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基督教文学

一 中世纪基督教文学产生的背景

发端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生活和信仰环境中的基督教,起初被罗马帝国当局视为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而享有自由,但在第1世纪后半期以后的两百多年里,基督教受到罗马帝国大规模的摧残与迫害,无数基督教徒殉教献身。君士坦丁大帝的出现,是基督教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与里程碑。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取得了一次关键性战役的胜利,他把打败强敌的功劳归于他在祈祷中向基督教上帝求助,而他的祷告蒙了应允。这位原本崇拜战无不胜的太阳神的异教君主,在313年颁布米兰诏书,开始把基督教变成为帝国所优待的宗教。后基督教不断受到扶持,终于在公元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它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全境广为传播,整个地中海沿岸地区很快基督教化。基督教的这一历史巨变,预示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即将到来的中世纪文化本质上将是基督教文化。

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学艺术乃至精神领域里,都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自然,作为以各种身份出现的基督徒作者创作的、旨在宣扬基督教信仰的基督教文学,也就随大环境、总趋势而发展繁荣起来,在中世纪占有了醒目的位置。

二 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主要内容

基督教文学是一种与基督教信仰紧密结合的文学,它意在宣扬基督教信仰,传播基督教教义,巩固和发展基督教教会。不过,应该肯定的是,它以特定的文学话语,通过对上帝—耶稣基督的颂赞、对人类苦难和罪性的揭示、对世人得救与解脱之途的冥想,也真诚地表达了人类对于终极和永恒的关注和思考,表现出了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具有独特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体裁种类繁多,有圣经故事、教父文学、圣徒传、宗教剧、祷告文、梦幻故事等,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重要样式作一简介。

1.圣经故事

《圣经》作为一部经典,不仅是基督教的立教之本和信仰之纲,而且是基督教文学的源头。《圣经》由《旧约》和《新约》构成。《旧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从犹太母体中分娩出时,完全继承了犹太教的基本信条和教义,《旧约》自然成为基督教《圣经》的有机组成部分。《旧约》共39卷,分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集四部分。律法书是犹太教的法典,包括《创始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统称“摩西五经”。历史书是犹太民族立国的兴亡史,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记》(上、下)、《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等10卷。先知书计有《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等14卷。诗文集系历代文学作品的汇集,共10卷,包括《诗篇》、《雅歌》、《耶利米哀歌》、《约伯记》、《以斯帖记》等。《新约》共27卷,包括福音书、历史纪事、使徒书信和启示书四部分。

《圣经》尤其是《旧约圣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已经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例如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被逐出乐园的故事、诺亚制作方舟躲避洪水的故事、大力士参孙奋力推倒大厅双柱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故事、大卫的故事等等,都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常常成为西方文学家和艺术家选取创作题材、提炼艺术形象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大量的对《圣经》典故的运用、17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等就是证明。

2.教父文学

教父文学是基督教文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作者“教父”的意思是“教会的父老”,指公元2—12世纪一批用热血和生命维护基督教信仰,为基督教创立了教义、教规和教会组织的著名文人。三位一体说、基督论、创世说、原罪说、恩宠说、救赎说、末世论等神学命题,就是经过这些教父们的反复论证才趋于最终成型的。19世纪中期,法国教父研究者米涅倾半生心血编成的庞大的文化巨典《拉丁教父集》和《希腊教父集》,引发了后人研究教父著作的热潮。北非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当属教父神学与教父文学的杰出代表。

奥古斯丁生于北非的塔加斯特城(现今阿尔及利亚的苏可阿赫拉斯)的一个富裕家庭,16岁时只身到迦太基求学。据他自己说,在这座腐朽的商业都市里他染上了市井恶习,生活放荡,长期与一个情妇同居,并生有一子。他一度信奉诺斯替派摩尼教。约在30岁时,开始对摩尼教生活不满,向往其他的生活,于是迁居罗马,在米兰找了份教师工作。这时他接触到许多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著作,开始变成新柏拉图主义者。同时他结识了米兰总督兼基督教主教安布罗斯。在其教诲下,他对自己所过的放荡生活产生了厌恶,于是痛改前非,毅然皈依基督教,开始独身生活。这年他32岁。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公元388年,他回到北非,后升任希波城主教。这时,恰逢罗马帝国东西分裂,思想界动荡不定。一些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结合起来,产生了盛行于中世纪早期的基督教哲学“教父学”。在“教父学”形成时期,奥古斯丁以超凡的勇气和智慧投入到与异教和教内各派的斗争中。他以拯救人类自命,极力捍卫基督教,成为当时最强有力的教义辩护者和学术界的中心人物,为“教父学”在西方确立统治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

奥古斯丁是古罗马帝国末期基督教著名神学思想家,在基督教史中被尊奉为“圣人”,是天主教会的“真理的台柱”和中世纪的无可争辩的权威。他一生著述丰富,《论自由意志》、《论宿命和神恩》、《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忏悔录》等,都是其著名的基督教哲学著作,同《圣经》一样被基督教神学家们奉为经典。奥古斯丁所以被后世奉为“圣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阐发了极具感召力和说服力的基督教思想。这突出地体现在他那部基督教经典著作,同时也被公认为教父文学经典之作的《忏悔录》中。

《忏悔录》分为13卷。第1、2卷通过写自己童年时代的恶作剧、对师长及父母的不敬,来说明人性的堕落。第3卷写自己的学生时代,如何对西塞罗的作品发生兴趣,如何出入娱乐场所并接受摩尼教。第4卷写自己担任教师期间与一女人姘居,生养一子。第5卷是对摩尼教教义所作的系统性批评。第6、7卷写自己在罗马和米兰的情形。第8卷是最重要的一卷,记载作者皈依基督的经过。第9卷主要追忆母亲的生平。第10—13卷转入对哲学和神学问题的讨论,并以对上帝神奇创造的颂赞结束。全书名为《忏悔录》,其实只有局部内容是认罪忏悔式的自白,其余内容更像是祈祷文和赞美诗。

奥古斯丁以赤诚的态度袒露了其自身追求情欲的罪恶以及战胜罪恶的心灵历程,力图用自己从堕落到得救的曲折人生来证明,人生以及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转向上帝的过程。因为上帝是“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坚、至定、但又无从执持” , “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负荷一切,充裕一切,维护一切,创造一切,养育一切,改进一切;虽万物皆备,而仍不弃置” 。他把幸福看做是人对快乐内心领会的概念记忆,并把幸福生活归纳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已享受幸福生活的幸福,另一种是拥有幸福希望的幸福,认为人们之所以追求幸福生活,是因为在人们的记忆中已经有了幸福的明确概念。他说:“我的快乐不能用肉体的感官去视、听、嗅、闻、体味捉摸,我快乐时仅在内心领略到,快乐的意识便胶着在记忆之中,以后随着不同的环境回想过去的快乐或感到不屑,或表示向往。” 而且他坚信,人生的幸福就是来自对上帝的爱,而决不是追求财富,享受荣华富贵和声色犬马的生活。这些世俗的幸福是虚幻的、暂时的。他向上帝表白:“幸福生活就在你左右,对于你、为了你而快乐,这才是幸福,此外没有其他幸福生活。” 这种幸福是至高无上的,“不要说求而得之,即使仅仅寄以向往之心,亦已胜于获得任何宝藏,胜于身帝王之位,胜于随心所欲恣享淫乐” 。但这种幸福决非邪恶者所能得到,它只属于那些为爱而敬事上帝基督,以上帝基督本身为快乐的人们。因此他极力宣传“爱上帝,鄙视自己”,认为肉体因折磨而痛苦,但这并不是灾祸;灾祸来自人们的肉体之欲,因为肉欲是“灵魂的牢狱”,对肉欲的追求导致人的永世痛苦。由此他把拯救个人及人类的最后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希望通过信徒的虔诚信仰和教会虔诚侍奉上帝,以求得上帝的“奇妙恩赐”。

这部长篇自传自始至终都以上帝为谈话对象,一心一意、一往情深地向上帝倾诉心曲。奥古斯丁用一把灵魂的解剖刀对自己从幼年、少年、青年到成年的心灵生活进行无情而彻底的剖析,毫不隐讳,也绝无任何文过饰非、自我张扬之语,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所表现出来的是真、爱、美,其真诚和忏悔精神充溢着一种葱茏的诗意。这部自传在中世纪之初为基督教会树立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样板,对此后一千多年的中世纪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圣徒传

圣徒传是基督教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圣徒传,即各种圣徒生平事迹的传记,它旨在为广大信徒树立可资效法的楷模。法国现存50余部圣徒传,大约可分三类:第一类记述法国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本族圣徒,大多是殉教者的故事,如《圣徒列瑞行传》、《圣女列奥卡迪行传》等;第二类记述凯尔特族圣徒,表现他们游历进香、寻求世外桃源的故事;第三类记述其他国家尤其是东方民族的圣徒,基本主题是隐修苦行。后一类作品影响最大,如《圣徒阿列克西斯行传》。该传形成于11世纪中叶,现有12—14世纪的多种改编本,主要记录了主人公阿列克西斯弃绝人间幸福、甘愿吃苦赎罪的一生,意在劝人克制各种尘世欲望,唯求精神的升华,最后达到与上帝合一的境界。

4.宗教剧

宗教剧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学中最重要、也最常为人谈论的部分。按照一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中世纪戏剧应该是继承古希腊罗马的戏剧传统而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中世纪戏剧是从教堂的宗教仪式上演变而来的,因为“除去泰伦斯的几部剧作外,当时根本没有任何古代的作品传世;即使是泰伦斯的这几部作品,也基本上被欧洲中世纪早期的作家们视为有伤风化的闹剧而予以排斥。因此,中世纪戏剧几乎完全是派生于基督教圣餐仪式的一个独特的戏剧品种”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世纪戏剧主要指称的就是基督教戏剧。这种戏剧均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旨在宣传宗教教义。其主要类型有圣诞剧、受难剧、复活剧、奇迹剧、道德剧等。

圣诞剧是表现耶稣诞生的故事。它最初起于教堂的礼拜仪式:教堂的圣坛上设置一个马槽,天花板上装一颗明星,指引牧羊人或东方三博士去朝拜圣婴耶稣。仪式从天使的问话开始:“噢,牧羊人!你们在马槽里找谁?”接着演出耶稣诞生时的各种情节。在11—13世纪之间,法语地区的一些戏剧常常以东方三博士的朝拜为主题,丰富有关耶稣圣诞的表演,后来又发展为将希律王屠杀婴儿的故事融入圣诞剧中。

受难剧主要反映的是耶稣受难的故事。编成于13世纪初的《歌集》中所收录的《受难的赞美》,就是一部较为成熟的受难剧。该剧展现了犹大与祭司的交易,最后的晚餐,耶稣被捕、受审及其死难等情节,其中角色之多、篇幅之长、情节之复杂、线索之交错,为宗教剧中所少见,被认为是受难剧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代表作。

复活剧最初也起于教堂的礼拜仪式:在复活节,教堂的圣坛上设有一个用帐幕遮蔽的墓穴,一个身着白袍的教士坐在墓旁,扮演天使;另有3个教士手持点燃的香火,扮演前来给耶稣遗体涂油的3个马利亚。天使问:“噢,基督徒们,你们在墓中找谁?”马利亚们回答:“噢,天使,我们找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拿撒勒人耶稣。”天使说:“他不在这里,如同他说的那样,他已升起。你们去宣告,说他已经从墓穴里升起。”天使揭开帐幕,示意里面空无尸体,耶稣已经复活。复活剧主要表现的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后复活并显现的故事。流行于14世纪的《行旅》就是一部著名的复活剧。该剧表现两个门徒在出行路上没有认出复活后的耶稣,并说服他不要急着赶路,与他们一同休息。接下来是一段哑剧,耶稣坐在桌边,正与两个门徒分面包,就突然消失了。门徒们大惊失色,为自己的怠惰以及没有认出向自己显现的耶稣而悔愧。这时耶稣再度显身,门徒们唱起一段赞美复活的轮唱,演出随即在祈祷中结束。这部作品后来衍生出多种版本,并且内容不断被扩展,体现了中世纪戏剧艺术的不断改进和成熟。

奇迹剧也是宗教剧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流行于14—16世纪。说到奇迹剧,不能不提到神秘剧。不过,学者对这两种剧的界定是存在分歧的。英国著名文学史专家阿尼克斯特将从圣经中某些故事改编过来的且目的是用形象来说明教堂讲道内容的戏剧统称为奇迹剧。 有学者介绍:“在法国,教堂剧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圣经的内容为主题(神秘剧),一种是据使徒行传改编(奇迹剧),英国则把所有宗教主题的戏剧统称为奇迹剧。” 斯宾特主张,对圣徒生平、事迹和殉教传说所作的戏剧再现并非奇迹剧,而是神秘剧。雅各布强调神秘剧大多由中世纪的各类行会演出:“这些戏剧后来被称为神秘剧,是因为各个行会所代表的工种各有自己的技艺,它们对普通人来说都是具有神秘性的。” 所以会出现这种概念的分歧,究其实,是因为奇迹剧和神秘剧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大同小异:都搬演圣经故事,兼而再现圣徒们的生平,又都热衷于表现超自然的奇迹,充满浓郁的神秘主义气息。

在中世纪奇迹剧中,英国的奇迹剧最为耀目。当时英国几乎每一个重要城市都有由当地行会上演的奇迹剧组剧,但这些组剧的大多数都没能留传下来。在保存至今的5个组剧中,除1个用古凯尔特语写作外,其余均由英语写成,分别是切斯特组剧、约克组剧、汤尼雷组剧和考文特立组剧。切斯特组剧有24个剧本,约克组剧有28个剧本,汤尼雷组剧有32个剧本,考文特立组剧有42个剧本,这些剧本表现的都是《圣经》故事,只是在细节、情调、语言和韵律上有些微区别罢了。几乎所有的英国奇迹剧都是用很复杂的诗体写的,富于抒情诗的情调,也有的奇迹剧具有悲剧因素。例如,写于15世纪的《亚伯拉罕与以撒》就包括一个长达200行诗句的悲剧场面。该场面生动地揭示了父子二人的内心冲突:亚伯拉罕既要履行上帝的意志,杀独生子以向上帝献祭,又因舐犊之情而难以下手;以撒一方面要听父亲的话,另一方面又对死亡极其恐惧,在发亮的钢刀面前浑身发抖。这个悲剧性的场面表明,宗教剧在宣扬教义的同时,也能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人类的自然天性。

道德剧,又称寓意剧,也是宗教剧的一种。它是13世纪以法国诗人洛利斯的《玫瑰故事》为代表的寓意诗歌的戏剧发展,剧中角色不再是《圣经》里的人物,而都是人格化了的抽象概念,如生命、死亡、忏悔、善行、仁爱、贪婪,以及其他美德和恶行等。道德剧搬演的虽然已经不是《圣经》故事,但所宣传的仍是基督教教义和道德伦理。它着力表现善、恶两种势力争夺人类灵魂的斗争,昭示只有虔信上帝,真心忏悔,才能蒙神救赎,获得永恒的生命。道德剧通常以“美德”战胜“恶德”为结局,“魔鬼”背着“罪恶”跳进地狱张开的大口。“罪恶”是道德剧里新出现的一个滑稽角色,后演变为伊丽莎白时代英国戏剧中的丑角。道德剧的创作和演出持续到16世纪上半叶,尔后被“大学才子”派戏剧所取代。

中世纪道德剧的名作是《忍耐之城》和《每个人》。前者出现于1400年左右的英国,它通过主人公“人类”生前死后的沉浮变化,戏剧性地诠释了《马太福音》第24章13节所载耶稣之言:“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后者可能先是成书于德国,后传至英国,最早的英国译本形成于1490年左右。剧情大致是:上帝叫“每个人”来到“死亡”面前,看到“死亡”的“每个人”恐惧万分,恳求不要把他带走。“死亡”答应不单独带他走,但他必须邀请其朋友们与他一起走。“每个人”先后找到好友“友谊”、“亲属”和“财产”,但谁也不愿与他同行。他突然想起已忘却多年的“善行”。“善行”同意和他做伴前行,但前提是他要先找到“知识”, “知识”又让他见“忏悔”。“每个人”经过忏悔赎罪,准备去见上帝。在“坟墓”前,“美貌”、“力量”、“判断力”、“五种感觉”纷纷离开,只有“善行”陪他进入坟墓。“善行”的祈祷使他获得赦免,然后安详而死。天使为他祝福,剧场解说员向观众诵诗:“请牢记:任他是美丽还是力量,一切都把人抛弃,只有善行能挽救他……”可见,该剧以寓意的方式,探讨了死亡与品行关系的主题,劝勉世人行善为上。

三 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意义与影响

首先,中世纪基督教文学深深地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创作,从而催生出了令后世津津乐道、叹为观止的文学精品。可以说,奇迹剧、神秘剧、道德剧等宗教剧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的前身,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创作开创了一些戏剧传统:违背三一律,尤其违背时间和地点的一律;融悲、喜剧场面于一剧,舞台布景极为简陋,促使作者充分发挥文字力量,最大可能地唤起观众的想象力;某些固定角色如丑角的出现以及男子或男孩扮演女角等,这些戏剧传统都被莎士比亚继承下来,并加以发展。 以道德剧为例。“‘道德剧’中的丑角‘罪恶’形象不仅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里可以找到(例如,《惟维洛那二绅士》中的朗斯、《皆大欢喜》中的试金石),而且在编年史剧(例如《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和悲剧(例如《奥瑟罗》中的伊阿古、《李尔王》中的傻子等)里也都有所反映。‘道德剧’中的丑角‘罪恶’是一个爱开玩笑、喜欢恶作剧、好说俏皮话和使用讽刺语言的角色,也是普通人的一些缺点的化身(例如贪吃、贪财、好色、懦弱、欺软怕硬、好吹牛皮等)。这些缺点都集中在莎士比亚所创造的福斯塔夫身上。《李尔王》中的傻子好说俏皮话、讽刺话,实际上他说的话里充满了智慧和生活经验。他能看到李尔王所看不到的事实真相,辨别真伪,分清是非。同样,《哈姆莱特》剧中的掘墓人也属于这一类型,他对生死问题也能做出富于哲理的评论。” 又如,17世纪著名清教徒作家约翰·班扬的长篇小说《天路历程》,就是用寓意的形式写成的,里面的人物均以抽象的名词命名,鲜明地烙上了中世纪道德剧影响的痕迹。

其次,基督教作家善于揭示心灵深处的复杂因素,长于表达痛切深刻的内省和忏悔意识。例如,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粉饰自我、敢于赤裸裸地暴露自我的精神以及对自我心理世界的细腻揭示,不仅对卢梭的《忏悔录》,而且对后世西方文学创作中心理描写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再次,基督教文学因出于阐明非同寻常的宗教感悟的需要,常常娴熟地运用梦幻、象征、寓言等创作手法,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朦胧境界,描绘出种种带有浓厚的梦幻和异象色彩的超自然景观。这些宗教文学惯用的创作手法,不仅已经普遍地、深入地渗透于中世纪其他各类诸如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等非宗教文学创作中,而且但丁的《神曲》以及“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公爵夫人书》、《百鸟议会》,还有前已提到的班扬的《天路历程》等,都是梦幻、象征、寓言等创作方法的经典之作。这既说明了基督教文学的影响力,又显示了中世纪及其后的欧洲作家对中世纪各种不同质的文学艺术形式的主动接受。

总之,中世纪基督教文学是绽放于基督教土壤上的文学之花,虽然它有其自身的倾向性和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它也表达了人类所共同关注与思索的一些重要问题。从一定层面说,无论是在思想内涵的精深独特还是表现手法的新奇迷离上,中世纪基督教文学都丰富了人类文学的宝库,理应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gY2SwC9dwjyoKymkiQMPTiIs22E5zoOlnqH7uupKodzWKGqNzFCcCSYjkq5x1oB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