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荷马史诗

现在仅存的两部完整的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相传是由诗人荷马(Homer)整理定型的,因此叫荷马史诗。传说荷马是一个行吟诗人,但他生活于什么年代、生活情况如何、出身地在什么地方等等有各种说法,都没有确切的材料可以证实。目前很多学者同意荷马是公元前8、9世纪时的一位盲诗人,生活在小亚细亚一带,当时这一带有许多希腊人的城邦,荷马的家乡是其中之一。

两部荷马史诗在荷马时代只是口头传唱,没有形成文本,因为当时希腊人没有文字。直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两部史诗才有了文字记录。后来在公元前3—前2世纪时又经过亚历山大里亚城的几位学者校订,这才有了定型的版本。这一版本就是现在通行的版本。荷马史诗记叙的故事都与特洛伊战争有关。特洛伊战争是公元前12世纪末在小亚细亚西北部特洛伊土地上爆发的一次大规模战争。战争的一方是特洛伊城邦及其同盟,另一方是希腊南部的阿开亚人。战争的形式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的围城战,战争进行了十年,最后希腊人攻破特洛伊城,毁城而去。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流传着关于这次战争的短歌、传说、故事等,在流传过程中又掺入了神话内容。荷马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整理出了几部史诗,这就是今天所说的荷马史诗。据记载,关于特洛伊战争的史诗还有另外几部,但都只存有残篇或仅在别的著作中被提到。《伊利亚特》直接叙述特洛伊战争的场面,《奥德修纪》则记述特洛伊战争结束后一支希腊人回国的艰险路途。

根据希腊的传说,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出使希腊时拐走了希腊最美的妇人、斯巴达王后海伦。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因王后被拐走十分愤怒,请求自己的兄长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组织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在战争中,特洛伊主帅和主将是王子赫克托耳,希腊主帅是阿伽门农,主将是人间国王佩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生的儿子阿喀琉斯。传说阿喀琉斯全身除了脚踵外刀枪不入,因此勇猛无敌。在特洛伊战争后期,赫克托耳被阿喀琉斯杀死,阿喀琉斯则被帕里斯射中脚踵而死。两个主将死了以后,希腊人依然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后希腊军中的智囊奥德修斯想出“木马计”:希腊军假装撤退,将一只中间掏空、藏有许多武士的巨大木马扔下。结果特洛伊人中计,将木马拉回城里。晚上木马中的希腊武士钻出来打开城门,与城外的希腊人里应外合,毁掉了特洛伊城,夺取了财物和人口乘船回乡。在回乡途中,许多希腊人又丧生鱼腹,只有少数人经历了许多磨难才返回故乡。虽然荷马史诗的内容有许多是神话传说,但特洛伊战争实有其事,这是经考古发掘证实了的。多数荷马史诗的研究者认为,除了神话内容而外,荷马史诗的很多记载是可信的。

《伊利亚特》用古希腊爱奥尼亚(古希腊人的一支)方言写成,采用格律诗体,六音步长短格,没有尾韵,音节铿锵有力,语言质朴,词汇丰富。史诗的内容是战争第十年中51天的战况,共分为24卷,15693行。《伊利亚特》记述的战事中最重要的事件是赫克托耳被阿喀琉斯杀死。这时虽然战争尚未结束,但特洛伊丧失了主帅,明显出现劣势,希腊人胜利在望。诗人在这部史诗的开头说:“女神啊,请歌唱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致命的忿怒,那一怒给阿开奥斯人带来无数的苦难。”阿喀琉斯的愤怒是这一段故事的起因,也是贯穿全诗的一条关键性线索。正是阿喀琉斯退出战场,希腊人才遭到惨败,特洛伊主帅赫克托耳的英勇善战才得以表现,而最后阿喀琉斯重新参加战斗杀死赫克托耳,扭转战局,他的重要作用就烘托出来。

《伊里亚特》开头叙述在希腊人中发生瘟疫,希腊人请示神的旨意,神示应该归还特洛伊人祭师的女儿,而这个姑娘是统帅阿伽门农分得的战利品。阿伽门农被迫交出了女俘,但却从阿喀琉斯那里抢走另一个女俘作为补偿。愤怒的阿喀琉斯宣布退出战争,并请求母亲忒提斯去求宙斯不帮助希腊人,于是宙斯命令所有的神都不许参战。由于主将没有参战,又失去了神的支持,希腊人没有了优势。特洛伊人在赫克托耳的领导下打到了希腊人的壁垒边,只因天黑没有攻进壁垒,希腊人失利。在这种情况下,阿伽门农派人去向阿喀琉斯求和,但遭到拒绝。后来特洛伊人在赫克托耳的率领下冲进了希腊人的壁垒,迫近希腊人的战船并烧着了希腊人的一只楼船。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看到希腊人形势危急,去请求阿喀琉斯参战,阿喀琉斯仍不同意。于是帕特罗克洛斯穿戴阿喀琉斯的盔甲去战斗,企图吓走特洛伊人。帕特罗克洛斯最后被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为朋友之死深感悲痛,决定再次出战。他召集阿开亚人开会,在会上表示不再计较过去的嫌隙,愿意再次参战。阿伽门农向他道了歉并表示愿意给他补偿。于是阿喀琉斯带领希腊人和特洛伊人大战,奥林波斯山上的众神(宙斯除外)也来各助一方。赫拉和雅典娜帮希腊人,爱神和太阳神帮特洛伊人。最后特洛伊人全被赶回城里,只剩下赫克托耳一个人留在城外。阿喀琉斯在决斗中杀死赫克托耳,把他的尸体挂在战车后拖回营地,然后为帕特洛克罗斯举行葬礼,葬礼之后希腊人又举行了盛大的竞技活动。最后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受到神的鼓励去请求阿喀琉斯归还赫克托耳的尸体,阿喀琉斯在神的劝说下同意让普里阿摩斯赎回尸体,并同意休战十一天让特洛伊人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普里阿摩斯运回赫克托耳的尸体,随即举行葬礼。整部史诗到此结束。

《伊利亚特》的意义首先在于通过阿喀琉斯退出战场又重新参战的经过,表明团结一致是一个民族克敌致胜的关键,谴责了自私自利、不顾大局的行为。史诗中希腊联军本来人数众多,在兵力上占有极大的优势,而且又有阿喀琉斯这样战无不胜的将领,即使不能很快攻下特洛伊,也不会处于劣势。但因为主帅和主将发生了争执,结果造成希腊人的巨大损失。责任应该由谁负?主要责任显然应该由阿伽门农承担,但阿喀琉斯也同样负有责任,因为他出于个人私怨退出战场,致使大量希腊人被杀,这样的行为是不顾大局的自私举动。最后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双方和解,希腊人挽回了劣势,这就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性。作品的第二点意义在于歌颂英雄主义。在特洛伊战争发生的年代,希腊人生产力低下,各城邦或部落维持生存的物质条件一方面靠劳动生产和一定程度的贸易,另一方面又靠对其他部落的掠夺,而且还要在遭遇其他部族攻击时保护自己,因此尚武成为风气,战斗精神和武功是受到赞颂的最高品质。当时首领和贵族往往是战争中武功最高、本领最强的人,平民和奴隶在战争中仅是下级士兵。因此,为歌颂部落历史和部落精神而出现的史诗就把贵族和首领的武功作为首要的歌咏目标。阿喀琉斯被写得武功超群,他的作战本领连仇人见了都不免赞叹。赫克托耳也很类似,希腊人见了他的武功也不免赞叹。这两个人虽然不是双方的最高领袖,但却是战斗的主要支柱。他们成为主要的歌咏对象,就间接说明了史诗歌颂的最重要目标是英雄主义。第三点意义是,作品也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考。希腊人尚武,以杀死敌人为荣。史诗写希腊人在作战时从来不讲慈悲,对于求饶的特洛伊人从不手软,这就显得很不人道。最后阿喀琉斯杀掉赫克托尔之后侮辱他的尸体,也是不人道的表现。结果阿喀琉斯的行为受到神的指责,他后来也改变态度,交还了尸体。史诗中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实际是特洛伊主将赫克托耳。赫克托尔虽然带领特洛伊人抵抗希腊人非常艰苦也非常危险,但他对敌人特别是投降的敌人却并不残忍,最后他的尸体遭受侮辱引起了神的愤怒,这就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态度。第四点意义是,史诗让我们大略地了解了当时希腊人的社会状况、希腊人的风俗人情等等,这就是作品的认识作用。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公民大会和士兵大会在当时希腊人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说明那时希腊人实行的是民主制。从作品中也可以看到,私有财产、分配不公这些现象已出现了,阿喀琉斯和士兵忒耳西忒斯都指责过阿伽门农的分配不公。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阿伽门农与阿喀琉斯的争执上看到氏族首领已经拥有很大的权力,民主制遭到削弱。史诗还多次提到卖人为奴的情况,说明奴隶制正在形成。

《伊利亚特》艺术上的首要成就是使用非常圆熟的描写技巧,将写实的场面和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形成色彩绚丽的画面和动人的故事。史诗虽然有神话成分,许多神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神在很多方面并不比人类强许多。史诗中神区别于人的是可以隐身变化并可以长生不死。总的看,神只是帮助人战斗或协助人完成一些比较困难的活动,史诗的主角是人。史诗表现出诗人非常注意物质方面的细节,同时还能透视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些都是叙事描写中的卓越技巧。例如,第11卷描写统帅阿伽门农的佩饰,不厌其烦地将剑鞘、佩带、盾牌一件一件地写出来,使读者感到似乎真的见到了古希腊的一个武士。第18卷写火神赫菲斯托斯为阿喀琉斯打造一面盾牌,对盾牌的描画备加详细,特别是盾牌上的图案,一幅一幅都生动别致。史诗描写两军的阵容,写战斗中的残杀,都十分细致和具体。作品第6卷写赫克托耳重上战场之前与爱妻安德洛玛克告别的场面是《伊利亚特》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安德洛玛克几乎所有的亲人都在与希腊人的战斗中身亡,只剩下丈夫赫克托耳一个亲人。她担心赫克托耳会战死在疆场,自己成为寡妇,他们的孩子则成为孤儿。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赫克托耳,赫克托耳回答说,自己也想到过战死的后果,然而假如自己像胆小鬼一样逃避战斗,那就在全体特洛伊人跟前无地自容。赫克托耳预感到特洛伊城将被毁,所有特洛伊人将会被掳去做奴隶,包括自己的妻子,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畏怯。史诗在塑造人物时十分注意性格的刻画,例如赫克托耳,他是一个合乎古代氏族社会理想的氏族领袖。史诗对这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已经非常清晰鲜明,使他具有典型人物的特征,这是《伊利亚特》中人物描写的最大成功。而赫克托尔与阿喀琉斯决战前的内心斗争是早期欧洲文学心理描写的最高成就之一。赫克托耳不像阿喀琉斯是半神,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既有谋略,又有武艺,在特洛伊人中是最杰出的;同时他又谦恭有礼,考虑周到,即使对待导致战争的希腊女人海伦,他也非常有礼貌。他虽然武功卓绝,但并不妄自尊大,也不盲目冲动。他知道自己不是阿喀琉斯的对手,但为了城邦的利益,他必须战斗。面对阿喀琉斯之时他也有过动摇,但是他认识到,假如逃回城去,他将无面目见特洛伊父老;假如投降,他则不会得到阿喀琉斯的怜悯。所以他还是挺身迎击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并死在阿喀琉斯的枪头下。阿喀琉斯也刻画得比较成功,他虽然是半神,能够刀枪不入,在心理上却比较脆弱。作者为了神化这个人物,把他的软弱之处轻描淡写,把他的武功无限夸大,使他显得不够真实,但作品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性:他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会非常愤怒,但对朋友却感情深厚,愿为朋友舍弃性命;他热心功名,所以不顾将死在战场的预言去参加特洛伊战争;在面对普里阿摩斯老王的哀求时,他也流下了眼泪。《伊利亚特》艺术上的另一个成就是出色地保持了一种客观的叙述方式,成为欧洲早期写实文学的典范,同时也为以后现实主义第三人称小说的叙述方法奠定了基础。《伊里亚特》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角度”的叙述,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作者可以讲述有关故事的一切内容,例如可以讲述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讲述未来的事件等等。第三人称叙述使故事的讲述具有讲述人的主观色彩,常常掺杂个人看法。但荷马在这部史诗的叙述过程中努力保持一种客观态度,不明显介入对故事和人物的评判,这就是一种客观的叙述。史诗在艺术上还有一个成就是广泛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夸张、比喻、重复等,对以后叙事文学作品的文学修辞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史诗突出地使用一种动态的画面来进行比喻,这种比喻被叫做“松散的象喻”,其特点在于形象生动,但比较冗长。例如史诗讲述埃阿斯抵挡特洛伊人的追击时是这样写的:“有如一头顽固的驴子,从庄稼地旁经过,牧童一再从旁边用棍子打它,可就是拗它不过,它走进去吃那茂密的庄稼,几个牧童使劲用棍子揍它,然而他们的力量太弱,他们好不容易才把它赶出来,可那时它已经吃了个够。”可能正是因为它的冗长累赘,这种象喻在后来的文学作品里逐渐不再使用。

另一部荷马史诗《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讲述希腊将领奥德修斯(又译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带领部下的希腊人在海上漂泊十年,最后终于回到家乡伊塔卡和妻儿团圆的故事。《奥德修纪》的意义首先是歌颂人在同大自然进行斗争时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其次是赞扬人对故乡、祖国和亲人的深厚感情,表现了一种原始的爱国主义。《奥德修纪》在叙事上采用倒叙方法,体现出高超技巧,为以后的长篇小说开创了范例。而且,史诗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上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很高的描写才能,这也对后来长篇小说的描写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zL/pElzIS9TnCnT4p19vF6eHFUpBx90Zzpqdk0+ZgZntFuxD98EvPWPY1992Nw3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