女合一的神像。用形象语言表达抽象思想,极为常见。“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佛教哲学也有此模式(“色”不是颜色,“空”不是无,不是说同一)。文学中注重“艳情”,同时宣传“虔信”;既说是“喜”,又说有“舍”(无感情)。这和前一模式有所不同,是要探寻既在外又在内的第三者,也许可以说是企图探索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

(4)“欲”的肯定和否定 “欲”是一种冲动,是创造性的,以大梵天(更早是“生主”)为象征。印度宗教哲学从来就肯定“欲”的存在,无论讲出世或入世都一样。对“欲”既肯定又否定,同对感觉一样。 对这两者都要肯定其存在又否定其永恒究竟。这对美学有重大意义:肯定世界和人生而以否定为标帜 hZIdzSVYdaoXHirTyDWhWBj+7jPrmPyDG4JNX8jN5MmO4QUnhhnQI64HYmbJQR9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