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增订版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上至少出现过两次大的文化热,在大学里,文化类选修课非常受欢迎。但是,稍加观察就可以看出,这类课程的大结构比较单调,几乎都集中在思想文化领域:《周易》、《老子》、道家、佛教等等。众所周知,人类创造的文化可以大别为三种形态:物质文化、思想文化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文化。这三种形态是共生的、相互依存的,思想文化的课程当然很重要,但却不能偏执于此,犹如弹钢琴,手指不能总是按在一个键上。要反映人类文明的整体,就应该百花齐放,鼓励开设更多的、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为此,我决定尝试开两门目前还比较少见的课程:一门是“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旨在介绍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迄今为止,全国高校还未见有第二家开设同样课程的,当然讲得是否成功是另一回事;还有一门是“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希冀以出土文物为线索来介绍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本书就是后者的教材。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开讲之后,受到清华同学的热烈欢迎,报名选修的同学有时多至上千名,教务处不得不用电脑抽签的方法来确定选课者的名单,并且将清华最大教室之一的“主楼后厅”作为课堂。有的同学连续两年没有选上,便旁听了两轮。也有的同学发动寝室的所有同学为自己选这门课。本课程的内容,还向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教师访华团、香港高级公务员清华课程班、新加坡高级公务员高级课程班,以及港、澳、台来大陆参访的大学生团队讲授过,同样受到普遍的欢迎。这并不是说我有多高的教学水平,而是证明中国文化有着无穷的魅力,在它面前,谁都会由衷地折服。换了谁来讲这门课,都会出彩。

借本书出版的机会,我要向清华的同学表达内心的敬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们成就了这门课程。选修的学生来自全校各院系,而以理工科同学居多,然而所有的学生都表现出了对于文化中国的无比热情,课堂气氛总是热烈得让我感动。每次走上讲台,都是我生活中最愉悦的时刻,我会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每学期,我都要组织听课的同学自费乘火车到河南安阳殷墟考察,有一年居然去了整整两节车厢的同学,连安阳市政府的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殷墟工作站的专家都很吃惊。正是他们的热情,点燃了我的心灵之火,使我如同“夸父逐日”一般,矢志不渝地为他们奔跑。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作为帝王都享受不到的人生快乐,诚非虚言也。

清华大学教务处和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对本课程的建设给予了很大支持。教务处主动投资协助我制作了与课程教学配套的教学软件,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教育部文化素质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张岂之先生,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胡显章、徐葆耕等领导多年关心本课程的建设,给予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正是由于各方面的关怀和支持,本课程2003年被教育部授予“首批国家精品课程”称号,2004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平心而论,面对这些不期而至的荣誉,内心总是惴惴不安,因为我比谁都清楚,这门课程确实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且原教材只有十个专题,内容也略显单薄。为了将这门课建设成真正的精品课,我一直在酝酿增写新的专题。

本课程原有的教材于2002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不久重印过一次。2005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一套“十五讲”书系,出版社希望我将这门课的教材列入其中,这从客观上给了我尽快推出增订版的压力。为了与“十五讲”系列的体例匹配,我决定在修订原教材的基础上再增写5个专题。

这次增订,改正了原教材中的一些文字错误,对原教材中“河姆渡骨耜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专题中有关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的部分,以及“良渚‘琮王’与中国史前时代的玉文化”专题中有关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部分作了修订。增写的5个专题是:“上孙家寨舞蹈纹盆与甘青地区的彩陶文化”、“妇好墓象牙杯与古代中国的生态环境”、“秦陵铜车马与先秦时代的造车技术”、“泉州宋船与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正统针灸铜人与古代中国的经络学说”。

之所以增写上述5个专题,似乎都有机缘在。近几年我先是到兰州的西北师大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后又到青海大学支教,承两校领导的热情安排,我得以前往考察著名的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和青海乐都柳湾的彩陶博物馆,两地彩陶之丰富和精美,令人惊叹。我在清华历史系讲授先秦史,彩陶是非讲不可的内容,于是便把相关资料作为一个专题作了整理。

写古代生态环境的专题的念头,是在我做研究生的时候就有的。当时读著名史学家徐中舒先生的《殷人服象与象的南迁》、竺可桢先生的《五千年气象变迁》两篇宏文,深深为他们的博学与卓识折服,而知古今气候变迁之大,犹如沧海桑田,由此开始积累古代气象与生态方面的资料。

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南宋古船,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轰动。但我直到2003年去泉州参加学术会议,才得以目睹它的雄姿。会议期间,巧遇清华毕业的老学长、华侨大学远洋系教授刘延杭先生。与这位古代海船专家的交谈,使我获益匪浅,而知我国海船建造技术在明代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而一直想把它写出来。

关于古代造车技术的研究,缘起于2002年我到德国参加中国科技文献学术会议,此后到台湾大学参加清代学术研讨会,我向这两个会议提交的论文,前者与出土马车有关,后者与《考工记》中的车辆制作部分有关。而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对两者的研究都极有帮助,将这些成果和心得串连起来就形成了本专题。

医古文是最为难读的文献,历来有“天书”之称,非我等浅学所敢染指。但是自从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经脉灸经》和张家山汉简《脉书》出土后,我就无法再回避了,因为它们是先秦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专程到中国中医医学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拜见针灸所所长朱兵研究员、著名针灸学术史专家黄龙祥研究员,承他们热情指教,惠赐著作,并陪同参观针灸博物馆,使我树立了撰写针灸专题的信心。

原先酝酿的专题中,还有介绍香港、新疆文物的专题,以及介绍古代数学、地理成就的专题,资料也收集了不少,由于本书的篇幅有限,只能忍痛割爱了。

向读者交代以上的背景,是为了说明这些题目都不是一时的即兴之作,尽管水平不高,但都浸透了笔者的汗水。我希望,当我带着新版的教材走上清华的讲台时,内心的不安能够有所减少,并希望它能得到广大同学和读者的喜爱。

彭林
丁亥年正月初一于清华园寓所 7/s0u+sMmZEalairRl1L3PN+sr/hYaJNkCNPswORCXpZ7rKzFAuIg3SP6qJRog4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