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版自序

本书是我在清华大学为本科生开的选修课的教材。这门课之所以要以“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为名,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酝酿。

中国考古学,是20世纪初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考古学无疑是发展最快、成就最为辉煌的学科之一。无数沉睡千年乃至万年的古代遗址、遗物,如同被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我们对于中华文明的认识,由此而不断刷新。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一件有价值的文物,必然凝聚着古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技术、行为方式、思维特点等内涵。然而文物是无声的,需要学者去发掘和解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某项考古发掘的结束,只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务,当然,这是最基本的任务;另一半工作是要解读文物所包含的信息。如果没有后一半的工作,文物的价值就不能充分展现。例如,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如果没有古文字学家对铭文的成功释读,没有音乐史家对铭文所记乐律的深入研究,曾侯乙编钟的价值就难以真正为世人所认识。

不无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通常是用相当专业的语言撰写的,一般读者难以卒读,而且都是在相当专门的刊物上发表的,专业之外的读者连刊物都难以见到。例如,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五弦器,经过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前所长黄翔鹏教授的缜密研究,确认为《国语·周语》记载的均钟,也就是编钟的音准器。这一发现,对于认识曾侯乙编钟的乐律体系,有着重大的贡献,可谓凿破鸿蒙,他的精深的功力和卓越的识见令人惊叹!可惜的是,黄先生的研究,鲜为音乐史界之外的人所知。

我之所以开设“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的课程,正是出于以上的感慨。我希望通过本课的讲授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一是充当考古学家、文物研究专家与大学生和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我试图将考古学家和文物研究专家的高头讲章,转换成普通读者能够听懂的语言,把专家们的重要研究成果变成大众的共识。希望听过本课的同学,或者读过本书的读者朋友,能对文物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有更加深刻的了解,由此而对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对“文化中国”的含义有更为透彻的认识。

二是希望通过本课,在学生中提倡学科交叉的思想。学术原本是一个整体,但是迄今所见的学科划分的态势,却是越来越细,其结果是人们的视野越来越窄。实际上,学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学科的联合。即使是一件文物的研究,也会涉及到广泛的学科知识。文物研究的重要突破,每每得力于学科交叉的力量。这一现象,昭示了未来世纪的学科发展方向。希望学生能从本课得到启发,多多关注其他学科的研究状况。

本教材选择的10件(组)文物,大多是足以改变我们对古代中国的固有认识的精品,将它们作为引子来介绍古代中国的文化,是鉴于它们的学术价值。本书内容涉及到古代农业、天文、音乐、纺织、玉器、建筑等领域,远远超出了我的专业范围,在撰写的过程中,深感力不从心。因而,尽管黾勉为之,但错误和粗疏之处仍是不可避免的,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赐教。

彭林
2002年4月4日于清华园 HxUkCJJaCE/Yeh9HyJNsZ6AL0GZVioCUAPVWEOfp14mCYzUKwTQFIeLyqFJ76q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