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方(欧美)文学部分

第一编
远古与中世纪文学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一 古希腊神话

欧洲文学肇始于古希腊文学,而古希腊文学的最初成果是神话。古希腊神话(myth, mythology)产生于希腊人的原始社会末期,也就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这一时期希腊人的社会组织还很不发达,处于氏族社会时期,正在开始建立城邦。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同威胁生存的自然和其他部族进行斗争。由于原始人的生产工具落后,社会组织简单,他们用以同自然和其他部族斗争的力量受到很大局限,常常在自然的侵害面前束手无策。这时的希腊人遭遇过许多失败。作为种族,他们生存下来并且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

古希腊神话产生的时期希腊人还没有关于文学的概念,神话最初并不是作为文学作品创作的。关于神话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曾断言是古代人“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弗洛伊德则认为神话是古代人的“白日梦”,他曾经说:“极有可能的是像神话这样的东西就是所有民族充满愿望的幻想,人类年轻时期的世俗梦想歪曲了之后留下的痕迹。”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解释之间的相似和相通之处:两者都强调神话是人类早期想象和幻想的产物;但二者又有不同:马克思强调人类征服自然的目的,而弗洛伊德所说的幻想则包括各种愿望,尤其是它产生于“白日梦”,也就是人类的艺术成果——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艺术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社会活动之一,有娱乐和宣泄感情的重要作用。

希腊神话最早见于荷马史诗中的记述,后来在诗人赫希俄德的《神谱》以及其他一些诗歌、戏剧、历史著作和哲学著作中均有记载。现在印行的神话集是后人根据零星材料整理而成的。发展变化后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对整理和笔录神话的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又会投射到神话的内容和形式上。

一般文学史家将希腊神话分为两类: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神的故事指描写开天辟地、神的产生和谱系、人类起源以及神与人交往等方面的故事。英雄传说指关于人类中杰出的英雄或半神半人者的故事。

希腊神话中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是这样的:首先有混沌之神卡俄斯,卡俄斯生出地母该亚,该亚又生出了乌拉诺斯,乌拉诺斯以该亚为妻,生了六男六女,总名泰坦(Titans)。乌拉诺斯曾做过世界的主宰,后来被其子克洛诺斯推翻。克洛诺斯娶自己的妹妹瑞亚为妻,也生了六男六女,最小的是儿子宙斯。克洛诺斯怕将来被儿子推翻,于是将子女都吞下肚里,但宙斯被其母瑞亚藏了起来。后来宙斯联合兄弟姐妹与克洛诺斯作战(史称“泰坦之战”),打败了克洛诺斯,宙斯做了宇宙统治者。宙斯之妻赫拉据传是他的妹妹。以宙斯为首的十二个主神都是他的兄弟姐妹或子女,传说都住在奥林波斯山上,被称为奥林波斯众神。

希腊关于人起源的神话把人的产生归之于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是乌拉诺斯之子伊阿珀托斯的儿子,按世系算是宙斯的堂兄弟。他照神的模样用泥土塑造了人,然后智慧女神雅典娜给了这些泥人以生命,这样就诞生了人类。普罗米修斯又教会人们说话、生产、治病等等生存的本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从天上盗得火种,人类才能走向文明。正因为普罗米修斯是人类的创造者和恩人,所以他在神话以及后世的文学作品里常常成为重要人物或主人公。从文学作品对他的歌颂来看,他比宙斯更受爱戴,宙斯往往是暴君和父亲的化身,普罗米修斯则是兄长、朋友和保护人的化身。

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传说很多,其主角往往是半神。希腊神话中著名的英雄传说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伊阿宋寻找金羊毛、珀尔修斯杀死墨杜萨,等等。英雄传说的叙述模式一般是:某位英雄的某位祖先是某个神,于是他从小即有超人本领。英雄为了寻找财富,出发到别的国家,历尽千辛万苦到了目的地,但要实现目的仍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后来在某位神灵或美貌公主的帮助下终于成功,英雄也同公主结婚。各个英雄传说的细节很不一样而且变化较多,这就表现了古希腊人丰富的想象力。英雄传说的意义在于为氏族民众提供值得仿效的理想人物,同时满足古代人以想象征服自然的愿望。英雄的失败或悲剧性结局则可以引起人们的警惕,也可净化(宣泄)人们的感情。

希腊神话的特点比较突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众神高度人格化,绝大部分神不仅外貌与人一样,思想感情的活动也很相似;第二,人和神平等相处、关系密切;第三,表现出强烈的进取心和爱美倾向,神和人皆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第四,有丰富而变化多端的叙事母题以及众多的人物和曲折的情节。

神话作为文学作品,还是比较简单和粗糙的,但是希腊神话由于其故事形态复杂多变,又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各种特点,因此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形成有形无形地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现代西方的多种新文学批评方法也在神话里找到了理论营养,如结构主义批评方法、神话原型批评方法等。

二 古希腊史诗

史诗(epic)可以说是现存的古希腊人创作最早的文学作品,这是因为神话虽然产生于史诗之前,但当时它们不是作为文学作品而创作的,史诗却具备了文学创作的性质。史诗合神话、传说、历史和文学描写于一体,虚构性和写实性兼而有之。史诗很强的虚构性和娱乐性是它被看做文学创作的最重要依据。史诗最早是口头文学作品,由古希腊的行吟诗人在各部落中巡回演唱。那时文字尚未在希腊人中流行,民族的历史主要靠口口相传,史诗在这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对于史诗的特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真正的史诗产生于一个民族的氏族社会时期,一般是在尚无文字的时期,由吟唱诗人口头传唱得以流传,最后才用文字记录下来;第二,史诗记载部落的重大事件,歌唱氏族英雄,是历史、传说和虚构混合的叙事性作品;第三,史诗常常具有恢弘的气势和阳刚之美。

古希腊史诗留传至今的只有相传是诗人荷马所传唱和整理的两部史诗。关于荷马史诗,后面有专节讲述。

三 古希腊戏剧

古希腊戏剧主要有悲剧和喜剧。悲剧来源于希腊人的酒神颂歌,喜剧则来源于民间的祭神狂欢歌舞和滑稽戏。总起来看,悲剧和喜剧的产生都与祭祀酒神的活动有关。古代人一般都有祭神仪式,而古希腊人盛行祭酒神的仪式。其他神也有祭祀仪式,但不如酒神的祭仪热闹而丰富多彩。公元前6世纪中叶,雅典由于城市的扩大和发展,原先盛行于农村的庆祝丰收、祭祀酒神和农神的节日歌舞表演与祭仪进入了城市。这时人们文明程度提高,对文艺表演的要求也提高了,既要求形式的完善,又要求内容的丰富,还要求有深刻的寓意,于是雅典人在酒神祭仪的基础上创造了戏剧。戏剧的现实性强,一般在大众对政治活动兴趣浓厚的时期戏剧就特别兴盛,其时戏剧往往压倒其他艺术形式。

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前495—前429),是雅典戏剧发展的高峰期。当时政府兴建了大型剧场,发放观戏津贴,组织戏剧竞赛。戏剧演出成了雅典公民文化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公众观戏的热情推动了戏剧的发展,这是文学接受者对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悲剧开始时由两种成分组成:一部分是戏剧成分,另一部分是抒情诗成分。戏剧成分是演员的对白,抒情诗成分是合唱队唱的歌辞。一个悲剧的演出自始至终不停,合唱队起分幕分场的作用,即幕间、场间由合唱队表演。每一幕、每一场则基本上是对白。悲剧程式比较固定,一般分为开场、进场,三五个戏剧场面、退场四个部分。早期悲剧一般是“三部曲”:由三个在题材上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剧本组成。当时的悲剧一般剧情较简单,演出时间不是特别长,演出地点一般不转移。

雅典当时最为著名的悲剧作家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埃斯库罗斯(Aeschylus或Aischulos,前525—前456)首先在悲剧中增加了第二个演员(一说是增加了第三个演员),缩减了合唱队,使对话成为悲剧的主要成分,悲剧的形式初步完善。此外,他创作了舞台背景,运用华丽的服装和高底靴,演员的面具基本定型。从埃斯库罗斯开始,悲剧才脱离了合唱抒情诗和祭神活动,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因而他被称为“希腊悲剧之父”。据传他共写了70部悲剧和笑剧,但是留存下来的只有7部完整的悲剧,其中有一部完整的三部曲(《俄瑞斯忒斯》三部曲)。埃斯库罗斯保存下来的剧本中有一部《波斯人》是现存希腊悲剧中唯一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作品。它以希波战争中波斯海军在萨拉密斯全军覆没的事件为背景。《俄瑞斯忒斯》三部曲则是希腊悲剧现存唯一的一部三部曲。

《普罗米修斯》( Prometheus )三部曲的第一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剧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剧取材于希腊神话,但埃斯库罗斯在剧本中赋予普罗米修斯以新的意义。剧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富于反抗精神的斗士,他不屈服于宙斯的淫威,历经苦难仍不失去胜利信心。《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意义在于歌颂一种为崇高目的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悲剧精神。普罗米修斯使宙斯愤怒,原因是他把火种给了人类。他的这一行动是崇高的,完全有别于出于自私目的的行动。他招致的痛苦是常人难于想象的,但他决不因为痛苦而屈服。作者还通过普罗米修斯掌握宙斯秘密这一细节暗示斗争的最后胜利仍然是属于普罗米修斯的。这样一个人物无疑对当时的雅典公民有巨大的鼓舞作用。普罗米修斯的遭遇显示: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惨重的牺牲才获得的。

埃斯库罗斯之后著名的悲剧作家是索福克勒斯。他的悲剧艺术代表着希腊悲剧的最高成就。后面有专节讲述。

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前480—前405)生活和创作的时期稍晚于前两位剧作家。他出身于贵族家庭,热心于研究哲学,与智者学派接近,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往往以妇女为主人公,奴隶也上了舞台,神和英雄失去了迷人的光环。据传欧里庇得斯共写了92部作品,得过5次戏剧奖,留传下来的剧本有18部,其中最优秀的是《特洛伊妇女》、《美狄亚》等。

《美狄亚》取材于古希腊传说中伊阿宋夺取金羊毛的故事。但在剧中伊阿宋不再是人人景仰的英雄,而是成为其妻美狄亚的配角。剧本写伊阿宋在美狄亚的帮助下取得了金羊毛,他为感谢美狄亚的帮助,与其结婚。美狄亚为伊阿宋生了两个儿子。后来夫妻俩流落到异国科任托斯,伊阿宋为了安身立命,向科任托斯公主求婚。他的求婚得到国王的同意,国王因此要赶走美狄亚。愤怒的美狄亚为了报复伊阿宋和科任托斯国王,亲手杀死了伊阿宋的两个儿子并设计杀死了公主,自己乘龙车逃走,将伊阿宋独自留在绝望和痛苦之中。

《美狄亚》虽然仍取材于古代传说,但人物无论从心理、行为还是语言上都更加接近当时的现实,也就是说“摹仿”现实更加逼真,这也就是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描写,表现出很高的写实技巧。欧里庇得斯的另一重要成就是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尤其善于刻画妇女心理。例如《美狄亚》刻画弃妇的愤恨与母爱之间的冲突,《希波吕托斯》写变态的恋爱心理,《伊翁》写嫉妒心理等等。欧里庇得斯剧作的缺点是布局显得松散,有时借神力来解决情节发展的困难。亚里士多德曾批评他的《美狄亚》乘龙车一节不好。

希腊喜剧出现于悲剧之后,一般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剧中人物喜欢针对重大的政治社会问题发表意见。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台词、动作等都显得夸张、滑稽,甚至荒诞、粗俗,但在笑声中却蕴涵有深刻的意义,所以更受普通民众的欢迎。公元前5世纪希腊喜剧繁荣时出现过不少喜剧诗人,据说有三大喜剧诗人比较著名,但留下完整作品的只有阿里斯托芬一人。

四 古希腊其他文学类型

古希腊文学除了神话、史诗、戏剧之外,在叙事诗、教诲诗、抒情诗、寓言和文学理论等方面均有杰出的成果。

荷马史诗之后,出现了赫希俄德(前8世纪末—前7世纪初)的教诲诗《工作与时日》,这是古希腊留传下来最早的一首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长诗,一共800多行。在这首诗中,赫希俄德劝导他不务正业的弟弟通过劳动获取财富,不要巧取豪夺,因为他弟弟想倚仗贵族的权势夺取哥哥应得的田产。赫希俄德在诗中抱怨“白天是完不了的苦工和痛苦,晚间是无尽的疲劳,神还要带来烦恼”。作为一个勤劳的自耕农,他认为人们的贫困主要是由于懒惰。

叙事长诗《神谱》相传也是赫希俄德所写,全诗共1000多行。诗中收集了许多古代神话传说,作者的意图是把各种神话传说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果这首诗成为最早一部关于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系统描述。

抒情诗源于民歌,分为哀歌、琴歌和讽刺诗。哀歌题材多样,有关于军事政治的,也有关于道德教训和爱情的,大都用双管伴唱。琴歌分为独唱琴歌和合唱歌,以竖琴伴唱。讽刺诗用短长格诗体写成,可以用双管或竖琴伴唱。

独唱琴歌作者萨福(前612? —?)是当时著名的女诗人。她是列斯波斯岛上的贵族,在当地组织了一所音乐学校,与学生互相唱和写情诗和婚宴诗。萨福总共写过9卷诗,但只留存两首完整的诗和一些残句。她现存的诗主要写她对自己女学生的“爱”,这种“爱”性质比较暧昧。

另一个著名的独唱琴歌作者是阿那克瑞翁(前550? —前465?),他写了5卷诗,但只留存一些短诗和残句。他的诗主要歌颂醇酒和爱情,在格律上很有造诣。他特有的诗歌格律被称为“阿那克瑞翁体”,后世有许多诗人摹仿这种诗体创作。

合唱琴歌和舞蹈配合,结构复杂谨严,一般抒写集体的情感,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合唱琴歌最著名的作者是职业诗人品达(前522? —前442?)。当时希腊盛行的体育竞技活动常与敬神的节日结合在一起,这时就要表演合唱琴歌。品达的诗有许多歌唱当时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他运动会上的竞技胜利者和他们的城邦,还歌颂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等等。品达的诗风格庄重、辞藻华丽、形式较完美,对后世欧洲诗歌有很大影响。品达共写了17卷诗,只传下4卷。

差不多和抒情诗同时,民间流传一些散文故事,其中许多是动物寓言,这些寓言相传是伊索所作。传说中伊索是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的一个聪明奴隶,后来获得自由。公元1世纪时巴布里乌斯用格律诗改写了120余则伊索寓言编纂成集,现存伊索寓言就来自于巴布里乌斯的改写。伊索寓言有许多表现了同情弱者、讽刺强者的倾向,如《狼和小羊》等;另外一些则总结了人民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如《农夫和蛇》指出不能对敌人仁慈,《猫和鸡》要人们对敌人提高警惕,《农夫的孩子们》说明团结就是力量等等。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含义深刻,对后世欧洲文学和文化的影响很大。

古希腊时代还没有形成单独的文学理论,有关文学的理论包含在哲学家的各种著述里。当时研究各种学科的学者都被称为哲学家。古希腊时代有两个哲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有重大贡献并对后世文学和诗学产生重大影响:一个是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8),另一个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早年曾就学于哲学家苏格拉底。后来苏格拉底被雅典当局处死,柏拉图就离开雅典四处流浪。柏拉图晚年回到雅典,创办学园,授徒讲学,同时撰写哲学对话录。到逝世时柏拉图已撰写对话录40多篇,内容涉及政治、伦理、文艺、教育以及当时人们争论的一些哲学问题。柏拉图对话录中最著名的有讨论政治纲领的《理想国》、讨论修辞学和辩证法的《斐德若》、讨论审美教育的《会饮》等等。在柏拉图的绝大部分对话录中,主要发言人都是苏格拉底,柏拉图自己始终没有出现。研究者一般认为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其实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柏拉图认为“理念”(逻各斯,指原则和道理)是第一性的和永恒普遍的,先于物质世界存在。就文艺问题而言,柏拉图认为物质世界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而文艺又是物质世界的摹本,因而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和真理隔着两层。柏拉图十分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他认为诗歌会培养人性中的卑劣部分,因此要在他的理想国中将诗人驱逐出去,但可以允许写颂神诗的诗人居住,因为这样的诗会起到好的作用。此外,柏拉图又将希腊传统的“灵感说”加以发展,指出诗人创作时有神灵凭附,进入一种迷狂状态,因此能写出伟大作品。柏拉图是西方“摹仿说”的最早阐述者,对后世西方文艺摹仿自然或现实的理论起到极大的影响,同时他也被看成是“灵感说”的鼻祖。

亚里士多德生于卡尔基狄克半岛,17岁时到雅典师从柏拉图,柏拉图死后他离开雅典。后来亚里士多德曾经去马其顿做亚历山大的老师,为其讲解荷马史诗和悲剧。亚历山大当政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开办学园。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雅典出现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被迫离开雅典。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展了赫拉克利特等人的唯物和辩证思想,认为理性原则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一般与特殊是统一的。亚里士多德并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不能解释物质世界产生的原因,于是将其归之于神。亚里士多德对文艺问题做过专门研究,写出了最早的单独讨论文艺问题的专著《诗学》。《诗学》大部分内容讨论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指出最好的摹仿是摹仿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其次,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作品是有机整体,悲剧作品应以情节为纲,性格则以情节为基础。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使观众产生“怜悯和恐惧”之情,并使之得以净化(catharsis)的理论对后来的戏剧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关于情节整一的观念在新古典主义时期被发挥成“三一律”,成为一时的创作准则。

五 希腊化时期的文学

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马其顿征服了整个希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3年逝世后,马其顿帝国分为几个王国,各自实行中央集权制,一直到公元前146年希腊为罗马所灭。这一段时间希腊文化在近中东地区甚至中亚广泛传播,并和东方文化互相交流,因此在历史上称为“希腊化”时期。这时希腊民族的文化中心已由雅典移至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当时亚里山大里亚的科学艺术和哲学都相当发达,城里还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但是古希腊文学至此已经衰落,文学作品学究气和感伤情调较重。比较有成就的是新喜剧、拟剧、田园诗和史诗。

在希腊化时期,剧场一般只是富人的娱乐场所,新喜剧也主要是为了满足上等人的欣赏趣味而创作。新喜剧一般不涉及政治,只描写爱情故事和社会风俗等,情节曲折、风格雅致,出现了雅典戏剧中没有的人物,如食客、兵士、艺妓、家奴等,其中的奴隶往往很聪明。新喜剧的讽刺比较生动,剧中没有天神、合唱队,一般分成五部分,中间穿插歌舞。

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米南德。米南德(前342? —?)出身贵族,写过100多部新喜剧,得过8次戏剧奖,只传下《恨世者》和一些残篇。米南德强调性格的重要性,认为人们的幸运或不幸取决于自己的性格,因此他的剧中人物性格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动力,这就与早期希腊戏剧强调“命运”,以“命运”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有所不同。《恨世者》结构紧凑,语言合乎人的性格、身份、年龄,主题在于劝善规过,提倡宽大仁慈。米南德的剧本对罗马喜剧和后世欧洲喜剧产生过较大影响。现存罗马喜剧差不多都是改编自米南德的新喜剧。

六 罗马文学

大约公元前两千年左右,拉丁人部落定居意大利中部,其后别的一些民族陆续定居意大利,形成早期罗马国家和意大利的主要居民。

罗马历史一般分为三期。第一期是王政时期(前753—前510),这一时期刚刚建立罗马城邦,开始出现奴隶。第二期是共和时期(前510—前27),王政被推翻,建立了贵族共和国。这一阶段罗马征服了整个意大利地区,并向地中海扩张,然后逐渐征服了西部地中海和巴尔干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地中海最大的强国。第三期是帝国时期(前27—476),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期阶段从屋大维执政到公元193年,是帝国繁荣时期,这时生产比较发达,帝国版图也最大;帝国后期经济衰落,各省人民起义,蛮族入侵,帝国终于灭亡。

罗马人也有神话,他们最早崇奉的是家神、灶神、囤神、门神、作物和羊群之神、林神等。后来罗马的神话在希腊文化冲击下与希腊神话结合,结果罗马神话本身的因素剩下不多,大部分摹仿希腊神话。例如罗马神话有一个与希腊神话中宙斯相似的主神朱匹特、与爱神阿弗洛狄忒相似的维纳斯、与神使赫尔墨斯相似的麦尔库利等等,其传说也与这些希腊神一样。后世在借用希腊罗马神话时,有时名字互相混用,有些神则仅以希腊名字传世或仅以罗马名字传世。

罗马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劳动和举行宗教仪式时唱的诗歌以及一种笑剧式的对话,但留传下来的极少。罗马文学留传下来的最早作品是戏剧。戏剧出现于共和国中期,这一时期,罗马国势已十分强大,通过在各地的掠夺性战争,积聚了大量财富,罗马人生活日趋奢侈。当时的贵族、骑士和他们养的食客等等需要娱乐,于是在罗马民族自己早期的节日歌舞、民间戏剧传统和希腊戏剧的影响下,形成了罗马戏剧。

早期罗马戏剧主要仍是悲剧和喜剧。罗马早期悲剧没有留传至今的,喜剧留传下来的有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作品。

普劳图斯(前254—前184)出生于意大利中部一个平民家庭,后来到罗马的剧场工作。他共写了100多部喜剧,留传下来的有20部。他的剧本都采用希腊新喜剧、特别是米南德喜剧的题材和背景,但人物及其生活是罗马式的。他的主要作品有《孪生兄弟》、《吹牛的军人》、《一坛黄金》等。普劳图斯的成就在于把各种各样的、特别是下层社会的人物都刻画得较为生动,他还善于创造喜剧性情节,利用独白、旁白揭示人物心理等。他的喜剧风格比较粗犷。

泰伦斯(前190? —前159)原是出生在北非的奴隶,后来随主人去罗马,受到贵族式的教育,之后获得释放。他写了6部喜剧,大部分是改编或翻译米南德的作品。泰伦斯影响较大的作品是《婆母》和《两兄弟》。泰伦斯的戏剧表达了主张道德上宽容的观念,喜剧结构周密完整,刻画人物内心矛盾比较细致。

罗马文学到帝国前期出现一度繁荣,被称为“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最繁荣的是诗歌,戏剧相对衰落。所谓“黄金时代”主要指奥古斯都大帝统治时期的文学和文化的繁荣。

奥古斯都即恺撒的侄孙和养子屋大维。恺撒死后,屋大维经过多年的战争,统一了罗马帝国,使罗马帝国版图达到最大范围,靠掠夺积累了不少财富。屋大维在建立了统一的罗马大帝国并巩固了统治权之后,聪明地采取休养生息的方针,取消了苛捐杂税和土地没收这些不得民心的政策,使罗马帝国保持了几十年的稳定。屋大维重视文化工作,保护文化活动。他认为古代的宗教和道德可以培养公民的责任感,抵制内战后许多罗马公民颓废的倾向,因此鼓励作家创作符合道德要求的作品。当时由于罗马人生活稳定,对文学艺术的需求增强,欣赏趣味也不断提高,也促使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屋大维的大臣麦凯纳斯根据元首(屋大维自称“元首”)的意图,向当时许多著名作家和诗人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和创作上的条件,为文学繁荣起到了保障作用。有了这些条件,黄金时代的文学繁荣得以出现。黄金时代出现过不少有影响的作家,最有代表性的是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

维吉尔(Vergil,前70—前19)是罗马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一个农民家庭,后来到罗马学法律,最后又改学哲学和文学。内战期间他的田产曾被没收,后来由于屋大维的干预又重获土地,成为麦凯纳斯文学圈子的主要成员之一。维吉尔一生共写了3部作品:《牧歌》、《农事诗》和《埃涅阿斯纪》。

《牧歌》(约成于公元前42—前37)在希腊田园诗影响下写成,采用牧羊人对歌或独歌的形式,共10章。其中有爱情诗、哀歌、哲理诗、酬友诗等,都有一种感伤的色调。诗人在诗中感谢元首使他重获土地,歌颂黄金时代的到来,希望羊群不再受到侵害;同时他也在诗中描写了农村凋敝的现实,怀疑黄金时代是否真能实现、和平能否持久等等。《牧歌》出版后由于形式的新颖和内容的独特,受到读者的欢迎,一时广为传诵并受到权贵的注意。

《农事诗》4卷(约成于公元前37—前30),每卷500余行,分别写种谷,种橄榄和种葡萄、畜牧、养蜂等农事,属于教谕诗的类型。此诗应麦凯纳斯之约而写,为吸引农民回到农村的政策服务。这部诗集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种种现象的敏感,充满诗情画意。诗人在诗中肯定劳动的价值,认为“劳动战胜了一切”,同时歌颂意大利丰饶的自然资源,表现出对和平生活和祖国的热爱。

维吉尔最著名的作品是文人史诗《埃涅阿斯纪》,共12卷近万行。史诗前6卷摹仿《奥德修纪》,写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在特洛伊灭亡后携带老父、幼子和部下乘船在海上漂泊7年,历经千辛万苦后到达北非的迦太基,受到迦太基女王狄多的款待。他向女王讲述了特洛伊陷落和自己在海上漂泊的悲惨经历,女王大为感动,爱上了埃涅阿斯,两人结为夫妻。但后来埃涅阿斯接到神示要他离开迦太基,因此他不辞而别,狄多自杀。埃涅阿斯到达意大利后,在神巫指导下游历地府,见到亡父和狄多的鬼魂。亡父之魂向他显示了他的伟大子孙的幻影,其中有罗马城的建造者罗慕洛斯以及恺撒和屋大维。史诗后6卷摹仿《伊利亚特》,写埃涅阿斯到了意大利中部拉丁姆地区,受当地国王拉丁努斯的款待,神意让他和拉丁努斯的女儿结婚,拉丁努斯准备将女儿嫁给他,但这件事激怒了原先的求婚者鲁图利亚王图尔努斯,图尔努斯于是鼓动拉丁人与特洛伊人开战。最后埃涅阿斯兵临拉丁姆,杀死图尔努斯。史诗到此结束。

《埃涅阿斯纪》的首要意义是通过讲述埃涅阿斯的故事说明罗马人建国的艰辛和困苦,激发人们的民族尊严和奋斗精神。其次,史诗比较明确地表现了民族和解的思想。诗中主人公埃涅阿斯不是一个战争狂人,而是按照神的旨意去意大利建立城邦的英雄。他开始时准备同拉丁姆国王拉丁努斯结为姻亲,共同促进两个部族的繁荣,受到好战的图尔努斯的攻击才被迫还击,因此他所进行的战斗是正义的也是必需的。而埃涅阿斯战胜图尔努斯的目的也是为了特洛伊人和拉丁姆人之间的持久和平。埃涅阿斯作为史诗主人公表现得虔诚、勇敢、克制、仁爱、公正,是罗马帝国初期人们心目中理想政治领袖的形象。这一形象不同于《伊利亚特》的主人公阿喀琉斯。阿喀琉斯虽然勇猛、无私、侠义,但是任性、骄横、残忍。埃涅阿斯无论是在克制或在仁爱方面都显得与荷马史诗中的希腊英雄不同,倒是更像赫克托耳,但赫克托耳在荷马史诗中是失败者,埃涅阿斯则是胜利者。埃涅阿斯的克制表现在他为了部族的利益,抛弃正在相爱的狄多女王,偷偷离开迦太基去意大利。这与阿喀琉斯争夺女俘成为对照。他的仁爱不仅表现在对部下和亲朋的爱护上,也表现在对敌人的宽恕上。例如他在战斗中杀死图尔努斯盟军将领劳苏斯后,因其年轻而生怜悯之心,亲自归还他的尸体。埃涅阿斯作为理想武士和领袖的形象在当时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埃涅阿斯纪》比荷马史诗的情节更为紧凑,因而故事性更强。作者通过人物的自述或独白表现人物心理,常常以情动人;人物话语在作品中占的分量比起荷马史诗来也更大一些。《埃涅阿斯纪》是欧洲第一部文人创作的史诗,为后世文人史诗在人物、结构和格律方面奠定了基础。

贺拉斯(Horace,前65—前8)是讽刺诗人、抒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贺拉斯之父是获释的奴隶,贺拉斯本人在内战时参加过共和派的军队(反对屋大维),后来共和派失败,他投靠屋大维,得到麦凯纳斯的保护。

贺拉斯早期作品有《长短句》1卷17首和《讽刺诗集》2卷18首。这些诗歌体现了贺拉斯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态度,那就是反对内战,要求过一种和平宁静的生活,总体上表现出一种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从他的哲学态度和生活理想出发,贺拉斯对当时罗马社会风俗中一些不符合他理想的方面进行了讽刺,例如暴发户的穷奢极欲,整个社会的淫靡,以及投机讹诈等风气。贺拉斯享有盛名的作品是后期的《歌集》共4卷100余首诗以及诗体信《诗简》共2卷23首。《歌集》主要是抒情诗,中心议题是饮酒、恋爱、诗歌、友谊,把田园生活奉为理想。《歌集》中的精华部分是“罗马颂歌”,赞美当时统治者提倡的道德如淳朴、坚毅、正直、勇武、虔诚以及赞颂屋大维本人。

贺拉斯的《诗简》内容较杂乱,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论文艺的部分,《诗艺》是其中一封。《诗艺》中所表达的重要观点如下:(一)重申文学摹仿自然,认为生活和习俗是真正的范本。但贺拉斯又提出“创造”的概念,亦即凭想象虚构,不过他认为虚构不能违背事物的真实面貌。(二)提出诗有给人教益或供人娱乐的作用。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发展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寓教于乐”。(三)提出以古希腊作品为范本,无论题材或处理题材的方式都应以希腊作品为典范,但也不反对描写罗马人的生活。(四)对于艺术的理想或标准,提出“合式”的概念。“合式”首先要求文艺作品首尾融贯一致,成为有机整体,其次要求文艺作品合乎情理。

奥维德(Ovid,前43—18)也是奥古斯都时代的重要诗人,出生于骑士家庭。奥维德早期作品有《爱情诗》、《古代名媛》和《爱的艺术》。《爱情诗》共3卷,包括哀歌体诗49首,以描写人们相爱时的情景和情感为主要内容,表现享乐主义的思想。《古代名媛》21首也是用哀歌体写的诗,大多数是诗人设想古代传说中的女子(如珀涅罗珀、狄多等人)写给丈夫或情人的书信,抒写离愁别恨。这部作品在中古和文艺复兴时期影响很大。《爱的艺术》3卷同样是哀歌体诗,它将求爱当做一种学问来描写,直到今天仍有人仿效。他的这些早期作品不符合屋大维“重整道德”的政策,后来诗人因此遭到流放。

奥维德最重要的作品是《变形记》(15卷),用六步诗行写成。这是一部诗体故事集,共包括约250个神话故事,从开天辟地的故事一直到当代罗马生活。最终这部作品成为古代神话的汇编,后世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常从里面寻找素材。作者根据希腊哲学家提出的一切生物均互相变化的观点,用神话人物相互之间变化的方法把各个故事连接起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日神之子法厄同的故事、阿剌克涅变蜘蛛的故事、金羊毛的故事、皮格玛利翁的故事等。故事集在结构上采用故事中套故事、人物轮流讲故事、用与上一个故事性质相反的故事来接续这个故事等多种方法将各个故事串连起来。作者在描写故事中人物的嫉妒和复仇心理时比较出色,故事的叙述充满想象色彩,文体比较讲究修辞。《变形记》在中古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曾大受欢迎。

屋大维死后,罗马文学进入所谓“白银时代”。白银时代一直持续到公元2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宫廷的审美趣味占据统治地位,文学的颓废倾向较为明显。作家们在作品中常表现斯多噶派寻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想,悲观绝望的情绪和宗教迷信的观念往往非常突出。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罗马文学中出现了小说这一类型。比较著名的是彼特隆纽斯的《萨蒂里卡》和阿普列尤斯的《金驴记》。

彼特隆纽斯(死于公元65年)是尼禄的亲信,后来自杀。《萨蒂里孔》被认为是他的作品,但原作现只留存一部分(原书20章,现存18、19两章)。《萨蒂里孔》大部分用散文写成,夹杂一些诗歌。小说主人公是个名叫恩柯尔皮乌斯的流氓窃贼,作品通过他的自述,广泛描写了1世纪时意大利南部半希腊化城市的生活。作品现存的主要部分写主人公在暴发户特里玛尔奇奥家参加的一次宴会。《萨蒂里孔》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罗马小说,同时也是欧洲现存最早的一部流浪汉小说。

阿普列尤斯(124? —175?)出生于北非一个官员家庭,在罗马做过律师。他的主要作品《金驴记》(又名《变形记》)是罗马文学中最完整的一部小说。作品主要写青年鲁齐乌斯到有名的妖术之邦忒萨利亚(在希腊北部),误敷魔药变成一头驴子,经过一番周折被女神救下,恢复人形。这部作品以主人公的遭遇为纽带,广泛地描写了外省生活,表现了罗马人对肉欲的追求和东方宗教的神秘精神,其中有不少对男女之爱的较为直接的描绘。

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在蛮族的进攻下灭亡;但3世纪时罗马皇帝曾迁都君士坦丁堡,形成以拜占庭(即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一直延续到15世纪。拜占庭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对古希腊罗马文学采取敌视态度,压制自由思想。西罗马帝国的文学总体上无甚成就可言。 BJ2hjC51UCmg+R+gc4maMx58CIc1J4ncAkjJV+EJAgK2moB/tuOUhr6MBxUWWvE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