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题
印度美学

印度美学思想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其基本范畴和思想模式也与西方的、中国的不相同。本题试就这三方面做简略的论述。

一 考察一下探索印度美学思想所依据的资料情况

艺术实践先于理论,印度很早就有各种艺术品。 颂神和巫术诗歌可上溯到公元前一千几百年,乐舞不会比这晚。但是在早期文献中却还未见论述艺术的篇章。约公元前4世纪的《波你尼经》语法第四章中提到“舞者”和《舞经》以及大史诗中英雄人物的名字,可见戏曲和史诗已经流行并可能有理论。确定属于公元前3世纪的阿育王的石刻铭柱的柱头狮子,现在还是令人惊叹的古老艺术品。古希腊的亚历山大东征印度在公元前4世纪,印度和古代波斯及希腊的文化交流开始应比这更早。然而现存文献中的关于艺术的著作最早的是《舞论》,年代不能推到比公元前后时期更远。这种情况和印度的文献流传方式有关。在印度,口头传授是主要的,记录下来已经很晚了。同样,关于文学的理论,公元前有诗律学,但无书留下来。公元后有年代不明的《火神往世书》中论诗部分。到7世纪才有两部诗论专著传到现在:《诗庄严》和《诗镜》。 论艺术的著作最早的有《毗湿奴最上法往世书》中论画部分 ,年代未定,未必比《诗镜》早。从四五世纪的《欲经》看,当时的城市中各项艺术活动已经很多;它列举了“六十四艺”,包括绘画等技巧。在公元初期,造型和建筑艺术已经有相当发展,随后石窟造像和壁画涌现。可是艺术理论文献远远不能配合,只有延续不断的诗论同诗的作品有些联系。戏剧理论同现存剧本也不全合拍。近一千年间虽然艺术文献增多,情况却未改善多少。伊斯兰教的传播使建筑、绘画出现新的风格,却并未见新的理论。各地的音乐、舞蹈有不同派别,理论阐述也不足。现代画家所持理论仍然力求符合古代传统,尽管在实践上已经大有变化。这种文献断续不全以及理论和实践不大配合的情况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

另一方面,历史上,西方美学总是隶属于哲学,而 印度的哲学有浓厚宗教色彩,不发展世俗艺术理论。 其实,印度有宗教本是入世和出世并重的,而且宗教宣传尤其着重艺术。同时艺术也结合宗教。《舞论》还假借大梵天的名义。大自在天湿婆既是苦行者,又是舞神。哲学的较古派别“数论”的经典中还以戏曲表演做比喻。然而哲学和美学长期不相合。讲艺术的着重形式技巧,讲哲学的不论美韵本身,以至在1000年以前,从公元初的《舞论》到八九世纪的《韵光》,尽管已有美学思想体系,却没有得到哲学的发挥。近一千年来情况发生变化,从11世纪的新护(阿毗那婆笈多)以《韵光注》和《舞论注》的形式建立美学专著起,“韵”的理论发展起来。由8世纪的商羯罗和12世纪的罗摩奴阇等发展起来的吠檀多哲学各派成为美学的哲学基础,一直到现在。

直到20世纪初,西方人还只把印度艺术品当做古玩而不认为印度的画是画,因为不合西方的透视法和解剖学。 后来承认了印度艺术,但不认为有美学。 19世纪末只有个别梵文学者才介绍《舞论》,开始注意印度的古建筑和造型艺术中的美学思想。到20世纪初二三十年间,印度人古玛罗斯瓦米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工作,写了不少的书,向西方介绍印度艺术和艺术理论。法国的雕刻家罗丹曾对湿婆神的雕像发表过赞赏的评论,古玛罗斯瓦米并对雕像做了解说 。但是看起来这些努力仍未能使西方人了解印度美学;因为那些传统的美学范畴(或说核心术语)用现代印度语言都不易说清楚,很难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美学中的哲学思想(吠檀多“不二论”)总被西方人看作神秘主义,难以理解;或者用康德、黑格尔等的哲学来解释,仿佛中国晋时的“格义”。

文献断续残缺,理论和实践配合不紧,美学和哲学由分而合,特有的传统术语难于解译,这些就是我们探讨印度美学时所依据的资料情况。可能由于这些,至今尚未见到有全面的印度美学史。 9JEh0HvwDePiiLckQKdU2D97wDcjDoGzFo4u8XYdfZEVoo4VetSttbUvBC4b59L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