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涉及对资产质量的分析问题。我们已经知道,资产按照其变现能力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长期资产)。但是,这种分类并不能进一步揭示资产的质量。为了揭示资产的质量,我们有必要考虑资产按照质量的分类。
那么,什么是资产的质量呢?
资产的质量,是指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满足企业对其预期期望的质量,具体表现为资产的变现质量、单独增值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等方面。需要指出的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资产质量需要关注的不是特定资产的物理质量。这是因为,相同物理质量的资产在不同企业会表现出不同的贡献能力。换句话说,资产对不同的企业而言,具有相对有用性。一项资产即使其物理质量再好,如果在特定企业中不能发挥作用,也不能算作该企业的优质资产,而只能被视为不良资产。但是,如果该资产在另外的企业能够得到较好利用,则应作为另外企业的优质资产,资产质量的这种相对性特征,是企业重组增值的基础。
一般来说,资产质量的好坏,主要表现为资产的账面价值量与其变现价值量或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在价值量(可以用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公允价值来计量,或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之后的价值)之间的差异上。
资产按照其质量分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按照账面价值等金额实现的资产
按照账面价值等金额实现的资产,主要包括企业的货币资金。这是因为,作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企业的货币资金会自动地与任一时点的货币购买力相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企业在任一时点的货币资产,均会按照账面等金额实现其价值。
(二)按照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贬值实现的资产
按照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贬值实现的资产,是指那些账面价值量较高,而其变现价值量或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在价值量(可以用资产的公允价值来计量)较低的资产。这类资产主要包括:
1.短期债权
这里的短期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等。由于存在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因此,短期债权注定要以低于账面的价值量进行回收。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短期债权的贬值因素,但是,从大多数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来看,大多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较为详细的企业则采用账龄分析法)或销售收入百分比法。但是,这种分析仍然难以恰当地反映债权资产的质量。这是因为,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均需确定计提坏账准备的百分比。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企业对坏账准备计提的百分比的确定不一定能够反映债权的贬值程度——整齐划一的一个或若干个坏账计提百分比恰恰忽略了决定债权质量的首要方面:特定债务人的偿债能力。
2.部分短期投资
短期投资,是指能够随时变现并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的投资。尽管短期投资的初始目的的持有期不超过一年,但是,如果企业的短期投资实际持有期超过一年时,该投资仍应作为短期投资处理。除非企业已经将其改为长期持有目的。
在企业的报表披露上,短期投资可以计提投资损失(即投资跌价)准备。企业计提的短期投资损失(即投资跌价)准备,反映了企业对其自己的短期投资跌价(贬值)的认识。在存在公开市场的情况下,企业资产负债表日有关证券的收盘价可以作为企业计提的短期投资损失(即投资跌价)准备参照资料。应该说,以此参照资料计提的短期投资损失(即投资跌价)准备,比较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短期投资的贬值或跌价的程度。
3.部分存货
在企业的报表披露上,存货可以计提损失(即跌价)准备。企业计提的存货损失(即投资跌价)准备,反映了企业对其自己的存货跌价(贬值)的认识。
因此,我们可以说,存货跌价损失准备反映了企业对其存货贬值程度的认识水平和企业可接受的贬值水平。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在对存货质量进行分析、判断时,还应结合对企业存货构成的分析、存货周转率的分析以及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金额与利润表中“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金额的对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4.部分长期投资
长期投资是指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也就是说,长期投资是企业持有的不准备随时变现、持有期超过一年以上、因对外出让资产而形成的股权或债权。
为了揭示企业长期投资的贬值因素,企业可以在其资产负债表中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同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反映了企业对其长期投资贬值程度的认识水平和企业可接受的贬值水平。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在对长期投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时,还应结合对企业长期投资与方向构成的分析、报表附注中对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说明、利润表中投资收益与投资规模的联系的分析、现金流量表中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中“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金额与利润表中投资收益金额的对比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5.部分固定资产
我们知道,固定资产体现了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企业一般不会将其正在使用中的固定资产对外出售。因此,企业固定资产的质量主要体现在被企业进一步利用的质量上。
但是,在历史成本原则下,持续经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通常提供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以及固定资产净值。受企业折旧政策的制约,企业披露的固定资产净值不可能反映在资产负债表日,相应固定资产对企业的实际“价值”。
实际上,企业的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将在未来增值,如企业的房地产等。但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固定资产正在快速贬值,如技术含量较高、技术进步较快的高科技资产。但是,正在贬值的资产的贬值量与正在增值的资产的增值量不存在恰好相等的关系。
因此,在对企业固定资产的质量进行分析时,应当结合企业固定资产的构成、已经使用年限、企业的折旧政策等进行综合分析。
6.纯摊销性的“资产”
纯摊销性的“资产”,是指那些由于应计制原则的要求而暂作“资产”处理的有关项目,包括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项目。
应该说,除个别内容有可能包含对企业未来有利的资产性质的内容外,上述项目的主体并不能为企业未来提供实质性帮助,没有实际利用价值。
因此,上述各项“资产”的实际价值趋近于零。
(三)按照高于账面价值的金额增值实现的资产
按照高于账面价值的金额增值实现的资产,是指那些账面价值量较低,而其变现价值量或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在价值量(可以用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或公允价值来计量)较高的资产。这类资产主要包括:
1.大部分存货
对于制造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其主要经营与销售的商品就是企业的存货。因此,企业的大部分存货应该按照高于账面价值的金额增值实现。
但是,财务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与稳健原则均要求企业对这部分存货资产以较低的历史成本来对外披露。
2.部分对外投资
从总体上来说,企业的对外投资应该实现增值。同样,财务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与稳健原则均要求企业对那些能够增值的对外投资以较低的历史成本来对外披露。
3.部分固定资产
前已述及,企业的部分固定资产可以增值。同样,财务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与稳健原则均要求企业对那些能够增值的固定资产以较低的历史成本来对外披露。
4.账面上未体现净值,但可以增值实现的“表外资产”
账面上未体现净值,但可以增值实现的“表外资产”,是指那些因会计处理原因或计量手段的限制而未能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净值,但可以为企业在未来作出贡献的资产项目。主要包括:
(1)已经提足折旧、但企业仍然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已经提足折旧、但企业仍然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由于其历史成本与累计折旧相等而未能体现出净值。企业的建筑物以及设备、生产线等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这类资产由于其对企业未来有利用价值,因而是企业实实在在的资产。
(2)企业正在使用,但已经作为低值易耗品一次摊销到费用中去、资产负债表上未体现价值的资产。与已经提足折旧、但企业仍然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一样,企业正在使用,但已经作为低值易耗品一次摊销到费用中去、资产负债表上未体现价值的资产,由于其对企业未来有利用价值,因而是企业实实在在的资产。
(3)已经成功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的成果。我们已经知道,企业的研究和开发支出,一般作为支出当期的费用处理。这样,已经成功的研究和开发项目的成果,将游离于报表之外而存在。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于重视研究和开发、历史悠久的企业。
(4)人力资源。毋庸置疑,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一项无形资产。遗憾的是,目前财务会计还难以将人力资源作为一项资产纳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因此,了解、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只能借助于非货币因素的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对企业资产质量的整体把握,应当结合表内因素与表外因素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